如何解决库存积压带来的痛苦--8社会商店专家谈库存_存货成本论文

如何解决库存积压带来的痛苦--8社会商店专家谈库存_存货成本论文

如何破解库存积压之痛——8位社店专家谈库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痛论文,库存论文,库存积压论文,专家论文,位社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库存图书积压的深层次原因

在与社店专家的座谈中,他们几乎都谈到了这些年来造成我国图书库存大量积压的原因,因为对症方能下药。

金盾出版社总编辑郭德征——出版社的效益管理导向的偏差导致库存积压

一、过于追求出书规模(品种)与发行码洋,激励导向出现了偏差

首先应该肯定,一定的图书品种和规模是出版社进入图书市场并赢得市场的物质基础,拥有能够转化为读者购买行为的图书发行码洋是出版社获得效益的前提条件,因此,出版者强调保持一定的出书规模和力争更多的有效发行码洋,不仅是应当的,而且是必须的,问题是现在有些出版者把出书规模和图书发行码洋强调到了不适当的地步。这主要表现在:在图书编辑出版方面,不仅向编辑人员提出过高的字数指标,而且把奖惩激励导向了品种与字数一方。这样必然导致图书的品种与规模上去了,而图书的质量却下来了,进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了,有不少图书一入库就可能成为滞销书。在发行方面,一些出版社不仅把发行码洋作为完成任务指标的重要部分,而且与奖惩机制紧密挂钩,致使发行人员只顾多发货,而忽略了发货后的宣传与上架促销工作。甚至有的为了实现多创码洋,多得奖金,不仅对经销者需要的货加大发量,而且对明知经销商不需要的也放开发货,以至造成惊人的退货。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出版者仍然要这样做下去呢?究其深层原因,无非一是决策者没有跳出在图书处在卖方市场情况下的思维定势,认为只要出书多、发行码洋多,就能获得效益,维持发展;二是由于把出书品种和发行码洋视为出版社发展的标志,为了在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保持发行码洋不下滑,明知库存图书增多不是好现象,也仍强调通过多出书和多发货来维持出版社的发展势头,这样表面上看出版社的形势红红火火,但实际上库存图书会越来越多,实际效益也必然日趋下滑。

二、过于强调商发、主发的作用,供与需的反差太大

图书商发的本意是出版社新书出版后向图书经销者提供少量样本,经经销者试销提出需求后,出版社再正式发货供应。但现在有些出版社在追求发行码洋的思想的指导下,把商发视为供货的一种形式,发货量过大,一旦出现滞销,不仅会给经销者带来许多麻烦,而且会造成大量退货。主发是建立在社店双方互信任基础上的一种供货方式,通常情况下,在征得经销方同意后,由出版社依据对方对常备书及新书的需求预测,确定发货时间、发货品种和发货数量,目的是提高供需效率。但现在有些出版社把主发信托权使用得过频过量,以至出现大量退货,有的已经影响到社店关系,甚至有些书店明确提出要撤销对出版社主发图书的承诺。

三、过于看重发货环节,对退货处理抓得不力

图书在市场运作的大环境下,由于生命周期缩短,读者需求变化较快,加上有些图书适用的地区性较强等原因,出现一定比例的退货(一般为15%以内)属正常现象,此时,如果对退书处理及时,比如及时核对分检,该向经销者核减的核减,能重新上架的及时码入新的垜位,对失去使用价值的及时销毁等,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库存,减少管理费用,还利于催收回款。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出版单位往往对新书入库和发货比较重视,对退书的清处关注不够,投入力量较少,以至造成长时间、多批次的退书积压,结果退书越积越多,库存越来越大。

四、对市场需求缺乏周密细致的分析,盲目确定印次印量

图书生产与其他商品生产一样,也要贯彻以需定产的原则,做到既能保障供应,又不积压浪费。当前在确定图书印次和印量上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对周转库存量缺乏现实的和个性的分析,比如有些出版单位为了防止库存图书断供,在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仍沿用过去的做法,即把保持三个月以上的供货量作为确定是否重印的依据,同时也不管每种图书的市场前景如何,一律参照同一周转量来确定是否重印。二是在确定印量的参照数上存在较大误差,这主要是指那些商发与主发量较大的出版单位,容易把新书的商发与主发量视为市场的实际销量。事实上无论是商发还是主发,都属投石问路的性质。从实践来看,要客观预测新上市图书的销量,一般需要三至四个月的时间,如果仅依据商发和主发的发货量来确定重印量,对那些不适销对路的图书,就难免出现一面重印发货、一面退货的情况。同时还要看到,现在图书市场周期已经大大缩短,特别是一些较时尚的大众生活图书,一般仅有一年左右的市场生命力,如果对此类图书的重印量不能持慎重态度,就难免造成库存积压。

五、过于看重感情发货,发后即退现象严重

出版社与图书经销单位的关系,如同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因此出版者把图书经销者视为“上帝”,并主动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做些正当的感情投入,以取得进货的主动权,这本应无可非议,而且这种做法在过去图书经销单位未实行分配制度改革的情况下曾取得明显效果。但是在各新华书店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普遍把图书销售效益与销售人员个人利益挂起钩来的今天,这种效果就大打折扣。这主要表现在,出版社一方的发行人员虽然可通过与经销单位进货部门的良好情感关系,把大批图书发往经销单位,但经销一方的销售部门,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现在已把图书的销售情况视为进货与退货、上架与下架与否的主要标准,因此那些在市场上无竞争力的图书,即使凭借“过硬”的关系发到了经销单位,也难免逃脱退货的命运,而且发得越多退得也越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其友——出版资源配置失衡带来了库存积压

一、“乱砍滥伐”选题资源,导致出版物选题重复现象严重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导致人们不肯去做深入的市场调研,开发一些原创的、有社会价值的选题,也不管出版物选题是否雷同,出版物市场需求潜力是否存在,而是凭感觉,闭门造车,或者是盲目追风、有意跟进,看见别人出了好书,在市场上畅销,就赶忙照猫画虎地“克隆”一个,跟在别人后面撵、赶、追、超,或者干脆重复出版,从而造成出版物主题重复、选题雷同,同名称、甚至低水平的大量出版物充斥市场。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在我国出版的图书中,一部《红楼梦》共有120个版本;学生类读物中,“少儿百科全书”共有600种,“十万个为什么”共有500种,“图说365系列”共有300种,“作文大全”共有1100种,“奥林匹克”系列共有500种,以“黄冈”冠名的教辅读物非重名版共有370种,“目标与检测”类教辅读物共有400种……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出版物在市场上的供需失衡。其结果无非是两个:要么出版社之间比赛降价,引起出版物价格大战,落得竞争者两败俱伤的下场;要么由于出版物的滞销,造成出版物的大量压库,或者经销商大量退货。

二、出版企业规模扩张过快,导致生产能力过剩

这些年来,出版企业不断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张,加之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既为出版企业实施规模经济战略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也容易造成出版业生产能力过剩,加大了人员经费、管理费用支出,使得出版物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急剧上升,比重过高。出版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心情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由此导致出版物重复选题、重复出版、追风出版、盲目印制等现象严重。出版物产品的过量生产和产品的严重同质化,打乱了出版物市场的供需均衡,造成出版物大量滞销积压,又导致出版物库存量的急剧上升,大量的资金被占用。

三、出版企业运营机制失灵,导致出版物退货或库存积压

在瞬息万变的出版物市场竞争中,出版企业由于经营管理滞后,信息系统失灵、生产计划失误、生产流程发生错误或控制失效,导致作业链条断裂、生产环节脱节,直接造成了预期的生产经营计划不能实现,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境地。具体表现及其可能出现的后果是:供货延迟,造成客户取消原来出版物的期货计划或者退货;盲目乐观地超量造货造成出版物库存的严重积压,加大资金占用量;出版物内容陈旧或印制质量存在的问题,造成客户大批量退货或者是市场需求量减少。所有这些,最终都将导致出版物存货的大量增加,乃至出版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出版物市场的无序竞争导致大批量出版物滞销压库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出版物市场上“高码洋、低折扣”的现象愈演愈烈,许多出版企业也都参与其中。某些出版企业竟通过出卖书号资源而发不义之财,为不法书商混入出版物市场创造了可乘之机,因此出版物市场充斥了大量平庸出版物、粗制滥造出版物、盗版出版物,以3折、2折、甚至1折的发行折扣销售图书的现象在某些图书订货会上已经不再是新闻,现其后果,不仅严重损害了出版企业在社会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更影响了消费者对出版物的购买欲望。许多正规出版企业就是由于无法承受市场上过低的出版物发行折扣而导致大批量出版物滞销压库。

五、消费者偏好趋向变化过快,导致出版物生命周期缩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日新月异,内容异常丰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由此使得人们对出版物的偏好趋势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出版物内容更新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论是经销商,还是读者,对新版出版物的购买兴趣远远胜过重版出版物,造成出版物生命周期过短,出版物的品种更新速度过快。“新书3年以后将被迫退出市场,存货将变成废纸”已经逐渐成为出版物市场竞争中的严酷现实。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辅类出版物市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和严重。一种一般的教辅读物,出版的版次若是超过两年不改变,出版的日期超过一年不改变,则其在市场上的征订数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原本畅销的出版物可能会变成滞销品。许多出版企业在此急剧变化的形势面前往往缺少充分的思想准备,使得出版物原来预测的市场需求量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造成预印出版物的库存积压。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总编辑周百义——库存的核心问题在出版界本身的体制、机制和人才

库存问题是世界出版业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出版业近年来表现更甚。解决中国出版业中的库存问题,如果说,利用文化体制改革中国家所给予的优惠政策,通过清产核资,将现有库存中的无效资产经有关部门认定后适当处理,这是解决目前出版社库存的一个最有效、最便捷也最简单的途径,当然,这只能说是短期行为,或者说是治标而不是治本的办法。这次利用政策消除了库存的压力,但以后再有库存怎么办?再者说,此次库存是减少了,但产生库存的根本原因并没有解决。出版社纸介质出版物的库存问题,虽然有外在原因,如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多种媒体对读者时间的争夺,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但我以为核心问题并不在此,出版界本身的体制束缚、运作机制的不成熟及人才的缺乏,才是导致库存急剧上升的关键。

从出版环节上来看,一是出版社的掌舵人及员工对图书市场了解不够,对读者的潜在需求把握不准,因此,盲目推出的图书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不能适应读者的需求,尽管图书品种较多,但读者总感觉无书可读。另外,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版社缺少创造力,模仿、跟风严重,导致图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图书送到市场上转了一圈后,又退回到了出版社的仓库中。二是出版社在图书开印时,对首印数缺少科学测算,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或者首印的图书没有科学地铺出去,直接放在家里导致库存增加。三是出版社网点开发不全面,覆盖率低,图书没有与读者完全见面的机会。四是图书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不到位,缺少营销手段,出版社和书店对图书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大,读者对图书出版信息掌握不对称,不了解图书的特点,或者购书网点少,购书不方便。

四川冰文书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冰文——书价、阅读方式、阅读目的及原创不足都能引发库存积压

这些年来,我国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都在不断增加,但人均购书量却在减少,图书库存码洋越来越高,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有这么几点:

一是书价过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的文化教育水平还不高,需要读书和想读书的其实大有人在,但过高的书价却把他们拒之门外,特别是在中西部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过高的书价和人均收入简直不成比例。只要到卖场去看看便会知道,90%的顾客都认为书价太高。我就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顾客拿着书翻看许久,但一看封底——“太贵”,于是转身离去。过高的书价已经抑制了很多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迫使他们不买书,毕竟阅读不是生存的必需。

书价过高引发的另一个灾难是盗版泛滥(当然,书价过高不是盗版的惟一因素,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盗版书能有市场的原因就是便宜,如一本盗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十几元就能买到。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书的印装质量越来越高,有的已经达到了真假难辨的地步。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危害了图书市场的正常发展。

二是高质量的原创性作品不多,跟风现象突出,重复选题太多

据统计,我国年出版图书已达20万种。然而,在表面繁华的外衣下却是掩盖不住的缺陷:高质量原创作品太少,社会发展的加快导致人们生活压力加大,人心的浮躁导致社会的浮躁,急功近利的人太多了,“十年磨一剑”的人太少了。

正是由于高质量的原创作品太少,跟风现象、重复选题便应运而生。如去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市面上有关二战的图书不计其数,但细细看来,雷同者甚多;再如四大古典名著,我们从市场上可以找到几十甚至上百个版本,这还不算少年版、改写本、简写本、缩编本、改编本、注音本、袖珍本等,出版四大名著的出版社上百家。

三是阅读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诞生,人们已经告别了单纯依赖纸质媒体阅读的方式,网上阅读、手机阅读等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重要阅读方式。相对于纸质媒体,多媒体阅读更加生动,它实现了文字、声音和影像的同步,因此对年轻人有较大的吸引力。这无疑是对纸质图书的销售的冲击。

四是阅读的功利性更强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虽然如此,现代人消遣的方式很多,并不一定要读书。面对生存的重压,面对职场的竞争,读书的目的性似乎趋于单一,人们更加注重读书的功利性,对很多人来说,读书仅仅是为了解决吃饭的现实问题,而超越现实、满足精神需求的阅读也许正在萎缩。

新华书店总店图书营销部经理孙晓婕——两种库存喜忧不同

作为最大的批销中盘,新华书店总店的库存结构主要有两大块:

第一大块是征订批销业务库存,大致有三个部分:1.各类政治性读物。为了满足政治学习的要求,能够及时保证读者购买需求,所以在日常批销中会主动备存一定品种和数量的政治性读物,但其中会有一部分形成库存积压。2.包销总代理部分品种。由于与出版社签订了包销协议,所以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完全销售的部分就成为了积压库存。3.前几年先期备货的各类教材品种。根据与出版社的协议,本着剩余部分双方平分、共担损失的原则,50%的剩余部分成为了总店库存积压,存在一定的风险。

第二大块是批销大厅及网上书店业务的现货库存。这部分营销品种在上架一定时间后未能完全实现销售的部分会全数退回出版社,因而这部分库存对总店来讲都是动态库存,不会有积压的忧虑。

从总店图书营销的角度分析,造成进货图书未能如期或是如愿实现销售而形成退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基层进货店订错品种而退回。2.基层进货店因为种种原因需要调剂而退回。3.院校教师自选教材导致原定部分教材更改而不能实现销售。4.院校减少招生名额后核减教材导致原进货教材不能实现销售。5.图书馆多头订货导致品种重复而退回。

应当重视对存货质量的分析

其实,根据各社的出版特点,认真分析库存的结构,我们还会得出另外一个启示,即合理安排有效库存,科学满足市场需求。

中华书局副总经理沈致金——是库存还是积压,要从存货质量和盈利模式来看

近年来我国出版业库存规模不断增大,2004年全国图书期末库存达449.13亿元,相当于当年销售额的92.4%,引起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目前出版业是“滞涨”还是繁荣,是正常库存还是不当积压的激烈争论。我认为,是库存还是积压,存货规模是否正常,都要从存货的质量状况及各社的经营策略和盈利模式入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才好得出结论。但全国性的数据不可能得到,我只能试着结合中华书局的具体数据说一些情况并谈几点看法。

对存货质量的分析,应该从存货的物理质量、周转状态、时效状况、品种构成、盈利态势和存货的生产周期及市场前景入手。

先看背景情况和一组与存货相关的数据。

中华书局是一家以出版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目前出版的图书可分为四大板块,即古籍与学术著作、大众读物、工具书和学生读物。

2006年6月30日库存总量:相当于1年零1个月的销量,盘子偏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存货周转率396天。库存图书新版与重印的码洋比重:一版一次新书占49%,一版二次重印书占51%。

库龄:当年图书占库存总量的21.7%,2005、2004、2003、2002、2001年依次为23.6%、8.5%、8.1%、7.4%、10%,库龄六年以上的图书占总量的21.9%。

品种构成:据2005年“开卷”公司提供的动销品种数据,古籍类933种,学术著作759种,工具书75种,传统文化普及读物539种,学生读物486种。除学生读物外,其他数据与现行库存品种构成应当相仿。

不同库龄图书在2005年全年和2006年上半年这一年半的发货码洋中所占比重:当期入库图书占全部发货码洋的37.2%,2004年入库图书占13.9%,2003年入库图书占13.6%,其余35.3%都是2002年12月31日(含)以前入库的图书。也就是说当期入库、库龄1~3年和库龄3年以上图书的发货比重各占三分之一左右。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对中华书局的存货质量作初步分析:

存货物理状况。由于图书保质期长,对储存条件要求不高,一般储存15年内的图书都可正常销售;存货周转率为395天,周转率不高,资金效率较差;我们的图书对时效性要求不高,古籍整理图书和学术著作可以长期销售;从各年份库存图书发货情况看,我们的图书的生命周期转长,市场前景较好;同时库存年限较长的图书仍可按正常折扣销售,其盈利能力不因库龄增加而减退。总的看来,我们的存货规模略微偏大,存货周转率偏低,但其他指标——生命周期、市场前景和盈利能力较好。总体质量尚可,属于正常状况。

出版社的库存规模与经营策略和盈利模式有很大关系。专业出版社和以常销书为主的出版社,其图书销售期长,必须有一定的备货量,这样可以避免重印成本、缺货成本的无谓增加,从而实现盈利。因此,这类出版社的库存规模一般要大一些。

出版社应根据自身特点研究测定本社库存规模、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并将这一指标分解到不同种类、不同产品线和具体图书中。不同种类的图书应该确定不同的首印数、销售周期和备货量,从而达到控制库存规模、提高存货周转率和提高存货质量的目的,保证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消化出版社库存

有效破解库存积压之痛的药方是什么呢?就目前而言,一是先期预防——用良好机制控制无效选题出版,二是中期用药,用制度保证有效消化,三是后期排毒,用泻药消除“肿块”。

浙江教育出版社市场营销部主任汪耀泉——出版社库存消肿要靠制度创新

一、建立良好机制,控制库存

抓住出版体制改革的时机清理库存,对于没有可能再销售的三年以上的库存图书,应根据国家财税政策,及时予以报废处理。改企后的出版社,对库存图书应建立定期清点/甄别/退出销售的机制,及时进行降价或报废处理。提足提成差价和坏账准备金,在利润中消化。每出版一种书,责任编辑应根据选题立项报告提出建议印数,编辑室主任初审,然后由市场销售人员担任该书的责任发行,并由销售经理牵头提出各自分管销售区域的可销数量,责任发行汇总后由发行部主任综合市场的各种因素拟定总印数,再提交分管副社长和社长确定。重点图书和印量较大的图书的印数,还需经社委会审核通过。经过三级审核,以制度来保证起印数字更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避免虚高印数。整个印数产生的全过程,每个责任人都要记录在案,作为考核的依据。制定每个环节配套的量化性考核指标,如对发行人员考核压库图书的数量、对编辑人员考核压库图书降价和报废处理的利润,使每个环节和责任人都处于与个人收入紧密挂钩的考核体系中,做到奖惩分明,有根有据。

二、有效发货和控制退货

书店流行零库存经营已有多年,“退货没商量”是出版社的无奈。为了从无节制退货怪圈中摆脱出来,出版社应制定各种与当前图书市场相匹配的制度来制约无效的发货和无理的退货。如从外部管理来看,应制定客户分类管理制度(对各等级客户分别实行不同的折扣、回款期限、退货率和销售量增长额、回款诚信和退货期限等管理),新客户准入制度(电子合同内容与销售人员发货、调货、退货、折扣和回款等具体的操作相关联),严格了超合同范围行为的审批程序,把制度设置于计算机程序,以计算机管理来规范动态发货和退货。从内部管理来看,要建立一整套具有操作性的制度,如提印责任制、发行担保制、销售合同制、客户筛选制和计算机管理等。

只要我们以市场化的方式来规范每一本书出版的各个环节,把创新的制度相互贯穿融通,紧紧地抓住“库存”不放,不消几年,膨胀的库存就能得到控制,出版社就能轻装上阵。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张强——合理控制库存需要各部门联动

就我社的具体情况来看,产生库存图书的原因有一部分是选题与市场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兼容,还有一部分是首印图书一旦销售告罄即再大量加印,忽略了该类图书的总体销量水平,从而造成积压。针对这些问题,目前我社的主要解决办法,一是编辑部门从策划组织选题开始,让发行人员全程参与或不同程度地介入,共同策划出更多适销对路的图书产品。同时,编辑部门密切关注本部门图书的仓储数字,对于即将修改的法律法规,或者作者即将对原书进行的修订计划时刻留心,在加印或再版时,充分考虑到现有库存数量和销售节奏,将相关法规的颁布时间、作者的修订到稿时间与库存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市场的持续供应,也降低了旧版图书库存不必要的消耗。

二是发行部门必须准确把握图书市场信息,了解自己的重要发行方向和力量,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对内容不同的图书,所在片区的消化能力大约各是多少,首次配发数量大约多少等等,都要进行细致分析,并且与客户勤联系,勤沟通,掌握对方销售情况和库存状况,估计市场需求缺口数据,然后汇总在一起,供决策部门做图书首印、加印的参考依据,使印数能够与市场尽可能同步。

我社面对的客户林林总总、数量巨大,销售特色和经营规模各异,既有面向律师和法学研究人员的专业书店,也有面向社会大众的新华书店,以及只进行专业系统征订的图书机构,这些客户所要求的图书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我们的发行人员认真研究自身图书和书店方的采购和消费人群特点,以便合理有效地进行推荐,把书送到能真正实现销售的店面和渠道里,送到真正需要的客户手里,做到没有遗漏,也没有误发或枉发,切实减少退货,控制库存积压。

三是仓储部门最能直接了解库存变动的情况,所以仓储部门要定期或及时地向编辑和发行部门通报库存情况,以便他们及早掌握积压的品种和数量,尽快布置、确定相应的销售策略和重点,提前着手解决库存问题。同时根据仓储部门的建议,发行部门也要尽快提出不同类别图书的库存警戒线,以利于更好地掌握图书加印及销售管理的节奏。

目前,我社对于滞销积压的图书,主要采取了这样几种处理办法:

1.面向终端客户做特价销售。部分大众类图书及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图书,虽然出版时间较久,但是图书内容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这类图书需要尽快抓紧时间加以解决,否则会持续贬值,最终失去本身价值所在,因此可以通过特价直销的方式,集中处理解决,如为各类图书馆提供装配,如进行面向专业机关或者科研院所工作人员直接销售,争取尽早消化库存。

2.配合活动搞促销。针对营销部和俱乐部组织开展的一些活动,将部分库存图书的促销融合进去,如搞买一赠一、作活动奖品等;门市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团体对象、不同的季节时间段,开展促销月或促销周活动。

3.公益捐赠。响应上级单位的号召,或密切与一些地方单位的相互合作,扩展出版社的形象和影响,进行一些公益性的捐赠,同时这样作也能为其他图书的有效发行创造条件。

4.报废。由于一些相关法令条规的更改、教学计划的变更,出现了一批在内容和用途上已经脱离了市场需求、不具有销售前景的图书,或已经有替代版本出现的图书,这时就可以直接将其报废。

标签:;  

如何解决库存积压带来的痛苦--8社会商店专家谈库存_存货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