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房地产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内蒙古地区房地产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弓晓丽[1]2004年在《内蒙古地区房地产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认为1998年以来,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及通货紧缩的影响,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启动住房消费的政策,全国房地产市场日渐升温,房地产业已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回顾近几年来全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展,一定程度上与同期住房金融的支持密不可分,加之房地产投资具有规模大、周期长、资金密集的特点,因而形成了对银行信贷资金较强的依赖性。房地产开发及消费高度依靠银行信贷,而对于处于景气周期阶段的房地产业,商业银行也乐于实施“信贷倾斜”政策,这样导致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越来越高,加之房地产开发周期长易造成危险的短视、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完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机制不尽完善等因素,房地产金融潜在风险越来越大。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风险,不管是“萧条”、“过热”、或是“泡沫”,都会对金融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从金融角度出发,研究房地产金融风险,进而探索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机制,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针对新近出台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回顾中国及内蒙古地区房地产业发展历程并分析其现状,对比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主要运用金融工具调控房地产业发展的实例,剖析造成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出现房地产业金融风险的原因,借鉴国内外经验,从规避风险,有效做好金融支持角度出发,探究如何有效地做好内蒙古地区房地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杜晓华[2]2016年在《我国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金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我国新型金融机构不断涌现,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银行作为社会融资主渠道的作用逐渐下降,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其他金融机构在社会融资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随之而来,我国以广义货币M2和新增人民币贷款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面临着巨大挑战。社会融资规模是人民银行创新性地提出的衡量我国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资金总额的指标,见于官方文件时间较短,因此学者在全面研究我国社会融资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数据的公布为社会融资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以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为基础,分析社会融资的供给与需求,提出了社会融资传导过程中的六个步骤,揭示了社会融资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理。二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信用具有生产力的理论,论证社会融资具有生产力,推动贸易、投资、消费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叁是尝试建立社会融资供给与需求的数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融资均衡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相关变量的数量关系,分析社会融资不均衡的原因。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提出问题:在对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梳理后,本文提出研究的主题是社会融资资金在传导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问题:首先,按照参与主体、所属市场和领域的不同,将社会融资资金的流动过程划分为社会融资的供给和社会融资的需求两部分。其次,从社会融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对社会融资的供给分析主要对我国社会融资供给的基本原理、社会融资的供给主体、供给渠道和影响融资供给的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构建社会融资供给的数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对社会融资的需求分析主要对我国社会融资需求的基本原理、社会融资的需求主体和融资方式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构建社会融资需求的数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在社会融资供给与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社会融资均衡分析和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分析。理论分析表明社会融资是生产力,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社会融资规模的各个组成都能直接或间接的促进经济增长。最后,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分析我国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论表明,社会融资规模在短时间内的增多,将最终会使经济增长水平实现长期稳定的提升。在对社会融资均衡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中,分析了导致我国社会融资不均衡的原因。通过分析可知,我国社会融资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社会融资的供给与需求分析表明社会融资的供给与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非常敏感。通过社会融资均衡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可以发现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社会融资过程中缺乏定价权,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融资的不均衡。其次,在社会融资供给和社会融资均衡分析中都能看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直接融资不足。再次,从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是从社会融资的统计口径可以看出社会融资统计信息还存在缺口,这会降低货币当局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会大打折扣。然后,社会融资的需求分析、均衡分析以及社会融资均衡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都表明我国实体经济存在融资难题,社会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未充分发挥。最后,从均衡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货币政策不能一直有效地调节社会融资的不均衡,社会融资规模的可控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金融统计信息缺口的存在也表明金融监管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解决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关于提高社会融资规模监测水平、促进直接融资快速增长、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和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刘俊贤[3]2007年在《内蒙古房地产信托融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开发规模以及价格运行等方面都表现得引人瞩目。然而由于内蒙古房地产业发展时间不长,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金实力不强,加之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有限,资金来源不畅等问题的存在,使资金不足成为许多房地产企业扩大经济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制约性因素。寻找更多有效融资途径,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003年“121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的通知》颁布以来,银行收紧银根,房地产信托融资在国内快速发展,同时也在内蒙古成长起来,为一定程度上解决内蒙古房地产企业资金紧缺问题带来了可能。基于以上分析,认识房地产信托,分析内蒙古房地产信托融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内蒙古具体环境和发展趋势提出促进内蒙古房地产信托融资发展的对策是内蒙古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这也构成了本文写作的核心内容。首先,本文介绍了房地产信托基础知识,对内蒙古房地产信托融资发展的背景及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推动其发展的动力因素。其次,通过对内蒙古房地产信托融资的案例分析,得出目前内蒙古的房地产存在:信托产品信托期限普遍较短;信托产品流动性差;资金运用方式单一;投资地区集中,风险分散度低;风险意识薄弱;缺乏专业管理队伍等问题。文章在深入分析内蒙古房地产信托面临的环境、机遇的基础上预示了其未来发展趋势。最后,借鉴国内外房地产信托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提出建立房地产信托融资支持服务系统;推动房地产信托融资的创新;选择合适的信托模式;加强内蒙古地产信托证券化步伐;制定房地产信托专业化人才培养战略;完善相应法规,保障各方利益等措施促进内蒙古房地产信托融资市场健康发展。

李志锋[4]2015年在《基于金融资源视角的房地产金融理论框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房地产金融作为与房地产业相伴而生的一个金融分支,随着中国城镇化、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金融复杂化和金融危机的频频发生,成为金融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是,从房地产金融理论研究的文献和成果分析,就房地产融资等技术层面和房地产金融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者居多,涉及房地产金融本质和功能等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者较少,使房地产金融理论的研究存在不够深入、不够系统的状态,难以形成适合中国城镇化和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够对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实践给予系统的、有效的“解释和预测”的理论体系。房地产金融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体现在对房地产金融实践的指导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房地产融资渠道狭窄,中国城镇化发展缺乏完善的金融体系;房地产金融发展呈现非理性化,房地产供求结构出现失衡;经济金融化发展迅速,房地产金融的创新与资产泡沫难以平衡;金融全球化趋势明显,房地产金融资源全球配置面临挑战;宏观调控政策缺乏战略和顶层设计,房地产金融宏观监管体系不完善、政策短期化严重等等。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这些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矛盾的问题,一方面集中反映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社会和生态资源的失衡,另一方面在更深的理论层次上,说明经济金融理论界对房地产金融的本质和功能认识的还不够清晰和系统,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房地产金融理论的范式进行变革,并以新的方法论构建一种房地产金融理论的新的分析框架,以此对房地产金融理论进行深化和创新。本论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和问题,在借鉴金融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以金融的复杂化为假设,以金融资源为理论视角,以唯物史观和系统科学复杂性理论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论,以房地产金融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构建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分析框架为目标,以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和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的协调为主线,对中国房地产金融理论的深化问题进行的较为系统化的研究。在论文的研究逻辑和路径上,笔者是把房地产金融作为金融理论演进中的一个特定的金融领域和复杂系统进行研究。因此,论文以金融资源为理论视角将房地产金融纳入到金融发展的逻辑框架内,以“房地产金融资源”为核心概念和逻辑起点,以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经济、社会、生态的关系为复杂巨系统,逐渐展开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的研究,认为房地产金融是金融与经济互动发展的结果,是金融复杂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和体现,是金融的发展与金融功能的一种延伸。在研究方法上,引入系统科学的复杂性理论的方法论,以金融的复杂化为背景和假设,从金融的复杂巨系统来研究房地产金融的复杂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不是某个环节、某个局部和某个具体问题,从而通过房地产金融复杂巨系统的组分的互动关系,揭示房地产金融的“涌现性”,即国家重要的战略性金融资源的特征。在结构安排上,首先,通过对资源和金融复杂性演进过程进行的回顾,探究了包括“生产叁要素”在内的资源理论形成过程和金融资源理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金融资源范式和系统科学复杂性理论方法论的引入,对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初步设计和构思。其次,进入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以房地产金融属性的研究为切入点,研究和提出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的核心概念,阐述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的核心内容,并以房地产金融的社会属性为约束条件,对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对世界典型国家和地区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状况的分析和借鉴,结合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客观分析,提出了基于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框架的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的战略性和政策性的建议。整篇论文通过“房地产金融资源”核心概念的提出和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性研究,为中国房地产金融理论的深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范式,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点。1、提出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的核心概念。本论文从房地产的金融属性研究入手,首次提出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的核心概念,从资源的层面扩展了“房地产金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房地产金融的资源属性和本质特征,将房地产金融体现的金融与经济(房地产)的互动关系及房地产金融功能纳入了金融发展的逻辑框架。2、提出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社会属性的观点。在房地产金融资源属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的社会属性,并作为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的约束条件进行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框架的研究。3、在房地产金融理论中引入了复杂性理论的研究方法论。本论文引入系统科学的复杂性理论方法,试图将金融、房地产、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组分要素纳入房地产金融资源的复杂巨系统和理论分析框架中进行研究,对传统的房地产金融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方法论的创新。同时,在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框架的研究过程中,侧重于“房地产金融资源”核心概念、房地产金融资源的社会属性及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协调机制的研究,限于论文的篇幅和研究的精力,本论文关于房地产金融资源的量化和实证研究还不够深入,在一些相关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些论文中理论研究的不足,正是笔者今后在本研究领域进一步学术努力的方向,也希望能得到本领域各位前辈和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以便继续为中国房地产金融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做出新的贡献。

刘舒媛[5]2017年在《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文中提出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型行业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维持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样也是关乎民生的社会问题。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一方面利用房地产市场帮助经济回升,另一方面又不使房价过度上涨,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根据我国以往的宏观政策调控情况来看,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下,不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反应呈现出不同状态。这意味着相同的货币政策由于区域不同而存在效果差异的可能性。基于这种现象,本文试图从分区域的角度来研究货币政策对不同区域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探求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的政策效果差异。具体来说,本文选取了 2005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国30个省份房地产市场和货币供应量及利率的月度数据,并将30个省份按照经济发展情况分为了东中西叁个区域。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以及回归分析研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变化对不同区域房地产市场供给以及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综合来看,货币政策中的利率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程度小于货币供应量。从需求和供给角度观察发现,第一,在房地产的供给方面,利率调整只对房地产的投资完成额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利率的上升在长期来看并不能抑制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的增加,反而会对其产生促进作用,这种影响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更明显。而利率对其他供给指标的影响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不显着;从脉冲影响函数来看,利率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影响较为微弱,且不具有持续性;在房地产需求方面,利率的上涨能够抑制东西部房地产需求的增加,东部地区受到的抑制作用更强;第二,从回归分析和脉冲响应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且中西部地区对货币供应量的依赖作用更强。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调节房地产市场时,相较于价格型工具,现阶段我国更应该依赖于数量型工具。也不能实行一刀切的统一模式,而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经济背景来调节房地产市场。同时应该加大其他金融市场的发展,以缓解房地产市场作为仅有几个投资渠道的压力。

鲁君四[6]2017年在《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及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房地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逐渐呈现出许多异于西方成熟房地产市场的特征,并在带动和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及改善居民福利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房地产业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推进我国GDP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一方面,房价的攀升产生的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及我国内需产生正向拉动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其上下游大量相关产业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各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为地区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下隐藏的弊端及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中央乃至地方政府在“房价增长-宏观经济增长”的模式下逐渐形成了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症,习惯性地“惟GDP是瞻”,长此以往不利于GDP的稳定上涨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房地产投资过热催生了大量的投资泡沫,积累了大量的库存,房地产市场的供需错配问题十分严重;各地房价与工资的差距逐渐拉大,中低阶层购房压力和还贷压力巨大,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化程度愈发高涨,房价已脱离基本面需求,经济增长水平和房地产业发展水平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均衡,这已给我国经济发展埋藏下巨大的金融风险。可以说,当前中国房地产业的兴衰及走向已成为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双刃剑。因此,厘清房地产业发展是如何影响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内容和方向,无疑在理论和现实层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传统理论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多关注于房地产发展(尤其是房价波动)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然而,本文认为,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和“去库存、去产能”等经济大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概念不应只局限于GDP及其增长率的变动,而应包括更多的有意义的内容,如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经济增长的区域分化特征以及经济增长的质量等。本文在增长的概念进行了拓展,使之包含“经济增长速率”、“区域经济增长速率”、“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短期波动”等若干方面,重点考察房地产业的区域性分化和波动性发展在上述方面产生的影响,以期考察房地产业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总体影响,并为我国“因地制宜”地制定住房调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绪论部分对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当前经济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发展与经济发展螺旋式作用的双向反馈过程,对本文中“经济增长”的含义进行了拓展与解释,进而对国内外已有文献进行了归纳与评述,并对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结构安排、研究重点与创新等内容进行了阐述。第二章首先分别对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现状和发展特征进行了简要介绍,进而从统计分析的视角对房地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刻画。主要将房地产业的发展情况细分为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生产和房地产消费叁部分,分别分析了每一部分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期作为本文的基础性研究。本文将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情况进行了细分,认为考量房地产业发展对一地区经济的影响情况,要综合考察其对经济增长速度(全国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和短期经济波动等多方面内容的总体影响,文章的第叁章至第六章便是对上述几方面问题的重点分析。第叁章考察的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速率的影响。主要建立包含房地产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和第叁产业发展水平叁个变量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重点研究经济增长速度对房地产发展水平冲击的响应路径、第叁产业发展水平对房地产发展水平冲击的挤入挤出效应以及经济增长速度对第叁产业发展水平冲击的时变路径等,以期清晰刻画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速的间接和直接影响机制及动态路径。第四章从区域性视角出发,考察各地房地产市场变化(以房价变化为代表)对各地区经济增速的影响。主要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建立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门限变量的双门限面板模型,考察在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下房价波动对经济增速带来的影响,以期全面解释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在全国各地的区域性分化演变。第五章的视角从经济增速转向经济质量,考察房地产市场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主要从经济增长效率、增长结构、增长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代价、国民经济素质等六个维度对经济增长质量指标进行了构建,在绘制全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的区域空间分布图并比较其空间分布的异同后,建立截面数据模型,分析房地产业发展的叁个主要指标对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影响,以期更进一步厘清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在经济生活各方面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第六章考察的是我国房价的波动对宏观经济尤其是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主要建立包含异质性家庭(储蓄型和借款型)、中间品厂商、最终品厂商、金融中介机构和政府五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来探索“房地产价格冲击对实体经济的正向传导与逆向反馈机制”,分别在技术进步冲击,偏好冲击,金融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四类外生冲击下,通过脉冲响应方法模拟演绎了房价波动与实体经济的联动机制,并针对不同外生冲击,讨论规则型货币政策和直接对金融中介部门的宏观审慎监管在熨平经济波动中起到的作用。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结合理论背景、现实情况,对各章结论进行整合和归纳,并就“如何合理科学地调控我国房地产市场、以期带动经济稳健发展”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张林[7]2016年在《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区域实体经济增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是关于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区域实体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实体经济越强,综合国力的基础越坚实。没有实体经济的有效成长,经济社会就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区域实体经济增长叁者之间关系密切。实体经济是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就没有可靠的经济基础;金融业态深化与财政政策激励是实体经济增长的两个“引擎”,没有金融业态深化与财政政策激励及其有效协调配合,实体经济增长就没有动力。因此,系统地研究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研究的主要内容(1)构建了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对相关概念的定义及内涵进行了界定,分别建立数理模型分析了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财政分权、财政支出、税收优惠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关系,确定了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及实体经济增长的测度指标。(2)统计分析了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现状及问题。分别利用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和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实体经济增长的现状、特征及区域差异;从社会融资规模和结构、财政分权和财政支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性、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投放等方面分析了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现状及问题。(3)实证研究了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及二者配合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分别从规模、动力和结构叁个视角出发,建立空间计量模型、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及二者配合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4)基于论文实证研究结论、结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设计了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创新及二者配合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并提出了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2.研究的主要结论(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体经济呈快速增长趋势,但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较大的区域差异。1978年以来,中国实体经济总量增长了近157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5.46%,2014年实体经济总量已达551342亿元。2008年以前沿海地区实体经济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和沿边地区,2008年以后内陆地区实体经济增长率高于沿海地区和沿边地区,呈现出“内陆经济崛起”新格局。实体经济空间相关性呈倒“u”型变动趋势,2008年达最大值0.353;2008-2010年间中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呈明显的“v”型变动趋势。衡量实体经济区域差异的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叁个指数均较大,且集中在0.28-0.43之间波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和沿边地区实体经济总量之比为3.18:1.49:1,沿海地区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明显高于沿边地区和内陆地区。(2)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对区域实体经济增长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空间计量模型、静态面板模型、动态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两个变量的系数全部显着为正,说明二者对实体经济增长规模、增长动力和增长结构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金融业态深化程度和财政政策激励力度越高,实体经济增长越快。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实体经济区域发展极不协调差距极为显着,二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协调,叁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不协调,四是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不协调。(3)金融业态深化与财政政策激励配合不协调显着地制约区域实体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模型、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衡量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配合的交叉项的系数全部显着为负,说明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配合对实体经济增长规模、增长动力和增长结构均具有负向作用,显着地制约实体经济增长。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实践过程中,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配合不协调,政策效率偏低。(4)促进实体经济有效增长需要构建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创新及二者协调配合的长效机制。具体来讲主要包括9个方面:科技金融促进机制、多元金融协调机制、绿色金融服务机制、政府投资驱动机制、财政补贴引导机制、税费减免扶持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资源成果共享机制和国有民营协同机制。3.研究的重要观点(1)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的有效增长,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就不可能长期和谐稳定。全民重视实体经济和回归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有效增长才是发展硬道理。(2)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是实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不仅需要进一步提升金融业态深化程度和财政政策激励力度,更需要强化金融业态深化与财政政策激励的紧密合作与协调配合。(3)金融业态深化既要加快金融产业市场化发展,又要坚持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金融业态深化必须以实体经济可持续增长为基础,实体经济增长必须依靠金融业态深化的有效支持,二者缺一不可。(4)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主体,是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创新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环境,要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协调发展。(5)强化技术创新既是实体经济规模扩张和动力转换的基础,又是实体经济增长绩效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创新必须有效协调配合增强实体经济的科技创新动力。4.研究的政策建议(1)根据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基础建设有效投资。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增加有效投资,不能为创造GDP而盲目的增加无效投资或重复投资。(2)完善区域产业政策加快实体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塑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找准重点突破领域,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端制造业;多措并举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3)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提升实体经济科技创新能力。多管齐下提高财政金融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实体企业科技研发经费管理模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和运用管理。(4)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实体经济人力资本存量。强化校企合作、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颁布大学生就业新政策,完善企业内部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实体企业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深化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促进实体经济国际化。加快对外开放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强对外开放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国际区域合作,鼓励实体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

王晓燕[8]2010年在《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金融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尤其从2008年开始国际上所呈现的金融危机的形势,对各国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对各国金融体系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冲击与考验。研究表明,金融发展通过作用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机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水平的提升产生着重要影响。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论是优势产业的发展、劣势产业的退出,还是产业之间技术结构的优化,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和供血系统的金融都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金融体系的系统性支持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重要保证。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多偏重于对二者关系的理论研究,研究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没有太多对发展中国家或具体某些区域做深入研究,研究的视角还不够深入,这影响了人们对于金融对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进一步认识。换言之,在对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金融结构、金融政策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上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目前还相对缺乏。本文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理论、金融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知识,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就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成果,把对金融支持的研究深入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层面,结合金融发展理论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理论,深入分析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本文立足于内蒙古地区,应用比较分析、回归的方法和SPSS软件构建数学模型,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分析内蒙古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其金融发展的内在关系,从而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内蒙古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发展、增强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周胜强[9]2013年在《我国信贷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以来,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将调整经济结构(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应对危机、走出困境,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手段和途径。经过叁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总量矛盾已基本解决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能否尽快促进和实现结构的调整升级,成为保持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关于金融促进结构调整,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以资本市场促进结构调整的间接调控的“道路”。而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迫切、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条件下,并没有把促进结构调整的职能完全交给市场,通过制定实施信贷政策,对银行信贷投放进行了引导和干预,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但是在理论研究上,西方经济金融理论、中央银行教科书中没有关于信贷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阐述,而国内的研究没有摆脱货币政策框架下研究结构调整问题的理论束缚,对不完全市场条件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政策的内涵、作用、机制、目标、工具等关键问题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贷政策理论体系。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尝试研究建立不完全市场条件下、基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政策理论体系,并对我国信贷政策的再实践提出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建议。论文第2、3章,介绍了有关理论基础及其与信贷政策的关系,并从实践层面,对一些国家信贷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进行了考察,总结分析了国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第4、第5章系统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条件下的信贷政策的有关理论问题,对于信贷政策是什么、为什么需要信贷政策、其作用、政策制定主体、传导机制、政策目标、与其他政策的关系、以及政策工具及使用等问题,从理论上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从五个方面建立了信贷市场不完全条件下的、基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政策理论体系,这是目前学术研究很少涉及的。首先,从货币政策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信贷政策相矛盾的角度出发,分析提出了“信贷政策独立于货币政策”的观点,并重新对信贷政策进行了定义;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学术研究的争议,探讨了信贷政策存在的必要性问题,分析提出了信贷政策的作用是调整银行投放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机制缺失和促进银行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政策制定实施的主体是中央银行等观点。其次,从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信贷市场运行机制入手,以信贷配给理论为基础,运用模型分析了信贷政策影响银行信贷投放、信贷投放影响产业结构的信贷政策传导机制。通过对叁个命题的证明,说明信贷政策可以通过影响银行贷款的成本、收入与风险来引导银行的信贷投放。第叁,根据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的有关理论,分析提出了信贷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包括促进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支柱产业优化升级、支持基础产业发展、限制特定行业发展等四个方面,并建立了衡量信贷政策目标实现的标准。第四,进一步分析了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的关系,探讨了制定信贷政策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和信贷政策发挥作用的环境。第五,在研究分析了信贷政策工具及其种类,总结提出了信贷政策工具使用的原则,对各个工具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归纳,并运用模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工具在信贷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从第6章开始转入到对我国实践的分析。第6章回顾、分析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银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和问题。第7章对信贷政策在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四省区市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建立了叁个含有虚拟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运用HP滤波法,分别对信贷政策与信贷结构、信贷政策与地区贷款总量、信贷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表明,我国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存在的积极影响。第8章基于论文所建立的信贷政策理论体系,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完善信贷政策的制度安排,制定实施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的信贷政策、提高信贷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等叁个方面,对完善我国信贷政策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论文研究所提出的一些观点,不仅是对现有学术研究的突破和创新,而且这些观点及其论述共同形成了信贷市场不完全条件下的、基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政策理论体系,这更是现有研究所没有涉及到的,从而为我国制定实施信贷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所提出的部分政策建议也就具有了参考的价值。

曹文文[10]2015年在《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分配格局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问题正在逐渐凸显,反映到收入分配领域,则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间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虚拟经济行业包括金融业和房地产业,除此以外的行业都为实体经济行业,虚拟经济行业收入就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所有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就是除去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所有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以虚拟经济行业和实体经济行业的划分为背景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间收入分配格局,能够为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改善行业间收入分配状况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全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分配失衡的同时,地区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间收入分配格局呈现较大的差异。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间收入差距方面,东部地区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虚拟经济行业内部收入差距的地区排序与之相同。在实体经济行业内部收入差距方面,东部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整体行业收入差距的排序与之相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之间和行业内部收入差距也最大,且远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是拉大全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行业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力量。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虚拟经济行业与剔除垄断行业的实体经济行业间收入差距显着大于虚拟经济行业与全部实体经济行业间收入差距,表明虚拟经济行业垄断特征对加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间收入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虚拟经济行业与垄断性实体经济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及其扩大表明,无论是否存在行业垄断,其他虚拟经济行业特征导致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间收入差距都存在,并有所扩大。虚拟经济行业劳动者报酬高于实体经济行业的原因有叁种可能性,一是虚拟经济行业劳动者比实体经济行业劳动者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二是虚拟经济行业劳动者得到了更多的租金(利润)让渡,叁是虚拟经济行业与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平均化存在制度障碍。这叁种可能性具体表现为,虚拟经济行业人力资本总量和人力资本结构均优于实体经济行业,虚拟经济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实体经济行业,虚拟经济行业劳动收入比低于实体经济行业,虚拟经济行业资本劳动比大于实体经济行业,虚拟经济的利润大于实体经济行业,虚拟经济行业的资本产出比大于实体经济行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间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生产要素价格扭曲。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间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整体表现为:进一步扩大居民间收入差距,导致经济资源配置向虚拟经济行业集中,引发投机性投资需求和社会不满情绪增长,并引起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和就业率下降。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间收入差距存在地区差异,地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分配失衡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西部地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不仅没有导致投资“脱实向虚”,反而更好地促进了实体经济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这表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间收入差距并非越小越好,也非越大越好。对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和中国香港地区虚拟经济行业与实体经济行业间收入分配的分析表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行业特征差别的必然结果,与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尽管经济发展水平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间收入差距并不存在固定的变动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发达国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间收入水平相对小于发展中国家。此外,发达国家虚拟经济行业内部收入差距更小且更趋于稳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虚拟经济行业内部收入差距更大且变动幅度更大。综上所述,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间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是多种因素交叉作用的共同结果,需要从系统性原则出发,从人力资本政策、垄断管制政策、要素市场政策、金融引导政策和产业调整政策等多个政策层面调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差距,最终形成公平与效率兼顾、激励与约束并存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分配格局。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地区房地产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弓晓丽. 内蒙古大学. 2004

[2]. 我国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 杜晓华. 吉林大学. 2016

[3]. 内蒙古房地产信托融资研究[D]. 刘俊贤. 中南民族大学. 2007

[4]. 基于金融资源视角的房地产金融理论框架研究[D]. 李志锋. 山西财经大学. 2015

[5].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D]. 刘舒媛. 南京理工大学. 2017

[6].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鲁君四. 吉林大学. 2017

[7].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区域实体经济增长[D]. 张林. 重庆大学. 2016

[8]. 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 王晓燕.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0

[9]. 我国信贷政策研究[D]. 周胜强. 天津财经大学. 2013

[10]. 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分配格局研究[D]. 曹文文. 武汉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内蒙古地区房地产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