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语文课最没劲儿”,这是有些学生的反映。本该魅力巨大的语文课,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学呢?下面是我与学生的对话。
谈话学生背景:四年级上学期转入我校,刚入校时,书写潦草,应付心理较重,学习任务必须督促才能完成。所以我想了解孩子以前的学习状况,好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师:你喜欢语文课吗?
生沉默不语。
师:能跟我谈谈以前的语文是怎么上的吗?
生:就是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然后抄,做题。
师:你能跟我说说怎样抄吗?都做哪些题?
生:一般就是抄5遍,错了再抄10遍。题都抄黑板上的,每次差不多2张纸。
师:你愿意这样上吗?
生:不愿意,一到上语文课,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烦,整天除了抄就是抄,没意思。
师:那你有时间做这些吗?
生:以前在我们那里,每天至少4节语文课,多的时候,星期二上到六节语文,二节数学。音乐、美术和体育都是语文、数学老师上,但是从来就不上,全上成语文、数学了,没劲。
……
通过与这个学生的对话,结合自己的体会,我分析学生不爱上语文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被抹杀。
如果你问学生,语文课是学什么的?大多数学生会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回答。部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仅仅是学课文、抄词语。没有目的,就没有动机,就没有学习语文的动力,当然就不喜欢上语文课了。反思这个学生,每天在语文老师三四节课的熏陶下,语文综合素养应该很高,结果却是大相径庭。两个孩子的语文基础并不是很好,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说是丝毫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没有养成。孩子整天在重复着相同的事情,读读,抄抄,写写……时间一长,逆烦心理加重,渐渐地开始厌烦这门学科。特别是邻近考试时,老师一般比较着急,学生往往比较“忙”,语文老师也叫,数学老师也叫,英语老师还找,这样学生“忙”不过来,好不容易下午放学了,老师还打电话通知家长今天晚上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回家后继续苦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自然,学生生活在应付当中,兴趣何来?能力何来?时间战术可以获得短期的成效,时间长了,学生烦了,没兴趣了,开始麻木了,逆烦心理加重,渐渐地就厌烦这门学科了。
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有时注重教材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接受能力快的学生吃不饱、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消化不了,不注重分层教学,这也是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原因之一。
二、学生缺乏向师性。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于学于德,师者必备。与学生的对话中提到的那位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得到学生的喜欢,我想这个学生一定会爱上语文。“我不喜欢这个老师,所以我就不学。”这是很多不爱学语文的学生心里最直接的想法。老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学生对老师失去了感觉,那对这门课就失去感觉了。
针对以上存在的现象,如果能做到以下两个方面,定能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语文:
一、厚德博学
小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他们对老师特别信任和祟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身正品端的道德素质。语文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更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学生。“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当前,许多在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与时俱进、博学多能的“通才”。一位浅薄的教师,只能从课文到课文、从形式到形式,枯燥无味,死气沉沉。一位博学的教师,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课堂上就会博古通今、标新立异,在课堂里显出与众不同的自己的“个味”,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常上常新,学生就会受益匪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盼着上语文课。
二、扎实高效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我们的语文是一门学习什么的课程。有了学习的目的,学生就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努力;有了方向感,自然就会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学习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大。而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而非采用“功利原则”,更不能急于求成。“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虽暂时对提高考试成绩有帮助,但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应该“时时磨枪,也快也光”,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到实处。靠时间磨出来的成绩只是暂时的,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达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正确地对待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将习惯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比如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写字的习惯等。凡事要从小处抓起,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花大工夫,天长日久,常抓不懈,养成了好的习惯,学生学习就会得心应手,自然也就喜欢上这门课了。
论文作者:赵 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4
标签:学生论文; 就会论文; 语文课论文; 语文论文; 目的论文; 老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