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分析中的二题_高考论文

高考试题分析之浅见II,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见论文,高考试题论文,I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高考试题出现了知识技能综合化与题型模糊化的态势。所谓题型模糊化是指卷面上只有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类,而在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中,却都囊括了实验、计算、推断等类型的问题。知识技能综合化是指在一个试题里面常常将推理、计算与实验以及无机、有机与概念理论综合,这里既有定性思维、定量思维与实验操作的不同技能(即广义知识观中的程序性知识)的综合,又有化学学科不同领域知识的综合,还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这种综合,有些是人为的,而更多的则是生产生活实际与科学研究实际的反映。我们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要能解决这种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但是,就教学与学习过程来说,如果只是面对这种题型模糊化、知识技能综合化的问题,则难以达到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我们必须从简单的问题解决开始,然后进入适度的综合问题,最后才能解决复杂问题。或者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当学生面临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时,他必须会进行分析,把它分解成一系列的简单问题,然后分而解之。同时,在解题训练过程中,必须教会学生分析解题所运用的知识、方法与策略等,以便形成完整的问题解决知识网络。因此,有必要对于高考试题题型、考核中的知识技能进行归类分析,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复习备考时,针对不同的题型,不同的知识点,分门别类地加以教学、训练,从解决简单问题到解决复杂问题,形成、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归类框架的构建与理论思考

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首先要明确分类的办法,即归类的框架。笔者认为,这主要应该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依据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区别来构建化学习题归类的框架。

1.根据知识考核要求的性质,将试题分为两大类:知识再现型,这类试题只是将知识简单输出,不改变或基本不改变其原有形态;知识运用型,这类试题是将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此作为一级框架。

2.依据化学学科内程序性知识的不同,将知识运用型试题具体分为三类:推理题,这类试题主要是以推理为主的定性思维;计算题,这类试题含有定量思维;实验题,这类试题含有操作过程。以此作为二级框架。

3.根据解题所运用的知识领域的不同或者试题所讨论的问题范畴的不同,即化学学科的陈述性知识的不同,分别对推理、计算与实验三类知识运用型试题进行更具体的划分,确立三级以至于四级或五级归类框架。三级框架见表1,更具体的框架见表2、表3、表4。

表1 化学试题归类的三级框架

一级

二级三级

知识再现型

无机推理

推理题

有机推理

概念理论推理

知识运用型

组成或结构问题

计算题 反应向题或有关组成的反应问题

实验操作运用

实验题 实验原理运作

由于这一框架是依据解题过程中所运用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确立的,而且这些知识是从问题解决过程中分析与提取出来的,所以这个框架体现了化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内涵知识。而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这些知识正是问题解决知识网络的主要因素。知名学者皮连生教授在(智育心理学)中写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分解为以命题网络表征的陈述性知识和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以及作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我们以命题网络知识回答世界是什么或为什么的问题;我们以产生式系统去操纵外界环境,顺利完成各种需要技能、技巧的任务;我们用策略性知识去应付需要急中生智的环境并能随时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这种问题解决能力的知识观及其表征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本文的试题归类框架是一种体现问题解决能力的知识网络,而且它又能促成问题解决知识网络的发展与完善。

三、分析的结果及其在备考教学与研究中的运用

1.按题型归类的高考试题与索引

笔者运用上述框架对江苏省2003年—2007年高考试题题型进行了归类分析,为表述简洁起见,分别用表2、表3、表4加以说明。表中的数字均代表试题编号,由于对一些综合性试题进行了分解(每个题目中的小题目所占权重只是粗略估计),所以表格最后一行的题目统计数字(以便与当年试题总数核对,尚有知识再现型问题:2003年1.ABD题、2005年1.题、2007年1.ABC题在表格中未出现)出现了小数。这可作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之用的索引。2003年至2007年是江苏省高考独立命题的五年,这些高考试题是一类高质量的习题,用这些试题进行训练是具有“实战”价值的。

在备战高考的教学中,解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必须要进行分题型的专题训练,然后再进行类似于高考试题的综合题训练。而且在综合题训练之后也还要因人而异地进行分题型的纠错专题补差训练。本文作为索引可以为此提供便利。

表2 江苏省2003年—2007年高考化学试题中的推理题及其亚类

表3 江苏省2003年-2007年高考化学试题中的计算题及其亚类

表4 江苏省2003年-2007年高考化学试题中的实验题及其亚类

2.解答高考试题所运用的知识与索引

以上分析结果作为一种资料,可供教师教学与研究之用——研究各类题型解答中所用到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进而发现各类题型的特点与解题规律,并且实施相关内容的教学。这里所说的陈述性知识就是平时说的教材知识,陈述化学学科事实与概念、规则的命题知识。而程序性知识除了各种推理、计算与实验操作以外,还包括各种策略与方法,解题的程式与规则等等。无论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其应用都是和问题类型紧密联系的。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在陈述性知识方面仅列举部分每年必考的热点知识,在程序性知识方面仅提出一些主要的策略、方法、规则与推理。同时,如前所述,笔者认为程序性知识是解题能力的重要因子,所以程序性知识的训练是解题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有关试题同样也是较好的训练工具,因此在下文同时列出了运用这些程序性知识的题号,以供参考(下面提到的试题均为江苏省高考试题)。

(1)有关陈述性知识。

对陈述性知识的分析,旨在揭示高考试题在知识考点方面的“触须”所及,一则对于备考复习起警示作用。二则了解这些知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运用方式,使这些知识易于从陈述状态转化为问题解决状态。

有机化学:同分异构体排列、结构简式识别或书写,有机反应类型,烯、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醛、羧酸的性质等。

概念理论: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结构式等符号,元素周期表前20号元素性、位、构,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有关反应坐标图阅读,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的水解,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浓度比较,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等,原电池、电解池两极反应方程式、产物判断等,反应热概念或能量图阅读等。

②计算题。包括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含pH)等。

③实验题。包括基本操作(试剂取用与保存、仪器使用与洗涤)知识,分离或提纯知识,气体制备知识,解释操作或现象的实验原理等。

(2)有关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问题解决能力中的首要的知识要素。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首先要发展与提高学生的程序性知识水平。当前,一些学生只知道大量解题,但常常效率低下、事倍功半,其症结主要就在于没有通过解题训练有效地提高程序性知识水平。因此,经常分析、总结解题过程中所运用的程序性知识,对于提高解题能力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点上对学生给予指导必将产生较大的效益。

①策略与方法。策略与方法是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特定方式、途径或手段。这些特定的方式对于解决一些问题是十分有用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笔者发现,在无机、有机推理题、计算题中策略与方法的运用较多。

猜测+验证策略:有些推理问题如无机框图题及一些理论推理题,不确定性较大,因而需要依据某些因素(常常称为“题眼”的条件)进行大胆猜测,而后再用题给条件加以验证。可运用这一策略的无机框图题如2003年22题、2004年21题、2005年22题、2006年20题、2007年20题;理论推理题如2005年13题、2007年19(1)题等。

顺逆综合分析策略:在解题之初,首先要分析题目的条件与目标,从条件向目标分析是顺向,从目标向条件分析是逆向,而将两者结合则是一种综合分析策略。如2003年无机推理题22、有机推理题24、2004年计算题26(2)、2005年无机推理题22、2006年无机推理题20、2007年计算题24(2)等都可运用这一策略。

信息整合策略:有关反应问题的计算,利用反应物或生成物与化学计量数成比例是一个基本规则,但是有不少问题中的两个化学反应是可以进行整合的,即一个反应的生成物是第二个反应的反应物,则可将两反应式合并成一个反应式进行计算,这就是一种信息整合的策略。如2004年试题26、2005年试题25、2006年试题24等,运用这一策略可以提高解题效率。

比较的方法:比较就是通过对比,发现事物之间的不同或相同。发现两物质之间组成的不同在有机推理题解答中十分有用。例如2006年23题,题给条件中物质B化学式,与C化学式相差一个原子团,再加上题给条件上的,就可推知与B反应生成了C与HI,从而为解题提供了有效信息。运用此法的类似问题还有2003年24题、2004年24(1)题、2005年23(1)题、2007年22(2)题等。

守恒法: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物质守恒,具体表现为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电荷守恒等,运用这一规则可以判断反应中离子浓度是否相等。如2003年18题、2004年17题、2006年13题、2007年15题等。

关系式法:在一些计算题中,题目所求为两个量的比值,但是在求解的过程中,既不是解出两个量然后求比值,也不是直接求出比值,而是假设两个未知数代替两个量,然后利用题给条件列出包含两个未知数的关系式转而解出两者之比。如2004年26(2)题、2005年8题、2006年24(1)题等。

②高级规则。高级规则是指一些问题解决之后产生的能用于类似问题的新规则。著名心理学家R·M·加涅说:“无论简单或复杂,所有问题都要通过规则的运用来解决”。他还说,问题解决不是简单的先前学习的规则应用,它也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新东西。他说:“一个新学会的东西实质上就是一个‘高级规则’,它使个体能够解决相似类型的其他问题……换言之,是能够引导学习者的后续思维行为的认知策略。”所以高级规则实际上是一些“准策略”。这些高级规则,要靠平时在学习中去总结、积累,会提高解决问题和考试的功效。有许多高级规则已经被人们总结出来并加以利用。

例如,化学平衡问题中的等效平衡规则,它是指相同条件下可逆反应不管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还是从逆反应方向开始,或从正、逆两个方向同时开始,按化学计量关系转化为方程式同一半边的物质后,只要相应物质的起始加入量完全相同或成比例,则建立的化学平衡状态完全等效。这个规则的应用如2003年26(1)-(4)题、2005年18题、2007年13题等。

晶体结构问题中,晶胞内微粒计算规则“均摊法”的运用,如2006年15题。类似的晶体中原子与化学键之比计算规则的运用,如2005年21(3)题、2007年8题。

离子反应问题中,在溶液pH相同时一元弱酸物质的量浓度较一元强酸大,这也是个规则,其应用如2003年17题。

③推理。推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活动,而类比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使人们从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例如,凯库勒从梦中遇见的咬住自己尾巴的蛇这个现象上联想起苯分子的结构是环形的,这就是一个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在高考试题中的运用如2007年高考化学试题第22题,题目中给出了苯甲醛与乙醛生成肉桂醛的反应方程式,第(2)小题要求写出两分子乙醛反应的方程式,这就是一种类比推理的应用。类似的还有2003年试题24、2005年试题23、2006年试题19、23等。

3.作为分析工具的试题归类框架

(1)分析综合性试题题型,促进解题成功。

①本文提出的分析高考试题的框架,可以作为分析综合性试题题型的工具。从以上江苏2003年—2007年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高考试题的题型是模糊化的,知识技能是综合化的,但是运用本文的框架进行分析,可以较好地加以分解,使这些试题还原为相对简单的题型以及相应知识运用的问题。尽管本文只是分析了江苏近五年的考题,但笔者认为对其他综合性习题同样可以进行分析。弗拉维尔在研究了新手与专家在问题解决上的差别之后指出:“专家……更可能在尝试解决问题前,分析问题并将其归类。……一个用于解决新问题的十分有效的方法是,注意到它与某个已经知道解法的其他问题的相似性。”所以,对于试题进行归类分析,有利于激活记忆中已有的解题经验以及相关知识,从而有利于解题,有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

②对于2008年高考试题题型及本文方法适用性的预估。根据2008年考试说明,试卷还是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大类,知识类型仍是无机、有机、概念理论以及实验与计算等。虽然具体知识的范围与内容有不小的变化,但是从程序性知识的角度来看,逃不出推理、计算与实验三大范畴。甚至一些新增的知识考核点如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焓变与熵变等等也没有超出反应计算、化学平衡问题等等框架。因此,本文框架中的题型仍将适用于2008年高考试卷的分析之用。如果学生能够运用它来分析过去的考题,也应该能用来分析即将到来的高考试题,从而促进考试的成功。

(2)构建问题解决的知识网络,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本文提出的分析高考试题的框架,还可以作为构建问题解决知识网络的工具。上文已经说明,运用本文的试题归类框架可以对综合性试题进行分析,而解决问题时对它进行分析、归类又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在学生的解题训练中教会学生运用这一框架是有益的。而学习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知识的运用都会在人的记忆中留下痕迹。所以,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解题训练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运用这一框架去分析试题的类型,而且反思、分析解题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方法与策略等,就可能使这一框架得到活化并且丰富。这些框架本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好像人的骨骼,当它与具体的化学事实、命题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规则、程式等建立联系以后,它就获得了血与肉。这就是说,试题归类的框架与解题所运用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一同构成了知识网络——问题解决知识网络。按照问题解决的知识观,这种问题解决知识网络的构建也就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

标签:;  ;  ;  ;  ;  

高考试题分析中的二题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