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_张建军

小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_张建军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金阳中心小学 251800

摘 要:小学生在校以文化课学习为主,课余时间的训练,其训练特点既不同于高水平的专业队,也有别于少年体校。因此,探索课余训练的规律性,构建符合实际的最佳模式,是迅速提高运动成绩的有力措施。本文归纳和阐述了重点小学在开展课余训练时,存在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和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课余训练 问题 对策

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小学开展课余训练确实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如体育特长生来源与选拔, 训练时间的安排,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如何协调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之间的关系,学校训练场地问题等。如不能解决好就无法搞好课余训练。

一、体育特长生

1.体育特长生来源与选拔。大力搞好宣传工作, 让基层学校了解需要。并加强交流, 对人才的来源进行跟踪了解,在其发展中给以指导,以至达到培养的要求;在已有的学生中发现和培养, 及时发现人才,正确引导,使其投入到课余训练中来。小学在运动员的选材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在选材的方法上笔者认为各个学校都有着不足,应当更加科学、仔细:身高是反映人体发育水平的重要标志。选材中,身高测量的数据,不仅是评价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依据,而且对于计算身体形态指数,如身体密度质量,躯干与下肢长比例等,都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所以要突出运动员身高选材的力度。目前比较可行的预测身高办法,是用骨龄预测身高,但这点在所调查的这几所小学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2.准确选材,为训练打下良好基础。由于小学的特殊环境和体育尖子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对于文化课成绩不甚理想的体育尖子生无法进入重点小学就学,且由于“九年制义务教学”阶段的课余训练并不正常进行,从而大大减少体育人才的选择范围,同时增加了选材的难度,而具有一定发展前途的学生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在人才选择过程中注意采用方法。

3.调整项目结构,合理安排转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吸收参训人员之前,对已有的人员进行整体分析,在保持传统强项的基础上,发现自己的弱项,吸引响应人员参训,以补充不足。对传统项目抓好后备人才的培养,使该项目能够成为自己的拳头项目,在每一次比赛中成为主要得分的项目,并能起到带头作用。通过对当年的竞赛规程和其他兄弟学校实力的分析研究及时调整全队的运动项目结构。应允许学生转换训练项目,重点抓技术性强、难度大,容易得分的运动项目。

4.拥有一批优秀教师队伍。对于课余训练来说,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能够承担课余训练的教练员。作为核心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课余训练水平的关键。指导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是决定指导水平的主要因素。体育组里面,采用竞争上岗制度,能者上,庸者下。指导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相互学习,来提高训练水平。

二、合理运用周期性训练原则

训练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分组指导,每一学年开始就制定详细的计划。针对参训人员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出学年训练目标以及每一阶段的训练计划,在训练过程中严格执行,不断完善。对新参训人员有详细的训练计划。训练时间的安排以不影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为前提,一般安排在第七节课。关键在于坚持常年训练,不搞突击性的赛前训练。寒暑假期间坚持训练,引进先进的训练方法、手段。

三、训练中群体效应与尖子作用

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长短处,教练员要在每一次训练课中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优秀运动员的榜样作用。通过分析使新手了解别人的长处,并看到自己的不足,使新队员有一个学习的目标。优秀队员在训练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其他人员的学习兴趣,从模仿到主动练习,再巩固提高,从而达到整个训练小组运动水平的上升,反之整体水平的提高又再一次促进优秀队员的进一步提高,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真正的尖子只存在高水平的整体之中。

四、比赛模式与自信心训练

很多新手在训练水平提高之后,专项成绩往往因经验的缺乏和自信心的不足,而提高较为缓慢。且在比赛中容易造成失误。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引进比赛模式和进行提高自信心的练习,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赛或对抗性较强的练习。对提高学生的比赛能力极为有利。

五、严格管理与全面关心

1.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教练员对于训练学生加强管理和注意正面引导。老师必须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认识自己是学校的一员,个人的成绩和力量只有和集体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出来,而集体的荣誉也需要我们每一个成员共同创造。经常组织由学校分管领导参加学习和总结,开展评优活动。

2.加强学习和生活上的照顾关心。由于体育专业考生的文化课的成绩总体水平不如学校的其他学生,我们除了从精神上鼓励之外,还安排对学生平时文化课的补课和因参加比赛造成的脱课的补课。此项工作由教务处,班主任,文化课教师和体育组统一协调,特别在重大比赛后都予以妥善解决,对文化课较薄弱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

参考文献

[1]马明彩 熊西北 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2]张英波 田径体能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1月。

[3]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8月。

论文作者:张建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0月总第27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5

标签:;  ;  ;  ;  ;  ;  ;  ;  

小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_张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