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是“虚拟”文化_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是“虚拟”文化_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是“虚拟”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文化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诸多学者和企业家都坚信: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管住人,文化管人管灵魂。同时也深信,企业文化是走上成功道路的关键。

尽管我们倡导、推行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多年,但还需要从头考虑以下问题:企业文化中对企业的定义、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企业文化的类型、企业文化现象的来源、企业文化的适用(发挥作用)范围、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价值观的来源、企业价值观的涵义、企业文化现象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成功的关系等等。

可以肯定,在没有说清楚相关问题的情况下,企业文化这一理念就是人们头脑中想象的东西。同时可以推断:在没有搞清楚上述关键问题的情况下,建设企业文化就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就可能是“南辕北辙”。

企业文化的误导

1.成为“文化型”管理者

我们把能够拿出大量精力用于塑造、宣贯、维护企业文化的管理者称为“文化型”管理者。“文化型”管理者希望人们都能理解组织的期望和价值取向,了解组织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行事风格。这样,人们就会把企业精神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就不用去另行思考“做什么”和“怎么做”了。

看来统一思想和行为方式是件好事,因为人们不必思考怎样行动,只要遵守就可以了。试想,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人们还能思考吗?如果不能为员工创造独立思考的环境与条件,就很难做到“免费”使用员工的大脑,也很难使创新的思想自由流动。如果让员工遵守如何行为的“框架”、行为标准和价值体系,就可能忽略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不能使人们有成就感、自豪感等。

2.成为“文化型”员工

企业文化理论强调把能否遵守、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作为用人的标准和选拔继任者的主要条件。这样可能引导员工成为“文化型”员工,甚至会诱导员工靠投机发展。

实际上,一个企业的运行是靠各种因素和资源协作完成的,客观上不应该有贵贱、主次之分。管理是个复杂的过程,一定要做到各种因素的匹配与平衡。如,信息化手段与人性化、制度与创新、促进人员成长与淘汰不合格员工、追求利润与员工幸福感、激励与约束等等。因此,在企业经营中,要引导员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而不能诱导人们去钻营、去赢得重视,并把与文化一致作为遮羞布。

企业文化的弊端

第一,企业文化具有单向性,不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企业文化的塑造、构建过程可知,企业文化的产生其实与大部分员工无关,但执行却与大部分员工有关。

第二,领导者的素质高,企业文化的起点就高。企业文化的含金量主要取决于少数管理者的修养和世界观。

第三,倡导企业文化容易忽略倡导者自身修养。那么多的企业没有成为卓越企业,甚至那么多的企业成为令人发指的企业,都是主要管理者没有修其身的必然结果。而且,倡导企业文化可能忽略企业家的力量。在企业创立、发展、从优秀到卓越的每个关键点上都需要企业家,而不是企业文化。当然,一个企业需要企业家、领导者、管理者、员工几种力量的综合作用,甚至还要借助合作者的力量才能成功,但企业家要承担主要责任。

第四,倡导企业文化可能会导致片面理解人类文化精神。文化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而企业文化不能向人们提供完整的民族文化精神,做不到对人的全面培育和熏陶。

第五,倡导企业文化容易忽略人性化管理。企业文化主张由倡导者提出核心理念,制定行为准则等,然后在企业内部推行。这是典型的传统管理模式,即由一点发出,向全体扩散的决策一执行模式。

第六,刻意的企业文化可能会浪费资源。只要企业经营,就一定会有经营理念和行为标准。如果刻意把这种思想上升至企业文化,就可能使这些自然形成的东西模式化,就可能会把员工和企业的注意力引导到其他方向上而耽误“主业”,可能会浪费企业的财力和员工的精力。

企业文化建设中可能的风险与悖论

理论上,企业文化的来源至少有四种:总经理文化、高层管理团队文化、外脑文化、管理者与员工共同确立的文化。为方便研究和讨论,把上述四种形式的企业文化分成两类,即少数人认可的企业文化(简称A类)与全员认可的企业文化(简称B类)。

实践中,A类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文化的最大的风险是,当更换“老板”时,非常容易带来改变。同时,由于使命感和价值观是由少数人提出的,这就存在另一种潜在的风险,即对企业价值的认知水准低于员工的水准或低于其他企业的水准。

一般认为,要推行企业文化,就必须对践行者予以奖励,对违背者予以处罚。同时,要用事实让员工们知道,你只有与企业文化协调一致,才有可能有大成就,反之将前途渺茫。因此,A类文化存在成为“被效仿”、员工“被文化”的风险。同时,存在不能认同企业价值观、不能主动践行的风险。

B类文化的最大的风险来自对人的假设。人与生俱来的差异性决定着完全统一其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并不现实。

总之,目前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能够成功建设企业文化的理由。不仅如此,还存在悖论。其一是:既然员工愿意接受企业文化,就没有必要再用强制的手段去推行。其二是:如果承认和接受企业文化就是少数人文化,就没有必要把这种文化称为企业的和共性的东西。其三是:企业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同时是要随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的。

对企业文化的新认识

1.企业文化不是刻意建成的

一般在企业成立之初是一定考虑使命感和价值观这两个要素的。德鲁克指出,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其答案就应该是企业的使命和价值所在。同时,任何企业都有制度和行为规范,都有类似于模范人物的“表率人物”。如果把德鲁克提到的企业价值与企业制度、规范、模范人物等要素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任何企业只要经营,就肯定有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并且这种模式是伴随着企业家的创业而来的。商业模式涉及企业做什么事情,怎样做好这些事情,以什么方式做等等。如果把这三个层次叠加在一起,能够涵盖企业文化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

把企业从设想、设立、正常经营、走向成熟到取得成功的各个阶段的指导思想、内部操作行为、交易模式等融汇成一个体系,即是企业文化。这是自然形成的、自然出现的企业做事风格或行为方式,而不是刻意建设成的。

2.企业文化不是引导企业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

在20世纪末期,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产业创新,造就了一大批世界级优秀企业。这些企业快速积累,迅速成长,为世人所熟知和赞颂。虽然这些企业的历史都不长(有的几年内就脱颖而出),但在创造世界历史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却源远流长。从这些企业的创立、成长、成功、走向卓越的发展历程看,尽管可能存在文化因素的作用,但企业文化建设最多是与企业发展同步的,不可能出现在产品创新和市场开发之前。因此,不可能是强大的企业文化成为了他们成功的金科玉律。另外,由于这些企业的历史相对很短,即便他们有明确的企业文化内容,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实践使其变得“根深蒂固”和“广为接纳”。

3.用企业文化解释成败可能会两头堵

一般认为企业文化要随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但还是要保持其相对稳定,还要努力使它成为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信念。

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世界的变化。但不论世界如何变化,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一种文化是变化的,那么就一定是阶段性的,或者说不可能是“根深蒂固”的。以这样的变化的文化去解释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就很可能会出现两头堵的情况。

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的“定”和“变”双重特性,说明企业文化不是“根深蒂固”的,也不可能是广为接纳的。“定”和“变”本来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极端。如果把相对的“变”定格在50%的位置,把相对“定”也定格在50%的位置,二者就是一回事了。否则,要求相对的“定”和“变”就是一种悖论,更何谈根深蒂固了。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何时“变”。外部环境指的是什么呢?当数码技术在摄影器材上面应用越来越多的时候,当移动通信设备越来越普及的时候,对于照相器材业、传呼通讯业等是否应该改变呢?此时的变是指技术创新上的变,还是指企业文化方面的变化呢?如果只是技术上的转变,那企业文化何时变呢?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4.企业文化实质是个人文化

事实表明,每一个继任者都会对刚接手的企业进行调整。不论把这种调整看作是对企业文化的调整,还是对组织结构的调整,总之企业的经营模式和行事风格都与一把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我们的做事方式”,是企业的“行为方式”和风气、风格。本质上,这些独特的东西是企业的偏好。怎样能使管理者个人喜好的倾向(个人的价值观)成为一个企业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呢?有效的方式是鼓励与影响,而不是强制。同时,领导的态度本身也是一种导向、一种引领。

5.企业文化是一种思想束缚

人的文化性千差万别。每个人独特的、内在的、决定“自我”特征的个性是由基因决定的。企业文化要消除个性差异,统一所有个体的价值观,统一每个人生来就具备的“自由意志”,统一所有人的文化性,就必须靠强制措施。这样做会违背个性,进而违背人性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用奖惩方式获得的共同价值观需要完全遵守,是强加在人们身上的束缚,是发挥个人主观性、利用员工智慧的障碍。有人曾形象地把企业文化称为“灵魂立法”,可见企业文化的强制程度。

标签:;  ;  

企业文化是“虚拟”文化_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