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卫生保健系列讨论之七——幼儿学习技能发育问题与矫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卫生保健论文,技能论文,系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少入园的幼儿表现出一定的学习缺陷,常常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注。患儿基本心理过程异常,在理解、听、说、读、写、计算能力方面有显著困难。学习缺陷是导致入学后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下从幼儿保教实际出发,就幼儿常见的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和矫治措施进行讨论。
一、言语发育延迟与鉴别、训练
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幼儿口头语言的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幼儿的正常发育水平,由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引起,是最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形式。主要病因有:精神发育迟滞,脑性瘫痪,听力障碍,构音器官疾病,婴儿孤独症心理社会条件剥夺,缺少言语刺激以及特殊性的语言障碍等。
鉴别患儿首先要熟知正常幼儿的言语发育标志,再根据言语和语言功能,以及听力、发音器官和环境状况来判断。如婴儿1岁时仍无伊呀学语声,2岁时仍有50%以上的言语听不懂,6岁以上幼儿言语的清晰度仍有明显问题的,可提示存在言语功能障碍;6个月时对大声音无反应,或不会模仿声音,1岁时对人说话声仍无反应,提示有听力损害。有人认为,出现下列情况,应及早诊治:2岁时仍未说任何字语;3岁后大部分语音仍含糊不清,难以理解;发音能力较正常发展时序晚一年以上;3岁仍不会说简单句子,大多使用韵母发音,很少使用声母发音;5岁时,句子结构仍明显错误;5岁后,仍不能流利地说话,有不正确的节律、速度和语调。鉴别语言障碍还可用一些心理语言能力测验来进行。
对言语发育延迟患儿要强调早期训练,可运用认知疗法,教给患儿拼字、发音、解释字义与语法规则,传授知觉、注意和思考的技巧;也可利用条件反射原理,进行行为矫正;有人提出应用发展法,即遵循正常语言发展历程,为患儿提供系统化的语言训练,具体作法是:先让患儿安静倾听环境中的声音,还可播放录音带,并告之是什么声音;再要求患儿模仿老师的口型,发音从简单到复杂;然后听语音指物;再指物说名称;接着学习简单的口语对话;最后念儿歌等。要求家长参与,家庭和幼儿园同步训练,效果更好。对听力障碍和精神疾病导致的言语发育延迟患儿要及时治疗原发病。
二、特殊性语言发育障碍表现
特殊性语言发育障碍是一组由中枢神经发育延迟引起的语言障碍。患儿智力正常,表现为两类症状:一是表达性语言障碍,患儿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有效表达有声语言,似乎具有内在语言,知悉有关概念,听从有关命令,正确使用并指明已知物体;有些患儿音乐感受良好,视觉和视一空间知觉也完善,可进行一些音乐游戏和绘图。二是感受性语言障碍,患儿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均受限,表现为暂时性的耳聋,对声音刺激不能作出反应,对电视也不感兴趣,开始发声时,语音不清,难懂,词汇少,可出现模仿言语,语音获得慢。两类患儿都伴有明显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对患儿的鉴别可用智力测验中的语言能力测验来进行,患儿语言能力明显落后于智龄。还可进行神经系统方面的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脑损害或器质性病变。
治疗上主要是进行特殊教育与训练。要让父母参与,训练计划因人而拟,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可参照上述言语发育延迟的矫正方法进行;对伴有行为障碍的幼儿可用行为疗法。
三、发育性发音障碍与矫治
发育性发音障碍是指幼儿的发音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幼儿的平均水平,而语言能力正常。发音异常的病因不是发音器官和明显的神经系统损害,有人认为是神经系统发育迟滞,或是在语言环境中接触了发音不清的人,学到了这种异常发音。患儿发音速度慢,说话吐词不清,发音错误,易错的音有:s,z,c,sh,zh,l,m,n,j,x等,如把奶奶说成mai mai,把老师说成lao xi,轻度患儿只表现发音不准或不清晰,但能听懂,重度患儿的话难以听懂,因无句法结构错误,仍可使人感到是一个潜在的句子,这与语言障碍不同。患儿由于发音不清,常被人取笑,产生心理行为变化,退缩,孤僻,人际交往不良。
正常的幼儿在3—4岁以前有很多辅音发不准,但4岁以后能够逐步学会,即使有少数发错音的现象,也能很快纠正;而患儿发音错误屡犯不止,难以自发纠正,要注意鉴别。
防治上要消除语言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从小教给孩子正确而清晰的发音,避免与发音不清的人过多语言交流,对患儿不要指责,使其放松,对伴随的心理行为问题及时矫治。对幼儿一般不要特别指明发音不准的问题,大部分患儿到7—8岁后可以自愈。加强矫治训练是可取的措施,首先用录音教幼儿辨认自己的错误发音和正确的标准音,再从单音、音节和生字上教他标准音,然后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用标准音说话。许多语言矫治专家提出了一些发音矫治的办法,可以选择采用。如咀嚼法,训练者和患儿一道面对镜子张大嘴,用食物模仿咀嚼软糖的动作,数分钟后,让患儿继续咀嚼,并发出细微声音,发声成功后,再说一些单字和短句,仍维持咀嚼运动,如此反复练习,及时强化,使患儿学会妥善发音。
四、口吃的原因和预防
口吃是指说话时发音重复或节律异常,语言不流畅。幼儿期是口吃发生的高峰阶段。本症发展慢,患儿在唱歌、与布娃娃谈心时口吃消失;但在准备讲话、老师提问、情绪激动不安时口吃加剧。患儿讲话时,伴有面肌、颈、胸、腹肌和四肢肌肉的紧张,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伸颈昂头、双手握拳等紧张姿势,直到话说出来才放松。有的开始讲话口吃严重,顺口后又好转。患儿因口吃而情绪焦虑不安,害羞、退缩,人际交往不良。
口吃的病因分为生理、心理两方面。生理上,有人认为是两侧大脑对语言的管制出现矛盾,或是感觉与运动之间的矛盾;有的说是一种癫痫小发作,或是共济运动暂时性失调。心理上,口吃是精神过度紧张所致的强迫症状。对幼儿发音重复不及时纠正,会使症状固定化。口吃可减轻幼儿的焦虑、害怕和紧张感,若惩罚口吃行为,会使症状加重。有人认为口吃是一种操作条件学习行为,模仿可形成口吃。
预防上,要求幼儿从小学会正常清晰的语言,不模仿别人口吃,当情绪紧张、激动时,应先安定情绪,再开口讲话;治疗上可进行语言训练,包括肌肉松弛,呼吸均匀,控制讲话速度,延长声母的发音等。父母与教师要正确对待患儿,减少患儿的紧张与焦虑感,对患儿提供心理社会支持。有关专家提出,口吃防治的最好办法是“允许”孩子口吃,不把它作为一种症状,从根本上解除患儿的心理压力,口吃反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