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法则的详细介绍:如何促进善恶,以和谐为重中之重_弟子规论文

弟子法则的详细介绍:如何促进善恶,以和谐为重中之重_弟子规论文

细讲《弟子规》:如何隐恶扬善,以和为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恶扬善论文,和为贵论文,弟子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弟子规》教导我们如何隐恶扬善,以和为贵的方法。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当我们去宣扬别人的过失,对方假如知道了,可能会非常难受。这就是所谓“背后之议”,即背后议论人,说他人的是非;“受撼者,常若刻骨”,你批评他的这些不好的言语,就好像刻入他骨头里去了,让他时时想着报复你。这都是意气用事,不可取,所以不要去“扬人恶”,这样可能会树立敌人。十个朋友不嫌多,一个敌人可能就烦死你。所以我们要存心仁厚,不与人起冲突。假如别人有善我们不称扬,别人有一点小恶马上就到处传,这样不仅折损了自己的德行,还会影响集体与社会的风气。假如每一个人都不讲他人的善,只宣扬他人的恶,人与人将会纷争不断,将会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考虑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言语不可不慎。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善相劝”。“善”必须先分辨是善非善、真善假善,当你判断正确才能够去劝,不然到时候是非都没分清楚,那就不见得会利益他人。古代人面对别人善的劝告,或者是听到善的言语行为,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接受呢?孔子赞叹颜渊“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颜渊只要听到一个善,马上时时刻刻放在心中,一定要去落实。所以只要提到贤德,孔子就会直接说到“有颜回者好学”。对于颜渊这个学生,夫子非常喜欢,因为他的学习非常扎实,只要老师说过的话、说过的善,他会时时刻刻不忘去实践。所以当我们有这样学习善的态度,自然就能够“德皆建”。

古代所有当官的,百姓都称为“父母官”,为什么叫父母官?比如一个县令,他与百姓们相处得很密切,而且整个县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都是由县令在负责,他有责任把他这一县的百姓教育好,做到“爱民如子”,所以被称为父母官。当然这些地方领导人,他们要落实“善相劝,德皆建”,让整个社会风气愈来愈好。

在隋朝,有一个读书人叫辛公义,他在岷州一带当刺史,岷州是现在的甘肃。当时那里有一个风俗,就是只要家里有人染上疫病就把他抛弃,让他自生自灭。辛公义去以后觉得风气不好,孝与义全丧失了。他就主动把丢在路旁的病人,统统接到衙门来照顾,找了很多医生来治疗。等到这些病人恢复健康了,就赶快请他的家人来接回去。接的时候又对他的家人说:我与你家人相处这么久,你看我没生病,那些为人子女的就很惭愧。辛公义以德来唤醒百姓的惭愧心,百姓就赶快把家人接回去奉养,孝义的风气也盛行起来。当地的人都称他为慈母,把他当母亲一样看待。

这个“慈母”不仅挽救了他们亲人的健康,还挽救了什么?每一个人的良心。人的良心丧了,纵使还有命在,也是行尸走肉。所以古代的人宁可死也不愿意违背道义,“善相劝”才能“德皆建”。

“过不规,道两亏”。假如该规劝的时候不规劝,那是我们当朋友、或者当先生、当儿子的本分没有尽到。只是何时规劝,我们也要抓对时机,还要有正确的方式态度。如果我们都能做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就会形成很祥和的风气,当一个集体能够非常和睦、和谐,这个集体一定会非常兴旺。身处其中必须以和为贵,在该规劝的时候抓住机会,要“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顾及他人的面子。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凡取与,贵分晓”。这个取、与就比如说家里、家族在分东西,我们也要视情况而定,当对方比较困难时,我们应该多给,自己少拿。当人人有礼让的态度,家庭的风气也会处处体谅,处处相让,而不会处处相争。当家庭有了和气,整个家族都会兴旺。但是只要染上争斗,假如因为分配不均告上法院,可能都不会有好的结局,甚至于会有坏的榜样留给子孙,到时候纵有家财万贯也会败散掉。所以我们尽量要去让。周朝也因为泰伯和仲雍把天下让给了弟弟,让给了自己的侄子,造就周朝八百年的盛世,也让百姓孝悌之道有了效法的榜样。

其实人都很怕让,觉得让了以后自己就没了。人不能只看眼前,当你一让,成全了德行,成全了家庭的和睦。当你有这么多的德行,自然以后就会有所回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人不能随顺烦恼应对事情,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性,要随顺天理、随顺人心去做,做到“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我们不愿意别人批评我们、侮辱我们,或者伤害我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也不应该去伤害、不应该去指责他人,而是要用心去体谅别人。

乾隆皇帝有副对联提到“愿天下翁姑舍三分爱女之情而爱媳,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给我们很大的省思。上联中,愿天下翁姑,是指公公婆婆,自古就有一个比较难解开的矛盾,叫婆媳之争。婆媳之争是因为没有读过《弟子规》“将加人,先问己”。媳妇是别人的女儿,所以如果用三分爱女儿的感情对媳妇,那绝对不会跟媳妇有冲突。其实人真的是很奇怪,比方说一位妈妈她的先生很懒惰,不做家务也不帮忙,她生不生气?她很气!但是她还跟她儿子说:你只要把书念好就好了,其他的你什么都不用管。她养出一个会让另外一个女人生气的男人。“将加人,先问己”。很多人为什么对媳妇比较严苛?因为她也是熬过来的,可能婆婆也对她不好,所以她对媳妇也不好。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我们曾经穷过,看到穷人应该要备加关怀才对!

“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有一些男人娶了老婆以后,假如听了老婆的话疏远了父母,他的孩子也必然学不到孝道,那他这一生再怎么努力,到最后可能是白忙一场。所以用感情来经营人生,往往都会太偏颇。要用什么?理智来应对。

什么是EQ?情商。什么是IQ?智商。这两个怎么分?会讲甜言蜜语叫情商,是不是?那什么叫智商?智力很好叫智商。是这样的吗?比方说有一位男士:认为我很理智,我要努力赚钱,所以没什么时间陪儿子,我要睡在公司。有没有理智?他拍着胸脯,说我是为了家庭打拼。好像听起来很有理智。这哪是理智!理智应该是可以让人生全面发展的。你说这个人感情很丰富,疼儿子疼得要命,什么事都不让儿子做,这样叫情商吗?爱之足以害之。情当中没有智,那叫滥情;智当中没有情,那叫薄情。很多企业家事业做得很大,家庭却“妻离子散”,他还搞不清楚原因是什么。

所以什么是情?什么是智?有真情者必有真智,有真智者必有真情,情智不二才是真情真智。我们学习圣贤的这些道理,这些做人的态度,才叫真情、真义、真智。有“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的态度,用这一分理智去体谅别人的感受,就不会强加于人。

下一句“恩欲报,怨欲忘”。“恩欲报”,当一个人能念念不忘父母、不忘师长、不忘众人对他的恩德,他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充实。一个人幸福的根基就在爱与感恩之中,当他懂得爱、懂得付出,他会体认到自己的价值,施比受更有福。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做义工的人每天都满面笑容。“恩欲报,怨欲忘”,因为他们时时想着可以帮助别人,所以就时时活在爱的世界里。

每一次我看《德育故事》,都看得泪流不止,就好像有一位圣哲人把我的心光点亮。书中记载,有一次祖逖带着他所有的亲党一起去避难,几百个人他都照顾,车马统统都让给他人,自己却徒步行走。乡里的长者都说:我们虽然年纪这么大了,但是在晚年还可以遇到这个再世父母,死都无憾。我看到这里相当感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就是爱、就是关怀。当我们肯追随这些圣哲人,相信也会像祖逖这样。所以圣哲人点亮我们的心光,我们一定要起而效法他们。

“怨欲忘”。人与人难免会发生冲突,但是我们之前也说到“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因为他们没学过做人的道理才会跟我们发生冲突。所以要先反省自己,假如自己没有错,要进一步包容别人。如果你总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心上,那是把别人最肮脏的东西放在自己最清澈的心灵上,那是很傻的事。所以当我们肯原谅别人,其实就是原谅了自己。当你把别人的过失每天都放在心上,那是自己难受。所以要能够“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对于已经发生的冲突,我们不要放在心上,当你把这个怨放在心上,对方能不能感觉到?能。当你有怨气的时候,会不会表现在眼睛里?表情中?一定会的。“诚于中,形于外”,心不诚,当然也会表现在外在。所以当你放不下怨,两个人的关系一定会愈来愈疏远,这样不好,毕竟可能要朝夕相处,或者是常常在公司里还要相见。所以当两个人不能彼此接纳,很可能又会影响一个家庭、影响一个集体的和谐,那又何苦呢!

我有一个长辈,他很有才华,公司里面很多的事情都会请他做,所以获得了很多奖励,于是引起了其他一些同事的嫉妒。这个长辈就说:被人家嫉妒是光荣的,因为有本事才会被人家嫉妒,所以不需要生气。接着他又说道:有一个人曾经特别严重地责难他,但是他也没有放在心上。后来这个朋友有一件事没有人帮他,刚好我这个长辈有这个能力,所以就主动去帮助他。对方很惭愧,惭愧自己过去所作所为。后来他们两个就变成了好朋友。“冤家宜解不宜结”,而且真正交往之后,才了解到一个常常批评别人的人,就会内心不平。那他的心为什么会不平?是因为内心有很多苦没有好好地处理掉。我这个长辈不跟他一般见识,又主动帮助他,这一分情义就化开这个瓶颈,进一步又可以在思想观念当中引导他、帮助他。

有缘千里来相会,不管善缘恶缘,只要我们的心保持平和,相信纵使是恶缘也会转成善缘。所以要做到“怨亲平等”。真做到怨亲平等,才会让人从心里佩服。“恩欲报,怨欲忘”。其实我们很多的烦恼只要转一个念头,当场就能从烦恼变成智慧。

我们来想一想,一个人在什么时候进步最多?逆境。所以感谢伤害过我们的人,因为他们磨练了我们的心智;感谢欺骗过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增进了我们的见识,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感谢绊倒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强化了我们的能力;感谢遗弃我们的人,因为他们教导我们如何独立。人生能靠别人度过一生吗?不可能!一个人心智的成长,一生最重要靠的是自己的真实智慧。所以感谢斥责我们的人、骂我们的人,因为他增加了我们的智慧。所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不只是父母,当所有的人对我们斥责的时候,我们要虚心洗耳恭听,因为在此时你的道德学问都在提升。

一个人转一个念,所有的烦恼都可能变成智慧,也是由于你能转得过来,这些伤害、欺骗,这一些绊倒你的人,会突然对你很惊讶,进一步又会对你很佩服,人的修养可以达到这种境界!那么你就可以将《弟子规》介绍出去了,我们要往圣贤人的脸上贴金!可是不能撑不过去,和伤害、欺骗、绊倒你的人一般见识,不然对方又说:还说学什么《弟子规》?那就麻烦了,所以“怨欲忘”。

“报怨短,报恩长”。“报怨短”不是真去报,是要把这个怨恨的念头赶快转过来。“报恩长”,这个长不是时间,是指长长久久。哪有报父母恩报得完的?哪有师长恩报得完的?我们对于这些恩德都要抱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因为就是这些恩德,才能够让我们的人生走向美好的方向。要是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抱持着这样的态度,我们会尽心尽力尽我们的本分,让这些对我们有恩之人都能高兴地看到我们生命的成长。

标签:;  ;  ;  

弟子法则的详细介绍:如何促进善恶,以和谐为重中之重_弟子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