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建设国际化都市的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都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现阶段世界经济的发展重点由制造业的生产转向服务领域,国际化都市也随之成为国际贸易、金融和科技、信息的中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加速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作为中国窗口、经济和人口第二大城市,北京拥有全国综合管理中心、科技人才中心、交通通讯枢纽的优势和多层次的城市腹地,并且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第三产业,尤其是国际贸易、产业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新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只要正确认识首都功能,加强商务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航空港和信息埠,改造制造业,形成京津互补联合,北京就有望率先步入国际化都市。
关键词 国际化都市 全球经济一体化 第三产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加速,世界城市体系受到世界经济的深刻影响。大都市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尤其是处于世界城市体系最上层的国际化都市,逐渐成为国内国际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交汇点和管理中心。国际化都市的迅速发展,是现代世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趋势。作为首都和全国第二大城市,北京建成国际化都市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1 中国建设国际化都市的背景
1.1 国际化都市的概念
广义的国际化都市(International Metropolis)指规模较大,功能相对综合,经济实力雄厚,以生产、流通、消费及科技、文化服务领域乃及国际政治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国际地位的大都市。它们既是国际资本和各国商品集散中心,也是国内、国际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同时还是国际间政治、科技、文化、信息的交流中心。国际化都市的最高级发展阶段就是世界城市(World City),专指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目前公认的世界城市有纽约、东京、伦敦、巴黎,它们下一级的大都市,即狭义的国际化都市,包括法兰克福、罗马、悉尼、圣保罗、洛杉矶、汉城、香港和新加坡等城市。
1.2 国际化都市的形成条件
国际化都市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如我国唐朝的长安、元朝的元大都,其影响不仅波及东亚国家,还远至西亚、欧洲地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为了掠夺海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些大都市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如伦敦在19世纪初就已是一座国际化都市。
传统的国际化都市是建立在政治、宗教和权力的道德秩序上的,而现阶段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各国政治、军事的竞争转变为经济实力的竞争,国际化都市完全成为一种集合型的经济管理和经营技术的大都市。首先,国际分工继续加深和扩大,美国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被美、日、欧三足鼎立所代替,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也迅速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目前世界上共有跨国公司37000家,其在国外的分支机构有20余万家。这些都为发展国际化都市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由于经济集中管理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金融业务不断扩大,促进了全球金融中心的集中。以大的跨国银行为主导,非银行金融机构增长为特色的各国金融体系逐渐国际化,为发展国际化都市奠定了物质基础。再次,科技的进步为国际化都市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尤其是通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国际化都市对全球经济远距离控制、管理和交易的过程。最后,城市从工业化社会过渡到后工业化社会的全球发展趋势也说明,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蒂是技术的竞争、信息的竞争。而国际化都市正是世界信息汇聚的中心,是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地方。可见,现阶段的世界经济发展大背景更有利于国际化都市的形成,不仅发达国家的国际化都市在努力保持其地位,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培育自己的国际化都市。
1.3 世界经济格局重组提供了大好机遇
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世界城市体系处于动态发展中。从国际化都市形成的时间顺序分析,最早出现于西欧,而后扩散到北美,50年代以来又扩散到亚太地区。在上述三个时期中,分别形成了伦敦、纽约和东京这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城市。显然,国际化都市的崛起与新的世界经济中心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东移,在经济增长重心所在区域必然会崛起新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这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八十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经济蓬勃发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20年内,亚太地区将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这不仅因为亚太地区尚待开发的市场潜力巨大,动态比较利益较高,继续吸引着产业、资本、技术、贸易向这里转移,而且因为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近20年持续高速增长积聚的巨大经济能量在未来20年内将逐渐得以释放,继续推动本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目前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经济先起飞的国家和地区受日元不断增值、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这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
1.4 中国建设国际化都市是大势所趋
在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中,拥有丰富资源和巨大市场的中国是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动力最强、潜能最大、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极。改革开放使中国城市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中国城市经济进一步向国际化迈进。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科技进步与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正处在经济不景气阶段,一些老牌儿的国际化都市内部出现了经济萧条、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实力有所下降。如果中国抓住机遇,建设几座可以管理和控制全球或区域经济的国际化都市,它们一方面可在吸引外资、技术,出口商品,交流文化、信息等方面为国内城市和地区架起对外联系的桥梁,另一方面也可充分利用汇聚在此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优势,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所以建设国际化都市对我国实现经济腾飞具有战略性意义。
2 北京可望率先步入国际化都市
2.1 无可争辩的中国“窗口”大都市
在国际上,北京是和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担负着全面沟通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任。解放以后,北京的政治、科技、文化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并逐渐发展为全国第二大经济城市。另外,由于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突出作用,北京的国际知名度也与日俱增。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北京也因此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北京将与华盛顿、莫斯科、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一道,共同成为国际间政治、外交、文化等事务交往的中心城市。
另外,北京是当代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在世界76个首都和历史名城中,北京的建城史居第四位,建都史居第十三位,自然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作为拥有12亿人口大国的首都、中国经济建设的窗口、以及到国内其他旅游城市的中转站,成为全国最大的国际旅游中心。在国际上,北京正以她独特完整的文化体制影响着当代世界文明的进程,成为中国和东方文化的代表。
2.2 综合管理中心功能日益加强
当代国际化都市的首要特征是世界经济的管理中心。19世纪欧洲爆发产业革命,开始了以流水线为特征的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当时的国际化都市都是全球的制造业生产中心。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出现全球化的趋势,生产过程中决策管理部门与纯生产部门分离,第三产业,尤其是国际贸易、产业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新兴第三产业,在城市中迅速发展,城市经济由传统的制造业转向技术密集、具有区位灵活性的生产部门,由物质部门转向服务业。这时的国际化都市已成为全球经济网络上的控制点。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是其他城市无法取代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北京对全国经济的服务和宏观调控功能,以及国际国内交往中心的功能更进一步加强。目前,北京“三资”企业已达一万多家,省级驻京办事处46个,市县级驻京联络处上百个,另有各种驻京办事机构1000多个,还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商社,银行和跨国公司设立的办事机构4000多家,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外国银行代办处有98家。这表明北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全国管理中枢的作用,并朝着国际化都市发展。
2.3 人才、技术、高新产业培育和扩散中心
现代国际化都市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都需要更多地依赖人才资源和科技力量,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都是如此。国际化都市必然建立在高效的科研管理和高科技文化基础之上,具有合理的劳动力结构,其中包括一批水平较高的国际经济交往人才。
北京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是全国教育和科技事业最发达的城市,每万人中拥有科技人员达416.29人。这里座落着包括清华、北大等著名学校在内的67所高等学府,并且本科、硕士、博士人数众多,专业齐全。另外,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及各部委下属的研究院、所均汇聚于此,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6个,占全国同级实验室总数的37%。北京还有各种高新技术开发区28个,尤其是著名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其新技术产业开发项目就占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一半。北京的科技市场每年的交易额约占全国的1/4,科技成果转让到全国28个省、市和自治区,并且有相当数量出口到国外。总之,北京无论在科技人才比例、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上都居全国各城市之首。
2.4 日益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枢纽
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陆、海、空多种形式的综合运输体系)和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是国际化都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构造了国际化都市一流的外向型功能。例如,当今的世界城市均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机场,不仅拥有非常现代化的导航设备和各种复杂的计算机指挥系统,而且具有全天候、安全保障系统和一流的管理服务水平,同时还有完善的飞机维修中心和检查系统,其客货流密度和交通的便捷性也是世界第一流的。
多年来,北京市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使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即所谓的“首都效应”。目前,北京是全国辐射航线的中心,并有39条国际航线,旅客年吞吐量为1280万人次,是全国最大的航空港,也是国家在未来几年内重点建设的国际航空港。全国铁路网也是以北京为中心向外辐射的,现有铁路10余条,近期规划修建的京沪、京广和津沈三条高速铁路都是从北京始发的。新建的北京西客站将是国内规模最宏伟、设施最先进的火车站。另外,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的邮电通讯事业由起步阶段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现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多种通信手段相结合、公众通信网为主、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通达全国的现代化通信网络。随着京汉广、京沈哈等几条干线光缆的建成投产,北京将成为全国层次最高、容量最大、内容最广泛的信息生产和集散中心。
2.5 趋于合理的产业结构
国际化都市均具有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化、高度国际化的特点。在当今的国际化都市中,都是以第三产业为中心职能的,比重可高达60—80%,并且在产业内部构成中,新兴第三产业的比重正在赶上或超过传统第三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更被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另外,城市中心商务区(C.B.D)高度国际化、现代化。
北京近几年第三产业以高于第二产业和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速度蓬勃发展,1993年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比例为6.2%∶48.0%∶45.8%,第三产业已接近第二产业发展水平。虽与国际化都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国内大城市中属于先进的(见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北京充分利用首都地位所带来的靠近决策层、人才荟萃、信息集中、国内外渠道畅通、通讯手段先进等独特优势,加速发展咨询产业、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等高智力含量产业,已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服务一流、面向全国和世界的第三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旅游、房地产、咨询服务、内外贸易等新兴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工业按照附加价值和技术密集程度高、能耗、水耗、物耗、占地,运量少的原则进行调整,重点发展电子、精密机械、食品、印刷、轻纺等部门,形成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结构。再有,高新技术产业在北京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比重,处于全国前列。
国内外大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图
资料来源:国外城市引自刘塔《都市更新与上海市发展》,城市研究,1993年1期
国内城市由《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计算而来
2.6 拥有多层次的城市腹地
北京位于中国四个最大的城市连绵区之一的京津唐连绵区内,直接的腹地是河北省,间接的腹地包括三北地区(华北、东北和西北)。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原因,京津唐城市连绵区内城市间的联系最早是以北京这座古都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今天,这种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与发展,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镇群体。除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以外,唐山是冀东钢铁煤炭基地,秦皇岛是著名的能源输出大港和重要的休养、旅游胜地,保定历史上就是“京畿重地”,张家口是北京通往蒙古高原的咽喉,承德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城市,拥有全国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沧州是环渤海岸线上新兴的轻工业城市,廊坊则是京津走廊上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迅速的新兴城市。
京津唐城市连绵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有着许多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煤、铁、石油、水泥、碱、海盐等矿产资源都很丰富;重工业、轻工业都有较好的基础,农业也很发达;不但陆上交通便利,而且有较长的海岸线和良好的港口;拥有三个特大城市,尤其是靠近首都;等等。所有这些都为今后这个地区更快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北京国际化进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经过改革后十几年的发展建设,目前中国东部地区有几座大都市已具有发展为国际化都市的潜力,其中北京和上海的条件最好,究竟谁可能在下个世纪率先发展成为国际化都市、乃至成为世界城市,则在于谁能够成功地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城市功能,先一步跻身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高管理层。为此,北京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努力。
3.1 正确认识首都功能
北京作为首都,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是其最突出的功能。但同时要看到,国际交往的内涵很广,不仅只是文化、政治交往,还包括金融、信息、科技等交往。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对北京城市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北京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科技、教育、文化各项事业和城市道路、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为全市人民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为人民生活提供丰富的消费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北京开设的各种经济机构、金融机构、信息咨询机构日益增多,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使北京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更加明显。目前北京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只有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更有效地巩固其政治中心的地位。当然,作为首都,北京经济建设的重点应放在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上,而不再是简单地追求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另外,从国际经验来看,目前公认的国际化都市,除纽约、悉尼外,绝大多数是首都城市。因此,首都功能的发挥与国际化都市的建立并不矛盾。相反,它们在产业选择、用地结构、环境要求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的地方。而且,首都效应,如国际知名度高、靠近决策层、信息集中、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更有利于首都城市发展成为国际化都市。为此,北京应摈弃偏见,利用已有的优势,并创造条件,率先建成国际化都市。
3.2 加强商务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建设
商务中心(Centre-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中越来越成为国际化都市综合经济活动的中枢、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依托和城市繁荣的重要标志。由于早期的北京总体规划对信息业迅速发展的形势没有足够的估计,对金融、贸易等专业的特点和布局认识不够,未明确安排商务中心的用地,致使商务设施的建设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分散性和重复性,影响这些设施高效率地发挥作用。为此,北京应该吸取国际经验,贯彻整体建设、立体开发、内外通达的方针,尽快建成商务中心。
另外,国际化都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国际经济、贸易与金融舞台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京是人民银行及其工商、建设、农业、交通等专业银行总行的所在地,许多大的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以及中央金融决策机构也聚集于这里,有中国金融中心的优势。但改革开放后,上海、深圳先后开辟了证券交易中心,许多大城市不仅允许外资银行进驻,而且金融业务领域不断扩大。相对而言,北京由于政治因素,金融业的改革进程缓慢,优势正在减少。再有,北京的金融机构虽多却不集中,至今复兴门到阜成门一段规划的“金融一条街”还没有形成规模,难于获得竞争优势。为此,北京应积极改善金融业的外部环境,加大改革力度,提高金融服务管理水平,促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使北京尽快成为中国金融贸易的主要窗口。
3.3 完善航空港和信息埠
北京是全国交通通讯枢纽,但要成为世界城市,其交通通讯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与上海相比,北京缺乏直接的出海口,因此必须在航空港和信息埠的建设上处于绝对优势。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对海运和铁路的依赖性减少,对外远程的交通运输手段主要依靠航空。目前北京市每年的旅客吞吐量仅有纽约肯尼迪机场2575万人次的一半。北京的航空港不仅面临着扩大增容的挑战,还遇到提高设施现代化水平、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任务。只有建成国际第一流水平的现代化机场,才能更好地发挥北京外向型功能。
信息事业在中国方兴未艾,为了和世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接轨,中国也开始规划和建设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北京作为全国的信息中心,在这方面必然要率先进入世界信息网络。为此,北京要大力宣传信息意识,建设各种信息服务网络,为经济建设提供国内外信息业务。
3.4 改造制造业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主要建立在第三产业基础之上,制造业已开始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尚处于起飞阶段,所以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还是当前许多城市的主要经济部门。多年来北京的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加重了能源短缺、供水紧张的矛盾,而且使城市环境受到很大影响。北京由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功能的特殊性,必须对现有制造业进行改造。一是调整工业结构,发挥北京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污染少、附加价值和技术密集程度高的产业,同时也要发展以满足首都城市性质需要为主的地方性工业部门,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逐步改变工业过分集中在市区的状况,从市区迁出部分企业,建立各县(区)工业开发区和各乡镇的工业小区,带动周围腹地的经济发展。
3.5 协调京津关系,形成综合优势
北京的发展还有赖于与其腹地的协调,尤其是处理好和天津的关系。北京缺乏海运条件,对外贸易和开放发展的优惠条件不如天津;而天津的政治影响、经济和技术基础都不如北京。多年以来,两市都各自建立了强大的、封闭的、产业结构雷同的独立工业体系,没有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在国际竞争中难于发挥综合优势。这两大城市的规模、经济技术实力和基础设施而言,都有相当的水平,且相距仅百余公里,历史上两地经济互补发展的联系曾十分密切,因此完全有条件共建“京津大经济圈”,走互补联合之路。京津的联合有利于克服各自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加速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和开发,并开拓国际贸易市场和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在国际化都市的竞争中也更具实力。在和天津共同发展过程中,北京要摆脱“老大”的思想,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以主动的态势联合天津及周边地区,建立国际化都市的同时,建设经济发达的京津唐城市连绵区。
BEIJING’S FUTURE:TRANSFORMING INTO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Sun Y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
Abstract
Since the world'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ructures have changed,the term"globalization"has shown up as a dominant power and as a necessity for regional,national and urban development.As the capital of China,Beijing is the nation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enter.Meanwhile,with the high growth rate of development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there are dramatic changes in Beijing's labor structure,land use and urban functions.Now,Beijing is in an urban restructuring towards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which confronts with many challenge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tertiary industy
标签:城市经济论文; 世界城市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论文; 国际文化论文; 国际人才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