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屹然[1]2016年在《我国证券业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现如今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阶段,2014年更是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如何平稳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升级转变,加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国内资本市场建设和证券业发展而言,即是机遇,也是挑战。近些年来,在证券市场方面,无论是主板市场、创业板、中小板市场都在不断壮大,公司债券市场建设也日渐加快,各种渠道的推出,交易金融工具的丰富,都极大的促进证券公司经营模式的完善,从经营业务相对单一、封闭向对层次、开放转变。特别是在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基本完成之后,股票市场进入金融全流通格局,新股发行、并购重组等市场化措施陆续出台,为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各种创新举措纷纷推出。目前证券行业创新发展越来越快。行业整体实力显着提升,基础功能进一步完善,证券公司以融资类业务为代表的资本中介业务快速成长,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网络平台不断渗入金融各个领域,互联网证券早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客户作为生态的核心:不断开展新型证券互联网业务、基金推进互联网证券试点、建立统一的账户平台打通各个市场板块市场。大数据的加入,不管是营销、投资、投资顾问、风控等方面都展现出更为精准、动态、即时的服务,未来将更加开拓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和业务能力。证券公司这些年在市场上无论是竞争模式、业务构架、规模成长以及市场驱动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目前考虑证券公司经营效率不能单单只分析公司竞争格局、公司规模,更应将其细化挖深,同国外同业进行对比,结合目前国内各方条件和现状,对证券公司经营效率全面剖析。本文首先将市场发展变化拆分为叁大板块,分别从市场规模变化、市场结构优化、市场主体发展叁个方面,找到影响证券公司经营绩效的主要要素并进行剖析,并对其与证券公司经营绩效关系进行论述。同时对影响证券公司经营绩效啊的几个核心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分别从业务多样化、市场供求变化、企业规模变化以及市场行情变化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旨在各要素变化中总结影响证券业经营效率的关键变量。最后找寻制约我国证券公司经营绩效的因素,并结合现阶段我国市场现状,对其加以解释分析,提出可行性意见。本文得出结论:目前证券公司经营依赖市场行情的程度逐渐减弱,以往凭借庞大企业规模,紧密的网点布局提高利润收入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创新业务的不断发展,市场建设不断完善,证券公司传统业务营业收入占比逐渐下降,对整个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程度也有所减弱,证券公司更多的是将精力投入到各项业务创新上。本文认为,在证券公司经营方面,首先,应响应市场发展需求,加速业务创新,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其次,不断推广互联网证券平台,通过集中报盘、托管、清算管理投资资金,进一步压低代理买卖证券业务佣金水平;再次,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发展投资咨询等相关业务,提供多元化投资服务,引导把握长期趋势,理性投资;最后,应加强混业经营,推进市场开放,同时战略布局营业网点,合理扩大企业规模。只有这样在大竞争环境下才能拥有不败的地位,也正是因为这样证券业经营绩效才能有所保障。
尹俊峰[2]2001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供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转轨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经过短短的10年发展,已经由一个摸索尝试性的市场转变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动员储蓄向投资的直接转化、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是建立在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基础上的,因此,证券市场的均衡还是一种管制性的动态均衡,造成了诸多的负面效应。本文以证券市场的供求为切入点,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供求平衡问题。 供给与需求是证券市场两个最高层次的变量,二者变化的方向和速率,决定了证券市场运行的基本态势。证券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场所,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今天,很有必要从理论上来研究供给与需求各自的决定因素,二者的平衡机制以及供给与需求的统计核算平衡问题。本文试图建立起一套理论分析框架,以期实现证券市场产品配置与经济学基本问题研究的对接,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全文分四部份七章。依次从证券产品的需求、供给、统计核算、平衡因素来展开分析。其中,需求、供给两部分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投资者和融资者各自的行为及决定因素进行分析;而统计核算、平衡因素则是从宏观的角度对证券市场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所作的分析。 第一章证券市场与市场体系。本章在分析了证券市场与其它市场关联影响的同时,揭示了证券市场的独特功能及其在市场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第二章证券的商品货币性质及其特性。本章着重对证券产品的价值、使用价值等特性作了分析,证券产品的这些特性在影响了证券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的同时,也造成了证券市场供求平衡分析的复杂性。 第叁章证券产品需求分析。本章在建立了需求曲线的基础上,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分析了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并推导出使投资收益最大化的投资组合位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进一步,投资者最佳的投资组合是任意两种证券产品边际投资收益率相等的点。并对证券产品价格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以及风险作了分析。 第四章证券产品供给分析。在对融资者融资行为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融资者的最佳融资方案是由等融资量曲线与等融资成本曲线的切点决定,进一步的条件是融资组合中任意两种融资产品的边际融资成本相等。 第五章证券产品需求与供给的个别均衡与一般均衡。本章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分析后得出:在证券市场上,使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收益最大,又使融资者的融资结构最佳,那么融资者的边际融资转换率就应该等于投资者的边际替代率。从而确立了在完全市场假设条件下证券市场的供求均衡点。 第六章证券市场供求统计。本章主要对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供求统计指标及相应的范围口径作了探讨,并对我国证券市场1987-1999年的实际总供求及2001-2005年的意愿总供求作了估算 第七章证券市场供求平衡分析。本章首先对我国证券市场的供求平衡进行了分析,而后构造出了宏观证券估价模型,试图寻求影响证券市场供求平衡的主要因素。进而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证券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制度创新与调控。 本文采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证券这种虚拟资本进行研究,力求实现证券市场的产品配置与经济学基本问题研究对接的同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证券这种特殊的产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证券产品的价值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而是交换价值;证券产品的使用价值在子能够满足人们投资或投机的需要。(2在完全市场假定条件下,最终完成了使融资者和投资者均满意的条件是融资者的边际融资转换率等子投资者的边际投资替代率,在这点上,证券产品的供给等于需求。此时,证券产品的配置也应是有效率的。(3)我国证券市场供求的统计范围应该主要界定为证券的一级市场,供给的统计口径应按照新的融资方式分类标难来确定。在对我国证券市场1987—1999年的实际总供求按新的口径范围计算和分析后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平衡是一种管制性的动态平衡,在供给机制与需求机制不对称的同时,需求大于供给。(4)从长期来看,实现证券市场总量与结构平衡的关键在于利率市场化。(5)从短期来看,协调供给与需求的主要手段是放开证券的发行且发行价格市场化,提高证券市场的融资效率。
颜旭若[3]2005年在《上市公司监管的经济学分析》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上市公司的丑闻接连不断,不仅在新兴的中国证券市场如此,就是在发达的美国证券市场也未能幸免。在此背景下,全球证券监管界,尤其是在我国,便出现了一种从严监管的趋势。 对上市公司实施从严监管,在理论上是基于这样一个假定,即:认为上市公司出问题,是因为监管不严所致。评判这个假定是否科学,不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实施从严监管的过程中,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如何做到适度。也就是说,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怎样才能更有效率,从而使得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一方面,可以防止上市公司出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至于使监管的成本(包括立法成本、执法成本和守法成本,以及道德成本、寻租成本和机会成本等)不堪重负。为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尝试性地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监管活动。所运用的方法包括等。 运用博弈分析工具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监管,是为了从理论上真正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对上市公司监管,或者对上市公司监管能够防止上市公司出问题吗?通过本文前四章,特别是第四章对上市公司监管的博弈分析,结论是可以肯定的,即:只要把上市公司监管看作是证券监管机关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一种博弈关系,并把证券监管机关和上市公司都看作是一个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主体——从理论上说,这两个假设是完全站得住脚的,那么,实现两者之间的博弈均衡,即(监管,守法)是完全可能的。尽管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的现状并不如此,换言之,我国的上市公司监管现状还处于(监管,违法)的低效阶段,但通过监管防止上市公司违法,却是可以实现的一个目标。 运用制度供求均衡原理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监管,是因为上市公司监管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是一种制度安排,其本质是一种制度供求关系。所谓监管不严,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制度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制度供给不适应监管的实际需要。制度供给不足,一般是从制度的数量来说的,其表现是许多应当建立和健全的
张鹏辉[4]2007年在《房地产投资组合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房地产行业前景广阔。但是,随着国家调控加强以及房地产行业内竞争的加剧,规避风险以获得预期的收益也成为房地产投资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对房地产类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把投资组合理论应用到房地产领域,意在说明对房地产类型进行组合投资比单一类型投资在降低风险和获得预期收益上更加有效。本文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论述了房地产投资组合的理论,包括房地产风险和收益的度量,马柯维茨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以及单指数和多指数模型;其次,把房地产按照投资类型划分为土地、住宅、商业、写字楼、工业及其他物业类型,较为详细地对房地产类型进行了分析;再次,建立了房地产投资组合的优化模型,包括均值-方差模型,单指数模型,并给出了模型求解的方法;最后,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了房地产按类型组合投资的有效性。房地产投资组合是一种科学、可行的方法,是房地产投资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房地产投资企业降低投资风险以及获得预期的收益具有很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王军波, 邓述慧[5]2000年在《中国证券一级市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现代证券市场理论 ,利用 VARMA模型研究了中国证券一级市场最近叁年的发展及相关证券市场变量对证券一级市场的影响 .发现当前我国的证券一级市场存在着超额报酬率 ,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给出我国证券一级市场存在超额报酬率的可能的解释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
陈梦根[6]2005年在《转轨经济中证券市场的成长与制度变迁》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早期的一批企业发行股票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萌芽、诞生和初步成长的二十余年历程,沪深两所成立也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中国证券市场在这段历程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市场规模甚至可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相媲美。但是到现在,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证券市场虽已初具规模,但市场效率还有待于提高。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尚处于一个不断变迁的动态演进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制约证券市场走向成熟的因素,而且随着市场的成长,一些潜在的制度性缺陷和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和尖锐化,导致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运行与理论功能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如何迅速提高市场效率,推动证券市场的下一步发展和迅速走向成熟,这是一个极为紧迫而又重要的研究课题。 已有的文献对证券市场成长的系统性理论研究还比较少,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问题——对策”这样一个较浅的层次上,而国外的有关理论大都是建立在发达国家成熟证券市场之上,对象中国这样的新兴证券市场成长的解释能力较差,对实践的指导能力就更为有限。本文深入考察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成长路径与制度演进,旨在发现转轨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成长的一般规律,为下一步发展与完善中国证券市场的政策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作为转轨时期中国社会经济体系中发生的一项重大变革,证券市场的演进变迁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本文将证券市场成长看作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不完全市场,非市场因素对市场的成长与运行具有显着影响。基于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在沪深两所成立后的几年中,政府强力介入了证券市场的成长,中国证券市场从此走上了强外生性的成长道路,演变为一个不完全的证券市场,市场功能发生体制性变异,市场效率受到严重制约。中国证券市场的下一步发展必须启动和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努力效应,全面推进以效率为核心的市场整体创新,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全文共分9章,从内容上看,主要研究了以下六个问题:①关于转轨经济条件下新兴证券市场成长的一般理论;②经济转轨进程与证券市场的成长;③中国不完全证券市场的生成与化解;④中国证券市场效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姜欣[7]2012年在《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研究》文中认为2009年10月23日,经过10年的准备,备受瞩目的创业板在深交所正式开板。创业板市场的成立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也为风险资本退出提供了出路。然而,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平均首日抑价率高达106.23%,疯狂的市场表现就引起对于创业板IPO高抑价率的热议。过高的IPO抑价率使市场投机气氛浓厚,严重阻碍了创业板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本文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下,对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研究,这对于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改善创业板市场运营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上市公司IPO抑价现象的研究成果与结论,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高发行价、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等角度对创业板市场发展情况及抑价水平进行了直观的分析。其次,根据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实际情况,从企业基本财务状况、新股的发行与供求、团队管理水平、证券承销商等四个方面选取可能影响创业板IPO抑价率的因素,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得出影响创业板IPO抑价率的8个影响因素。再次,综合考虑变量的内生性以及创业板市场中一、二级市场的供求关系,构建创业板市场IPO抑价与一、二级市场供求相结合的联立方程模型,得出一、二级市场供求与创业板首日抑价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又次,基于Welch的“从众”理论,提出“滞后”效应的理论假设,构建首日平均抑价率序列,在ADF检验、自回归(AR)模型的基础上构建GARCH(p,q)模型,理论实证与经验实证相结合,从动态角度对IPO抑价进行分析,证明创业板市场抑价“滞后性”的存在。最后得出相应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市场创立以来,IPO抑价率水平在波动中由逐渐下降的趋势,创业板市场指数上市以来发行204只股票的平均首日抑价率为28.96%。对创业板市场IPO首日抑价率有显着影响的八个因素中,大部分是新股的发行与供求等市场因素,如发行市盈率、上市首日换手率、中签率、发行价、上市首日新股交易量和上市日创业板市场指数等,而公司基本面的因素的影响能力就相对较小。联立方程的结果表明,创业板一级市场对二级市场上市首日的抑价率的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较小,但上一批创业板IPO的二级市场的首日抑价率情况会对一级市场的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且这一影响具有滞后性。通过构建创业板分批次上市企业平均首日抑价率(IR)的GARCH(1,l)模型,证明当期上市公司IPO抑价水平与T-1、T-2和T-3时期的IPO抑价率呈现显着正相关,外部因素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抑价水平的影响不仅局限与当期,会持续到后几期。
高学哲[8]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IPO定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的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直接推动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证券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市场,直接影响资本的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资本品与劳动力的持续投入,公司作为资本品与劳动力投入经济社会的基本单位,其价值确定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与公司的发展。公司价值定价的合理性通过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意愿进而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投资水平,而投资则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同时合理的定价水平也会影响公司的筹资意愿,从而影响社会资本的形成,而证券市场的IPO定价,对公司、证券商和投资者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中国股市从1990年正式运行至今只有短短十余年的历史,然而我国股市却经历了发行制度、定价方法、二级市场交易制度、信息披露方式等股市基本制度的一系列频繁而又重大的变革。其中股票首次发行(IPO)定价方式与方法的改进是我国股市制度中问题最多、变化最大、进步最快的制度变革之一。IPO发行从2005年4月由于股市持续下跌而被政府叫停,以期改善股市供求关系来阻止股市下跌。然而笔者认为中国股市在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长达4年多的下跌不是供求关系失衡造成,也不是普遍认为的国有股流通问题导致的必然结果;而是股票价格长期高于其内在价值的必然回归。这是本论文的结论之一。2001年股市下跌以来,叁万亿市值的社会财富灰飞烟灭,流通股股东财富损失超过一万亿元。以国有股流通为导火索的股市大跌第一次使中国的股市参与者真正开始考虑股票(公司)的价值问题。几年来伴随着股市的下跌,虽然人们一直在思考股票价值问题,然而经过股市长期下跌直至1000点的时候,股市的主要力量却仍然对中国股市价值没有信心,陷入“价值迷茫”状态。笔者此时对股票(公司)价值及IPO定价相关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现实的思考,对中国证券市场的IPO定价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我国股市定价较为混乱、“价值迷茫”的今天,对发行公司、广大机构投资者与散户投资者、投资银行等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活动具有实践方面借鉴作用,同时能强化包括二级市场在内的整个股票市场以价值定价的理念,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希望本论文为中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尽绵薄之力。论文从公司价值的角度对IPO定价方法、定价方式(制度)、定价效果叁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依据公司价值理论的发展逻辑,笔者首先从公司价值及定价的相关理论开始,讨论了定价的基础理论,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提出在一定条件下,适当提高公司资产负债率可以增加公司理论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观点。公司价值理论与理念贯穿整个论文,是本论文的基石。定价方法(模型)有多种,较为成熟及常用的主要包括现金流贴现法、相对价格法以及期权定价法叁种。我国上市公司IPO定价的方法并不缺乏,欠缺的是对定价模型适用条件的研究。本论文对定价模型及其参数涵义、模型适用性进行了应用性研究。通过对各种股价模型的特点与适用条件进行的详细分析与比较,得出股利现金流贴现模型是对我国上市公司定价的适用方法。公司价值相关理论揭示了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对公司价值的作用最根本、最稳定,它们虽然不能确定公司价值的具体价格,但却决定着公司估价模型的选用与模型参数的取值。论文研究了这些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因素,提出并论证了垄断竞争的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显着正相关的新观点。研究公司价值理论与公司定价模型的目的是确定公司的理论价格,而适合证券市场的定价方式能够在公司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找出反映公司价值的市场价格。论文研究公司IPO定价的理论及模型应用后,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定价方式(制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发行制度的演进模式,及曾出现的各种定价方式对证券发行市场、投资者等的影响,进而指出它们的缺陷及改进方法,探明了以后我国IPO发行定价方式的改革方向:以市场定价为基础,证券发行参与人(发行公司、投资者、投资银行)为主导,政府尽快淡出。最后论文以实证分析的方式对公司IPO定价的效果进行了研究。除了从抑价角度对中国证券市场的IPO定价效果进行分析外,笔者还以公司价值为基础,从IPO偏离度视角对IPO定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实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IPO定价抑价与溢价并存。通过进一步分析,笔者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我国股票市场IPO定价及二级市场价格均显着高于理论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对股票发行供给与IPO定价双重管制的新论点。
李曜[9]2000年在《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文中研究说明学校代码 学号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作者:李耀 院(系所):金融学院
孙佚[10]2005年在《汇率理论演变与趋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汇率理论作为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核心课题,是国际经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贯串着整个近代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始终是西方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新理论层出不穷。汇率理论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汇率的决定。浮动汇率制度下剧烈波动的汇率不仅影响到微观主体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汇率的决定、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成为国际金融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二是汇率制度。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日渐衰落,对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和中间汇率制度进行比较的研究日益繁荣,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更是引起了国际金融理论界的浓厚兴趣。本文从西方经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研究汇率理论发展的原因,分析汇率理论从产生以来的演变背景,评述各理论更替时的扬弃关系,全面深入地认识汇率决定理论以及由汇率决定理论发展衍生出的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结合中国目前直接资本管制的现状和人民币最终实现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目标,在充分研究汇率理论演变和发展趋向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制度选择进行探讨,分析存在的难点,提出个人对于选择适合中国现实经济特征汇率制度的看法意见。
参考文献:
[1]. 我国证券业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D]. 王屹然.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6
[2]. 中国证券市场供求分析[D]. 尹俊峰. 厦门大学. 2001
[3]. 上市公司监管的经济学分析[D]. 颜旭若. 浙江大学. 2005
[4]. 房地产投资组合决策研究[D]. 张鹏辉. 天津大学. 2007
[5]. 中国证券一级市场分析[J]. 王军波, 邓述慧. 管理科学学报. 2000
[6]. 转轨经济中证券市场的成长与制度变迁[D]. 陈梦根.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7]. 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研究[D]. 姜欣.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8]. 中国上市公司IPO定价研究[D]. 高学哲. 西安交通大学. 2006
[9]. 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D]. 李曜. 上海财经大学. 2000
[10]. 汇率理论演变与趋向研究[D]. 孙佚. 复旦大学. 2005
标签: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中国证券市场论文; 中国股市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上市公司监管论文; 供求关系论文; 公司价值论文; 融资公司论文; 证券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股票论文; 供求理论论文; 投资论文; ipo抑价论文; ipo定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