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对好莱坞的批判_好莱坞论文

美国学者对好莱坞的批判_好莱坞论文

美国学者对好莱坞的批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好莱坞论文,美国论文,学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应朋友的邀请,我从去年冬天开始编写一部《当代好莱坞:艺术、金钱与梦幻》。我阅读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和专著,其中包括不少美国学者对于好莱坞批判的文章。近年来我有机会参加了很多专业性的学术会议,也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他们大多是目前流行的“文化研究”工作者。妙得是他们中间很多人对于好莱坞是持严厉的批判态度的。特别是对于美国媒体不断鼓吹的所谓全球一体化(Globalization)更“骂得狗血喷头”。2000年4月份我应邀参加了一次“通俗文化研究会议”;我临时发言时将刚接到的《电影艺术》(NO1,2000)中发表的对张艺谋的访问中,张先生的一段对好莱坞所说的话翻译出来,结果引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下来后有人建议我把全文译出来,有人让我给张先生带好。兰特先生对我讲,像张艺谋先生这样不但有艺术才华、敏锐的目光,而且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才是中国电影的希望!这使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情况,即目前国内对于美国好莱坞的莫名其妙的吹捧:似乎不学好莱坞就没有希望了。这些年回国时,看到国内对于所谓进口大片的宣传,以及年轻观众们对像《泰坦尼克号》的入迷,我感到一阵心酸。后来又观看了几部不同类型的国产影片,特别看到其中一些对好莱坞的拙劣的效仿,又感到可笑。我想,我也许是如张先生所说的那样“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倒不如介绍一些美国学者是如何批判好莱坞的,也许对于在三伏天热得发昏的某些人能起到一根小冰棍的作用。

当前的局势与问题的提出

1997年在好莱坞发表的一份商业报告中指出:本年度最大的成果是影片《泰坦尼克号》在全球范围内的发行收益,这部影片在美国国外的观众数目是美国国内观众数目的三倍,无疑这为今后好莱坞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样板。根据在1997年发表的一份国际电影市场的调查分析:目前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大小国家的电影院中,美国电影占该国公开放映的电影总数的40%到90%(各国的情况不相同)。其中,越是第三世界的弱小国家,越放映更多的好莱坞电影。该报告还指出,从1994年开始,整个好莱坞电影在国际上的经济收益第一次超过其在美国国内的总收益,而且从此一直发展,到1999年美国好莱坞影片在国际上的总收益已经成倍高于其在国内的总收益。而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好莱坞影片及其副产品如录相带、CD、VCD等,以及通过广播和电视、电脑网络等等,好莱坞影片在世界上的影响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潮。这样就出现了一奇妙的现象,如中东的一些对美国采取敌对态度的国家如伊拉克等,却对好莱坞采取“欢迎和欣赏”的态度:萨达姆·侯赛因54岁的生日宴席上乐队演奏的是美国电影插曲,而前一天他还在电视上大骂美帝国主义。

从美国内部的情况来看,虽然美国政府一再用“反托拉斯法”作为武器,不时对于特大的超级公司进行警告和控制,如对于“微软电脑软件公司”的裁决,但对于好莱坞似乎影响不大。尽管美国目前有近百家所谓的独立制片公司,但大的作品像《泰坦尼克号》等,还必须而且只依靠好莱坞的大公司投资、摄制、洗印、发行和放映。目前的局势是,好莱坞的势力并没有削弱,反而是更为强大。而所谓的独立制片会进一步为好莱坞大公司所控制。从经济投资来讲,小的独立的公司是没有这么大的经济势力和信誉的。何况电影是一种带有赌博性的投机企业,你可以一下子赚几倍到十几倍,也可以输得精光。这就保证了好莱坞的地位和实力:没有任何国家的电影业能够同它竞争。我们所说过并看到过“好莱坞面临危机”的情况:如80年代中期时各大公司面临危险,而且日本对于好莱坞公司的收买和兼并,哥伦比亚公司第一个为日本的索尼公司购买。但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当时所估计的好莱坞即将消灭的局势并没有出现,反而是好莱坞更为强大,虽然有了很多根本或形式的变化。从今天的好莱坞来看,全球化战略是它的既定方针,而且在今后十年中他会以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实现这样的方针。近几年美国的一些学者——其中很多人不是电影研究工作者,从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大众传播学、文化历史学等角度对美国好莱坞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分析和批判。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对好莱坞历史的新分析与再认识

对于好莱坞的历史研究,一般局限于艺术史和专业事业史研究上,如《美国电影史》(History of Ammerican Film)、《好莱坞电影史》(History of Hollywood Ginema)等。其实早在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就有一些学者从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角度研究好莱坞的本质——如何赚钱。如1937年出版的由D.F.克林根德(D.F.Klingender)和斯图尔特·莱格(Stuart Legg)研究并出版了《银幕后面的金钱》(Money Behind the Screen,1937)。梅迪·休蒂格(Mae D Huettig)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好莱坞的经济规律,在1944年发表了《电影工业的经济控制》(Economic Control of the Motion Picture Industry,1944)。虽然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研究,包括理论和方法,有些过时,但他们毕竟是这类研究的先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一些学者使用一些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或观点对于好莱坞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批评。有珍尼特·沃斯科(Jenet Waske,其作品有《电影与金钱:美国电影工业的理财》(Movies and Money:Financing the American Film Industry,1982)、道格拉斯·戈莫里(Douglas Ggomery),迈科尔·科楠特(Michael Con-ant)、艾·阿克索爱(A Aksoy)、戴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珍尼特·斯塔尔格(Jenet Staiger)、凯·罗宾司(K Robins)等人。

美国好莱坞成立之前,美国主要靠进口西欧电影,主要是法国和意大利的电影作品,如1914年法国以每周12部影片的速度向美国输出电影。1915年美国进口国外电影片总长度为3600万英尺,而1916年竟一下子发展到进口影片的总长度为一亿五千九百万英尺之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西欧的文化艺术是一次重大的摧残,在这期间刚刚诞生的西欧电影(包括法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事业受到很大的损失。而美国的电影工业开始了对外发展,1919年好莱坞第一次作出出口影片的预算。在20年代初期好莱坞已经成批地向英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巴西出口电影。到了30年代好莱坞的几个大公司从出口影片中获得较大的利润。同时为了达到更多的出口利润开始在外国拍摄影片。当有声影片出现并流行时,好莱坞一方面控制录音技术对外发展,一方面看到了音乐片可以对那些非英语国家产生影响。因此,出现了高投资、高成本、大明星的有豪华布景与场面的音乐巨片。30年代后期,法西斯国家,如德国和意大利等出现了抵制好莱坞的情形,好莱坞电影在这些国家内的影响开始削弱。但好莱坞依然在其它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据美国商业部1939年的年终报告统计,美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影片占当年世界各地总放映影片总数的6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美国无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成为最强的实体。美国利用马歇尔计划开始了大规模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控制。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保护美国的大资本家,在电影工业中通过税务制度、投资法规和商业控制制度从表面上看似乎限制了好莱坞的发展,而实际上是保护好莱坞使其能稳定地发展。从50年代起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影片制作、影片发行和影片上映等三大部门。在好莱坞内部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经济人包括影片推销人员、预算会计师、银行代理人、国际影商等。同时在很多国家设立办事处和分公司等。一直到70年代初,英国和拉丁美洲国家是好莱坞的最大的国际市场。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而中国大陆、苏联和东欧国家一直在抵制好莱坞的进攻。从70年代后期开始好莱坞设立了全非洲电影故事片出口公司(African Motion Picture Export Co-mpany)旨在进一步开发非洲市场,到了1975年这个公司每年向原来的英属殖民地国家出口的影片每年达365部之多。从1980年开始又转向对墨西哥和南美国家的电影市场进攻:80年代初期好莱坞已经开始在这些国家拍摄影片。80年代中期好莱坞开始加强对于日本、南朝鲜和其它亚洲国家的电影市场的开发,同时吸引日本的资本。80年代后期,对于亚洲电影市场的开发已经完成。90年代中期好莱坞内部成立了一个由经济学家、文化学专家、国际贸易研究学者以及一些中国通组成的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对于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电影市场的开发工作。这些专家们提出了很多建议,包括吸引和邀请亚洲特别是香港影星来好莱坞工作的计划。好莱坞从90年代中开始有目的地利用高薪邀请了一些香港著名的电影明星和导演来美国工作;同时在中国大陆放映一些具有吸引力的大片如《泰坦尼克号》、《狮子王》、《拯救大兵瑞恩》等。由于苏联的解体,好莱坞很快就进入了这个一直被认为是“神秘和坚实的地区”。1998年一年在原苏联的各国上映的美国影片就高达48部之多。1999年好莱坞的年终业务报告中指出美国好莱坞目前在国际上的收益和利润远远超过了其在国内的收益的二倍半之多。经济上的成功使得好莱坞的大亨们喜笑连天,他们将继续面向国际;於是当克林顿总统提出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时,好莱坞第一双手鼓掌赞成。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最早开始直到现在,好莱坞工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血淋淋的向外扩张的历史,唯利是图与不择手段赚钱就是它的本性。美国电影家约翰·福特早就指出:“好莱坞这个地方是不能以地理位置来确定的,实际上它无边无际,连我们这些在其中工作的人也搞不清它究竟有多么大!”

对好莱坞的政策的剖析

政策是行动的指南。从整个程序来讲,政策行使的过程,包括政策的制定,立法以确定政策实施的保证,政策的实施等三大部分。政策的制定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已经确定的实体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系列方针和措施保证它的存在和工作成功;立法则要通过立法机构使得提出来的政策变成某些法规,这样从法律上保证政策的实施;第三,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法规,另方面可以从对新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调整一些政策或某项政策的一些方面。关键是由谁来制定政策,又由谁来确定政策,最后又由谁来执行政策。由于美国政府的体制决定:政策的制定者可以是联邦政府(国会)、州政府(州议会)、私有公司自己等。好莱坞的电影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就变得十分繁琐与复杂。长期以来。美国学者虽然对于好莱坞的某项政策进行批评如对于影片审查和分级制等,但缺乏对于好莱坞电影政策或美国的电影政策的整体分析。近些年来由于文化研究的兴起,美国一些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艾伯特·莫兰(Albert Moran,1996年发表了由他主编的《电影政策:地球、联邦与国际的剖视》)等人从两个方面来剖析好莱坞的电影政策:

第一,好莱坞在美国内部制定和行使的政策

1924年美国政府立法提出了对于电影作品的制作规定与审查规定即“海斯法案”(Hays Code)这是第一个关于电影的法案。1927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 and Science)成立,成为全美最大的电影机构,并且提出了对于电影作品的奖励制度建立了奥斯卡金像奖。此后在30年代到5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有关电影的法案。这里比较合理的有“电影制作的规定”(Film Producing Code)、“反托拉斯法”(Anti-Trust Code)以及后来的保护独立制片权利的法案等。1968年好莱坞在美国政府的监督下制定了新的对电影作品的审查与定级制度。不能完全讲这些制度与法规的建立是错误的,因为其中有不少东西保证了电影工业的合理发展,而且有些制度已经成为国际性的规定,如关于电影胶片的规定,关于电影银幕尺寸的规定等等。但从整体来讲,美国好莱坞制定出来的一系列政策与法规是为了保护好莱坞自己的利益。美国学者们曾仔细地对一个个法规或法案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它们的虚伪性,如虽然有电影审查制度和政策,如海斯法案规定电影内容不得存在非道德的东西等,1968年新的定级制度规定了R级影片准许有裸体镜头出现但不可有过于暴露的性爱场面,但由于这个规定十分含糊,所以目前出现的R级片经常出现违反这个定级的情形。

第二,好莱坞的国际政策

从60年代后期起,好莱坞开始了面向全球的国际发展。为了保障好莱坞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最大的收益,在美国政府的直接支持和参与下,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政策,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版权政策和法规。按照好莱坞的版权法规定,各国上映美国电影时首先要获得好莱坞的同意,然后必须交纳一定的费用而获得放映权。美国电影在国外放映只有两种渠道:第一,通过好莱坞在世界一些国家已经建立起来的放映院线——即好莱坞可以直接控制的电影院;第二,各国自己的放映网——即国营或私营的电影院。如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内放映好莱坞影片的分账制度,就是为了保护好莱坞的利益而制定。好莱坞的国际政策还包括利润的收税制度;国际合拍片的规定;好莱坞电影广告的版权等等。美国学者指出,所有这些已经制定或将要制定的一系列国际政策和法规,其目的是一个,即保障好莱坞在国际市场上要获得的最大收益。

第三,全球化和文化帝国主义

没有比“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个口号更为时髦了!克林顿在世界各地到处推销这个口号,而新任总统小布什也同样提出这个口号。我们并不认为全球化是什么坏事,因为无论从国际经济发展、文化合作、环境保护、以及国际政治等都需要建立一个旨在平等、互利和尊重主权的友好的国际合作关系。这是当前世界发展的需要,从中国来讲,中国可以通过全球化的措施加速经济的发展。因此,不能一概否定全球化这一口号。但好莱坞的“全球化”是有其自己的原则和目的的。美国一些学者如菲利普·麦克米切尔(Philip McMichael,其研究论文为《全球化:神话与现实》)、露丝·瓦齐(Tuth Vasey,其论文为《国外部分:好莱坞的全球范围的发行和其代理人的道德》)、罗伯特·麦克切斯尼(Robert Mc Mchesney,其著作有《全球民主交流的艰难》)、保罗·赫希(Paul Hirsch,其论文为《大众传播的全球化的版权问题》)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批判了好莱坞的“全球化”的阴谋。他们指出:通过实现“全球化”可以使得好莱坞从制片、发行到放映等都能够减少中间环节而直接获益。这样,更能全面地控制国际电影市场。如国际电影市场与观众的语言问题,好莱坞可以适当地投资利用当地的电影工作者拍摄使用当地语言的影片。目前亚洲的最大市场是中国和使用中文的亚洲国家。好莱坞的一些公司已经注意到这个现象,邀请香港和台湾的演员拍片时就准许他们使用广东话对白,而且将来会鼓励使用普通话或国语对白而加上英文字幕。同时会有更多的合拍机会。

好莱坞最为担心是版权问题,特别是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录相带和CD、VCD的盗版很容易和很厉害。美国政府直接出面同世界各国建立了一系列防止和惩罚盗版的法规。在美国政府的直接参与下,目前已经有90多个国家签订了国际性的反对盗版的国际版权法和条约。但是,好莱坞认为还不够,前不久迪斯尼电影公司就提出他们决定不出所有的迪斯尼动画片的CD和VCD以防止有人利用电脑通讯网络来播放迪斯尼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鼓吹“全球化”实际上是为了获得在全球范围内的控制权。

对于别的国家的权利,好莱坞是不太关心和尊重的。反之,好莱坞还会千方百计地从别的国家的电影政策中找到漏洞,而进行突破。比如法国政府限制美国影片的进口,特别是故事片,每年有一定的数量限制。结果美国电影《与狼共舞》明明是一部故事片,却以纪录美国印地安人生活和历史的纪录片出口法国。因为,法国政府规定纪录片由于是教育性质的,所以不受限制。这样稍微改换包装,就可以使好莱坞电影很容易获得上映。

早在1930年好莱坞的巨头海斯就对当时一位向国外推销好莱坞影片的广告商沃尔特·汤姆森讲过:不要小看美国电影的影响,“因为伴随着每一英尺好莱坞影片在银幕上的放映是一块美金的美国商品的销售。”(那么,如果按照这一计算,现在则为一百美金美国货物的销售。)

我们上面只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好莱坞对于“全球化”的热衷与鼓吹;但实际上好莱坞对其它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最大威胁是它的意识形态上的影响或“侵略”。其实很多严肃的学者们早就讨论过这个问题如法国的电影史学家让·米特里、柯莫里、梅尔西戎,德国的克拉考尔,意大利的契阿里尼,苏联的多尔哥夫、巴斯卡阔夫,美国的劳逊、季洛姆等人,早在70年代就批判过好莱坞是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在文化和宣传上的工具。中国的著名电影学者如郑雪来、邵牧君、钟惦棐等人也曾指出对美国好莱坞要进行分析,要注意其对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等等。中国电影史学家钟大丰先生更为直接地指出:“电影来到世间时,正值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转化,带着极大的野心和欲望贪婪地向全世界扩张的时期。电影也随着帝国主义经济和文化侵略的足迹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也包括刚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中国。”

近年,美国的一些学者更进一步地从文化学、文化-政治学、大众传播学、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等角度对于好莱坞的本质进行严厉的批判。这里面值得读的文章或专著有赫伯特·希勒(Herbert Schillar)的《传播通讯与文化的控制》、罗伯特·雷(Robert Aray)的《好莱坞电影的必然趋向:1930-1980》、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的《镜头的政治:当代好莱坞影片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约翰·汤姆林森(John Tomlinson)的《文化帝国主义:批评介绍》、阿曼德·麦特拉特(Arm-and Mattelart)的《跨国合作与文化控制: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设备》等等。

我们看到这些学者都使用了“文化帝国主义”(Culture Imperial-ism)一词来批判好莱坞的全球化政策。这些学者从历史发展、经济结构、好莱坞影片的思想内容和意识形态、好莱坞的科技与“艺术”、好莱坞的专业化与结构、电影观众的心理等等来揭露好莱坞的文化帝国主义的本质。

有些学者如希勒指出美国当前鼓吹“高科技和新科技”是出于政治目的:“科技是一个社会结构,它为正在执政的社会权利服务……,(在美国)的经济发展和结构中,生产资料掌握权为私人所有,这样这种掌握权就成为这个社会权利的基础。从这样的社会权利的需求中而发展起来的科技,则用来为这个权力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的。科技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密切的而且是很政治性的。”在当前世界各国出现的对“科技的崇拜和迷信”中,谁最为得意呢?不是第三世界国家,也不是那些发展中的国家,而是美国!美国的大资本家相信利用高新科技比坚船利炮更为有力打开全世界的“自由贸易市场”,从而进一步控制全世界。第三世界国家或发展中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而且又没有先进的现代科技力量,所以在科技发展中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像美国这样的强国;于是从某种意义上就失掉了独立的权力,产生了“科技依存”的现象。

当代好莱坞以高新科技制造生产出来的电影文化商品,具有耗资巨大、以最新的科技拍摄出的绝妙的特技视觉效果,精彩的甚至离奇的故事——产生梦幻,等一系列其它国家难以比拟的特点,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观众看得眼花缭乱,为之倾倒。这样不但千百万金钱悄悄地流入到好莱坞大亨们的口袋之中,而且影片中所宣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也默默地侵入这些观众的潜意识中。

一些学者还以为电影作为传播媒介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另一个词汇即“媒介帝国主义”(Media Imperialism),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及文化产品的强烈倾销来达到其控制世界的政治目的。这个定义看来有点过左,因为对于美国的金融巨头来讲其最大的愿望和目的是经济性的——赚钱越多越好!用媒介帝国主义来形容美国近年来的作法是很适当的。如目前利用高新科技技术如卫星通讯和传播、电脑和电脑网络、新型媒体如CD或VCD等,对外宣传和美化美国的价值观念,如对于高消费的鼓吹、享乐主义、提倡感官享受和“物质观念和肉欲”生活的态度、及时行乐、自私和唯我中心观点等等,甚至包括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等等,都以这些大量制作和倾销的媒介“文化产品”形式输入到世界各地。

从观众的感觉和接受心理分析,经过多次的、反复的、具有吸引和麻醉式的灌输,“信息”会被较为容易地接收,而且侵入到潜意识层次中,会对于接受者个人的观点与态度起到影响作用。传播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美国目前的大众传播媒介包括好莱坞电影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是“负指的”,即反面和消极的,如对暴力的鼓吹、对性爱的暴露等等。一些曾经到过中国、日本以及其它亚洲国家的学者们更对于好莱坞电影对于这些国家的青少年儿童的不良影响提出了警告。北卡州一位从事社会学研究的教授曾发表一篇论文,其中谈到由于中国提倡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的教育和性格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家庭都把子女的教育放在首位。然而,由于经济的好转,这些独生子女成为了“王子和公主”。在这样“唯我中心”的情况下,面对美国文化产品的侵入特别是好莱坞电影的公开的不限级的放映,这些天真与纯洁的心灵怎么能不受到污染呢?

一些学者还对好莱坞目前热衷的“国际合作”即所谓的合拍工作提出批评,指出实际这种合拍工作,得益的还是好莱坞。一位学者指出,在1949年美国好莱坞在国外合作拍片为19部;20年后增加到183部,绝大多数是同西欧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又过了20年,从1989年到现在,好莱坞的国际间的合作达到了历史最高点:90年代开始,华纳—联艺公司改名为华纳—联艺国际公司,而其它的电影制片厂也开始吸取外资。同时,这种合作从跟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国家转变到同第三世界国际的合作。如同中国合作拍摄了《末代皇帝》等。这样,使用别的国家的投资,利用别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廉价劳力,加上带有异国风情的外景,还适当地使用别的国家的明星与导演,只是贴上个好莱坞公司的名签——这是绝对重要的,因为这个发行权绝不能交给别人。

二十一世纪的好莱坞

最近以来,好莱坞开始向世界各地派出了自己的代表、经理人、推销商以及艺术家等等,其目的是一个:21世纪的到来,好莱坞如何在新的“全球化”潮流中,能够最迅速、最有效、最完美地“控制全球这个大市场”。从来没有见到过好莱坞的大亨们这么“卑谦、和气、恭谨和通情达理”的了!比如在中国进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和美国赋予中国长期的贸易最惠国待遇等问题上,好莱坞是非常积极和努力的,甚至派代表去国会游说。因为,只有在中国获得这样的地位和权利之后,好莱坞才有可能向中国出口更多的影片和其它文化产品。目前,好莱坞已经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建立了办事处和分公司,它会进一步发展到其它国家,而中国是它的最大的、首要的、必须开发的最大市场。一位“专家”指出,中国的10亿多人口,如果每人每年只看一部好莱坞的电影,就是10亿人次,以5元计算,就是50亿——按照好莱坞的计算,起码会有20亿的收益和利润。好莱坞的其它目标还有印度、俄国、东欧各国以及中东地区国家。

在21世纪开始时,好莱坞会积极地利用这些高新的科学技术,但它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些技术的发展和使用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好莱坞要和电脑公司、软件公司、网络公司以及其它的公司进行谈判,商量如何合作,以及联合行动等策略。

好莱坞在开发全球市场上,面临的最大的威胁就是版权问题,因此,它无论到达那里,首先强调就是版权。面临着很多国家出现的非法的盗版录相、CD、VCD等等,好莱坞恨得咬牙切齿。最近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好莱坞“义正辞严”地号召世界各国政府联合起来像反对毒品一样来反对非法的盗版行为,好莱坞并将提供一些财力和技术来反对这样的“恶性的行为”。

在今后好莱坞会进一步加强它同其它国家的电影业的合作,如合拍、投资、建立好莱坞专用放映院线、还会投资在一些贫穷和落后地区建造新型的现代化的电影院。这样,就会邀请更多的其它国家的电影艺术家们如导演、编剧、摄影特别是明星们到美国合作;因此对于这些明星们来讲在好莱坞的星空上闪闪亮亮并不是什么梦了!机会会更多一些!但是,记住,这是有一定条件的!今后好莱坞会把主要的拍摄场地更多地放在国外,可以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力——如场景的搭设、群众演员、大的场面摄影、实景拍摄等等。同时还会把一些其它技术部分如影片胶卷的洗印、录音技术放在国外去做——可以节省相当大的开支。但是,绝不会把最后成品的发行权交给其它国家。这就是为什么好莱坞现在积极地在国会游说以期获得政府的支持。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好莱坞人士都赞成这样的“全球化战略”,像美国导演米洛斯·福尔曼(Milos Forman)就指出,好莱坞的国际化战略会使得美国电影不再是“美国的电影”,即失掉了她的民族的特性。但毕竟这是少数人的观点,而且是不合时宜的看法。

那么其它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面对好莱坞的“进攻”应该怎么办呢?美国一些学者如卡文·罗宾斯、米拉·瑞恩·宾福德、伊莉莎白·马克、约翰·兰特、玛蒂尼·邓南等人——他们都在欧洲、亚洲或非洲的一些国家中对当地的电影艺术、文化和工业进行过实地的调查;提出了不少比较好的或切实可行的建议。我综合如下:

首先,在欧亚一些国家中,由国家管理一些电影制作机构或厂家,是可以保障自己的独立的民族电影艺术的;宾福德女士就对印度的两种电影:国有和私营的电影进行分析。认为国营电影业对于保护民族电影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次,面对好莱坞的大举进攻——到目前为止,中国似乎还没有感觉到这样的威胁——光喊“狼来了!”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立法措施来限制好莱坞的“无限制的发展”。法国政府曾经有过一些较好的措施,但现在似乎失去了效用。学习一下法国的经验,一方面利用和好莱坞合作的机会向它学习;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不受到它的控制。这是比较难做到的,但无论如何是一定要做到的,否则,用不了十年,民族电影就会“淹没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去了”!

第三,如何同好莱坞合作,谁也不知道,因为好莱坞也有相当一部分“智囊人物”——他们是天才和专家;你有计划,他有策略。只能是“摸索中前进”。关键是要有一副较为“清醒的头脑”——很清楚地知道应该怎么去做。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住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

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美国学者的一些观点,现将我读过的几篇文章的原文题目与作者介绍如下:

Keith Acheson & Christopher J Maula,Understanding Hollywood,s Organization and Continuing Success,1994.

Asu Aksoy & Kevin Robins,Hollywood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Global Compertition for Critical Mass in Image Market-s,1992.

Tino Ballo,Grand Design:Hollywood as a Modern Business En-terprise 1930-1939

Mira Reym Binford,The Two Cinemas of India,1987.

Elizabeth B.Buck,Asia and Global Film Industry,1992.

Armand Mattelart,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Controlof Culure:The Ideological Apparatuses of Imperialism,1979,and 1993.

John Tomlison,Cultural Imperialism:A Critical Introduction,1991.

Frederick Wasser,Is Hollywood America?The Trans-Nation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Film Industry,1995.

Ruth Vasey,Foreign Parts:Hollywood's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the Reperesentatives of Ethnicity,1995.

Ann Cvetovich,Articulating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C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1997.

Douglas Kevin,Camera Politics:The Politics and Ideology of Contemporary Hollywood Film,1998.

Justin Wyatt,High Concept:Movies and marketing in Hollywo-od,1994

John Lent,Asian Cinema Study and Hollywood,1997.

标签:;  ;  ;  

美国学者对好莱坞的批判_好莱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