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国特色的学分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分制论文,中国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1)03—0003—05
学校要对学生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教育活动。学校的教育量以及学生的学习量需要测量和控制,否则就不知道教与学的状况,就难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长期以来,用时间和课程来测量和控制教育量和学习量,其教学管理制度就是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学年制,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学完规定的课程和学业,按学习年限计算学生的学习量。
学分制是相对学年制而言。它不是以时间来计量,而是以学分为单位衡量学生的学习量,因此,学分制也是计算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量的标尺。无论是学分制或学年制都属于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是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传统的大学教育是采取班级授课的形式,以学年、以完成固定的课程来计量学习量,培养统一规格的学生。18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兴学科不断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统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对扩大学生知识面的要求、对教育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欧美一些大学里冲破了固有的统一课程设置模式,即学校根据社会各方面的不同需要,开设了许多课程。但是学生在短短的大学期间不可能学习所有的课程,于是,产生了选课制。德国最早提出了“选课自由”的思想,而选课制的发展和完善是在美国。早在1779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就提出,大学要实行选课制,要进行课程改革。他主张改革传统的以古典文学为核心的、全部必修的课程结构,增加一些供学生自由选课的实用课程。1825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开始试行选课制,1869年在哈佛大学也出现过选课制,即允许学生选学计划外的课程,打破了统一的计划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哈佛大学实行选课制20年后,开始实行学分制,规定学生只要达到一定数量的学分就可毕业,获得学位。继哈佛之后,美国大多数高校纷纷进行改革,推行选课制和学分制。刚开始,由于实行完全自由选课的学分制,产生了不少弊端。许多学生不是考虑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而是根据是否容易得到学分、上课时间是否方便来选课,不少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选课支离破碎,没有中心。针对这些问题,哈佛大学采用了英国的导师制,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并且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许多大学不再实行完全自由的选课制,规定学生必须在主修领域学习一定数量的课程,同时必须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选修一定量的基础性课程,即普通教育课程。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实行学分制的大学,建立了必修课、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包括普通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此可见,学分制有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才得以巩固。
目前世界各国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尽相同,即使是实行学分制,也有很大差异,并非一种模式。如日本从1947年开始全面推行学分制,规定本科学生必须学满124个学分方可毕业,但学习年限为4年,只能延长,不能提前毕业。
我国北京大学于本世纪初实行过选修课,规定“本科生满80个单位即可毕业”,其中必修课与选修课各占一半。1923年武汉大学前身武昌师范大学提出“废除学年制,采用学分制”,允许学生选修一部分其它系的课程,允许学生提前学满学分即提前毕业。1929年8月, 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规程》,规定:“大学各学院或独立学院各科课程,得采用学分制。但每年所修学分必须有限制,不得提早毕业”。
解放后,我国没有实行学分制,而实行的是苏联学年制,这与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下,对人才的要求有统一的规格。大学生从招生、培养到毕业分配,全部由国家计划安排,由国家包下来,实行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有不少优点和长处:(1)有规模效益。 按班级授课,每个班级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能够形成一定规模,有利于多培养人才。(2)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安排课程, 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本专业发展的需要,工作后上手较快。(3 )教学管理比较简便。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统一安排一张课程表,教师、学生一目了然。(4)便于开展集体活动。学生按班级和年级组成, 有利于开展集体活动,便于进行思想教育,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容易互相熟悉,互相了解。学年制及班级授课制之所以一直延续至今,因为它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因而学年制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1 )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学年制是以统一的教学模式为前提,在专业教育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2)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由于学年制把学生放在统一的模式里培养,忽视了他们的基础与素质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不利于培养拔尖学生和有特色的学生,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3)不利于发挥教师的潜力。 由于教师也是按规定好的计划、大纲教学,按规定好的课程、教材讲课,不能开设自己擅长的、喜爱的课程,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
总之,在学年制和班级授课的体制下,教师被动地按学校的计划在授课,学生被动地按学校的计划听课。显然,这种高强度的计划性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在现代社会里,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需要复合型的人才,需要有竞争意识的人才,因而这就必须改变过去统一的教学模式。在现代社会里,广大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了,要求选课、发展个性的欲望增强了。而且又要缴费读书,毕业后自谋职业,因而对不感兴趣的课程,认为对就业帮助不大的课程就不愿学;对有兴趣的,将来便于择业的、社会上热门的专业、课程,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并要求有学习的选择权。所以那种统一式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越来越不受欢迎,甚至受到学生抵制。于是弹性学年制、有选修课的学年制、学年学分制,以及全学分制应运而生。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实行学分制”等各种教学制度改革的试验,有力地推动了学分制的发展。
目前,在我国高校实行的学分制中,有各种不同的模式。如学年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实绩学分制、复合型学分制、弹性学分制,整合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绩点学分制,以及学分相通制、学分互换制等。现在最多的模式是学年学分制和绩点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就是基本上保留原来的学习年限,但在课程设置上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以学分来计量学生在规定学年中完成的学习量。绩点学分制,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若干等级,用绩点或权重的多少来表示,与学分结合成学分绩点,形成绩点学分制。学习成绩与绩点的折算方法如下:
90—100分,折合为4.0—5.0绩点,优秀,折合4.5绩点;
80—89分,折合为3.0—3.9绩点,良好,折合3.5绩点;
70—79分,折合为2.0—2.9绩点,中等,折合2.5绩点;
60—69分,折合为1.0—1.9绩点,及格,折合1.5绩点;
59分以下不及格,折合为0绩点。
一门课程的学分绩点等于该课程的绩点数乘以学分数。一学期的平均学分绩点等于该学期全部学分绩点之和除以所修学分之和。学生修业期满的平均学分绩点等于所修全部课程的学分绩点之和除以所修课程学分总数。
加权学分制,就是将学生的各门课学习成绩,按该课程的学分加权,即将这门课的课时、学分一并计入学生学习的总量之中,比过去只看考试成绩不看该课程的分量(如课时多少和难度)较为科学。
学分制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1)以学分代替学年, 即不是以学习年限衡量学生的学习量,而是根据各门课的分量以及教学时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量,包括质量和数量。一般以一个学期内每周上课1 小时,课外复习、作业2小时为1学分;如果有的课程没有课外学习比例,则每周上课2小时为1个学分;如果有的课程难度大,属A类课程, 课外学习比例大,则每周上课1小时为1.5学分。(2)以指导性代替指令性。学年制下,学校按专业编班组织教学,每个学生有一个班级、一张课表、一个教学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教学。而学分制是对学生进行指导性的学习,如为了搞好选课,首先制订各种类型、多种系列的课程,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3)以弹性代替刚性。 学年制是刚性教学管理制度,一切由学校规定好,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学分制是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课,可以自由安排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的年限,如原定四年制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在3 年内学完,也可以在5~6年内学完,具有较大的灵活性。(4 )以选课代替排课,学年制是由学校统一排课,一个班级学生必须按统一的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和教室去上课。实行学分制后,由学生自己根据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到“选课中心”或在网络上选择课程和教师及上课的时间、教室,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实行学分制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学年制只有必修课,以及统一的教学计划,学生学的是统一的教材,本人不能组合自己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学分制以开设大量选修课为前提,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就业需要、个人发展需要来选课,实行文、理渗透,理、工、管结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组成最优化的知识结构。
第二,有利于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即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有特色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改变了过去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统一模式,统一的知识结构,从而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人才的需要。学生和社会之间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大的选择余地。
第三,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实行学分制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选修一些课程。有专特长的学生可以选修自己最喜爱的课程,从而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从实际出发安排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进度,如减少选修课程,另选其它课程,延长学习时间。总之,可以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各有所为。
第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学分制后,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除必修课外)做到“四自主”,即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参与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
第五,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实行学分制后,广大学生可以自由选课,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在学年制时,有些教学设备,有些教师及其开设的课程,仅为少数院(系)的学生服务。有些短线专业的教师教学任务不足,实行学分制后,可以为全校学生开设选修课、双专业等,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第六,有利于激励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以自主地选课、选教师,对教学质量不好的教师,内容陈旧的课程,学生可以不选,教师感到压力很大,这对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有积极意义。对学习潜力大的优秀学生,选学双本科、一本一专或一主一辅,可以多选修几门课程,学校奖励他多学几个学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分制固然有许多长处和优点,但世界各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学分制模式。也决不是说必须将学年制全部改为学分制。应该明确的是,建立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更好地培养大批合格的人才。因此,实行学分制必须以此为前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分制,首先应从国情和校情出发。
第一,要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出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各级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实行学分制时要确保学生学习必要的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课,要把握邓小平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要安排一定的人文学科的课程。这些要作为必修课,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在选课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分制,正确行使自主权。在当前实行的学分制中,有些学生偏重于选课时间,偏重于选容易学的课程。如将选课集中在周二、三、四3天,不愿选周一、周五的课程, 不愿选要求严格的教师,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长期不与导师见面等。这些不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情况,必须加强教育并作必要的限制,而不能放任自流,不能匆匆忙忙地搞完全学分制。
第二,要明确实行学分制的主要目的。有人一讲到学分制,就认为是让优秀学生提前毕业,这是一种误导。实行学分制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提前毕业,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让学生根据个人需求、就业需求、社会需求,来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因此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大学阶段宝贵的时间,充足的资源,良好的环境,多学一点知识,认真完成每一个学习环节,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而不要急于提前毕业。当然,对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学习潜力很大的学生要求提前毕业也是允许的。同样,也允许学生延长几年毕业。
第三,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我国的大学生很少,仅占同龄青年的11%左右,也就是说,我国的大学教育还没有普及,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马上岗,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对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从社会需要出发,要把学生个人的需要、个人兴趣爱好的满足,与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起来,既要扩大学生知识面,又要有明确的专业方向,考虑到将来就业的需要。因此,在实施学分制时,应兼顾必修与选修、基础与专业等各个方面。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者要有合理比例,一般为5∶3∶2,或5.5∶3∶1.5;必修课与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的比为6∶2∶2。总之,既要让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 又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第四,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少高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现代化管理水平还不太高,对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用计算机选课,以及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困难较大。因此,在实施学分制时要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目前首先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能开设大量课程,为学生选课创造条件。先在学年制基础上开设选修课,然后实行学年学分制,条件成熟时再实行完全学分制。但学分制并非唯一的教学管理制度,条件不成熟时,不必勉强搞学分制,有些特殊专业的学校,也不必勉强搞学分制,应维持学年制,只要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即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分制,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分段进行,逐步完善。具体做法如下。
1.改变完全必修课,开设部分选修课。目前仍然有一部分高校开设的课程全部是必修课,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自己所喜欢的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一个样。不能开选修课的原因之一,是课时安排太满,挤不出时间让学生选课,因此首先要压缩总课时,从现有课时中压缩15%~20%,用于开选修课。其中包括学科基础课中的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四年制本科总学时应控制在2500~2700小时,三年制专科控制在2000小时左右为宜。
2.改变单一的专业方向,实行双专业制和主辅修制。实行学分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目前不可能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可以先实行主辅修制和双专业制。首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选。优秀学生可以学两个本科(第二本科为60学分),比较优秀的学生学一本一专(专科为40学分),大多数学生学—主—辅(辅修为20学分),即以原有的专业为主修专业,再自选一个辅修专业,辅修专业由学校开设,也可以由院(系)开设,一般需要安排6~7门课程,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了不与必修课重复,双本、一本一专、辅修课可以安排在晚上、周末或暑假。实行双专业或主辅修制,一般应跨学科,以便构建复合型知识。学习第二专业必须完成该专业作为第一专业时规定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以及实验、实践的教学内容。
3.改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建立有合有分的班集体。当前,学分制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是固定的班集体没有了,不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班集体活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从我国高校的实际出发,可采取有合有分,合分相结合的班集体和班级授课制。一年级新生进校后,每人都要编入一个班集体。在一年级时,应实行以“班集体”为主的授课制,一方面是养成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一年级的主要课程是公共基础课,选课余地不大。多数课可以在一个“班集体”,或几个“班集体”上,如学军课、社会公益劳动课、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教育课等,不存在“选修”,完全可以在一个班级里上。有少数课程因深度不同可以选修,如外语有1~3级,高等数学也有1~3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因而一年级也有选修课,但毕竟较少,可以安排一天专门作为选修课的时间。如上午是选修外语的时间(1~3级外语均放在同一个上午),下午是选修数学的时间(1~3级数学均放在同一个下午),也可以安排几个固定的半天、晚上为选修课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必修课的时间,又保证了选修课的时间。这种合分结合的班级授课制,是以班集体为主要教学单位,有利于加强班导师(班主任)与学生的联系,有利于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和班集体的活动。到了二年级,必修课要减少,选修课将增加,可以安排两天为选修课时间。到了三年级,可安排三天为选修课时间,两天为专业必修课时间。到了四年级,留一天必修课时间即可,大多数时间为选修课。留一天为班集体共同课,也有利于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4.将一、二年级或一年级学生集中起来,作为养成教育阶段。专门由基础学院(基础部)管理,负责教学和党团建设、思想教育等。在养成教育阶段实行学分制,实行合分相结合的班集体制。每班或每个年级设班主任或辅导员,以便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引导他们较快地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规律。学生学军课、社会公益劳动课、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教育课、社会实践课、生产实习课等都可以安排在这一阶段,学生所学的课程用学分计量,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增加选修课。
5.实行多种形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实施完全学分制之前,可实行与学分制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改变学年制一统模式的做法。①重修重考制。学年制规定学生对一门课程只能学习一次,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对一门课程可以多次重修、多次考试,记载最高一次重修的考试成绩;②免修免听制。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某一门课的知识,可在开学之前提出免修,但要经考试合格(一般在 75分以上);也可申请免听,期末参加考试,合格后给予学分。③奖励学分制。在学分内划出一些学分(8~10分)用于奖励在教学计划之外学有成效的学生。如科研奖励、学术奖励、创造发明奖励,参加各种竞赛优胜者奖励,参加课余社团活动、体育运动队、文工团奖励、社会实践奖励等。也可以规定学生在一年内必须听完多少次学术讲座给予一定的学分。
6.实行完全学分制。经过一段时间学年学分制的运转后,条件具备的学校可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进校就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自由地选课,自由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贯穿到教学领域之中,贯穿到管理之中和校园文化之中。实行完全学分制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更大,学校应为学生配备导师,指导学生的选课和学习。一般10~15人配备1名指导教师, 导师要安排固定的时间与学生见面,了解关心学生选课和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的问题。学校要组织学生广泛参加课余社团活动、大学生俱乐部活动,并配备指导教师,以加强指导和教育,使学生有丰富而充实的课余生活,并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学校要设置选课中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导师指导下到选课中心选课。有条件的学校应将全部课程、教学计划上网,让学生在网上选课。即使实行完全学分制,也应有班集体。有些公共基础课和活动,如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教育课、军训、公益劳动等应以班级为主体。在一年级时选修课少,应以班级学习和活动为主,可以从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开始实行完全学分制,让学生按规定自由选课。
综上所述,所谓中国特色的学分制,就是从中国国情和校情出发,在教学管理中把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教育,把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把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把学分制与学年制、选课制与班级授课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
收稿日期:200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