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印度经济增长方式的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3.35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1508(2008)02-0041-07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增加资源、资金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改进管理、使用新技术等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来实现,从而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的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粗放型,又称为投入增加型或投资驱动型,基本上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大;另一类称为集约型,又称为提高效率型或创新驱动型,基本上是质量和效益性的经济增长,生产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国资源分配使用的情况和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速度及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各国基本国情不同和一国不同发展时期发展经济的主客观条件不同,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增长方式。独立后,印度为消除殖民地经济的影响,加速民族经济发展,实现工业现代化,考虑到人口众多、劳动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薄弱、自然资源有限、发展资金短缺等基本国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保持较低的储蓄投资比例,较低的对外经济依存,较大的服务经济成分,较多的劳动力参与,较大的私营经济部门,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逐渐形成具有印度特色的经济增长方式。

一、较低的储蓄投资比例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通过投资可以建立工厂,增加产品生产;而通过消费,则可以为产品提供市场,投资和消费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就一国而言,在一定时期内,其国内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资金却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常数。若用于投资的资金过多,则可用于消费的资金就较少,结果是,短期内经济增长较快,但因消费资金较少而市场狭小,可能出现商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使较快的经济增长难以持续;若用于投资的资金过少,则其可用于消费的资金就较多,结果是,经济增长依然缓慢,并可能出现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同样也不利于经济增长。独立后,印度在处理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方面,长期保持较低的储蓄投资比例,形成了储蓄投资方面的特色。

1.储蓄比例长期不高。独立初期,印度储蓄率还不到10%。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独立后印度逐渐提高储蓄率,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总储蓄率不仅总是不高,而且起伏波动。据统计,印度总储蓄率从1950-1951年度的8.9%上升到1955-1956年度的12.6%,1960-1961年度却下降到11.8%,1965-1966年度又上升到14.0%,1970-1971年度升为14.6%,1975-1976年度达到17.2%,1980-1981年度再升为18.9%,1985-1986年度达到19.5%,1990-1991年度23.1%,1995-1996年度25.1%,但2000-2001年度却下降为23.4%。① 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前,印度储蓄率基本上长期保持在20%以下;此后,印度储蓄率虽然有所上升,但是最高也只约为25%。

2.投资比例依然偏低。一个国家储蓄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投资率的高低。长期以来,由于储蓄率不高,印度的投资率也一直偏低。独立初期,印度的投资率还不到10%。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印度努力逐渐提高投资率,但是与储蓄率变化情况一样,印度的投资率不仅总是不高,而且起伏波动。据统计,印度的固定资本总形成率从1950-1951年度的8.9%上升到1955-1956年度的11.9%,1960-1961年度为12.7%,1965-1966年度上升到15.1%,1970-1971年度又下降为14.0%,1975-1976年度上升到16.2%,1980-1981年度再升为18.5%,1985-1986年度达到20.6%,1990-1991年度22.9%,1995-1996年度24.4%,但2000-2001年度却下降为21.8%。② 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前,印度的投资率基本上长期保持在20%以下;此后,印度的投资率虽然有所上升,但最高也没有超过25%。

3.消费比例始终较高。从上可知,独立后,由于长期保持偏低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印度一直保持较高的消费率,把国内生产中的较大部分用于消费。因此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对国家机关公务人员、国防军人、公营企业工作人员、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等都实行比较高的工资制度,使他们长期处在印度社会的中产阶层,从而促进印度国内消费不断增长。而国内消费支出的稳定增长,有效地推动印度国内消费需求逐渐扩大,从而为印度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国内市场。

由此可见,独立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印度长期保持较低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并始终保持较高的消费比例,从而主要依靠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加速经济增长,印度也注意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努力扩大投资规模,注意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目前,印度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已经提高到30%,但是国内消费在印度社会支出中依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较低的对外经济依存

在长期的殖民统治时期,西方殖民者通过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等渠道,严重地摧毁了印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却严重损害了印度民族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独立后,印度社会对长期殖民统治给印度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记忆犹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没有割断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联系,并注意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联系,但是印度长期严格限制进出口贸易,严格限制外国对印度投资,从而把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对外资金依存度等都掌握在较低的水平。

1.对外贸易依存度不高。独立后,尽管印度的出口贸易额逐渐有所增加,从1950-1951年度的10.16亿美元增加到1960-1961年度的13.46亿美元,1970-1971年度的20.51亿美元,较20年前翻了1番;1980-1981年度增加到84.86亿美元,较10年前增加了3倍;1990-1991年度达到181.43亿美元,较10年前增加了1倍多;2000-2001年度更增加到445.6亿美元,又较10年前增加1倍多。③ 但是出口总额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却从1950-1951年度的10%下降到1980-1981年度的6%;即使经过1991年市场化经济改革后加速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努力,印度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获得了极为重要的发展,然而,目前出口总额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仅略多于10%。

2.对外资金依存度较低。长期以来,尽管国内储蓄率不高,然而印度总是坚持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本着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的原则,从而在经济发展中长期保持较低的投资率。当然,独立后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印度也注意利用外国资金,但是印度总是把外国资金在政府五年计划支出中的比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据统计,外援在印度国营部门计划支出中的比例“一五”计划为9.6%,“二五”计划上升到22.5%,“三五”计划达到18.3%,三个年度计划曾为36.4%,“四五”计划降为12.9%,“五五”计划为12.8%,“六五”计划再降为7.7%。④ 此后,在社会经济发展各五年计划期间,外援在印度公营部门计划支出中的比例都保持在10%以下。对于外国直接投资,印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使用不多。直到目前,印度每年使用的外国直接投资也没有超过100亿美元。

3.对外资源依存度较低。自然资源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虽然印度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口平均拥有的自然资源量并不多。长期以来,印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充分利用国内各种自然资源,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但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印度也始终注意根据本国自然资源的占有情况,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即使对于本国比较短缺的石油资源,印度在加速本国石油资源开发、注意节约使用石油的同时,也积极开发煤炭、电力、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诸多替代资源,从而把本国经济发展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保持在最低程度。当然,为了满足经济增长对进口石油的需要,印度也注意大力开辟石油进口来源,保证经济增长对石油资源的基本需要。

由此可见,长期以来,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印度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使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资金依存度和对外资源依存度等都比较低。虽然印度在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方面远落后于中国,但这反过来促使其注意从本国内部寻求发展经济的驱动力。当然,为了发挥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991年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也注意扩大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注意利用外国资金包括外国直接投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经济增长。现在,借助于较高效率的经济增长,印度依然坚持实行主要依靠内需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

三、较大的服务经济成分

独立后,印度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大体相符,如第一产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上升,第三产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上升较快。但是,经过近60年努力后,农业在印度经济中依然占有较高比例,工业在印度经济中的比例虽然有所上升,但是依然不高,服务业在印度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并达到较高的程度,因此印度产业结构的变动也表现出其明显的特征。

1.农业经济成分较高。按照1993-1994年度价格计算,第一产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50-1951年度的64.97%下降到1960-1961年度的59.72%,1970-1971年度的53.75%,1980-1981年度的47.34%,1990-1991年度的39.77%和2000-2001年度的30.27%。⑤ 从国内生产净值的部门构成来看,第一产业在印度经济中的比重从1950-1951年度的58.3%下降到1993-1994年度的33.1%。从劳动力的部门构成来看,第一产业在印度就业劳动力总数中的比重从1951年的72.1%下降到1991年的66.8%。⑥ 1997年这个比例下降为60.90%,估计2002年仍为59.46%。⑦ 可见,虽然第一产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有所下降,但是至今依然在印度经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印度经济的发展。如2003-2004年度印度农业增长率超过10%,该年度经济增长率达到8.5%。因此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印度经济发展的基础。

2.工业经济成分偏低。按照1993-1994年度价格计算,第二产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50-1951年度的14.59%上升到1960-1961年度的18.12%,1970-1971年度的22.25%,1980-1981年度的24.44%,1990-1991年度的27.89%和2000-2001年度的28.81%。⑧ 从国内净产值的部门构成来看,第二产业在印度经济中的比重从1950-1951年度的15.5%上升到1993-1994年度的25.1%。从劳动力的部门构成来看,第二产业在印度经济中的比重从1950-1951年度的10.7%上升到1991年的12.7%。⑨ 1997年这个比例上升为15.28%。估计2002年仍为15.20%。可见,尽管独立以来印度大力发展工业,使第二产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但是第二产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印度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至今依然比较落后。

3.服务经济成分较高。按照1993-1994年度价格计算,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50-1951年度的20.44%上升到1960-1961年度的22.16%,1970-1971年度的24.0%,1980-1981年度的28.22%,1990-1991年度的32.34%和2000-2001年度的40.92%。按照1999-2002年度价格计算,2006-2007年度服务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54.74%。⑩ 从国内生产净值的部门构成来看,第三产业在印度经济中的比重从1950-1951年度的26.6%上升到1993-1994年度的41.8%。从劳动力的部门构成来看,第三产业在印度经济中的比重从1950-1951年度的17.2%上升到1991年的20.5%。(11) 1997年这个比例上升为23.1%,估计2002年上升为24.55%。可见,独立后第三产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一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印度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产业,第三产业对印度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

可见,作为发展水平不高的欠发达经济,农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但是并不高;第三产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已经在印度经济中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并已成为印度经济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2005-2006年度,服务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已经达到54%,服务业正在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印度似乎正在形成一种主要依靠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重要的是,在印度庞大的服务部门中,技术含量较高的软件开发和信息外包服务异军突起。根据印度软件行业协会年度报告显示,2005-2006年度印度信息技术及服务业产值363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同年度,软件及服务出口236亿美元,同比增长33%;从业劳动力增加到129万人。预计到2010年,软件出口将突破600亿美元目标。(12)

四、较多的劳动力参与

印度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长期以来,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困扰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资金短缺也始终是困扰印度历届政府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对待使用劳动力还是使用资本的问题上,印度总是依据本国劳动力众多的基本国情,在经济发展中注意使用较少资本,更多使用劳动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式。

1.固定资产投资不多。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在独立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个五年计划中,印度政府还是注意不断增加计划投资,以建立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据统计,印度中央政府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从“一五”计划的59.39亿卢比增加到“二五”计划的136.23亿卢比、“三五”计划的235.54亿卢比、 “四五”计划的285.76亿卢比、“五五”计划的522.21亿卢比、“六五”计划的1414.81亿卢比、“七五”计划的3072.85亿卢比、“八五”计划的7404.25亿卢比、“九五”计划的9593.44亿卢比和“十五”计划的14841.43亿卢比。但是若与印度中央政府在计划期间的全部费用比较,印度中央政府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并不多。若与其他国家这方面的投资比较,印度政府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显得更少。如印度中央政府“十五”计划期间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仅约为300亿美元。(13)

2.机械化程度不高。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使用资本还是劳动力的问题上,考虑到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失业问题严重等具体问题,印度注意尽量少用资本,多用劳动力,从而使印度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机械化程度不是很高。以农业机械化的情况为例,尽管独立以来印度生产的农用机械不断增多,然而与庞大的印度农业部门比较起来,印度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是很低的。如到1980-1981年度印度农用拖拉机的产量7.1万台,1990-1991年度增加到14.2万台,2000-2001年度才达到24.63万台;电动水泵产量从1950-1951年度的3.5万台增加到1960-1961年度的10.5万台,1970-1971年度的25.8万台,1980-1981年度的43.1万台和2000-2001年度的48.1万台。(14)

3.劳动力参与较多。由于固定资本投资不多,机械化程度不高,在经济活动中,印度政府鼓励尽量多地使用劳动力。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劳动力最多,印度政府坚持鼓励农业发展,提出要把农业建设成为最好的职业。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印度政府也积极鼓励和支持吸收劳动力就业多的小型企业和乡村工业的发展,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在公路建设、铁路建设、住房建筑等诸多建筑活动中,印度也注意尽量多使用劳动力,而较少使用建筑机械,如推土机等。到1980-1981年度,印度推土机年产量也只有1000台,1990-1991年度上升到4万台,1997-1998年度也只有5.2万台。(15)

由此可见,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印度在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中长期坚持根据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失业问题严重和发展资金短缺的基本国情,尽量注意降低资金投入,增加劳动力投入,从而形成了偏重使用劳动力的独特经济增长方式。在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加速经济增长过程中,印度依然注意劳动力使用,充分发挥劳动力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五、较大的私营经济部门

在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经济成分,特别是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规模和作用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该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一般说来,公营经济因为需要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而经济效益较低,私营经济则因为把利润作为目标而经济效益较高。因此一般地说来,在一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公营部门规模较大,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则其整体经济效益较差;反之,则整体经济效益较好。独立后,印度在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同时,不断建立并逐渐壮大公营经济,但是在公私混合经济中,印度依然保持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私营经济部门。

1.私营部门参与领域较多。独立后,为了建成社会主义类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印度实行了公私营混合经济体制。印度通过将殖民政府占有资产收归国有,赎买大型私营企业和政府投资等多种渠道,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公营经济。同时,印度也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为了促进私营经济发展,印度允许庞大的农业领域由私营部门经营,除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银行金融等重要的服务部门由公营部门经营外,其他服务领域也允许私营部门经营和发展。对工业领域,印度通过工业政策规定,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领域外,其他许多工业领域都允许私营部门参与和发展。因此在印度经济发展中,私营部门参与的经济领域较之公营部门更多。

2.私营经济所占比重较大。独立后,印度政府没有消灭私营经济,而是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并且一直在为私营公司的发展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和宽松的投资环境。除了提供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的基本框架之外,印度政府主要充当私营部门服务者的角色,从而促进了私营经济的发展,并使私营经济在印度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私营部门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国内总储蓄中的比重均超过75%;在印度投资中的比例也接近甚至超过50%,在印度劳动力就业中的比重甚至还要高,接近90%。

3.私营部门直接关系民生。印度人口众多,众多人口的生活问题特别是吃饭问题,是历届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吃饭问题,主要依靠私营部门经营的农业部门。农业发展状况不仅是印度大多数人口生活的主要来源,也是全体人民生活的重要来源。同时,全国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城乡物资交流,而印度城乡物资交流以及在城乡广泛存在的生活用品的销售等形成的零售商业,也主要由私营部门来经营。因此印度私营经济不仅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的生活,而且对印度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见,在印度混合经济中,私营经济规模巨大,活动领域广泛,在印度经济发展中作用巨大。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印度私营公司的实力逐渐增大,并形成了一批私营跨国公司。随着私营公司的发展壮大,印度经济增长也日益依靠私营公司的推动。由于私营公司的效益一般比公营企业效益高,因此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印度经济的效益。

六、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

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的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但由于诸多因素限制,这种高速增长常常难以持久;有的国家经济低速增长,但是却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经济增长。因此,在一段时期内,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该国经济增长的方式。

1.经济增长速度长期偏低。长期殖民统治使印度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独立后,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印度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起实行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以加速经济增长。近30年的实践表明,印度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独立前只有1%的经济增长率,但是对于经济欠发达而人口众多的印度来说,其经济增长率依然偏低。据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的近30年中,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仅约为3.6%,甚至被印度学者讥讽为“印度教徒增长率”。

2.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加快。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印度开始对经济政策实行重大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世纪80年代,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5.6%。90年代初期起印度开始进行以自由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在1992-1997年的“八五”计划期间,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6%。尽管1997-2002年的“九五”计划期间,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回落到5.8%,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又有所加快,2003-2004年度达到8.5%,2004-2005年度保持在7.6%,2005-2006年度提高到9.2%,2006-2007年度提高到9.6%。(16)

3.保持适度经济增长速度。在印度社会各界看来,独立初期近30年中3.6%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实在是太低了,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印度人口和不断发展的印度社会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印度经济增长速度提高了,“六五”期间为5.5%,“七五”期间为5.8%,“八五”期间进一步提高到6.0%,但是“九五”计划期间又回落到5.6%。(17) 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但是也不是太快。但是“十五”计划期间,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7.9%。“十一五”计划第一个年度即2007-2008年度印度经济增长率为8.7%。

可见,长期以来,印度在较低的储蓄率、投资率和对外经济依存度的情况下,保持了一定程度经济增长。在1991年经济改革后,印度储蓄率、资本投资率和对外经济依存度也不太高,印度经济却出现加速增长,但是基本保持在适度增长率的范围内。

结束语

综上所述,独立后,印度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注意保持较低的储蓄投资比例,较低的对外经济依存,较高的服务经济成分,较多的劳动力参与,较大的私营经济部门和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等诸多方面,从而逐渐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经济增长方式。尽管印度从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较多地使用劳动力,从使用较多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角度上讲,印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实行粗放型的外延经济增长方式,然而正是因为印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使用了较多的劳动力,从而才能节约资本,可能使用较少的资本,这对于资本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印度来说极为重要。同时,重要的是,印度并不是诉诸扩大劳动力使用,简单地追求产品数量的增加,而是通过允许私营部门经济的发展,较好地发挥私营部门经济效益较高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印度经济的整体效益,从而有意无意地实行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同时,印度政府还通过支持和鼓励新技术产业的建立,促进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逐渐优化资源配置,从而逐渐改善经济结构,使服务业在印度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促进印度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也使印度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的是节约资源消耗的结构型经济增长方式。据统计资料显示,印度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只有中国的60.6%;每万美元产值消耗的铜、铅、锌、锡、镍等金属也只有中国的35.7%。因此,印度这种较多使用劳动力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服务业为主的结构型经济增长方式,对于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国,在自然资源逐渐短缺的情况下,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无疑有着某些重要的启示。

一是要支持小型企业发展,增加劳动力就业。劳动力资源是中国最重要的资源。要发展经济,需要大力挖掘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作用。为此,在经济发展中,要尽量增加劳动力就业,保证绝大多数劳动者都有事可做。中国毕竟是一个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要解决众多劳动力就业,任务相当艰巨,仅靠大型企业是不行的。小型企业具有使用资金不多、吸收劳动力较多、灵活分散等特点,因此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小型企业。

二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为了解决众多劳动力就业,扩大生产能力,增强综合国力,中国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但是,发展制造业的最大问题是,需要较多自然资源,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甚至可能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而服务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不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不是很大,也能增加劳动力就业,因此中国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逐渐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是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降低对外依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加速经济发展,中国需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但是,如果过多倚赖国外市场,当国外市场出现衰退时,势必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同时,如果过多依赖国外资源,当国外资源价格暴涨或供应短缺时,也势必影响国内经济。过多依赖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有可能增加经济发展的风险。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需要扩大国内消费,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把对外依赖控制在适当程度,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发展经济。

四是要加速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说到底,就是要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要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依靠企业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减少劳动力耗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除改善企业管理外,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必须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尽快进行技术改造,用最新技术武装企业。

五是要保持适度经济增长,减少资源消耗。发展中国家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并根本消除贫困,需要加速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总是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如果过分强调加速经济增长,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需要保持适度的增长率,既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

注释:

① Ministry of Finance,Government of India,Economic Survey,2005-2006,New Delhi,2006,p.8.

② Ministry of Finance,Government of India,Economic Survey,2005-2006,New Delhi,2006,p.8.

③ Ministry of Finance,Government of India,Economic Survey,2005-2006,New Delhi,2006,p.8.

④ A·N·阿格拉瓦尔:《印度经济》(英文版),维勒东方有限公司,1997年,第638页。

⑤ Ministry of Finance,Government of India,Economic Survey,2007-2008,New Delhi,2008,p.5.

⑥ Ministry of Finance,Government of India,Economic Survey ,2005-2006,New Delhi,2006,p.5.

⑦ Statistical Outline of India,2001-2002,TATA Services Limited,MUMBAI,2002,p.173.

⑧ Ministry of Finance,Government of India,Economic Survey ,2005-2006,New Delhi,2006,p.5.

⑨ Ministry of Finance,Government of India,Economic Survey ,2002-2003,New Delhi,2003,p.5.

⑩ Ministry of Finance,Government of India,Economic Survey ,2007-2008,New Delhi,2008,p.5.

(11) Ministry of Finance,Government of India,Economic Survey ,2002-2003,New Delhi,2003,p.5.

(12) 2010年印度外包收入600亿美元,占全球外包收入一半以上,http://www.sina.com.cn,2005年12月13日。

(13) Ministry of Finance,Government of India,Economic Survey ,2002-2003,New Delhi,2003,p.5.

(14) Ministry of Finance,Government of India,Economic Survey ,2005-2006,New Delhi,2003,p.86.

(15) Ministry of Finance,Government of India,Economic Survey ,2002-2003,New Delhi,2003,p.85.

(16) Economic Times,Mumbai,India,June 1,2007.

(17) Ministry of Finance,Government of India ,Economic Survey,2005-2006,New Delhi,2006,p.4.

标签:;  ;  ;  ;  ;  ;  ;  ;  ;  ;  ;  ;  

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