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田野的新希望
本刊记者 滕 飞
春暖花开,绿树新芽,一片生机盎然……本刊记者乘车数百公里来到白山市靖宇县景山镇三脚窝石村,绿色的铁皮栅栏包裹着黄墙红瓦,一栋栋民房整齐划一,黑色的柏油路延伸到每户村民家门口,一幅乡村美景映入眼帘。昔日交通闭塞、信息不通、产业结构单一的贫困村,如今已然成为靖宇县脱贫攻坚样板村。
要让谣言没有生存空间,提高民众的谣言识别能力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国有一些学术团体正在做科普宣传相关工作,但与百姓需求相比还有差距。
精准识别 精准帮扶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三脚窝石村的包保单位靖宇县委办公室领导先后多次深入三脚窝石村调研指导,到帮扶的村、户,与村干部、贫困户促膝谈心。驻村第一书记也开展调研摸底和走访座谈,了解问题、联系帮扶。“县委办的人经常到村里来,按照农村话说,做事很深入,一竿子到底”“他们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他们帮我们村做了不少实事”……村里的干部群众对县委办公室帮扶工作组有说不完的话。县委办公室下派20人,对39户贫困家庭施行“一对一、一对多”对接,落实“对口帮扶、因户施策、产业提升”“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计划、一户一个措施、一户一个倒排工期”等政策,按照脱贫工作“精准、精实、精效”的工作要求,深入村屯开展帮扶,与村民聊天谈心、拉家常。在增进关系的同时,对贫困群众生活的基本情况和村集体经济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做好脱贫户认定、非贫清退工作。到2018年底,全村39户86名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目标。
设施完善 乡村美丽
“村里这几年巷道硬化,村两委活动室条件改善,维修沟渠、打造产业园区,村容村貌越来越好了……”采访中,亲身经历三脚窝石村改变的贫困户胡俊友发自内心地向记者讲述着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2016年以来,包保部门共协调资金400多万元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县委办公室协调县财政局“一事一议”资金67万元,更换全村村民房屋铁栅栏3300延长米,为89户村民安装更换了铁大门。协调资金107万元,完成全村范围内主路以及巷路路面硬覆盖工程。协调扶贫资金157万元修建村路边沟1800延长米。县委办公室投入帮扶资金10万元用于维修村部门窗及供暖设施,同时安装路灯65盏。如今,每当夜幕降临,一盏盏路灯发出柔和明亮的光,不仅照亮了村道,更照亮了村民的心。
驻村第一书记陈磊告诉记者,2017年三脚窝石村总计投入80万元对全村进行了绿化,种植苹果树489棵、红叶李球424棵、金叶榆球436棵,种植草皮2500平方米、花卉400平方米。项目实施后,三脚窝石村实现了创建绿、净、美、安的人居环境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2018年县委办公室又协调落实村内环境卫生建设资金2万元;协调水利局投入资金8万元用于过水桥梁修复,保障村民出行安全,现阶段三脚窝石村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民生事业发展良好,乡村振兴基础坚实稳定。2019年初,因气候原因导致引泉水位持续下降,导致春节期间持续断水。为彻底解决三脚窝石村村民生活用水问题,县委办公室又协调水利局打造了深水井,经化验水质合格,可充分保证村民生产生活需要。
问:曹教授在文章中还提到,“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而且是一个‘诗性的民族’,这是比汉民族的‘围墙’――长城,伟大得多的民族根基和至尊灵魂,不用砖就可以垒得起来。”请谈一谈中华民族代代传唱的诗歌是如何体现民族根基和灵魂的。
驻村干部与贫困户商讨脱贫路径
因地制宜 发展产业
发展扶贫产业项目是全村脱贫的重要保证,三脚窝石村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精心谋划项目,不断创新产业打造品牌,形成了品牌引领发展新模式。2017年申请财政扶贫资金45万元,发展食用菌木耳种植项目,购买木耳菌袋20.45万袋,该项目委托给种植大户进行经营,采用委托经营、年底分红的模式确保贫困户收入稳定。项目实施后全村贫困户每年分红一次,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534元。2018年实施光伏分红项目,无劳动能力贫困家庭人均增收1000元,有劳动能力的人均增收600元。
采访中记者得知,三脚窝石村为了广泛征得村民意见、听取村民心声,把全村产业规划带到贫困户家中制定,在充分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后,打出了漂亮的扶贫“组合拳”,创新设计了“以奖代补”“因户施策”的产业帮扶模式。2016年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实施种养殖类项目全村受益18户,户均受益4733元;2017年实施“因户施策”贝母项目34户78人,人均增收3000元,蓝莓项目1户2人,人均增收3000元;2018年在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中实施“以奖代补”蒲公英、养牛等种养殖项目16户34人,累计发放奖补资金5.57万元。一个个帮扶产业项目的落实,为三脚窝石村、为贫困户注入了蓬勃生机,并汇聚成一股股脱贫攻坚暖流流淌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