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的特点与高校思政工作方法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媒体论文,高校论文,方法论文,思政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在全球信息化浪潮推动下,伴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一种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正在飞速发展,估计在未来的10至20年内,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将超过三种传统的媒体。毋庸置疑,网络媒体的发展,既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设了新的途径,也是对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严峻的挑战。本文就网络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谈点看法。
一、网络媒体的特点
在新闻的时效性方面, 网络媒体之所以能迅速抢滩传统媒体地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更新速度快。传统媒体往往以月、周、日或小时计算,更新速度慢,具有某种可控性。而网络媒体更新周期以分钟为计算单位,各种图像、文字资料每两三分钟即可更新一次。显然,要对网络新闻实施控制已变得不可能,使得可提取但不可信的信息大量增加。
二是具有交互延伸性。传统媒体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受众的反映无法即时反馈到编播者那里,而网络媒体则采取一种上下交互的传递方式,网络媒体将信息传递给网民,网民可以随时随地上网阅览,发表的见解也可即时反馈,使网民的参与积极性大大增加。
三是影响力持久。传统媒体尽管其传播渠道众多,但对其保存却费时费力,而且绝大多数人会很快遗忘。而网络媒体的传播主要借助于网络,所要查阅的新闻、信息可以很方便地调取,其影响力是相当持久的。
四是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传统媒体受媒体本身的限制,信息的容量有限,涉及到有关事件的背景材料往往不能全面报道,而网络媒体则不受此限制,不仅其容量巨大,而且覆盖面遍布全球,再长的材料,网民只要在相关的网站上找到该材料名,少则几秒,多则几分钟,即能将冗长的材料下载后阅读。
二、网络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高等学校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科学文化的殿堂和制高点,它又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沿。高校的大学生是最敏感、最集中、最迅速地反映、折射社会大环境变化的一个群体。由于大学生对先进技术和知识有着特有的直觉和敏锐;所以,对网络媒体这一新生事物追求热情持续高涨。不少大学相继开通了互联网,许多学生的家庭乃至宿舍都装备了计算机,使得大学生中许多人经常接触网络,甚至相当多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已成为其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们追逐网络,崇拜网络英雄,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网络媒体也对我们高校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首先,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广泛运用,改变了信息的可控性,使大学生有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以往大学生获取信息主要是来自传统媒体(如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接收信息往往是单向的。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交互作用的特点,每一个人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向不固定的网民“播放”、“出版”自己的言论,而且这样做的费用低廉,技术也没有多大困难。尤其在网络讨论区中,信息来源不再局限于记者的采集,几乎任何人、任何机构都能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一来,网络媒体中什么样的观点都有,而其中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观点,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无形当中,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其次,网络媒体模糊了信息传播的国界,造成信息泛滥,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使大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信息垃圾站,有用信息与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媒体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只要有接入的基本设备,就能浏览。不知不觉当中,大学生们会受到错误、偏激观点的影响,使大学生评判是非的标准模糊,有时甚至唯网络新闻是从,其他的信息一概拒绝,造成思想上、行动上的偏执。网络媒体信息的泛滥,管理技术的滞后性,使网络媒体缺乏内部的自律和舆论及公众的监督。网络媒体使用者行为的一大特征是匿名性。在网络媒体上,人人都是“无名氏”,借助网络媒体交往中,没有面对面时产生的压力与责任,一旦坏了名声,则可以很方便地改名换姓。如此一来,不用说网络媒体的自律,就连最基本的舆论及公众监督作用也大打折扣。某些人的不负责任行为也就更容易膨胀起来。上述情况的存在,容易诱使我们的少数大学生做出越格的傻事,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
再次,网络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的立体传播形态,将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严重的影响。传统媒体,特别是书刊,造就人的思维模式是想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网络媒体造就人的思维模式是形象思维能力发达,想像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信息的高度形象化,会使大学生们习惯于放弃思考,追求本质的思维方式,而习惯于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网络媒体挤占了大学生的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而阅读量的减少,不仅影响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极大地破坏了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目前高校中,许多大学生计算机操作得相当熟练,然而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优美的作文,文章中错别字、病句随处可见。这种现象不得不让人担忧。
最后,网络媒体一方面使大学生见多识广,但另一方面容易使大学生眼高手低。网络媒体信息渠道来源广、覆盖面广,使得经常和网络媒体接触的大学生信息量扩大,知识面变宽,但是,知识面宽,如果不加梳理或训练, 往往是零碎和不系统的,欣赏能力可能会普遍得到提高,但眼高手低的现象则会越来越严重。最为直接的体现是大学生的择业要求,他们往往眼睛盯着条件好、报酬高、工作轻松的单位,而那些条件差、工作压力大的单位则少人问津。网络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可低估。
当然,总体来讲,网络媒体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还只是局部性的;但随着高校网络的全面开通,上网费用的进一步降低,进入网络的大学生将不断增多,网络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将越来越大,如果我们不站在历史的高度,及早发现问题,及早防范,我们将丧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弊端
一方面,信息化社会形势咄咄逼人,网络媒体引起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另一方面,许多高校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仍用传统的方法苦苦支撑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报告,念文件,开大会,你听我讲”等单一的靠灌输的教育方式和“禁、堵、统”的方法的弊端越来越显现,而且越来越不管用,有时甚至适得其反。概括起来,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上被动。多数情况下是事情发生后进行亡羊补牢、追查责任、批评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如闻警而动的消防队。如何通过积极地引导,防患于未然,坚持事前主义,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预见性、主动性、超前性方面显示不够。难怪有的高校一再出问题,由此造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的被动。
2.工作强度大、效率低。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说是重视的,也培养起了一支热心事业,乐于奉献的专兼职思政工作队伍。他们常年累月工作在这一战线上,许多思政工作者放弃休息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我们也应看到,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其回报率是不高的,有时甚至抵不上网络媒体中那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条小消息。究其原因,主要是“牵着大学生走”的教育方式早就引起大学生的抵触。让生龙活虎,思维敏捷的大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其结果必然是压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影响教育效果,高强度劳动的低回报率是不可避免的。
3.方法呆板,大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在网络媒体作用越来越大的今天,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受学生欢迎,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绝大多数的思政工作者习惯于灌输等传统方法。对于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来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缺少技术上和心理的准备,而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借助网络媒体传播的方法(譬如网络讨论、对话)绝大多数高校思政工作者都不会用。据笔者了解,我国还有许多高校根本没有去开发利用这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4.脱离实际,重教育,轻实践,教育效果差。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没有与大学生建立起一种互动关系。大学生想些什么?其兴趣爱好是什么?思想上存在什么问题等,我们高校的许多思政工作者只有面上的了解,而深层次问题往往把握不准,在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与此同时,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也显得不够。有些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最终引发突发事件。
四、网络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
正像工业社会需要机器一样,信息社会需要网络。面对网络媒体的挑战,我们如果再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去应付,显然收不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媒体的发展促使我们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应着眼于创新,不仅观念上要创新,而且在方法上更要创新。方法上的创新是网络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保证。通过对网络媒体的特点和传统思政工作方法弊端的比较,笔者认为,网络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的创新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变禁堵为疏导。互联网的出现,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网络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使信息的控制变得几乎不可能。进一步来说,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可能用网络媒体彻底替代传统媒体,实现几乎不受带宽限制的多媒体网络通讯。不难想象,这一时刻的到来,就没有人能够在传统意义上去控制信息,有鉴于此,我们高校的思想工作者在工作方法上应变禁、堵为疏、导。具体来讲,不是通过简单的行政手段或高压办法去阻止大学生上网,甚至禁止学生上网,而是通过开办讲座,举办演示会、网上讨论等形式,教会学生怎样从网络媒体获取需要的信息,如何识别违禁的言论,如何确立正确的上网动机。总之,一句话,想方设法做好疏导工作,增强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免疫力。
2.变封闭为开放。网络媒体使得国家边界对信息的屏蔽作用大大减弱。世界范围内几乎不存在什么秘密,网络媒体传播信息是以分钟来计算的。多数情况下,我们思政工作者掌握的信息学生也照样知道,有时甚至比我们掌握得更多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思政工作者已无优势可言。 如果我们高校思政工作者不从封闭的圈子中走出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开放性的特点,适时实现思政工作方法的转变,变封闭为开放,借助网络媒体实现育人目的,就会坐失良机,丢失阵地。
3.变单一手段为全方位手段。网络媒体在发布信息时,可以实现集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为一体的立体传递,形象直观,可读性强,适合不同的兴趣爱好者。这是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尽管也可以利用音像资料进行,但因其受场地、条件的制约,更因其目的性过于凸现,往往收效不大。因此,高校的思政工作在继续利用好传统方法的同时,应积极掌握互联网技术,通过建立网站,借助于电子公告版、电子邮件、校园新闻组等信息传播手段,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立体、全方位的格局。
4.变灌输式为交互式。网络媒体传播采取的是一种上下交互的方式,媒体将信息传递给网民,网民可随时随地地在网上发表见解。网络媒体的这一特点,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提供了条件,可以将原来单纯的灌输变成双方的交互作用。传统的灌输方法由于理解上的问题,变成行动中的“灌注”,造成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应实现适时转变,积极利用网络媒体交互性的特点,借助网络媒体向大学生传播正面的信息,及时收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再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总之,网络媒体既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也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提供了物质手段。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体这一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