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学评价的几点做法
张宝花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251800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开展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呢?《课标》中虽然对评价作出了解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注意了评价这一环节,但是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也感到不知如何处理,但教学评价又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组织能力面临新的考验。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学评价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评价要求真务实
在外出学习或看录像课时,经常有老师用这样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你真不愧是班级的小博士!”“你的研究很有价值,可以获得‘牛津奖’了!”“你的表现很出色,老师特别欣赏你!”………我认为“小博士、牛津奖”这些带有浓重的荣誉色彩的高帽子还是慎用为好!此类评价给人一种虚无飘渺、脚不着地的感觉。再则“表现出色”——学生如果乐于为了使老师满意而去“表现”自己,就会努力去揣测老师的意思,而忽视了事物的真相,他们的言行就难免有失真实的时候。其实,学生在真实的探究情境中几乎是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孩子的言行状态是真实流露的,而不是有目的的“表现”。教师应用这样的评价用语,不仅滞后于学生学习状态,而且还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产生误导。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学生为了什么而学?是为了老师的欣赏而学习的吗?有些孩子从幼儿园时不知红花为何物,而到五年级时没有点物质奖励好像就没力气做事,似乎学习的快乐不是求知而是求得奖励。我们在科学课上应引导学生经历的是为了探求事实、追求真理而努力的情感,千万不要再要求学生为了老师的表扬而努力了。
而真诚、客观、平和的评价用语则是比较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和健康心理的形成的。在小学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更多的时候还是通过教师的追问、反问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生生互评。如:是吗?你是怎发现的?你是怎样想的?这真的是你观察发现的吗?……追问不仅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求证意识的良好途径,而且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课堂教学评价要及时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上课时间,我们应及时抓住课堂教学时间与学生交流。科学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尤其显得重要。我们科学教师要学会鼓励,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以鼓励为主,很多学生都有进步的愿望,只是表现在行动上有所差别而已。尤其是一些学习稍有困难的同学,本身自信心比较差,教师要细心观察,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评价。
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的日常表现中抓住一些蛛丝马迹。如:他们是否经常会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他们是否经常会在上课前准备好该堂课必需的实验材料?他们是否认真完成了一些书本的基础练习?他们是否经常有意识地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或进行相关的记录?……这些“是”与“否”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但我们应该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及时的评价。
三、课堂教学评价要注重学习结果评价
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他们的学习结果记录下来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新的科学课程教材所编写的练习内容,练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科学方面的图画、实验记录、调查报告、活动成果,还可以是学生的各类小制作等。如在五年级上学期学生探究“种子发芽实验”中,学生亲身经历了种子发芽的全过程,引导他们把研究结果用实验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来后,我发现,不同的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记录:一般的同学只能比较简单地描述种子发芽的阶段且表述较为简单;能力强的同学不仅能描述出种子发芽的阶段性变化,而且表述非常有条理性,个别学生还从种子发芽的过程中发现了种子发芽的条件。他们有的是采用表格式的,有的是文字式的,还有的配上插图说明。在发现这样的结果时,我便用适当的文字加以点评,或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他的探究的评价,促进他更努力地学习。
四、课堂教学评价要有创意
近几年听了许多省、市科学课观摩课,有时总会听到几句自认为有价值的话,细细回味觉得很有创意。
如《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在学生观察之前,教师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对观察特别认真的小组老师要奖励放大镜。”这句话对学生观察的态度肯定会起重要作用,实际上暗示了观察的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到的岩石肯定不会很全面,在学生经历用肉眼、手等感官观察到了岩石的颜色、粗糙、轻重等信息时,教师看到各个小组观察认真、兴趣很浓,根据小组表现及时提供了放大镜等观察工具(每组都发放)。利用放大镜观察岩石是本课观察的一个内容,教师如果不说这句话,也要给每组发放大镜。所以,学生的观察任务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励,采用何种方式,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证明,这句话对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岩石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论文作者:张宝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5
标签: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科学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岩石论文; 种子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