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的成功要素分析——对国内外25个生态旅游发展案例的定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旅游论文,定量论文,要素论文,国内外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生态旅游活动是包括旅游者、当地居民、旅游供应商、旅游经营管理者、相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的多种行为的综合。通常情况下,生态旅游被认为是支撑旅游目的地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尚方宝剑。但是,在没有被广泛认同、且缺乏能有力推动其发展、评价与管理其效用的实践性案例的情况下,生态旅游被推上了旅游发展的历史舞台。日益增多的案例研究表明,生态旅游未能取得它所构建的应该达到的理想目标——自然区域与当地居民形成和谐、共栖的关系,即生态旅游理论未能成功地运用于实践之中。虽然有关组织已经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些准则与指导方针,并采取措施贯彻执行,但仍缺乏标准化的或可被广泛使用的方法来验证或测定生态旅游地的发展潜力。因此,制定一种用于测定与评价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状态与功能模式的方法,将有助于理解生态旅游理论上的目标与实践中的失败之间存在的差距,促进与鼓励生态旅游地实现其理论目标。借鉴国外生态旅游的研究成果[27~29],笔者认为实现生态旅游目标需要导入以下5种要素:1)生态旅游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一体化发展;2)完善的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方案及循序渐进的发展进程;3)有效的教育与培训机制、方案;4 )充分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并使当地利益最大化;5)有效的生态旅游效应评价与信息反馈及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
2 案例搜集及分析方法
本文精选了近10年来国内外正式学术期刊及其他正式出版物上刊载的生态旅游发展论文,搜集25个案例(表1)[1~26,30]。对生态旅游发展的5大成功要素进行细分,细分发展战略被赋予代码(图1)。采取定量研究及比较研究方法,将5大要素在25个案例中的实施情况进行数理统计及定量分析。
表1生态旅游发展案例
Tab.1 List of selecte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cases
序号 所在区域 研究者文献
1 云南碧塔海自然保护区 杨桂华等 [7]
2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张茵等[10]
3 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王国霞等 [1]
4 哈纳斯自然保护区 杨兆萍等 [8]
5 海南保护区郭力华等 [15]
6 广西兴安猫儿山自然保护区 杨帆等[9]
7 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李其等[5]
8 江苏省扬州市 张光生等 [11]
9 河北省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李东义等 [6]
10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接待示范村:云南中甸县邓永进等 [2]
11香格里拉松赞林寺宗教生态旅游示范景区 潘发生等 [17]
12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生态旅游区 吕健 [3]
13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崔国发等 [16]
14大连蛇岛自然保护区仲桂清[4]
15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张金霞[12]
16中华(成都 )大熊猫野生动物园鄢和琳[18]
17四川蜀南竹海 鄢和琳[19]
18Belize in Central America Kangas等 [25]
19KENYA David;张建萍 [13,24]
20斯里兰卡梅迪里吉里亚社区生态旅游 Chandra等 [21]
21厄瓜多尔共和国加拉帕哥斯群岛 Dvid [23]
22the Last Indigenous Community in Caribbean Vanessa [30]
23COSTA RICALisa;陈久和
[14,26]
24库克群岛塔基图穆保护区Anna等[20]
25Windward Islands in Caribbean: Christian等
[22]
图1 生态旅游成功发展要素战略分析
Flg.1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ecotourism
3 生态旅游发展的成功要素
3.1 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一体化发展
3.1.1 自我发展(1a) 生态旅游发展初期基本上是自我发展,主要使用生态旅游区现有设施,不需要外来投资进行设施建设。云南中甸县霞给村在建设生态旅游接待示范村寨过程中,主要以现有村寨为主建立家庭住宿接待模式,餐饮接待主要以现有藏族的饮食模式,交通、导游及旅游商品购买、体验型娱乐接待均使用旅游区现有设施[2]。Caribbean地区的Carib少数民族村寨也是完全依靠自身优势发展成为知名生态旅游地[30]。
3.1.2 外来资本注入(1b) 生态旅游发展初期,为尽快改善当地社会经济环境,需要从外部(如国内外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政府、私人组织,或其他实体)引入资本。发展生态旅游,虽只需为旅游者提供适度的、实用而卫生的食宿条件和导游服务,但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科学研究等方面投资巨大。神农架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国家和省政府给予资金扶持,优惠待遇;国内或国际银行贷款;外资和国内企事业投资、赞助;个人集资等筹资方式[12]。肯尼亚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将肯尼亚旅游发展公司从单一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转变为国有旅游发展银行,进行生态旅游发展资金的筹措及国际项目的实施[13,23]。1997年,斯里兰卡旅游局在总统基金的资助下,启动了“斯里兰卡名气不太大和风光秀丽景点的保护与管理计划”。斯里兰卡梅迪里吉里亚地区的“梅迪里吉里亚示范计划”是获得斯里兰卡政府支持的第一批可持续旅游开发实验计划之一[21]。其它实施这个战略的还有Vanessa[30] 和Anna等[20]。
3.1.3 基础设施(1c) 发展基础设施是为改善当地的健康、社会福利、教育、卫生状况,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的发展不仅为旅游者服务,也为当地服务。实施这个战略的有李东义等[6]、David[24]、Chandra等[22]、Vanessa[30] 和Anna等[20]。
3.1.4 其他产业要素(1d) 在生态旅游发展及运营中考虑旅游区其他产业要素,如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中旅游业与当地的建筑业、旅游产品加工业、经济动物养殖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产业和特色农作物种植业等一体化发展。[16]。哥斯达黎加政府高度重视单一经济造成的问题,1990年,出台《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计划》,开始从传统经济向多元化经济转变,通过鼓励生产和出口多元化,保护热带雨林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其主要内容[14,26]。实施这个战略的还有Chandra等[21]、鄢和琳[20] 和Vanessa[30]。
3.1.5 独立的管理组织机构(1e) 建立与生态旅游区当地政府相独立的管理组织机构,保护与提高本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并为推动本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成立了由东营市政府、胜利石油管理局以及林业、环保、旅游等有关部门和垦利县、河口区等有关县区组成的高层次权威性旅游产业管理委员会,领导、协调全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5]。张金霞[12] 指出,神农架生态旅游发展要建立有权威的旅游区管理机构。斯里兰卡梅迪里吉里亚社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成立了“社区鸟类小组”、“斯里兰卡野外鸟类群体研究会”、“斯里兰卡天然公园和鸟类乐园全国指导委员会”[21]。实施这个战略的还有Kangas等[25]、David[24]、Vanessa[30]、Lisa[26] 和陈久和[14]。
3.2 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方案
3.2.1 制定规划(2a) 制定生态旅游区发展规划。旅游设施及居民生活设施的空间规划布局较为合理,旅游区内设置缓冲地带、过渡地带、核心地带、居民生活区、旅游设施区、农林牧区等不同部分。杨桂华等[7] 把云南碧海塔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保护区边缘自然村寨四个分区。张茵等[10] 把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25个案例中,只有邓永进等[2]、潘发生等[17]、吕健[3] 和崔国发等[16]案例未提及这个发展战略。
3.2.2 收入分配(2b) 设置收费及收入分配方法,当地管理委员会负责价格监管、收入分配、游客协调及安全保卫工作。在哥斯达黎加,生态旅游业强调民主与公平,生态旅游资产归政府所有,生态旅游由旅游景点所在社区组织,鼓励当地居民的直接参与,通过提供导游、门票、食宿、销售利用可持续资源制作的旅游纪念品等获得收益,对哥斯达黎加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起到良好作用[14,26]。斯里兰卡梅迪里吉里亚生态旅游社区的营业场所租金上缴给Pradeshiya Sabha,然后进行再分配[21]。库克群岛塔基图穆保护区建立起一套保障体系,保证利润公平分配[20]。实施这个战略的还有David[24]、张建萍[13]、Vanessa[30]、邓永进等[2]和吕健[3]。
3.2.3 外部实体的保护支持(2c) 有外部的相关实体(商业企业、相关组织、政府机构等)为生态旅游区的保护提供支持。这一战略与1b相似,但又不同于1b,主要是为保护提供支持,不一定是资金支持。厄瓜多尔共和国加拉帕哥斯国家公园的《环境管理计划》得到了美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资助[24]。实施这个战略的还有Chandra等[21]、Lisa[26]和Anna等[20]。
3.2.4 管理方案(2d) 建立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及行为准则,既针对旅游者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行政管理者,也针对生态旅游区的居民。“塔基图穆保护区计划”[20],“梅迪里吉里亚社区生态旅游示范计划”[22],“香格里拉霞给村生态旅游接待示范户”[2]等都属于该发展战略范畴。其它还有李东义等[6]、仲桂清[4]、张金霞[12]、David[24]和Chandra等[21]。
3.2.5 设立公园(2e) 设立公园与保护系统。由于本文所选案例多在自然保护区内,只有Kangas等[25],Christian等[22]两个案例未实施该战略。
3.2.6 制定管理文件(2f) 制定正式的生态旅游发展管理文件、政策与程序,并在实际执行中制定正式的发展规划与执行计划。实施这个战略的有张光生等[11]、李东义等[6]、邓永进等[2]、仲桂清[4]、张金霞[12]、David[24]、Chandra等[21]、Lisa[26]和Anna等[20]。
3.3 相关的教育与培训机制、方案
3.3.1 开发当地劳动力(3a) 制定针对当地居民的生态旅游区就业培训计划,使当地居民有能力胜任不同就业岗位,如导游、售票员、门卫、中低层管理员等。在香格里拉民族生态旅游接待示范村,当地旅游部门运用PRA方法对几家“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户进行生态旅游理念、接待服务、经营管理、导游等方面的培训和参观学习[2]。“斯里兰卡野外鸟类群体研究会”在“梅迪里吉里亚社区生态旅游示范计划”实施中对梅迪里吉里亚社区的相关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21]。实施这个战略的还有杨兆萍等[8]、潘发生等[17]、David[24]、Vanessa[30]和Lisa[26]。
3.3.2 培训当地人开设企业(3b) 使他们有能力开设与经营如导游服务社、乡土餐馆、家庭旅馆、生态小木屋杂货店和家庭手工作坊等旅游企业,满足参观者对交通、住宿和信息等方面的要求[26]。杨桂华等[7]在云南碧海塔自然保护区设计建设了以村民家庭为基础的藏族家庭旅游接待模式,对村民进行接待游客与经营家庭旅馆教育与培训。生态旅游应立足于本土,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鼓励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业的经营与管理,改善居民福利。应避免保护区临近的旅馆、餐馆及纪念品经营被外地企业垄断,甚至是由跨国集团控制[13]。实施这一战略的有邓永进等[2]、潘发生等[17],Chandra等[21]和Vanessa[30]。
3.3.3 社区管理人员培训(3c) 为了推动当地社区有能力对生态旅游区进行自我监管,开展针对当地社区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使生态旅游成为社区驱动型与社区管理型产业。实施这个战略的有David[24]和Chandra等[21]。
3.3.4 环境教育课程设置(3d) 在学校课程教育或社区相关教育培训中设置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课程。张光生等[11]在扬州市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注重加强对全市居民的生态旅游知识、地理知识、环境意识和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旅游积极的支持者、参与者。吕健[3]在鼎湖山生态旅游区管理与开发研究中坚持公众教育原则,进行生态环境知识教育,促进旅游从业人员、当地居民及旅游者自觉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保护大自然。实施这个战略的还有Chandra等[21]、Vanessa[30] 和Christian等[22]。
3.3.5 灌输基本旅游理论(3e) 为旅游者、旅游经营与管理者等相关旅游组织与个体提供旅游基本理论知识,让他们了解旅游带来的各种影响,并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有所了解。没有案例实施这个战略,李东义等[6]在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提及旅游会带来环境影响。
3.4 当地居民的利益及当地利益最大化
3.4.1 财政支持与政策扶持(4a) 当地政府或中央政府为建设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与政策扶持,旅游区居民从中受惠,兴建中小旅游企业提供旅游产品与服务。实施这个战略的只有Kangas[25]。
3.4.2 当地劳动力就业优先(4b) 当地劳动力在生态旅游业的就业有优先权,当地有劳动合同、维护当地居民利益的工会组织及行使生态旅游业利益补偿的相关权利机构。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Carib人优先被当地旅游企业雇佣为出租车驾驶员、导游讲解员及客房服务员等[30]。在梅迪里吉里亚社区旅游商店只出租给当地村民,出售仿制品、森林产品以及村民制作的有机食品[21]。崔国发等[16]指出发展生态旅游,安排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张建萍[13]结合肯尼亚的生态旅游发展成功经验指出,应从立法方面尊重和保护民众利益,应明确规定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所应达到的比率。其他实施这个战略的案例有鄢和琳[19]和David[24]。
3.4.3 当地商品进入市场(4c) 当地的土特产品,如民族工艺品、风味食品、建筑材料、各种原料在生态旅游发展与经营中得以开发利用,生态旅游区的线路设计或旅游规划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这些商品进入旅游场所(如公园、旅游设施、住宿场所及其他旅游企业)销售。在云南碧海塔自然保护区标牌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当地的石壁、突石等原材料[7]。哈纳斯旅游区内的三个原始图瓦村落,旅游开发以前一直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自给自足的放牧生活,保留了特殊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当地通过培训,使当地居民有能力参与旅游接待、民俗文化的表演等服务业和自然保护工作,当地妇女参与旅游工艺品的制作和出售,增加了他们的旅游收入[8]。其他实施这个战略的案例有邓永进等[2]、Lisa[26]、David[24] 和Vanessa[30]。
3.4.4 旅游营业收入(4d) 大部分或绝大多数用于当地,并有一定份额直接返还给当地居民(代码:收入主要返还当地)。实施这个战略的案例有David[24]、张建萍[13]、Chandra等[21]、Lisa[26]和Anna等[20]。
3.4.5 当地专长得以开发(4e) 当地社区的专长在生态旅游产品研发和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生态旅游产品极具当地特色,兴建公共绿地及与当地特色极其和谐的生态旅游产品生产企业(或生态旅游业)。实施这个战略的案例有David[24]、张建萍[13]、Chandra等[21]、Anna等[20]、邓永进等[2]和潘发生等[17]。
3.5 生态旅游效应评价与信息反馈及科研工作
3.5.1 影响评价(5a) 生态旅游区发展过程中,相关研究机构对生态旅游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影响进行有效评价。25个案例中实施这个战略的有David[24]和Dvid[23]。
表2 所选案例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成功要素与战略的分析
Tab.2 Successful factors and strategies identified in the selected cases
F:成功要素;S:要素中的发展战略。
3.5.2 自然普查(5b) 对生态旅游区的地质地貌、动植物物种、水文及自然环境的其他要素进行普查并分类。实施这个战略的有杨桂华等[7]、David[24]、张建萍[13]、Chandra等[21]和王国霞等[1]。
3.5.3 科研工作(5c) 开展生态、物种、生物多样性、环境等方面研究工作。查清自然本底,编制自然社会经济综合规划,开展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确定合理环境容量,普及科学知识;科学研究是生态旅游良性发展的保障,没有科学指导的生态旅游是盲目的、危险的[6]。实施这个战略的有杨桂华等[7]和Christian等[22]。
图2 成功要素及成功战略实施状况分析
Fig.2 Analysis on the implemented conditions of successful factors and strategies
发展”要素实施战略分布;C:“教育与培训”要素实施战略分布;D:“当地利益最大化”要素实施战略分布;E:“评价与反馈”要素实施战略分布;F:5大要素实施战略分布.
3.6 定量分析
3.6.1 案例实施成功要素及战略 从图2A~2E可见,同时实施5个成功要素的案例有4个,实施战略从10到20个;同时实施4个成功要素的案例有5个,实施战略从4到14个;同时实施3个成功要素的案例有7个,实施战略从5到8个;同时实施2个成功要素的案例有9个,实施战略从2到5个。所有案例中,每一要素中实施的战略总数“设立公园”为最多(23),“灌输基本旅游理论”最少(0)。
3.6.2 成功要素及战略实施状况 1)实施“一体化发展”要素的案例有12个,该要素总实施战略数24个,“自我发展”最少,为2个,“独立的管理组织机构”最多,为7个(图2A)。2)所有案例实施了“规划与循序渐进的发展”要素,该要素总实施战略数69个,“设立公园”、“制定规划”较多,分别为23和18个,最少的为2c,仅7个(图2B)。3)实施“教育与培训”要素的案例有14个,总实施战略数20个,“灌输基本旅游理论”最少(0),“培训当地人开设企业”最多(7)(图2C)。④实施“当地利益最大化”要素的案例有13个,该要素总实施战略数22个,“财政支持与扶持”最少(0),“当地的商品进入市场”最多(7)(图2D)。⑤实施“评价与反馈”要素的案例有20个,该要素总实施战略数31个,“影响评价”最少(2),“生态等科研工作”最多,为16个(图2E)。
4 结语
在参考国内外大量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生态旅游成功发展的5大基本要素。并对这5大要素进行细分,提出24个成功战略。精选25个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案例,涉及我国1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17个生态旅游区,及8个国外较为成功的生态旅游区,对所提出的5大成功要素及24个成功战略在这些案例中的实施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提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一体化发展的意识还未引起足够重视;2)制定生态旅游规划已经引起重视,但生态旅游收入分配机制、生态旅游管理及获取外部支持等发展战略尚未引起重视;3)当地劳动力的开发、当地私营企业的作用、生态旅游教育与培训的长效机制及生态旅游基本理论的灌输等方面在实际生态旅游发展中较大程度上受到忽视;4)当地居民利益及当地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地受到忽略;5)生态旅游区的自然要素的普查及相关科研工作尚需加强。只有认清生态旅游的各种影响,并进行评价,才能驾驭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实现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