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论文_席静静,陈飞飞

新生儿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论文_席静静,陈飞飞

(河南洛阳石化医院儿科 河南洛阳 471012)

【摘要】目的:研讨新生儿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黄疸患儿50例,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适当添加奶粉、抚触及排便护理干预。结果:两组疗效相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胆红素,临床并发症少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195-02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症状,一般发生于分勉7天内的新生儿,是由于胆红素的代谢发生异常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不断升高,从而出现于新生儿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本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黄疸患儿50例,男婴27例,女婴23例,日龄25h~36h,平均日龄(14.1±3.5)d。所有入院患儿均符合黄疸诊断标准,50例患儿的监护人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我院护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男婴10例,女婴15例,平均日龄(14.1±2.5)d,平均血清胆红素(317.5±26.0)umol/L。对照组25例,男婴13例,女婴12例,平均日龄(15.0±3.5)d,平均血清胆红素(316.5±25.7)umol/L。两组患儿在性别、日龄、血清胆红素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新生儿黄疸症诊断标准;

病例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早期接触、早期吸吮、实行母乳喂养、母婴同室、保暖及按需哺乳等常规护理。并在治疗第5天采取经皮测试黄疸指数。

观察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2.1抚触 由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全身的抚触15~20min,每日2次,抚触最大特点是能促进背部的皮肤神经受到剌激引起脊髓的排便中枢兴奋,有利于加速胎便的尽早排出。

1.2.2适当添加配方奶粉 对照组患儿实行母乳喂养,观察组患儿在每次母乳喂养后,根据患儿的自身情况适当添加配方奶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给予新生儿充足的食物,可以保证新生儿得到充足的营养和能量,能提高新生儿的免疫能力且增加抵体[3]。

1.2.3排便护理 对患儿的胎便初排进行观察并记录,如果出生后1d内没有进行排便,则要采取人工干预,由肛门注入5ml开塞露,捏紧肛门周围1~2min。

对照组:给予患儿早期接触、早期吸吮、实行母乳喂养、母婴同室、保暖及按需哺乳等常规护理。

1.3 疗效评价

显效:面部及全身泛黄消失,血清胆红素值<119.7umoI/L;有效:面部及全身泛黄有所消退,症状缓解,血清胆红素值119.7~171umoI/L;无效:面部及全身泛黄无消退,病情无改善甚至有加重趋势,血清胆红素值>205umoI/L。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胎便初排时间、转黄时间变化情况、呕吐、体重。

1.5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x-±s)

观察组血清胆红素(49.20±2.30),显著优于对照组(13.22±1.90),(t=60.3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胎便初排时间(5.26±1.70),显著优于对照组(18.5±3.10),(t=18.7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胎便转黄时间(28.60±1.26),显著优于对照组(60.10±2.13),(t=63.6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儿临床并发症情况[n.(%)]

观察组呕吐1例,体重下降1例;对照组呕吐3例,体重下降3例;观察组(8%)显著优于对照组(24%),(χ2=9.523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儿临床有效率情况[n.(%)]

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18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2%),显著优于对照组(72%),(χ2=13.55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新生儿胎便中的胆红素水平较高,胎便排泄异常,促使胆红素循环加重,引发黄疸产生。抚触刺激背部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加速胎便排出,降低胎便中的胆红素水平[4]。饥饿会减少胆汁分泌,加重黄疸的形成,适当添加奶粉保证新生儿充足的食物,有助于肠道形成正常菌群,增加排便次数,减少胆红素吸收。充足的食物还能提高新生儿的营养和能量,增强免疫力。

综合上述,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胆红素值,临床并发症少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亚林.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22):257-258,259.

[2]罗文英.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15):115-116.

[3]何秋香.新生儿黄疸护理中早期护理干预的应用分析[J].现代养生B,2015,(1):205-206.

[4]闫丽娜.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 (16):38.

论文作者:席静静,陈飞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8

标签:;  ;  ;  ;  ;  ;  ;  ;  

新生儿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论文_席静静,陈飞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