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案例的选取与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品德论文,课中论文,初中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理解教材内容的好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本文拟从案例的选取及运用方面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案例的选取
1.案例的选取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宗旨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教学只有把握了教育性、思想性,又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才能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笔者在讲授“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时,用了这样一个案例:“老师前几天去市场用一张100元买了一条鱼,第二天发现在店主找给自己的钱中有一张50元是假币,同学说老师该怎么办?”说着笔者就把50元假币递给学生。学生看了很气愤,有的说:“跟店主去说理,要求他换成真钱。”有的说:“老师我帮你去用,我们村上的小店没验钞机,他们肯定不知道是假钱。”……五花八门的答案就这样出现在课堂上了。此时笔者从学生手里把假钞拿回来撕成了碎片,然后问学生:“老师为什么这样做?”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诚信做人的重要性,明白了一个人应该具有起码的道德水平。至此,达成了教学目标。
2.案例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把教材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选取案例,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积极地进行思维和探索,对学习的理论知识产生认同感,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教材的理论观点。笔者在讲授“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时,直接联系了不久前发生在学校的一个案例:一位学生在放学的路上连续几次遭到几名社会青年的敲诈,都不敢声张。幸亏教师及时从别的学生那里得知了这一情况并报了案,才使这位同学脱离了“苦海”。结合这个案例,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该同学为什么不敢声张?这有什么后果?该同学摆脱敲诈靠的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自觉地认识到“法律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有效武器”,并进一步认识到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
3.案例的选取要注重时代性和时效性
当代中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时事做案例,让学生对国内外的重大时事热点问题开展充分讨论,就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眼界,从思想到行为与社会同步。例如,在讲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时,笔者列举了轰动世界、令学生非常振奋的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这一案例。通过对“我国载人航天飞船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飞行获得成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一问题的讨论,大家认识到这是我国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艰苦工作,以国家的需要为最高需要,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生命的结果。他们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使我国的航天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且铸就了吃苦耐劳、大胆创新、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由于学生本来就为我国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感到骄傲和自豪,讨论就更是极大地触动大家的思想,认识自然就有了很大的提高,效果非常好。
4.案例的选取要注重趣味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理论性强,内容相对枯燥,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分析法教学,向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感性认识出发,达成理性认识。另外,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有较大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我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虑的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容易产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如在新授“追求高雅生活”时,笔者用了这样一个案例:小明的家长向老师反映,小明喜欢游泳、喜欢打球、喜欢玩电脑、喜欢这个喜欢那个,爱好非常广,但就是不喜欢学习。一听此言,有的学生就开始小声议论了。笔者就趁势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兴趣广泛是件好事还是环事?”最后进行正反方辩论。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对这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进行了碰撞。“水荡乃生涟漪,石击乃发灵光”,辩论产生了让学生感悟、明理的良好效果。
二、案例的运用
1.通过案例导入新课
著名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课如同序幕,预示着主题的高潮和结局。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这一课教学时,笔者首先播放一段录像:路边的泥地上堆积着从各家各户收集来的废旧棉和从医院收集来用过的药棉和破棉絮,一些农民正在简易肮脏的小工房中加工各种踏花被。然后,这些被称之为“黑心棉”的踏花被销往全国各地。录像放完后,笔者问学生:“作为消费者的你们,愿意购买这样的商品吗?”学生非常愤慨地回答:“我们肯定不愿意!”笔者继续问:“为什么?”学生理直气壮地回答:“因为这有害身体健康,明显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接着笔者用启发性语气说:“作为消费者,你们想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呢?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吗?”一下子让学生进入了情境和角色。
2.通过案例突破难关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已经学习了有关法律条文,但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知识中,属于一种单一的、静止孤立的抽象认识。而通过案例教学,通过向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事例,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掌握知识。如在讲述“法不可违”时,笔者展示了这样一个案例:马某原是我校的一名学生,在学校读书时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有时还伙同社会上的青年敲诈同学。毕业后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经常做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当地村民对他恨之入骨,父母又管不了他。一天晚上,马某与同伴爬窗进了一家小店盗窃,被店主发现,他们就掐死了店主,抢走了现金和香烟。这个案例呈现后,再让学生每4人一组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马某的行为中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为什么?它们之间有何联系?(2)马某将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3)马某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讨论,认识进一步扩展、升华,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思想觉悟也得到了提高。
3.通过案例引导行为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达到知识、能力和觉悟三者统一的目的,就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启迪学生思考,纠正片面认识。在教学“走近法律”一课时,笔者用了这样一个案例:某星期天,我们班有两组同学分别在离家不远的红绿灯边进行了观察,发现半小时之内竟有200多人次乱穿马路,引发了两三起车祸。案例震惊了学生,大家自然地议论起来。过了一会儿,笔者问学生:“谁没闯过红灯?”这时,零零星星举起了几只手。当笔者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个案例后的感想,就有学生情绪激动地说:“过去我也乱穿马路,没想到乱闯红灯的后果这么严重,许多人就因为乱穿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而造成不应有的伤害。今后我一定改正,重塑中学生良好形象。”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认识到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的重要性了。
4.通过案例提升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笔者布置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去寻找相关的案例。学生有的上网查询,有的翻阅报纸杂志,有的做社会调查,把许多新鲜的案例带进了课堂。这样,学生既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又扩大了知识视野,同时还锻炼了收集和处理案例的能力。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因假冒伪劣商品而使自己或旁人受到伤害的案例。上课时,笔者先组织学生列举案例,然后讨论:(1)假冒伪劣商品为何如此猖獗,屡禁不止?(2)当你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你怎么办?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法制建设等方面指出了假冒伪劣商品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他们畅所欲言,闪现思维的灵性,在相互启迪中达到对问题的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
运用案例教学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体现了素质教学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其精髓在于,使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教学案例的查找和形成过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给教师增加了课业负担。此外,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案例为材料,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因此,如何上好案件课,还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标签:思想品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