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_新加坡经济论文

中国民族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_新加坡经济论文

华族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族论文,东南论文,亚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教文化、西欧文化都曾交织于东南亚,对东南亚社会奋发图强的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华族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和久远,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生活技艺和教育方面。目前,东南亚国家正处于黄金时代,东南亚华族社会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会,回顾和总结华族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颇具现实意义。

Cao Jin

The Chinese Influence on the Southeast of Asia Culture

Abstract Chinese culture,Indian culture,Islamic cultureand west european culture used to blend together, playing animportant role in the southeast of Asia countries' going allout to make themselves strong. Comparatively speaking,Chinese influence is especially more extensive, profound anddurable in the fields of value conception, living style andeducation.At present,the southeast of Asian countries arein a golden times and Chinese communities there are facedwith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So it is of realisticsignificance to review Chinese influence on the culture inthe southeast Areas.

关键词:华族 文化 影响 东南亚

Keywords Chinese,culture,influence,Southeast of Asia

中图法分类号:G125 C912.5 K330.3 (CLC:G125

C912.5K330.3)

东南亚地区是当今地球上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其经济飞速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华族(Ethnic Chinese,华侨、华人、华裔的总称)的贡献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泰国,1994年华族人口总数占泰国人口不足20%,但却控制了80%以上的工商业资产和50%的银行资产。在印度尼西亚,华人总共占印尼人口的4%,却掌握着印尼25 家最大公司的17家。在菲律宾,完全是华裔血统的国民不到总人口的2%, 但全国67家最大的企业中,华裔企业就占了全部营业额的2/3,中小企业更是华裔的天下。新加坡本地的主要大财团,几乎全是华裔人士。这是若干代华族人民海外开拓的历史见证。曾经引导西方国家走上现代化之途的西方文化目前已陷入了困境,并成为西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制约因素。与此相反,东南亚文化则生机盎然,一个新的世界文化中心正在东南亚地区悄然形成,华族在东南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灿烂业绩,已为世界所垂青,探寻其成就的个中缘由,不能不为华族传统文化的力量所慑服。此文就华族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作一次剖析,以领略华族无依无靠赤手闯天下的勤奋耐劳、坚韧聪慧的才智,历览他们如何将自身文化渗透进入居住国国人之中,从而改变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形成组合因素更为优化的文化,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的一页。

尽管华族开拓海外,旨在谋生致富,他们没有兴趣与雄心,也缺少组织与力量去从事宣扬教化的工作。东南亚华族全是商、农、匠、工,没有官吏、兵士,也绝少负宣扬教化的教士、教师。但华族对于东南亚当地国的文化,依然有深远的影响,其途径为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广义的解释为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善与提高,就是文化的进步。

华族对东南亚价值观念的影响

英国学者巴素著《东南亚之华侨》,著名人士高信为此书作序,大力称赞移居海外的华族:“华侨是一个光荣的名词,华侨在东南亚发展史中,用他们的血汗写成辉煌的一页,巴素所言:‘东南亚华侨对该地区,间接对整个世界而言,具有最大的政治、经济及社会上的重要性。’而且一般华侨的勤俭、坚忍、谦和已成为当地社会的安定力量。”〔1〕这是本世纪50年代学者对华族的评价。进入80年代, 东南亚华族的经济实力与经济作用被全世界所肯定,华族的政治地位也正日渐提高,并明显获得了比较公平合理的待遇。体察这些成就的内在因素,不得不想到华族社会从中国汉族社会那里所承袭的中华传统。

中国文化是海外华人社会的基础,血缘与地缘组织是两根紧紧的纽带,加强着华人社会的基层组织,保持着海外华人文化的延续,乃至渗透到居住国国民的文化之中。不管是士大夫集团的大传统,还是平民老百姓的小传统,这个古老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对于华族人士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的社会关系,思想感情,生活方式……都要发生影响,这样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作用。

东南亚华族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特征,是熔儒道释巫于一炉的信仰,有学者认为这可谓之“中华教”(新加坡学者邱新民就是一例),它不是象基督教、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信仰,但其思想风习,同样的给人类精神以解脱。华族根据殷人的天、周人的德、老子的大道,孔子的中庸,释迦的即身成佛,道家及理学家的修身养性而成的综合意识,支配创业生活。他们祭文庙的孔子,武庙的关羽及岳飞,妈祖宫的天上圣母林默娘,以及观音、大伯公、郭圣王、九皇爷、清水祖师、华陀、鲁班……华族的人格铸圣,是以人心为心,是现世的信仰,要求现世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不重来世。因此,华族可以不待末日的审判,就有不朽来解脱心灵上的迷惘,获得情感上的慰勉。儒家主张“不知生?焉知死?”“不语怪力乱神”〔2〕, 华族相信只要在死前留下自己亲生的后代,就是自己生命及祖先生命的延续,造成华族特别重视血缘关系,父子便为家庭的主轴,形成严格的亲属制度,这对商业贸易的家族责任感,社会稳定性起了巨大作用。华族自视为国家、社会、家庭、人类,尽了一己之责,也不必祈求来世怎样了。那么在有生命的年华里,就要尽量地做到“仁”(对他人有爱)和孝(有德性延伸到对家族社会的责任感);并且能“推己及人”,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东南亚华族宗亲会(华族社会结构的核心,家族绵延,一脉相承形成世系群),同乡会(在中国本土的城市中通称会馆,会馆的组织由华人移民带到海外,仍然以祖籍、地域和方言群作为组织单位),乃至家族的结合,社会的团结,民族的统一,亦依赖这种精神做基础。

东南亚华族,在年节及春秋两祭时,大家跪拜在祖宗坟前或神主前,口中念念有词,就是行香作揖默祷,焚化纸钱,祈求祖宗保护免除灾祸,降福施恩,保佑子孙平安,世世兴旺,就蕴涵着有宗教上希望得救的意义,并及时做到“慎终追远”的教训,尚有怀古的幽思。殖民地时代,这左右了整个华族社会的意识形态。

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造成中国人保守、淡泊、认命和消极的个性,俗语言:“家贫不在多或少,只要儿孙守得牢”、“吾家本农、复能为农”、“贫穷自在,富贵多忧”等家训,最能表现其精神。所以华族在东南亚,最终未能象西方列强那样殖民开拓东南亚,带有极大的冒险侵略性,完全从政治统治、意识强化入手。而华族是“向里用力的人生”〔3〕态度,让自己修身、坚韧、忍耐地适应环境, 经营商业也就成了华族的主要生活内容。

上述价值取向,让华族在东南亚社会享有了可以信任的有利地位,并以婚姻的方式,影响着居住国国民的生活观。如菲律宾的情况,华族与菲女通婚普遍,很利于华族的发展,菲女之所以有如此的选择,除了华族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华族家庭观念较浓,有责任感,不会随便遗弃。谚语最能体现社会民众之心声,菲国女性流传着一段话:“同华侨结婚或同居,只要能生孩子,一生生活便有依靠了。”泰国华族的现象较为突出,泰国已婚的妇女再交华人为友,其夫常不以为忤,且自我解嘲:“吾妻美,故华人爱之”,中泰血统的混合,隐伏着一股华族文化传播延续的潜流,混血的一代,倘若华族一方占主要地位,那么家中依然实行祭祖,宗族观念强烈。数十年来,泰国的政治人物如部长、议员和军官,有曾经到中国受高等教育的,他们的生活习惯,同于华族。缅甸中缅混血的很多,出了不少人才。如名医陈天德、教育部长王俊杰等等。

依据优生学原理,混血提高了当地民族的气质秉赋,正如菲律宾一位学者所言:“菲律宾如果没有华侨,就不是今日的菲律宾了。”

华族对孝的重视,以及浓厚的守望相助的精神,饮水思源、休戚相关的责任感,都使他们非常热情地为当地举办的各种慈善救济事业尽心尽力,这既减轻当地政府的负担,又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习尚,实有补裨于沟通民族间的情感。

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率先提出要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治理国家政治,并亲自到山东曲阜祭孔,他们的成功示范,对东南亚华族做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和协助”,80年代初,学者黄望青先生曾言:“加紧制造新加坡特有的多元文化,包括中华传统文化,让华族人士可以在那里吸收‘丰富无比’的文化精华,促进国力,感召邻国,……可知我们建国的成败,实在关系到整个东南亚华族的前途。大海茫茫无尽处,我们是惊涛骇浪中唯一的灯塔!我们一定要放射明亮的光芒,导引在大风浪中挣扎的船夫,安全地抵达温暖的彼岸。”这本身就显示出华族的文化光辉照耀着整个东南亚的人文精神构建。

印度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多偏于宗教方面,以出世为宗旨,而中国文化的影响,却与提高当地社会生产力和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有关。中国人提倡仁爱信义,以德服人,自强不息,身体力行,在意识形态上对东南亚国家也有积极作用。华族也受居住国文化的浸润,不过后者往往限于外观和物质的方面,心理和精神的影响则较小。

华族对东南亚生活技艺的影响

东南亚的文化外表,是宗教的,传自西方,宗教精神与中国不同,而东南亚的社会却是东方式的,可与华族认同。华族的生活技艺自然地由中国航运转运,通过华族久居东南亚而散播于民间,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如水稻这种理想的农作物,由中国传往东南亚,它在东南亚有一种近于神秘的重要性,代表着幸福与荣誉。生产稻米,使齐心协力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这一传统又为宗教信仰所加强。在村庄那个层次,东南亚社会各族人民相当平等,重礼让和为人着想、尊敬、客气、协议的愿望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表面上不同的文化中,特征来自土地本身和互相共有的耕作习惯。

再如建筑,泰国学者曼加丽·能拉披指出:“在建筑学方面自大城王朝以来,泰国人是一直喜欢利用木材建筑,惟至拉马二世、三世时代开始建造砖屋,建筑形式亦成为中泰合壁,特别是拉马三世时代所建造的砖屋,便完全扬弃了既往泰式建筑的那种柔和风格,而完全变成中国式,特别拉马三世时代兴建的叻差阿洛佛寺,其全部佛殿、僧舍的建造完全是中国式,而亦有数座著名佛寺的建筑物是中泰合壁的,如披猜耶滴加南佛寺和通诺帕军佛寺等。”“著名的玉佛寺和大皇宫也是在拉马三世时兴建的,其中都带了不少中国建筑艺术的风格。”“到了叻达纳哥信皇朝,由于战乱,使在大城王朝时代遗留下的泰艺术工匠,四处失散,后继无人,而必须引进了大量中国工匠,特别是叻达纳哥信王朝初叶,为了兴建曼谷京都和大肆修建各大佛寺,在建造和其他工艺技术方面,须赖中国工匠,包括泥水匠,木匠,铁匠等居多。因之,使叻达纳哥王朝的艺术风格与大城王朝时代有显著的区别。”〔4〕

A航运

《汉书·地理志》卷二八记载,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 年),我国航海就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合浦出发,带了大批黄金和丝织品,途经都元国、邑卢没国、谌离国和夫甘都卢国,航行到印度洋的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今康契普拉姆),去换取上述国家的特产:珍珠宝石(壁琉璃)等物。据中外学者考证,都元国为今越南的岘港;邑卢没为泰国的叻丕;谌离为缅甸的丹那沙林;夫甘都卢为缅甸的卑谬。这航程,与400年以后,郑和下西洋的航路相伯仲, 可谓有关东南亚最有系统的记载。

公元七世纪以后,1511年满刺加城陷落以前,东南亚的国际局势改观。此时,中国为唐宋元明四朝,经济力强,对外发展,在海运上,设有市舶司,以广州、交州、泉州、明州等为互市商港,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船业发达,航运勃兴,尤以宋代,中国的船业及航运,世无其匹。宋代利用先人发明的指南针,而发明罗盘针,利于远洋航行。西方人士往返于中国印度间的,便以搭乘中国船为主了,如元代易逢巴图塔及马可波罗等便乘中国船〔5〕。

在造船方面,于拉玛一世至二世时代,泰国出海与外国贸易之轮船,一般习惯于采用中国式之红头船,特别是潮州型的。这是比较大型的轮船。载货量较大,都是在泰国国内建造的。从事造船业的监工,工匠以至一般劳工皆是华人。他们所建造的专门行走泰中两国航线的货船,华语称之为“北斗船”或“白头船”,显示由泰国出海买卖的船只是与中国的货船一模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船头漆上的颜色不同而已,如潮州的货船是在船头漆上红色,福建的货船船头漆上青色。

B瓷器、丝绸

在中国瓷器未输入以前,东南亚土人以蕉叶为盘碟,以椰壳为杯碗。他们只能制造质料很粗的陶器,和中国瓷品远不能比。所以东南亚土人对中国瓷器,如获至宝,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些中国瓷器,他们在安葬长辈的时候,还有用几件瓷器陪葬的风俗,表示对中国生活用品的珍视。

1958年在南吕宋的巴当牙省的加拉沓彦社的发掘,历时两个月,得到1200余件瓷器与陶器,大多为生活用品,其中8/10为中国的产品。 曾任菲律宾部长的罗西斯(马加巴牙统治时代)有一次在公开演讲说到中菲关系言:“在西班牙人东来之前,中国商人早就扬帆到菲律宾群岛来做买卖。他们携来中国出产的瓷器陶器与丝棉织品,来交换菲岛的土产……足见中菲关系由来已久。”〔6〕

泰国最初能够制造瓷器是与中国陶瓷工匠的努力分不开的。据朱杰勤所著《中国陶瓷和陶瓷技术对东南亚的传播》载:13世纪初期,素可泰王朝在华族陶瓷工匠的参与和指导下,泰国才知道建窖造瓷,并开始仿造中国河北省磁州窖的产品,制造出一种厚硬的瓷缸,浅黄釉下还刻上几条黑棕线索为装饰,行销颇广。

中国丝绸唐以前就是海外贸易的商品。东南亚人民古代所穿的干漫(今筒裙,亦称“沙笼”)都喜欢用中国丝绸缝制。三国时代的扶南国,男子裸体,经康泰的建议,用中国的锦(丝绸)做干漫后,才改变了这一习俗。骠国(今缅甸)妇女“悉披罗缎”,古代男子“官民皆撮髻于额以色帛系之”(《诸蕃志·蒲甘》)〔7〕, 后来发展到用丝绸作包头巾,至今缅甸男人仍喜戴丝绸别的“岗包”(帽子),成为一种民族服饰。中国丝绸不仅改善了这些国家人民的穿衣问题,还丰富和美化了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

C食文化

大英帝国征服世界靠炮舰,华侨却以一双箸子和手征服世界。中国文化,对于烹调有特殊成就,华侨出国,开餐馆的很多,以口味吸引各地人士。旅游业的发达,中国菜更受青睐,华族在东南亚的餐馆饮食业十分兴旺,中国菜馆垄断泰国,当地人也向华族学做中国菜,改进饮食水准。

华族移民东南亚,携带不少蔬菜种子,经过数百年,还是用中国的名称,如豆腐、豆干、烧包、春饼、肉粽、豆油等等。华族引进去许多食品,并发扬光大,增加了东南亚人的饮食内容,这是生活方式的改善,也就是文化的提高。

越南食品中以蔬菜为主,而真正的肉食却很少是正统越南食品。如越南人最爱吃的越南食品中的越南春卷News,也是中国春卷的发展。越南沿海渔产丰富,所以对鱼的烹制也颇考究,如鱼卷Koy Tioum, 是美味可口的一种食品。用来包捲鱼肉的菜叶,可用生菜,或包心菜,或其他可以吃的蔬菜叶子,只要较大,能将肉料包捲即成。这款鱼卷吃法,有如中国的生菜包,只是包入的材料不同罢了。120多万华族在越南的主食文化方面有不小的贡献。

华族对东南亚教育的影响

纽约时代公司出版的《东南亚》一书言:“在东南亚各民族中,没有比华人对教育更为热心的了,他们本身大概应是这地区最宝贵的财富,他们有魄力,有从事企业的精神,在那些他们从事工商业而不受法律限制的地方,他们控制的区域贸易和工业庞大得不成比例,他们在东南亚各种自由职业中极活跃,一般说比他们的本地邻居富有,而且由于他们商业上的本领,别的民族既害怕他们,又尊敬他们。”〔8〕

从东南沿海移居东南亚的华族,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文盲,经过若干代人的奋斗,获得了世界人民的肯定,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华族重视并推广教育,不仅以此手段提高了本民族的文化素质,而且华族作为当地国民族的一份子,也等于居住国提高了民族素质。这也就是华族教育带来的深远影响。

华族在东南亚从白手起家到创办学校,足以维持侨社的精神,稳定华族社会,华族新生的一代,除受英文及当地文的教育之外,得兼受华文教育,懂中文史地,培养华族的气质、思想,担负民族繁荣的责任。同时,也为居住国贡献了巨大的人才资源。

如海外宗亲会,其最大福利事业就是奖励和资助族中子弟教育的奖学金。

表1 菲律宾华族宗亲会奖学金

宗亲会名称 时间 人 数

优称奖人均

人数

清寒助学金 人均

金额 金额

西河堂

1954—1960

1,313 22,378,00 17,00 1,297,55,562,5043,00

陇西堂

1955—1965

1,445 19,932,00 14,00 1,983 76,260,0038,00

太原堂

1970

303

8,765,00 29,00121 17,320,00

143,00

让德堂

1966—1968 828 22,430,00 缺失缺失 36,920,00

资料来源:旅菲太原王氏宗亲会60年度会员大会会务报告

新加坡是最具代表的示例,且看一组数据:

表2 新加坡华校发展状况

时间学校总数 学生人数 教师人数

1929年204 14,531 636

1961年275152,829

4,895

表3 新加坡华族与总人口之比〔9〕

时间总人口数 华族人口数 比例

1955年

938,144893,004

73.6%

1967年 1,955,600 1,454,966

74.4%

资料来源:《南洋文摘》4卷11期

两表对照,可见新加坡华族教育事业的兴盛,新加坡华族的智慧和勇敢,他们的选择能力和负责而公正的态度,与良好的教育分不开,同时,他们对英文教育也不加排斥,这就使华族本身有丰富的世界知识,能在经济变迁中有极好的应变能力,下表就是最好的说明:

表4 新加坡自治政府华族部长简历〔10〕

姓名 职位 学历 学位

李光耀总理 莱佛士学院剑桥法学士

杜进才副总经理伦敦大学理学士

王永元国家发展部长 英校 墨尔本大学经济学士

吴庆瑞财政部长 莱佛士学院伦敦大学经济博士

王邦文内政部长 尊孔中学 马大文学士

杨玉麟教育部长 莱佛士学院

通过兴办教育,华族能够利用机会创造自己的事业,并培养他们的子女进一步发展。如泰国中产阶级30年以来迅速扩大队伍,绝大部分是华族,今天他们所受的教育越来越高,许多人找到了真正上进的方向,而且到处旅行,虽然生活方式已西化,但骨子里的客气和恭顺都是根深蒂固。再如马来西亚,送子女读书,成为马华社会优良传统之一,到了30年代,华校普遍设立,学生人数大量增加,为他们在经济上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教文化、西欧文化都曾交织于东南亚,对东南亚社会历史进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尤以中国文化之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但在20世纪以及这之前,华族在东南亚所占的地位,很像在欧洲大部分历史上,住在欧洲的犹太人,是一个被责有宗族观念,被疑效忠外国,碰到不幸常常怪在他们身上,同时却又是一个善于创新、刻苦耐劳,几乎少不得的民族。

展望21世纪,东南亚国家正处于“黄金时代”,东南亚华族社会,也将获得史无前例的机会,进行自我反省、内部调整,并进而同主体民族、主流社会的关系建立一种比较平等的、民主的、健康的形态,于过去几十年的挫折、困难、危机中生存下来的他们,增加了无限活力、战斗力、潜力。同时国际形势转变,中国外交趋于稳定,香港黄枝连先生在其《东南亚华族社会发展论》中认为:“在这样的发展大势之下,人们可以比较乐观地展望,走向21世纪以至更久远的年代的进程中,东南亚华族社会和东南亚国家是逐步地会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中,发展日益相似的概念、理论及行为模式。各大小民族受相同的客观环境影响、塑造;倒过来,也以日益近似的主观系统(思想感情、意识形态)来改造客观世界,而由他们共同改变的客观世界,必然要进一步倒过来影响其主观世界。”也就是说,华族在东南亚的前景将是与居住国民族互相影响、认同、融合,不存在谁支配谁的问题。

收稿日期:1997—01—04

注释:

〔1 〕英国巴素著、 郭章湘译《东南亚之华侨》, 台北中正书局1966年版,第1页。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72页。

〔3〕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自序》,学林出版社1986 年出版。

〔4 〕曼丽加能拉披《叻达纳可信皇朝一世至四世时代华人在经济和艺术方面扮演的角色》,林扬摘译,1983年1月7日《中华日报》。

〔5〕〔7〕分别见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和赵汝适著《诸蕃志·蒲》, 均转引自邱新民著《东南亚文化交通史》, 新加坡文学书屋1984年出版,第157页。

〔6〕见东烈现《菲律宾历史:中菲关系的过去与现在》, 转引自《东南亚之华侨》下册,第841页。

〔8〕钟礼文译《东南亚》,纽约时代公司1987年出版,第31页。

〔9〕资料来源:Singapore year book,世界书局1964年版。

〔10〕文崇一著《新加坡华人社会变迁》,见李亦园、郭振己主编的《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85年出版。

标签:;  ;  ;  ;  ;  ;  ;  ;  

中国民族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_新加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