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旅游产业定位及相关问题研究

县域旅游产业定位及相关问题研究

徐勤飞[1]2003年在《县域旅游产业定位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规划的实践与研究工作逐渐深化,从学者对旅游规划的定义可以看出,旅游规划的基础是调查、研究、评价旅游市场变化与县域旅游资源的特点,而它的任务是在此基础上设计旅游项目、协调旅游业与其他各行业的关系,它的目标就是实现旅游业对县域经济贡献的最大化。在规划工作中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实现旅游规划的任务与目标成为规划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县域旅游规划中的产业定位、发展目标与发展模式选择叁个问题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对县级旅游规划的有关理论进行了初步研究。重点解析了围绕产业定位应做的各种工作,研究了产业定位与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并就如何进行旅游产业定位、如何制定发展目标、如何选择发展模式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法。 旅游产业定位,在规划工作的实践中人们对它重视不够,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定位方法。本文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依据旅游产业在不同阶段的任务,提出基准定位与前瞻性定位两个概念,即针对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基准定位与对旅游业未来发展预测的前瞻性定位。围绕着这两个层次的定位,需要解决不同系统的问题。基准定位主要是调查评价县域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对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予以评估。前瞻性定位则主要是考察县域内不同产业间的关系与发展前景,对县域内众多产业进行比较、选择,从而确定旅游业在县域未来经济系统中的位置。围绕这一问题,对影响产业定位的诸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实施产业定位提出自己的设想。 在产业定位之后如何实现又引出两个密切而相关的问题,即制定发展目标、选择发展模式。对于发展模式,理论研究对它关注较少,作为连接基准定位与前瞻性定位的纽带,发展模式要解决的是县域旅游业如何发展,走什么路的问题。它所提供的主要是一种思路与方向,至于详细的发展措施则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发展目标,以往的研究多数结合一些具体的县域制定发展目标,缺少概括性与理论高度,既不属于认识论范畴又非方法论范畴,对规划工作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本文重点论述这叁个问题,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解释,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以期对县域旅游规划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有所促进。

肖利群[2]2012年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研究》文中认为县域是我国特有的行政单位,县域旅游是在我国旅游业和县域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在区域旅游发展还是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它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2861个县域由于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其旅游发展路径选择也就不同。本文以波特“钻石模型”为切入点,总结出了四种类型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为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可参考依据。首先,以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作为核心理论,总结出了“县域旅游经济中的钻石模型”和影响县域旅游发展10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影响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10个因子中,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市场需求和县域经济基础4个因子对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的影响程度较高,可视为主导因子,而基础设施、政府行为、旅游产业定位、与周边旅游资源的关系、同质景区发展情况、机会6个因子对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较低,可视为辅助因子。主导因子影响县域旅游发展方向,辅助因子影响县域旅游发展轨迹。其次,通过因子相关性分析,总结出资源驱动型、区位驱动型、市场驱动型和资金驱动型四种主要类型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并分析每种模式的受限制因子,结果表明:1)对于具有优秀旅游资源的县域,不管其它条件如何,可以选择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合理定位旅游业,科学规划,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2)对于区位条件具有优势,而旅游资源条件较差的县域,可以选择区位驱动型发展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发掘特色旅游资源,形成比较优势。3)对于市场需求条件具有优势,旅游资源条件较差和区位较差的县域,可以选择市场驱动型发展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让政府参与进来,进行招商引资,运用市场机制,以达到“内资”吸引“外资”的目的,实现旅游开发发展目标。4)对于旅游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和市场需求条件都较差,而县域经济基础较好的县域,可以选择资金驱动型发展模式。当地居民和周边城市居民是早期主要潜在市场,产品多以娱乐休闲为主,政府起重要作用。5)对于县域旅游资源、区位、市场需求和县域经济基础条件都较差的县域,现阶段应该优先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有贡献的产业,然后再在旅游上做文章。最后,运用区位商方法量化各主导因子指标,以辽宁省为例,为44个县域现阶段选择了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吴美泉[3]2014年在《云霄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旅游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已被很多地方政府列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云霄县地理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旅游业有良好的基础。本文以云霄县域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研究云霄县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探索促进其发展的战略对策。本文以旅游产业发展及相关理论为研究依据,通过各种渠道调查了解云霄县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了云霄县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研究表明,云霄县发展旅游产业有文化底蕴厚重、地热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一流、资源组合度好等优势,但也存在着缺乏龙头骨干景区、尚未形成品牌影响力、旅游要素发育不完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劣势。在面临着各级优惠政策迭加、交通新变革、市场新依托、产业新变化等发展机遇,也要应对着其他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带来的影响。通过内外因素综合比较分析,得出了云霄县旅游产业应利用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基本策略。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云霄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目标战略。结合云霄实际情况,针对云霄县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加强宣传推广,建立保障支撑体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促进云霄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唐飞[4]2013年在《重庆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重庆市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矛盾依然突出。以39个区县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绝对集中指数、首位度、位序-规模分析、空间重心分析、相关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灰色预测模型等多种数理统计和计量模型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12年间重庆市旅游经济在规模结构、增长情况、综合水平等方面的空间差异情况,预测了空间差异的未来趋势和警戒水平,探究了空间差异主、客观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提出了空间协调发展的原则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2年间,重庆市南部区域旅游经济规模较北部区域大且规模差异稳定,西部区域较东部区域差异大但规模差异不断减小。旅游经济规模空间绝对差异在研究期内显着扩大,预计2018年将达到公平与效率并重的“最佳状态”,其后将突破警戒线;空间相对差异在研究期内始终位于警戒线之上,但差异水平逐渐减小,预计从2018年开始进入“无警”状态。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分别在研究期前、后阶段构成空间总体差异的主因,未来缩小重庆市旅游经济规模总体差异应把促进地带内旅游经济平衡放在首位。旅游经济位序-规模分布由首位分布型逐渐向集中分布型演变,空间极化格局由低集中寡占型逐渐转变为竞争型,县域旅游经济规模集聚的空间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旅游经济重心位于渝北区和巴南区相邻的长江两岸区域,与空间几何重心的偏移距离为36~57km,主城核心区对偏移起绝对作用。(2)研究期内重庆市旅游经济绝对增长差异总体平稳下降,相对增长差异在小幅波动中保持平衡;西北部和东南部在2000~2005年间增长较快,南部和东北部在2006~2012年间增长较快;渝中区对全市旅游经济规模增长具有强有力的带头作用,但顶头优势有所减弱;垫江县、城口县、大渡口区的旅游经济规模增长极为缓慢。2000~2005年间重庆市旅游经济增长中心为北碚区;武隆县因其“强资源,高定位,大投入,大营销”的优势成为2006~2012年全市旅游经济增长中心。(3)研究期内重庆市各区县旅游经济产业地位的空间绝对差异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相对差异整体较为平稳;渝中、南岸、巴南、北碚等4个区县旅游经济产业地位类型始终为“大规模,高地位”;沙坪坝区、渝北区、万州区旅游经济规模较大,但产业地位偏低;超过半数区县的旅游经济产业地位类型为“小规模,低地位”。重庆市2006~2012年间旅游经济质量总体低效且空间绝对差异十分明显,空间相对差异整体较小,二者均呈现出先增后减态势;渝中、江北、巴南、永川、武隆等5个区县的旅游流质量类型为“大流量,高流质”,超过半数区县为“小流量,低流质”。(4)2006~2012年间重庆市旅游经济综合水平等级极高的区县为渝中区,高的区县为武隆县,较高的区县为北碚区、南岸区,旅游经济综合水平一般的有沙坪坝、九龙坡、江北、万州、万盛、巫山、巴南、永川、大足、渝北、丰都、南川、奉节、石柱、江津等15个区县,其余20个区县的旅游经济综合水平为低等级。四大地带的旅游经济综合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都市旅游核心区、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环都市休闲旅游区、长江叁峡黄金旅游带;各地带内旅游经济综合水平最高的区县分别为渝中区、武隆县、万盛区、万州区。未来缩小重庆市旅游经济地带间差异的着力点是提高长江叁峡黄金旅游带的旅游经济综合水平。(5)重庆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形成是产业结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条件、城镇化水平等客观因素和旅游产业定位、政策措施执行力度、社会经济宏观政策等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主观因素中,旅游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县旅游产业定位普遍较高,高效的旅游产业政策执行力对旅游经济增速存在促进作用;社会经济宏观政策通过对客观因素的影响间接作用于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形成。在客观因素中,产业结构水平对重庆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影响作用最为显着,其次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交通及区位条件而言,高禀赋的旅游资源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仍是刺激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基本动因,城镇化水平对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影响最弱。(6)重庆市旅游经济空间协调发展应遵循“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因地制宜,优劣互补;生态文明,包容发展”的原则;构建“一心一环两带”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整合资源,将巫溪县培育成重庆市旅游经济新的增长中心;加强政策保障,适度倾斜落后地区;完善旅游统计,建立旅游经济空间差异预警机制。各区县特别是旅游经济落后区县应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第叁产业投入力度;明确旅游产业定位,加强旅游产业政策执行效力;地域相邻、旅游资源趋同的区县应打破体制障碍,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依托路网体系,构建跨区域特色旅游产品或建设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和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加大产业融合力度,促进旅游业与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的协调发展。

李晓云[5]2013年在《洛阳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山地县域是休闲时代我国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洛阳山地县域旅游资源富集,定量测度不同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加以比较来确定其潜力等级与开发类型,对于促进洛阳山地县域旅游合理规划与开发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本文理论基础部分主要是从力的物理属性出发,利用力的叁要素(作用点、方向、大小)来界定潜力的内涵及组成,将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分解为自身成长潜力、外源支撑潜力和市场扩张潜力,并认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是旅游竞争力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合成力。本文主体部分通过对泰宁县、清新县、九寨沟县、凤凰县、栾川县五个典型山地县域的旅游发展路径分析,分析其发展背景共同性和发展路径差异性,从而识别出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九大影响因素,其中旅游资源和旅游需求是自身成长潜力的影响因素,好比箭;政府行为、企业运作和营销能力是市场扩张潜力的影响因素,好比弦;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和社会人文是外源支撑潜力的影响因素,好比弓;在此基础上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弓弦箭”模型,用来指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结果显示,市场需求、旅游资源、政府行为、企业运作四因素所占权重接近0.8,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实证部分,以栾川、嵩县、新安、孟津为评价对象,根据评价结果对洛阳山地县域进行潜力等级划分,并确定不同潜力等级县域的旅游开发方向和发展策略。第一类是以栾川为代表的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强的县域,这类县域需要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品品质;第二类是以嵩县为代表的潜力较强的县域,需实施多元化招商引资策略,从而增强旅游企业市场运作能力;第叁类是以新安、孟津为代表的发展潜力一般的县域,要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才能拓展旅游市场;第四类是指发展潜力较弱的其他县域,需从政府支持和居民感知两方面采取措施。从洛阳这个区域层面出发,应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形成发展旅游经济的最大合力。本文的结论部分,客观地概括主要结论及创新点,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郭懿[6]2014年在《山东省旅游强县创建范式拉动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县域旅游是区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县域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特别是对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空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县域的形象和知名度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2013年10月1日《旅游法》的颁布实施,“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为法律,使旅游业发展摆上了全国县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日程。近年来,国内县域旅游成功发展的典型案例频现,随着山东省旅游产业整体迅速发展,山东省县域旅游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像沂水县被列入全国“2011县域旅游之星”,沂南县也成为县域旅游的又一匹“黑马”。越来越多的县域认识到旅游经济是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但是对“县域旅游”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局限于某一县或某几县为例,揭示当代县域旅游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概括和学术创新成为县域旅游发展亟需突破的瓶颈。本文将以山东省首批创建的14个旅游强县为范式,对政府主导型县域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寻求有效发展县域旅游实现县域经济拉动效用的普遍规律和关键途径。本文在参阅大量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山东省县级政府旅游规划及政府工作报告、省市县叁级旅游部门文件等资料的基础上,学习并借鉴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区域旅游竞争力理论、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等成熟理论,使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山东省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的各类影响因子,并创造性地建立“旅游强县多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分析县域旅游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机制下全面有效拉动县域旅游快速发展的比较性指标,指出政府主导模式下县域旅游发展的瓶颈性突破所在。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1)绪论:县域旅游的国内外研究背景和相关评价。(2)相关理论:对县域旅游、县域经济与县域旅游经济、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县域旅游竞争力、旅游强县、范式等基本概念的内涵进行甄别,并将县域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强县作为本文的主干基础理论进行明晰。(3)山东省县域旅游发展及旅游强县创建对县域旅游发展的拉动效应:此部分重点通过对山东省县域分布及县域旅游资源赋存丰度的研究,揭示其发展现状。并对山东省旅游强县创建背景、创建现状、创建前后纵向比较及全省层面进行分析,归纳强县创建范式的拉动效应。(4)旅游强县发展多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部分对强县劳动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对山东省首批旅游强县发展路径分析,构建旅游强县发展多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5)基于AHP法的旅游强县发展综合评价:利用APH法,确定旅游强县发展评价因子权重,并对评价结果予以分析。(6)山东省旅游强县的创建对县域旅游的拉动效应实证分析及发展对策:通过对旅游强县创建前后相关数据对比,实证分析旅游强县发展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提出旅游强县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定量化、系统化的旅游强县发展多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认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政府主导机制、产业定位与投入、县域旅游品牌体系、旅游资源与项目开发、客源地开拓能力、现代旅游功能对旅游强县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任兰存[7]2012年在《镇江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差异化定位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挖掘文化和创意元素,保护历史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研究对于实现旅游产品的低碳开发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在分析镇江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镇江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作了如下研究:首先,借鉴生态位理论,给出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生态系统和生态位的概念。借鉴内生态位和外生态位理论及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了影响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生态位六大核心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人才资源环境因素、资金资源环境因素、技术资源环境因素和市场资源环境因素,并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构建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位测评模型进行了改进,将权重系数引入到生态位测评公式之中,使指标权重得以合理分布。其次,通过搜集江苏13座城市2010年的统计数据,对各指标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消除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根据熵权法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因子的权重大小,并筛选整理了六大核心因素中的关键指标因子。将各指标权重系数及标准化后的数据带入到生态位测评公式,计算出了江苏省13个城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生态位。再次,通过分析镇江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趋势,以及镇江市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和政府关于旅游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旅游业产品和市场的定位,依据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生态位计算结果,并利用定位图方法确定了镇江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差异化定位。运用图表对比分析方法对镇江市与其他12个城市在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人才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六方面的差异化进行分析,明确镇江市在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中的优势和劣势。最后,提出了镇江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并分析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国际成功发展经验对镇江市的借鉴和启示。

何丹[8]2012年在《辽宁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实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森林旅游产业是伴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和“绿色消费浪潮”的驱动下发展起来的,是在森林资源限制性开发的前提下谋求永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县域产业协调发展的视角下,对县域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县域内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在全国森林旅游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辽宁省森林旅游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旅游活动载体、旅游线路等情况,指出辽宁省发展森林旅游业的资源品位一般,但经济区位优势是开展森林旅游活动的优势所在;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测算辽宁省30个开展森林旅游活动县(市)的旅游化程度,考察森林旅游业的县际非均衡性,辽宁省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旅游化高于西部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是产生森林旅游化差异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森林旅游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问题的探讨来考察森林旅游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性问题。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正确定位是选择县域森林旅游业发展政策的前提,本文运用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考量森林旅游业在县域中的产业地位,森林旅游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性较小,尚不具备县域主导产业的产业地位,但森林旅游业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和产业关联性,市场需求较大,具备足够的成长空间,发展森林旅游业有利于县域产业结构的完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应将森林旅游业定位于县域的关联产业。由关联性分析可知,辽宁省的森林旅游业与住宿业、餐饮业、旅游交通业等需求弹性较小的部门关联程度大于旅游娱乐业和商品业,表明辽宁省的森林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通过对辽宁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和县域经济增长间因果关系的测度分析森林旅游业与县域经济间的互动关系。县域经济与森林旅游业间普遍存在着单项的Granger因果关系,森林旅游产业处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间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上;森林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在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更要特别重视对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控制,使森林旅游业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中谋求发展。以辽宁省本溪县为例,运用GEM模型,考察森林旅游业在东北和内蒙古北方平原区森林旅游区中的竞争力,指出旅游区域分散、景区间盲目竞争、缺乏稳定建设资金和环保资金来源、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是困扰森林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进而寻找森林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最后,结合辽宁省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资金、劳动力、资源保护等层面的约束机制,提出森林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沈彤[9]2015年在《查干湖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旅游业与汽车业、石油业共同称为全球的叁大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它和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结构调整、推进改革的背景是紧密相连的,是在将来保持新常态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查干湖位于吉林省郭尔罗斯自治县(以下简称前郭县),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且类型全、数量多、品味高,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组合良好。2007年查干湖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查干湖冬季捕鱼习俗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旅游区成立以来,全区的旅游开发、渔业生产、环境保护、石油开采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全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查干湖已成为全省成立较晚但开发建设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的几个重点旅游区之一。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文化营销理论、体验经济理论为基础,采取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当前旅游业国内外发展背景和前郭县查干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通过简要回顾前郭县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查干湖旅游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查干湖旅游经济收入总量及其增长情况、查干湖旅游经济在前郭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等方面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其次,立足于查干湖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文献,重点分析了查干湖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产业结构单一、客源市场狭窄、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发展资金短缺。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投入不足、缺少相应推动政策、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发展的长远规划不足、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最后,从经营方面和政府支持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如加大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强品牌意识,加大宣传力度等,为查干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参考,以推动查干湖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

洪亚丽[10]2015年在《县域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域旅游是我国区域旅游发展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旅游发展能力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影响县域发展的因素诸多,使得县域旅游在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上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从县域旅游的影响因素入手,构建了县域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于淳安县旅游发展的实际分析和评价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等,并且对国内外的县域旅游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和回顾;第二章主要是基础理论的介绍和相关概念的界定,对所运用的主要理论进行分析,为下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叁章是对县域旅游发展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本文详细构建了县域旅游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指标进行了解释。第四章是对淳安县15年旅游发展历程进行的一个实证研究,在已构建的理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运用SPSS软件、灰色关联分析等,对淳安县旅游发展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五章是对淳安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并且对比了全国其他几个县域旅游发展模式,最后对淳安县未来的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提出了建议。通过以上的研究,本文有以下主要结论:(1)影响县域旅游发展的因素是一个动态的繁杂系统,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背景下,影响县域旅游发展的主导因素并不是一样的。本文确定了县域旅游发展的因素指标体系,其中包括旅游资源、政府行为、服务设施、旅游安全、旅游需求、区位条件以及经济环境等。(2)县域旅游发展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县域旅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大环境下各要素的不同变化,所呈现的旅游发展模式也是不同的。(3)实证分析方面,主要从时间维度对淳安县县域旅游影响因素和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SPSS软件分析,提取出了影响淳安县1999-2013年旅游发展的四个影响因素;并通过灰色关联模型的构建,对淳安县旅游影响因素进行量化描述,结果显示政府行为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总结出淳安县域旅游发展模式为政府主导型。(4)淳安县区位条件良好,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县域旅游发展潜力较大。本文基于影响因素,对未来淳安县旅游提出叁大创新发展模式,分别为:智慧淳安模式、全域淳安模式、品牌淳安模式,以期能为淳安县域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县域旅游产业定位及相关问题研究[D]. 徐勤飞. 青岛大学. 2003

[2]. 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研究[D]. 肖利群. 沈阳师范大学. 2012

[3]. 云霄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 吴美泉. 福建农林大学. 2014

[4]. 重庆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研究[D]. 唐飞. 西南大学. 2013

[5]. 洛阳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评价研究[D]. 李晓云. 郑州大学. 2013

[6]. 山东省旅游强县创建范式拉动效应研究[D]. 郭懿.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7]. 镇江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差异化定位及发展策略研究[D]. 任兰存. 江苏科技大学. 2012

[8]. 辽宁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何丹. 沈阳农业大学. 2012

[9]. 查干湖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沈彤. 吉林大学. 2015

[10]. 县域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 洪亚丽. 浙江工商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县域旅游产业定位及相关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