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校心理辅导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述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辅导论文,现状论文,国外论文,学校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国外的心理辅导领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纷呈的理论流派、层出不穷的改革创新和不断更新的辅导模式,这一切无不向人们昭示着一个时代发展的趋势。在这种时尚背景影响下,国外学校的心理辅导也日益受到重视并迅速得以推广。眼下,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挪威、俄罗斯、德国、印度、日本、阿尔及利亚、南非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学校,都无不努力开展这项工作并获得较大的成效。推广心理辅导已成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无疑,我国学校教育也应跟上这一改革的时代潮流。在此,我们把国外学校心理辅导的历史和现状作一个简要的介绍,以求从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的历史演变
心理辅导这种教育服务的形式最早出现于美国,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900年。当时,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的大城市,如底特律、波士顿、纽约和芝加哥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加上各地移民大量涌入,使社会问题与日剧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忧虑和困难。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现状,心理辅导工作便应运而生。1908年,心理学家帕森斯在波士顿成立了一个辅导中心,专门辅导青年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志趣以便寻求合适的工作。这项服务在美国大受欢迎,帕森斯为此而获得“辅导之父”的美称。除此外,当时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也促进辅导的发展。心理卫生运动的产生与一位美国大学生比尔斯有关。1908年,比尔斯根据自己患躁郁症住进精神医院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出版了一本名为《我找回我自己》的书。这本书的问世,引起美国大众对心理卫生工作的注意和重视。1909年,由比尔斯发起成立了美国的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其宗旨是防止心理异常和精神疾病的产生,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当辅导运动在美国各地兴起的同时,作为学校教育也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设立了心理辅导这一科目。辅导员由一般教师兼任,辅导内容主要有心理健康辅导与职业辅导,辅导方法主要是利用一对一的面谈,提供经验性的帮助。那时缺少辅导的理论指导,也不掌握谈话的技巧以及评定手段等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门学术性的学科,心理测验和辅导技巧也日益受到重视。这时学校的心理辅导内容不仅限于职业或适应问题,而对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所以在后来逐渐产生的各种辅导模式中,注重个性和人的整体发展的辅导模式,以情感交流为基础的新的辅导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1942年出版的著作《辅导与心理治疗》中,提出受导者在辅导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的被动地位,自由决定辅导的方向和进展。这种理论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同。40年代到50年代,关于辅导理论与实践的刊物、著作和心理测验等大量涌现,使得心理辅导的经验、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提高,辅导的模式也日渐见多,目前流行的辅导模式最少也有12种。
进入70年代后,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学校心理辅导,每年由政府拨出大量资金资助辅导工作的开展。早在1957年在俄国人造卫星上天这一重大新闻的震动下,美国联邦政府就有针对性地颁布《国防教育法》,指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识别天才及迟缓的学生并因材施教,而大学也不断增设辅导训练课程,并给辅导工作提供专门的经费。由于各国政府重视扶持和投资,加上辅导的价值和功能日益得到社会人士的认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发展很快,建立了由小学至大学的完整的辅导体系。在欧美各国的中小学均设置“心理辅导中心”,大学则普遍设置“学生人事服务处“与“心理辅导中心”,由受过心理辅导专业训练的人员提供各项咨询、辅导与测验服务;另外,辅导的专业性日益增强,有一批经过严格训练的辅导队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辅导理论和技巧,可以为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服务。
二、当前国外学校心理辅导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今天,世界各国学校的心理辅导都进入了空前发展的阶段,并且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如下的趋势:
(一)心理辅导的工作取向将由矫治性转向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矫治性,是针对一些有情绪障碍、行为偏差以及学习和适应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消除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心理辅导的发展性则体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其中包括促进学生健全人格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为提高自尊,强化承受挫折的能力,发展社交能力,学习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等),使他们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校传统的心理辅导侧重于矫治这一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有困难的学生(如敌视同学的学生、羞怯的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寄养学生、离异家庭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提供服务,补救性工作占主导地位,忽视对正常学生的辅导。现在,矫治性工作虽是辅导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强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发挥学生潜能的发展性工作却日益受到重视。美国学校辅导主任协会在所制定的“小学辅导主任的工作”中就强调对儿童的发展性工作,提出“和教育哲学相一致,小学辅导主任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儿童的潜能,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对高中辅导主任也提出明确任务,指明“发展性的指导是指导工作的组成部分,这个指导努力是对学生成长的有计划的积极干预,从而推动学生各方面--个人的、社会的、情感的、生计的、道德的、认识的、审美的--都得到发展,并促进这些方面综合统一到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转摘强海燕、花永泰《今日美国中小学》,第99页、102页)辅导的工作取向向发展性倾斜,使得辅导的对象、内容、目标也相应地出现了变化。辅导对象由过去单纯面向心理障碍的学生扩及全体学生。辅导内容由心理治疗、职业指导扩展为生活辅导、学生辅导和职业辅导,其中生活辅导是对学生整个人生、整个人格的辅导,故这些内容具有涵盖面宽、适应范围大、针对性强的特点。辅导的目标也由单一的变成多层次目标。为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或纠正偏差行为只是辅导工作中的短期目标;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观,能对学习和人际关系作出适应,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适当的生活方式等则是辅导的中期目标;辅导的终极目标是自我完善,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矫治、适应、发展分别体现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指向。
(二)日益重视对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培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培训很少,职务也无资格标准。辅导主任都是由教师兼任,兼任辅导主任的教师每日半天教学,半天从事辅导工作,主要任务是给学生职业信息,并不懂得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方法、技巧以及评定手段等。美国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专业辅导人员的培养标准和作用的全国性文件。现在对心理辅导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辅导的专业化日趋明显。具体表现在:1.在大学院校开设辅导咨询的专业课程。如美国心理辅导专业课程内容比较广泛,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是基础知识课,学生在掌握上述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学习“辅导与指导原理”、“辅导与指导方法”、“心理及行为测验法”、“辅导关系”、“变态心理学”以及“鉴定、测验和评估”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专业实习和见习也是不可少的一环。2.开始为心理辅导和咨询人员颁发证书,并对其资格和标准提出明确要求。如“美国人事和指导协会”制定了各类辅导人员的培养标准。一般来说,要求辅导主任要具有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即在本科学习的基础上,继续进修指导或辅导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该专业通常设在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中。在法国,辅导员需要在被认可的大学里受过两年以上的专业训练,或是具有五年的教学经验,以后并要在获得辅导员证书之考试资格以前,接受两年专业训练。证书也要在试用一年以后才获得。3.对心理辅导员的要求出现高水平、高学位的趋势。在美国,咨询心理专业是攻读人数众多的一个专业。由于攻读人数众多,就业竞争自然很激烈,这就促进部分人要争取高学位以取得择业的相对优势;另外心理辅导工作本身的发展也要求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早在70年代中期,在美国各大专学校,每年暑假可毕业的心理辅导学硕士96030人,博士907人。如今,随着心理辅导工作的推广,辅导学的硕士和博士人数已远远地超出70年代的数量。不仅美国,其它各国也有类似情况,普遍重视提高辅导专业人员的素质。
(三)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辅导网络。在国外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一般由辅导主任、辅导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去分工负责。由于辅导人员与学生人数的比例悬殊,造成辅导只能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服务。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辅导的迫切需要以及解决供不应求的矛盾,现在国外学校都相应地采取措施,充实辅导力量,扩大辅导范畴。首先在校内形成辅导员、专业辅助人员、教师、学生辅导干部相结合的辅导网络。除了发挥辅导主任、辅导教师和社会工作者这些前线工作人员的作用,还利用一般教师的力量,主要通过辅导员为教师提供学生成长和发展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辅导方法、技术等,使他们参与一般性的辅导工作,形成一个“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还有就是雇用专业辅助人员。如美国中小学为了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服务对象的数量,普遍雇用专业辅助人员在辅导中做辅助性工作。专业辅导人员来自社区,可以是有文凭的大学生,也可以是学生家长或退休人员,任务是给辅导主任做秘书工作和与社区做联系工作。做这些工作可以计报酬也可以是义务参加,这要视个人需要而定。
使用学生辅导干部,让学生帮助学生,也是学校心理辅导新兴的一种做法。辅导主任通过社会能力测验和其它方式,挑选适合担任辅导干部的学生,然后通过对他们进行1-2周的短期培训,帮助他们端正对辅导的认识和态度,掌握辅导的方法和技能,然后按辅导主任所交的任务去进行帮助个别同学等工作。
其次,学校辅导的范畴已由学校领域延伸至家庭与社区。要求辅导员要密切与家长保持联系,经常对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一些问题进行磋商;并结合校外支援单位,为心理卫生中心、家长委员、管区警察、少年警察队以及其他社区热心人士,共同为学生提供辅导服务。
(四)对心理辅导的评估逐渐增加。70年代以前,国外学校的教育预测只考虑到辅导人员数量的增长趋势,但忽视了评估其工作效果问题。现在这方面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经济条件缩减了预算,效能责任的要求也被推到突出的地位,凡使用了经费的辅导项目,都要用一定的标准去评诂,以测量出该项目完成的效果。虽然目前对辅导工作的评估有一些不好把握的因素,如在定量评估方面,心理辅导员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是很难作精确的计算的,除了正规的工作时间,他们还得利用下班之后以及晚间、周末和假日时间工作。在定性评估方面,辅导员无论是进行个案辅导或是小组辅导,都较难确定多长时间才可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尽管如此,国外学校心理辅导领域已重视辅导工作的评估,并建立了工作评估模式。通过评估,促使辅导工作尽可能采用最经济的方式来进行,并力争创造工作的实绩来证明辅导是实在的、必要的。
(五)利用电脑技术为学生提供服务。传统心理辅导的手段主要靠面谈,现在辅导已突破这种旧的方法,不断采用新的技术,连电脑也经常使用在辅导之中,主要是利用它作为提供诊断资料和选择治疗方式的工具。心理辅导员只要将有关学生的资料和辅导过程所出现的问题输入电脑,就可获得一份印好的治疗方式。电脑不可能为心理辅导的所有项目服务,但在下列方面却比较适合于运用电脑的程式来处理:①肯定性训练;②沮丧与冲突的解决;③沟通;④儿童与父母离婚辅导;⑤求职技巧;⑥生活习惯的养成;⑦学习技巧;⑧职业辅导等。
(六)对各种心理辅导理论采用兼容并蓄的态度。目前,国外的辅导咨询理论及学派已超过250种,可谓学派林立,其中以行为矫正理论、以人为中心理论、精神分析治疗理论、理性情绪治疗、现实治疗理论最负盛名。这些理论最初产生是分立的,各执一端,互不通融,各自带着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如行为矫正理论以其明确的概念、清晰的过程、具体的目标以及可操作性强等优势而备受重视,但它忽视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讨又是明显的不足;以人为中心理论强调个性、人格和情感,重视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这些都是区别于其它理论的高明之见,但由于没有指明辅导的方法,缺乏可操作性而对付之实施带来麻烦。随着社会的变迁,心理辅导日趋多样化,促进整个人格的发展的主题也日益被推到突出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单独运用任何一种理论,都可能使辅导陷入得此失彼境地而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故此,现在世界各国学校的辅导纷纷出现对各家理论采取广采博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如有的辅导员在辅导过程往往综合运用几家理论,辅导初期,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就采用以人为中心理论中所强调的尊重、关怀和接纳的原则;辅导中期要分析学生的问题及归因时,就运用理性情绪治疗理论和人际沟通分析理论;在实施阶段,则运用现实治疗理论和行为矫正理论。这些表明,心理辅导已走出死抱某种理论方法不放的狭小胡同而步入更开阔的、自由选择组合的新天地。
从上述情况来看,国外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手段、方法、经验、资料、以及师资队伍、组织机构等比较完备,比较成形。相比较而言,我国学校的心理辅导仅处于萌芽状态。在80年代中期,在我国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开始出现了心理门诊,以后又在这些城市中出现了中学生热线电话辅导,辅导的内容包括校园生活、学习方法、青春期卫生、心理卫生、交友艺术、就业、家庭伦理、权益义务等。现在,上述几大城市除了继续开设这类热线电话外,还在它们的少数学校开始设立心理咨询教师,如“健康心理咨询”、“学习咨询”、“成功咨询”等等,分别就学生的理想前途、各种人际关系、心理卫生以及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指导。不过这些辅导的范围较小,内容也零碎,充其量只能为少数有问题的学生解答疑难,而大多数中小学生连这点“零碎的”辅导也得不到,很多学校没有心理保健医生甚至连偶尔的心理咨询也没有。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校中,没有学生心理辅导的常设机构,也缺乏一支从事心理辅导的专业队伍,一些学校搞心理咨询的辅导员没有受过必要的专业训练,我国至今没有一所大专院校开设专门的咨询心理学专业。另外,眼下的心理咨询工作尚缺乏必要的组织和专业刊物,不利于心理辅导经验技术的推广、交流和提高,这些对学校开展这项工作是不利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在中小学校中全面开展心理辅导只是迟早的问题。现在我们应在以下这些方面抓紧工作:积极引进国外学校心理辅导的研究成果,做好情报资料的翻译介绍工作和理论鉴别工作;举办有关心理辅导的培训班;配置心理保健医生和咨询教师;创办一些普及心理辅导知识的刊物;向教师和家长宣传心理辅导的“A、B、C”,等等。我们认为,做好这些心理辅导的基础性的工作,就学校眼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是迫切的、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