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视角下的劳动概念再审视
刘宏森
(《青年学报》,上海 200083)
摘 要 :从根本上说,劳动就是人类投入体力、智力等多种资源,并整合、转化、增值资源,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各种需求的人类实践活动。人类劳动的过程实际就是资源运行的过程,主要包括:投入(体力、智力等多种)资源,整合资源(采集和配置),转化资源(改造和加工),增值资源等多个环节。人类劳动在物质与精神、采集与转化、合作与管理、投入与增值、思维与想象等多方面,与动物谋生行为之间存在着本质性差异。明确人类劳动是人类根据自己的设想和安排,整合、转化、增值资源,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需求的实践活动这一基本事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劳动人权”“劳动创造人”“诚实劳动”、人工智能和人类劳动、“青少年劳动教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 :劳动;资源;概念;辨析
近年来,关于劳动问题,包括人们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形态、劳动权利、劳动公平、青少年劳动教育等,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也形成了一些争议。而这些争议,往往都源于人们对劳动概念理解和界定方面的分歧。劳动是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概念的抽象程度越高,意味着其外延也就越广,人们对其理解和界定也就越难,越有可能出现分歧和争议。概念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素,界定概念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要搞清楚与劳动相关的种种问题,对劳动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就很有必要。在当代中国政治、学术生态和话语体系这一特殊背景下,学者们往往特别注重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出发理解和使用这一概念。“劳动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是最基础的概念,相当于‘原初概念’”[1]20。对劳动这样一个“原初概念”,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界定无疑高度抽象。何云峰指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劳动并没有被非常精确地加以定义,而更多地被用于指称‘物质劳动生产’”[1]20,“但并没有否认精神生产劳动”[1]20。劳动概念没有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精确地加以定义”,而且,“经典作家们虽然主要用物质生产劳动的概念,但并没有否认精神生产劳动”,这就让人们理解和把握劳动概念的内涵时出现了很多困惑。
我以为,在把握劳动概念内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追问:人类劳动的目的和内在动因是什么?一般来说,劳动实际上常常是“汗滴禾下土”,十分辛苦的,人们心底里也并不喜欢辛苦的劳动,这也许是人的一种天性。马克思指出:“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3]当然,马克思并未明确指出“逃避劳动”一定就是人的不变的天性。他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批判异化劳动时作出这一论断的。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奴役着劳动,劳动力被迫成为商品,因此,劳动“始终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始终是外在的强制劳动,而与此相反,不劳动却是‘自由和幸福’”[4]。今天,“虽然社会主义社会不断争取着工人的所得要与他们的劳动时间付出等同,进而减少强制劳动,但并没有能够消除不平等的劳动交换、消灭剥削和暴力、终结私有制”,甚至“强制劳动变成对违反社会主义某些规定的人的惩罚”[5]。因此,至少在当今世界上,劳动还不是让人乐此不疲的事情。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注] 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中,X理论假设:从本质上来说,人都是不喜欢工作的,一有可能就逃避工作;Y理论则假设:一般人在本质上并不厌恶工作,只要循循善诱,即使没有严密的监管,也会努力完成生产任务。 对此也作了假设和论证。“X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天生懒惰,并且尽量逃避工作。”“Y理论”则强调“积极的人性观”,认为一般人在本质上并不厌恶工作,只要循循善诱,即使没有严密的监管,也会努力完成生产任务。人们批评道:“Y理论”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即“人性具有积极上进的另一面”,却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固然不能说所有的人天生就是懒惰而不愿负责任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确实是这样的,而且坚决不愿改变。”[6]
既如此,那么,驱使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内在动因是什么?对这些问题,人们似乎未予充分的解释与回应。很显然,如果不能回应人们参与劳动的内在动因为何、来自何方等问题,就难以解释千百年来,人类何以会世世代代栉风沐雨、筚路蓝缕、不辞辛劳从事各种艰辛的劳动,难以准确理解劳动的真正内涵,也难以更有说服力地对青少年开展劳动教育。因此,准确把握劳动的目的和内在动因,对于人们准确理解劳动的真正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的基本涵义
劳动是什么?雷·韦勒克、奥·沃伦说:“物体的本质是由它的功用而定的:它作什么用,它就是什么”[7],这对我们把握劳动概念的涵义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启示:我们可以从功能这一视角出发,通过把握劳动在人类自身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去把握劳动的特定内涵。
(一)资源和劳动
马克思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8]这就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吃、喝、住、穿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基本生存。人类劳动首先就是要解决人类自身吃、喝、住、穿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从功能这一视角去把握劳动概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根本上说,劳动就是人类投入体力、智力等多种资源,并整合、转化、增值资源,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各种需求的人类实践活动。
1.资源的基本涵义
资源是与人的需求相对的概念。资源就是有助于人类个体和组织生存与发展、工作和事业推进与提升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的综合体。[8]20凡是有助于人类个体和组织生存与发展、工作和事业推进与提升的各种主客观条件,都可以被视为资源。[注] 对资源概念,李维华、韩红梅等学者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参见李维华,韩红梅.资源观的演化及全面资源论下的资源定义[J].管理科学文摘,2003(2):10
2.资源的基本意义
(1)任何生命体只有在必要资源条件的支持下才能生存。人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吃穿住行,就离不开相应资源的供给和支持。(2)任何生命体只有在充裕的资源条件支持下才能发展壮大。随着生命体成长进程的推进,其所需要的资源量不断增加、品种不断丰富,唯有及时予以充裕的资源支持,生命体才能发展壮大。(3)任何生命体只有在特殊资源的支持下才能超常式发展。“马无夜草不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8]。(4)资源直接影响、牵引着人类的行为。资源总是人类聚焦的目标。资源富集之地,总是人群集聚之地,也常常是人类纷争不断之地。
3.资源的基本形态
610 Analysis of caesarean section rate and vaginal labor success rate guided by new criteria of labor
(二)资源运行与劳动形态
1.人类劳动的过程,就是人类个体和组织生存与发展、工作和事业推进与提升的过程。从资源运行角度看,这一过程实际就是资源运行的过程,主要包括:投入(体力、智力等多种)资源,整合资源(采集和配置),转化资源(改造和加工),增值资源等多个环节。
(1)投入资源
投入资源指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先期投入体力、智力,以及资金(本)等多种物质、精神资源。先期投入是人类任何劳动行为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要素条件,也是人类获取相应资源回报的重要凭据。
百里香对汉奸刁德恒早就恨得咬牙切齿。前年鬼子攻占蕲州时,身为县保安队长的刁德恒不放一枪一弹,就带着队伍弃城而逃,躲进山里当缩头乌龟。鬼子立住脚后,这家伙就曲意奉迎,给川矢队长的翻译官庄槐家里送三姨太。被送女子乃闹春楼当家主唱琵琶仙,是百里香心仪已久之人。危急之时,幸得同村好友坤二少爷及时相助,琵琶仙才得以脱身。此事虽末引起大的风波,但刁德恒的汉奸嘴脸让百里香没齿难忘。
HER-2蛋白IHC 3+为13.2%(150/1136),IHC 2+为18.8%(214/1136),IHC 1+为8.0%(91/1136),IHC 0为60.0%(681/1136)。
(2)整合资源
整合资源是根据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求,采集土地、矿藏、水源等多种自然资源,同时,配置包括人类自身的体力、智力、资金、人脉、信息等在内的多种资源要素的过程。比如,工人采矿,农民积肥,是采集资源;企业家申请贷款,租用场地,招聘工人,分配岗位,是配置资源。采集、配置——整合各种资源,都是劳动的一些基础性、重要的具体形态。
(3)转化资源
对整合而来的种种资源进行改造、加工,使之具有适应人类具体需求的形态和性质。随着劳动实践经验的代际传承和持续探索,人类不仅能把多种果实转化成美食、美酒,而且能够把种种矿藏(元素)转化成各种材料,甚至是自然界原本没有的材料,如塑料等,并把各种材料转化成生存发展所需的种种设施和设备;能够在改造加工物质资源的过程中,转化生成出各种精神资源,发展出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资源的转化成为人类劳动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形态和特色。
(4)增值资源
1.人类劳动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
荀子说:“人,力不如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篇》)司马光也说:“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飏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选自司马光《家范·治家》)人类要整合和转化资源,就必须进行人际合作。整合和转化资源的规模越大、过程越复杂,对人际合作的要求就越高。人类是群居性动物,善于人际合作。合作使人类在获取、转化、加工、增值资源的效力得以呈几何级数增长。千百年来,人类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合作性组织——各种共同体,以保障人类更有效地整合和转化资源。
整合、转化、增值资源的过程,是自然物、人的体力和智力等在内的多种物质和精神资源要素融合,形成新的资源,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的过程。资源形态的多样性,以及人类整合资源、转化资源、增值资源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劳动形态和类型的多样性(所谓“三百六十行”由此产生),决定了劳动概念外延的广泛性,也决定了劳动概念涵义的复杂性。人们对劳动概念理解的莫衷一是与此直接相关。
女警官笑了,聪明人的话。送何良诸走出办公室,沿楼道前行。警察找人谈话,一般是不送的,更不会送这么远. 女警官很客气。何良诸可不客气,没有说“留步”。本来,一个电话打到文化厅,就能办的事,却兴师动众地把他调来。你们的衙门口,太邪乎了。
3.影响资源运行的主要因素
影响资源运行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存量因素、制度性因素、人力因素等。资源存量因素主要指自然和社会系统中可供整合利用的资源。资源存量越大,越有利于资源的运行。而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式的开采利用,必将从根本上断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制度性因素主要包括生命体(个体、组织)的系统定位(比如个体的社会角色和组织的社会系统定位),以及政策法规的规定等等。比如,政策制度是限制,还是鼓励人们整合、转化某种资源,必然会直接关系到相关领域资源配置和增值的水平。因此,政策性因素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人力因素主要包括人的体能、技能、理念、思想(创意)、社会价值(比如名望)等等。在影响资源运行的这些主要因素中,人力因素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首先,制度性因素主要由人力建构而成;其次,资源存量也由人力因素发现、发掘、整合和利用;其三,资源运行的过程,即资源整合、资源转化、资源增值等多个环节,主要依靠人力掌控和推动。人力是整合、转化、增值各种资源的最重要的资源。有了合适的人,就会整合到更丰富的资源。刘备“三顾茅庐”、水浒梁山不断赚好汉上山,就是因为刘备和宋江们充分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的极端重要性。
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投入的资源(资本),主要包括物质资源(资本,包括土地、动植物、水源、矿藏,以及作为资源符号的货币等),人的体力和智力资源(包括信息、理念、思想、技术、创意)等。一般情况下,劳动形态(外延)的划分往往依据人类先期投入资源的性质,以及人们在资源整合、转化和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人类劳动之所以常常被简单二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大类别,就是以人类先期投入的资源——主要是体力和脑力——为依据的。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先期投入的主要是体力资源和相关物质资源。以体力为先期投入的主要资源的劳动,因其是人类劳动最为古老的形态,因而成为人们对“劳动”概念理解的最主要的形式,甚至成为劳动的代表。随着人类生存发展实践的发展和提升,人类先期投入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其中,智力资源(包括信息、理念、思想、技术、创意等)的投入和作用越来越超越体力资源。值得指出的是,在人类劳动过程中,智力资源和体力资源均不可或缺。所以,随着技术等的发展,人类智力资源的作用会超越体力资源,但绝不会完全替代体力资源。
动物之间是否有合作,人类不得而知,往往只能从一些研究者有限的观察中窥其一二。比如,蚂蚁、蜜蜂等动物的合作令人印象深刻。狼群、猴群内部的合作也常常被视为动物合作的典范。狼群有头狼,猴群有猴王。头狼、猴王都是最初级,也可能是最有效的管理者。但是狼群和猴群的管理,显然主要是以它们先天遗传的本能和“吃瓜”的群狼、群猴服从的本能为前提的。在狼与猴身上,究竟有多少合作与管理的主体性、主动性,人类不得而知。
二、人类劳动的特质
人类要吃饭,虫鸟要觅食。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只有不断获取各种必需资源才能生存下去。人类获取各种必需资源的实践活动被称为劳动,那么,动物获取生存资源的行为是不是劳动?如果动物获取生存资源的行为也是劳动,那么,人类劳动与动物获取生存资源的行为之间有何本质区别?如果不是,那么,人类劳动的特质是什么?
(一)物质与精神
动物对资源的需求主要限于躯体生命的存活、生长,繁衍后代的需求,而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则在此基础上,更扩展至精神享受的需求。
增值资源是指人类通过整合和转化,使资源的总量、品质、价值等方面得到增加和提升,是人类劳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基本原则。增值资源旨在使人类通过劳动摆脱有一顿没一顿、青黄不接的状况,确保生存有余粮,发展有后劲。同时,人类“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工具又会引起新的需要”[3]535。增值资源必然要求人类必须通过“有益性”“不违法犯罪”“诚实”[1]20的劳动,使资源的总量得到切实的增加、资源的品质和价值得到切实的提升。“切实”是指人类劳动创造的增值资源的总量、品质和价值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拆东墙补西墙”(比如偷窃、抢劫、贪污、战争等)而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或精神的财富,而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数字和符号——不是“虚拟财富”。“马克思认为虚拟财富必须有完全的实物资产的保证,两者不能完全分离”[10]。
动物获取生存资源,主要依靠就地取材、丛林式掠抢等途径,竭泽而渔在所难免,而人类获取生存资源不仅依靠直接获取现有资源,更注重对自然界现有资源的改造、转化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先并不存在的人工产品,以适合和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由此,人类发展出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的改造、转化和加工现有资源的技术和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劳动的方式和形态,也极大地扩展了劳动概念的外延。而这些改造、转化和加工现有资源的种种技术和方法本身,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艺术等,构成了人类知识宝库和精神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人类通过劳动,不仅创造着物质财富,也创造着精神财富;不仅改变着物质世界,也在建构着属于人的精神世界。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来说,物质资源极其重要,但精神资源同样重要。动物吃饱喝足了,是不是也在心底默默赋诗一首以表达精神世界的喜悦?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至少到目前,人类对此还不得而知!
2.精神财富的创造,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物质财富的创造
“克里斯蒂娜,加油。”艾尔喊道,低沉的声音出奇的大。她看着他。艾尔拍着手,大声喊道,“加油,继续抓住栏杆,加油,你可以做到的!抓住栏杆。”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几百年间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以往悠悠岁月中的总和。在此过程中,人类精神财富对物质财富创造的促进作用,居功至伟。“生存斗争尽管有时候很艰苦,但是却没有耗尽早期人类的能量和活力,也没有消除赋予生活以秩序和意义的更高需求。在这种更进一步的努力中,仪式、舞蹈、唱歌、绘画、雕刻以及最重要的语言,都长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1]。
3.精神财富创造与物质财富创造之间的良性互动,极大地拓宽了人类生存的特殊意义疆域——人类生存不仅仅是物质和肉体的事实,更是精神世界构建的过程
劳动自身因此也体现出人类精神追求的意义。很多出身于富家的革命家衣食无忧,没有物质生存的压力。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去干革命,其目的是要改造和优化社会制度资源,一方面促进生存和发展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另一方面,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使人类能够整合到更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使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更加合理、公平,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摆脱丛林法则的统治。他们的努力无疑是一种值得人们敬仰的劳动。
(二)采集与转化
人类采集资源后极少直接送入口中,主要还是先通过转化资源,再加以利用。通过人力的整合、转化,资源的形态、性能、性质发生一定的变化,会更加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比如小麦经过种植、收割、碾磨、搅拌、发酵、调和、蒸煮(或炸制)等加工过程,会转化成各种可口的面食。用火、耕作、冶炼、制作等方面越来越复杂的技艺和技术,既是人类转化资源的前提,也是其成果。可以说,人类进行资源转化的能力在动物界独步天下,充分体现了人类劳动的创造性,是人类劳动与其他动物觅食行为的重要区别所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千百年来,整合和转化资源已经成为人类劳动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和形态。人类有史以来的5次产业革命,其核心就是人类整合和转化资源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形式越来越多样,形态和能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和提升。电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体现着人类当下整合与转化资源的最新、最高成就。
不可否认,某些动物也会转化资源。比如,切叶蚁切割植物的叶子,在叶片上种植真菌。成虫用长出的真菌喂养幼虫。值得思考的是,切叶蚁如此行为,究竟是出于本能的驱使,还是出于思维的支配?这还有赖于日后科学研究的解答。但是,毫无疑问,动物中能够像切叶蚁、蜜蜂等那样,以自己的方式转化资源再摄入身体的,毕竟是极少数。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部门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能源审计计划以及节能规划方案。而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政府部门建立起完善的能源管理机构。在实际推进节能降耗战略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节能政策制度的制定对该计划的落实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政府部门要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综合分析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并通过能源计量工作权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从而优化能源配置。
资源常常被分为“物质资源”“精神资源”这两大部类。显然,这种划分有过于笼统之嫌。现实生活中,资源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视野的拓宽、认识的深化,资源的形态越来越丰富,资源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展。许多原先未被视为资源的对象,如信息、理念、创意、思想、人际关系、人格力量、名望等,越来越显示出资源的意义。资源的分类也越来越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开阔的视野,去把握和界定资源概念。
(三)投入与增值
1.获取资源先要投入资源
CAT活性测定采用 Azevedo[12]等的方法稍作修改,称取1 g样品于研钵中,加入8 mL提取缓冲液,在冰浴条件下研磨成匀浆,然后转入离心管中于4 ℃、13000 r/min离心30 min,收集上清液即为酶提取液,低温保存备用。反应体系包括0.3% H2O2 1 mL、pH 7.8 PBS 1.9 mL和酶液0.1 mL,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240 nm处吸光值。以每克果蔬样品(鲜重)每分钟吸光度变化值增加0.01为1个CAT活性单位。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要获取外在的种种资源,先要投入现有的资源——主要是自身的体力资源和智力资源。这种先期投入的资源,可以被视为资本。动物猎食有其相应的资本,这就是它们种种天赋的器官及其相应的功能:体力;自身生理构造上的一些先天优势(比如猎豹天生善于短途冲刺);世代遗传的本能和从前辈那里习得的经验。在这些方面,各种动物可谓各擅胜场。
在合适的地方设疑,目的是要通过问题去带领学生开展学习,当然了在刚开始训练时,问题一般都是由老师提出的,但是问题的提出最好是融入学生理解的过程中,尽量避免问答式的提出,可以先让学生去阅读文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去解决。同样在阅读过程中,更要鼓励学生去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对来说简单的可以直接解决,诸如一些知识性的问题,学生提出之后可以由知道的学生或者老师来回答,而对于那些制约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问题,老师应当引导全体学生注意,如果学生的问题表达不清楚,老师还应当进行一些整理,从而提升问题质量。
2.人类先期投入资源的形态日益丰富
1.2.4.2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SiHa细胞铺48孔板,24 h后,将p-GL4-MY06-3′UTR、p-GL4-MY06-3′UTR-Del1、p-GL4-MY06-3′UTR-Del2、p-GL4-MY06-3′UTR-Del1,Del2 质粒与 miR-145 mimics、miR-145 mimics-NC共转染,每组设3个复孔。转染后24 h,收集细胞,加入100 mL荧光素酶检测试剂Ⅱ,测定荧光强度,记作A,之后加入Stop&Glo,测定荧光强度,记作B,采用A/B表示荧光素酶相对活性。
一是形成了西充“有机充国香桃”、仪陇“五媚粮”等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其中,西充产的香桃通过电商网卖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售价从原来的6元/kg卖到16元/kg;张飞牛肉、保宁醋、保宁蒸馍、川北凉粉、方果挂面等部分农特产品远销海外。二是南充市良好的农业经济发展环境可以更好地发展新产业。近年来,根据各县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南充市逐步引入新农村工业项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避免同质化竞争,努力形成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带动作用。
3.人类劳动注重资源增值
动物以当下果腹为主要,甚至唯一的目标,极少考虑资源的增值问题。吃饱喝足后,动物不再有整合、转化资源的强烈意识和下一步行动。这就使得动物始终处于投入体力资本,却常常未必能够觅到食物;觅到食物,也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存窘境之中。一旦资源耗竭,很多动物就得饿死,甚至种族灭绝。人类劳动则以资源增值为基本特点和基本原则,因为资源增值可以确保人类生存发展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资源增值是人类劳动创造“正价值”的主要表现。所谓“正价值”是指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人类创造的资源的总量切实增长,同时,土地、矿藏、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各种存量资源可持续利用。竭泽而渔地追逐GDP指标之所以为人所诟病,是由于这样一种资源增值难以可持续;对小偷之所以人人喊打,是因为他们的“努力”非但不能造成社会资源总量的增加,反而因为人们信任感下降、防范偷窃的投入等等,造成社会资源总量的无谓耗减。何云峰认为:“坏人做坏事是不是也是劳动?当然,它也是一种体力和智力的消耗,从他的角度来讲也是一种劳动,只不过他的劳动不是好的劳动,不属于‘诚实劳动’的范畴,是把智力和体力用在歪点子上面,用在不纯的目的上面,属于非诚实劳动”[12]。“坏人做坏事”算不上劳动,更算不上“好的劳动”,原因就在于“坏人做”的“坏事”非但无益于人类创造的资源的增值,反而会造成社会资源总量的无谓耗减。
(四)合作与管理
2.资源运行的形态和类型,决定了劳动的形态和类型
合作离不开管理。人类对人际合作的管理,既顺应客观规律,又充满了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劳动形态。历经千万年实践,人类的合作与管理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独特知识和逻辑体系的学问。
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到,整合、转化、增值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必需资源这一根本需求,赋予了人类世世代代栉风沐雨、筚路蓝缕、不辞辛劳从事各种艰辛劳动强大而不竭的巨大热情和内在动力。这一根本需求事实上也奠定了“劳动人权”“劳动幸福”等的坚实现实基础。
(五)思维与想象
长期以来,人们倾向于认为动物没有思维和想象能力。但是,桑代克与苛勒等关于动物解决问题的方式的实验,却在撼动着人们这种固有的认知。牛津大学的研究显示,鹦鹉“费加罗”看到鸟笼外有一枚研究人员有意放置的坚果,便试图够到坚果。令研究人员吃惊的是,“费加罗”衔起笼中的树枝,嘴爪并用把树枝的分叉都咬掉,便于这根光溜溜的树棍伸进笼子的缝隙。它衔着自制的树棍把坚果拨近笼子,成功地吃到了坚果。[注] 自然界智商最高的10种动物:鹦鹉用工具吃坚果.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2/12/04/015197302.shtml 其间包含着对空间距离、树棍拨弄与吃到坚果之间逻辑关系的把握,还有树棍长度和拨弄角度等方面的计算。这是后天习得的技能,还是先天就有的本能?学者们认为,“动物的许多复杂行为是先天的,是与生俱来的,并不需要学习。这些行为不易变更,常难以随意演示。这些一成不变的动作模式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并不深究其目的,它们只是按序进行的。”当然,也有专家不这样认为。“Koops博士正在研究黑猩猩是如何获得这种复杂技巧的知识。她说:‘科学家们在面对例如工具使用等的种群行为差异时,一直在努力避免简单的环境和遗传解释。它们可能是在幼年时期从它们母亲或其他黑猩猩那里学会了使用工具的的技巧’。”[13]对动物的行为究竟是后天习得的技能,还是先天就有的本能,人们作出任何一种断言,目前都还缺乏过硬的证据。不过,事实证明,尽管某种动物的本能功能相对比较单一,但其功效一般都十分强大,基本能够支撑其获取生存资源之需。
相对来说,人类在先天本能方面,却相形见绌。18世纪法国哲学家拉·梅特里在其《人是机器》一书中表述过这样的思想:人其实是一种不如动物的动物。论奔跑,不如奔马;论灵敏,不如猿猴;论撕咬,不如狮虎。然而,先天本能不强的人类,后天却发展起了日益强大的思维能力。正是这种日益强大的思维能力,使人类逐步提升了认识、把握世界与人生的水平,使人类学会使用并制造各种工具以弥补先天本能方面的不足,有效延长了人类的手臂,无数倍增大了人类的力量,最终使人类成为“万物之灵长”。
在人类的思维能力中,想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想象是人类“‘利用原有的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以人们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并对它们进行加工和新组合,产生新的知识、经验和表象,是‘人脑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对过去存储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成’。”[14]美国学者雅·布伦诺斯基说:“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核心在于人类自身所独有的想象力”。“有很多种才能是人类独有的。但是,在这一切的中央,在一切知识皆从其上而生的根基上,就是根据自己看到,或者没有看到的东西作出结论的能力,让自己的思维穿过空间和时间的能力,还有在通往现代的脚步中看到自己的过去的能力”[15]。正因为如此,“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有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蜜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高度发达的思维能力(特别是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灵动的艺术思维能力),使人类不满足于就地取材,还善于根据自己的需求、设想和安排,将来自不同时空的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越来越复杂的转化,成为适应人类自身需求的新的资源。这样一种能力,使得人类劳动从根本上区别于动物谋生的行为。
三、相关问题辨析
人类劳动是人类根据自己的设想和安排,整合、转化、增值资源,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需求的实践活动。弄清这一基本事实,有助于我们把握很多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关于“劳动人权”
“所谓‘劳动人权’,是指用劳动来解释人的权利和社会合理性的理论或者学说”[12]7。“劳动人权涉及的是本源的合理性问题,在劳动中为什么要保护劳动者权益,它的基础是劳动人权,无论是法律的还是政治的,最终都要通过劳动和劳动人权来说明”[12]8。问题首先还在于,劳动人权来自何方?其实,劳动人权并非是“形而上的本原意义上的”[12]8,而是有着坚实现实基础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人有生存发展的基本权利,而人要生存发展,就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就得去整合、转化和增值资源,也就是要劳动。何云峰所说的“‘因劳称义(即:幸福是劳动奋斗出来的)’,‘劳有所获’,‘让劳动成为享受’”[1]2,其实就是在申明这一现实基础。
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传统污泥处置方法的弊端已逐渐显露,无害化、资源化和能源化才是污泥处置的最终目的。近年来,我国的污泥资源化工艺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这样既防止了二次污染,同时还产生了可以利用的能源。比如污泥厌氧消化能够产生大量的沼气,这些沼气能够充分燃烧,并且易于保存,可以实现运输,是新型的清洁能源。而且这类沼气可以进行发电,节约了电能,过程中产生的热水又可以加热和消化污泥,使得污泥的数量不断缩小,实现污泥的无害化[3]。
人体自主神经通过复杂的、多层次的神经体系来实现对心脏功能的精密调节[11] ,传统观念认为,心率的增快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造成的。人体和动物无论在安静或运动状态下都以迷走神经的调节作用占优势,运动时心率增快主要是由于迷走神经活性减弱,而不是由交感神经活性增强造成的。迷走神经通过释放乙酰胆碱并与胆碱能受体结合,抑制靶器官作用,迷走神经为心脏的减速神经,主要表现为心脏的负性频率、传导、肌力的作用[12]。
不可忽视的是,许多残疾者难以亲自投入体力、智力等资源,去整合、转化、增值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资源。这使他们常常处于资源短缺的艰难生存状态之中。对此,自古以来,人类就建立并不断完善种种制度,或者帮助他们找到力所能及、自食其力的劳动内容和岗位,或者通过救济,帮助他们获取必要的生存资源。这有赖于以下几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是全社会生存发展资源有一定的余裕;二是人们有对同类的恻隐之心和扶弱善举。二者缺一不可。
任何社会都有失业者。失业意味着难以借助制度化的途径,通过投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资源,在为社会整合、转化和增值资源的同时,为自己和家人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百万职工下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所以牵动全社会的神经,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失业者难免会陷入资源短缺的艰难生存状态,其劳动人权难以得到保障。这就需要政府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使他们有机会、有平台,投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资源,在为社会整合、转化和增值资源的同时,为自己和家人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对于快递包装回收,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个时间表。2017年,国家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将提高到50%,基本淘汰重金属等特殊物质超标的包装物料,基本建成专门的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主要快递品牌协议客户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0%以上,平均每件快递包装耗材减少10%以上,推广使用中转箱、笼车等设备,编织袋和胶带使用量进一步减少。基本建立快递业包装治理体系。2019年1月1日实施的《电商法》中第五十二条规定,快递物流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规定使用环保包装材料,实现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近年来,“血汗工厂”同样引起社会的关注。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血汗工厂”中,工人难以获得增值资源,甚至所获资源还比不上其付出的体力、智力资源,因而难以维持其自身及家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毫无疑问,此间涉及到剥削,涉及到增值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合理问题,还涉及到奴役劳动、谋生劳动、体面劳动、自由劳动等多方面问题。这也同样需要政府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切实保障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公平。
同时,这里也涉及到资本家投资与回报和剥削之间的关系问题。“以货币为主要资源形态的资本投入生产的行为往往面临种种争议,不被视为劳动。笔者以为,应该看到,其一,以货币为资源形态的资本是劳动的要素和必要基础之一,没有这种资本(资源),劳动,特别是现代劳动就很难发生和运行;其二,将以货币为主要资源形态的资本投入生产,与其他资源要素有机融合,这本身也需要一定的体力和脑力资源。因此,不应简单否认以货币为主要资源形态的资本投入生产领域的行为也是一种劳动。”[16]2既然投资在社会生产、资源增值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投资者得到应有的回报,而且其回报有所增值,也就是得到剩余价值,这本身无可厚非,应该承认和尊重资本家投入资本的劳动意义。但需要批判的是资本家倚仗资本和操控资源配置权的优势,所作的资源不合理的再分配。必须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笼子套住资源再分配过程中,投资者贪婪的黑手。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作为社会事务管理者、社会资源掌控者和社会良心代表者的政府,不能制定完善的政策制度以保障大多数人劳动权利的时候,就需要一定的社会变革,甚至社会革命来进行推动。其目的就是实现人们在整合、转化和增值资源方面的公平和公正的权利。变革和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资源的增值,但是,这是一种无奈,就像治病一样。治病无疑是要消耗社会资源的,但治病本身是为了促进人们的健康,使人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二)关于“劳动创造人”
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何云峰指出:“劳动创造人,在类的意义上,意味着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意味着人与劳动的永无止境的共同发展和演化;在个体意义上,意味着劳动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意味着劳动与个人的终身发展始终相伴。”[17]从根本上说,人所以要通过劳动而“创造”自己,首先是因为人类只有通过整合、转化、增值资源,才能生存,并逐步“像人一样”生存下去;其次,在通过劳动整合、转化、增值资源,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逐步提升了认识、把握世界与人生的水平,通过千百代人之间的经验传承,形成了厚实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人类逐步探索和把握到了人的“类”的尺度,并且按照“类”的尺度塑造自身、实现自身价值;再次,通过劳动,人类建立了各种人类共同体,形成了亲密的合作关系,并在合作过程中获得了社会性,形成了“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然,受制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当今时代中的人类共同体还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真正共同体”。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才会形成“以自由人联合体为本质特征的‘真正共同体’”,人类个体才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充分展现人的自由个性;最后,通过劳动,人们不仅为自己,也为他人和社会增值了资源,为促进他人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而获得了人的价值与尊严。
(三)关于“诚实劳动”
何云峰指出:“劳动的概念应该广泛地被理解为任何人通过发挥自身智力和体力而展现有益性的过程,只要不违法犯罪,都应该被看成诚实的创造性劳动。”[1]20何云峰对劳动概念内涵界定中,出现了“有益性”“不违法犯罪”“诚实”“创造性”等限制词。在我看来,“诚实”具有特殊意义,它实际上包含了“有益性”“不违法犯罪”等内容。他在其他著述中干脆明确指出:“所谓‘劳动’,简单来讲,就是‘诚实劳动’,指的是任何消耗个人智力和体力并且产生积极成果的过程。”[12]6“诚实劳动”成为他对“劳动”基本特质的一种理解。笔者认为,“诚实劳动”的现实基础是人类劳动必须是能够增值资源的,因为只有增值资源才可以确保人类生存发展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资源增值是人类劳动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原则。
从人类个体看,“诚实劳动”要求人们必须切实投入体力、智力等资源,在整合、转化和增值资源过程中有所作为。只有劳动者个体不投机取巧、不膜拜一夜暴富,“诚实劳动”,才能确保资源总量得到切实的增加、资源的品质和价值得到切实的提升;从社会经济角度看,增值资源离不开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切实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因为,“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8]5。“人们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载体即使用价值,只能由实体经济供给”[18]6。但是,“目前中国实体性财富的总价值大约为380万亿元……然而,中国金融资产的规模已经达到了近450万亿元(不含衍生品),差不多是GDP的7倍”[19]。专家指出:“人们炒房地产成风,与货币供给相关,与投资渠道狭窄相关,与有一些人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相关,更重要的是与权力、体制相关。”[18]5这与“诚实”劳动背道而驰,对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只有不断完善政策制度,努力体现公平、公正,保障劳动者从“诚实”劳动中获得的生存和发展资源切实增值,才能使中国的经济不断“脱虚向实”,才能使人们劳动所整合、创造的资源总量得到切实的增加、资源品质和价值得到切实的提升;从国际交流角度看,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达国家倚仗军事、政治、经济,以及制定规则和标准等各种资源优势,获取了更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实质上,他们是通过“存量博弈”获取更多资源的。这种“存量博弈”本质上并非“诚实劳动”,而是强者对弱者资源的掠夺,并没有使人类生存发展资源总量增值。因此,这是一种零和游戏。很显然,零和游戏对于世界的和谐发展是灾难。
(四)关于人工智能和人类劳动
作为人类创造的产物,人工智能代表着当今人类转化各种物质和精神资源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自1956年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阶段人工智能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科技、工农业生产、教育、医疗、军事和日常生活等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按照人类的意图和需求,代替人类去整合资源、转化资源。然而,“人工智能的突然大爆发,使得从技术界、管理学界、人类学界到哲学界都感到无所适从”[20]99,因为“从思维本质上看,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20]3。这就使它在进一步延长人类手臂,极大倍增人类劳动——整合、转化、增值资源——能力的同时,对人类劳动形态和劳动权利等方面构成严峻的挑战。专家指出:“在数据运算处理分析以及一些逻辑分析上,作为个体的劳动者和机器人相比没有优势。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将会代替近50%的重复度高、危险系数高、要求精度高的工作,大部分劳动力面临失业危机,造成人力资源冗余。”[20]
人力资源冗余,难免会导致大面积裁员等现象的发生。从历史上看,每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在使一部分人失去劳动岗位的同时,又会创造出一些新的岗位。“然而,这次人工智能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智能机器人可以完全代替人力,人力不仅失去的是工作,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对象化劳动的技能和改造世界的自我意识”[20]100。人们失去工作,意味着失去了先期投入(体力和智力等资源)的权利,失去了获取相应资源回报的重要凭据。纵然人工智能时代资源增值的水平更高、创造的资源将极大丰富,但大面积裁员也必然会导致很多人因为失去获取相应资源回报的凭据,陷入生存和发展资源短缺、匮乏的窘境。好在产业革命的发生,本质上有助于满足人类对生存发展资源不断升级的需求。因此,窘境或许将倒逼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劳动形态,转向新的形态,尤其是更多转向知识的研发和生产。这就意味着劳动者和人类劳动整体上必然要经历深刻的转型升级。
(五)关于“青少年劳动教育”
人类世世代代栉风沐雨、筚路蓝缕、不辞辛劳从事各种艰辛劳动强大而不竭的巨大热情和内在动力,来自于整合、转化、增值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必需资源这一根本需求。毋庸讳言,当人类已经拥有较为丰富的“生存与发展必需资源”之时,其劳动热情和动力是否会有所降低,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讨的问题。对于当代青少年以及青少年劳动教育来说,这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和研讨。
2015年7月颁布的《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总体上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注]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技术进步改变劳动形态”“理念错位淡化劳动意识”“社会氛围错乱劳动价值”等,都是重要原因。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资源富集事实上为很多青少年疏离各种形式的劳动,弱化劳动意识和劳动动力提供了现实的土壤”[16]4-5,则是主要原因之一。
正视当代青少年已经拥有较为丰富的“生存与发展必需资源”这样一种现实,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青少年劳动教育才能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当然,这其中的许多问题尚须另文辨析。
参考文献 :
[1]何云峰.劳动幸福论——以劳动幸福为基础构筑社会主义精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2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4.
[5]王卫东.强制劳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不可忽视的概念[J].唯实,2011(10):41.
[6]蔡雪冰.有没有天生不变的人的特性?一一评麦格雷戈的X理论一Y理论[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13.
[7]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 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18.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4-335.
[9]刘宏森.共青团资源论论纲[J].青年学报,2014(3):20.
[10]钟伟.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之间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1999(35):28.
[11] 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人的本性[M]//技术哲学经典读本.韩连庆,译.吴国盛,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12]何云峰.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散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6.
[13]卡尔文.大脑如何思维[M].杨雄里,梁培基,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4]刘宏森.想象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口”———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33.
[15]雅·布伦诺斯基.科学进化史[M].李斯,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42.
[16]刘宏森.在劳动中走向“自立” ———关于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一些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5).
[17]何云峰,张蕾.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续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3.
[18]曾康霖.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从虚拟资本述起[J].征信,2018(3).
[19]张茉楠.回归实体经济,金融如何“脱虚向实”?[EB/OL].华夏时报网,(2017-08-13)[2018-09-20].http:www.chinatimes.net.cn.
[20]余乃忠.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人工智能的类本质[J].学术界,2017(09).
[21]肖兴政,冉景亮,龙承春.人工智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The labor concep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s is reviewed again
LIU Hong-sen
(Youth Research , Shanghai, China, 200083)
Abstract :Fundamentally speaking, labor is a human practice in which human beings invest various resources, such as physical strength and intelligence, and then integrate, transform and add value resources to meet various needs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human labor is actually the process of resource operation, which mainly includes: input (physical strength, intelligence, etc.)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collection and allo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s (transformation and processing), value-added resources and other links. The basic fact that human labor is a practical activity in which human beings integrate, transform and add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ideas and arrangement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helps us better grasp such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as “human rights in labor”, “labor creates human”, “honest lab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uman labor, and “youth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labor; resources; concept; differentiate
中图分类号 :D2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6133(2019)01-0032-09
[收稿日期 ]2019-01-02
[作者简介 ]刘宏森(1963-),男,江苏扬州人,上海《青年学报》主编、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问题、社会文化批评、思维科学、文艺美学等。
[责任编辑 何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