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项目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风险管理论文,我国论文,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风险管理是本世纪20年代前后从美、德等国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它首先从分析企业的风险着手,探讨风险费用的处理及风险发生后如何迅速恢复企业财务的稳定、营业的活力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中国实行风险管理,虽然难点较多,但其市场相当广阔,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是本世纪20年代前后从美、 德等国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它首先从分析企业的风险着手,探讨风险费用的处理及风险发生后如何迅速恢复企业财务的稳定、营业的活力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风险的含义包括:风险发生的机率、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以及风险发生的环境与条件等。开始,这些国家只是研究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问题,但是随着项目管理技术的发展,风险管理就列入了项目管理的行列,形成了项目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of project)。风险管理应用于项目管理之中有它特殊的原因,这是因为:
1.项目由于它所具有的一次性、单件性特点,决定其不确定因素的大量存在,以及人们认识这种不确定性的能力是有限的。
2.大型土木工程项目(Clvil Engineering)由于其技术、施工、 地质、材料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许多不可预见的干扰因素与障碍,比如:地下工程可能遇到与地质勘察资料完全不同的障碍,地下水、流沙等。
3.项目由于建设周期(Construction Circle)长,涉及单位多, 也就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诸如政治、人文、物价、气候等不可抗拒与不可预见事件。
上述因素均构成了项目的风险。因此,项目管理为了当风险一旦发生,而能迅速保持项目顺利进展的管理方法。现代世界上一些大型土木工程项目均无一例外地采用了风险管理,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美国华盛顿地铁、英国伦敦地铁、香港地铁、新加坡地铁等都采用了风险管理。
本来,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我国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时,只引进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程序,未能同时引进风险管理,其中的原因不外是:
1.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风险意识普遍较差,尚未认识到运用风险管理来抵御风险并转移风险。
2.当时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家是唯一(或主要的)投资主体,为了节省投资(只是在帐面上反映)而不愿增列风险管理费用。
3.风险管理的环境尚未形成,人民保险公司当时刚开始组建、恢复,既无工程险险种,而且风险管理人才也很缺乏。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上各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书籍被介绍到中国,同时也被应用到项目管理,尤其是大型土木工程项目之中,如天津大学等单位成功地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完成了风险分析研究并受到国家科委的奖励。此外,上海地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成功地运用了项目管理方法;广州地铁也已经拟定了风险管理方案。上述两大地铁工程因为均是引进外资,所以直接采用了国际惯例的风险方法,聘请了风险管理顾问和保险经纪人,为中国的项目风险管理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
在中国实行风险管理虽然难点较多,但其市场相当广阔,前景是令人乐观的。那么,这些困难和令人乐观的因素有哪些?现简述如下:
1.企业家和政府的风险意识依然淡薄。
在中国,企业家和政府的风险意识依然淡薄,这是制约项目风险管理在中国发展的主要障碍。依前所述,大多数企业家和政府经济主管官员不愿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增列风险管理费用。中国有句话:“少花钱,多办事。”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绝大多数中国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在对待项目客观存在的风险时,宁愿采用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的办法。但是,应该指出,这种风险自留已经大大超过了企业或项目为风险而设置的储备,一旦风险真正发生,企业或项目就将不可能恢复财务稳定和经营的连续;此外,风险的转移也不是公平地、以合理报酬为前提转移给利益的对立方(合同对手),而是利用中国目前建筑市场是业主市场(即承包商的承建能力大大超过业主投资)的情况通过免责条款以及其他苛刻条件转移给承包商(Contractor)。这样虽然可以给业主带来短期的经济利益,但也带来了合同双方利益的尖锐对立,一旦风险发生,承包商无法承受导致破产,最终将给业主带来巨大损失。此外,这种不公平的转移方式也将给建筑业带来损失——承包商为了承担这种不公平的转移,只好拼设备、拼人力、甚至偷工减料,从而造成施工企业技术投入不足,装备陈旧,导致整个建筑业的衰退。
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外资涌入中国,其他经济成份崛起,造成了中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给投资主体带来了新的经营观念和较高的风险意识。许多外商投资项目采取了项目风险管理技术,许多经济成分不同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强风险意识。此外,许多政府主管经济的官员也有了风险管理的思想,一些地方政府主管科学技术研究的部门开始为风险管理的研究项目提供资助。这些都是项目风险管理中的积极因素。
2.风险管理的技术上的难点。
项目风险管理包括三个过程,即:风险识别、风险的分析与评价、风险处理。在上述三个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上,中国的风险管理人士均感到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风险识别。美国的管理学会(AMA )向所有的企业和经理人员提供“潜在损失一览表”,并且附有指南。一些发达国家的保险协会和风险管理协会也定期提供风险研究报告,其中包括新的潜在风险与风险识别的新的理论与方法。一些大型企业和专业的保险经纪人公司或项目咨询公司还制订有自己的风险管理手册。这一切均为作好风险识别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中国尚无此类研究与报告,没有哪个单位总结过去已完项目的风险。这样一来,中国的项目若要进行项目风险管理就只能自己从头开始识别风险与风险源,研究费用必将增大,风险管理成本也必然随之提高。为了避免这类成本的增加,一些中国项目的主管单位或领导聘请外国风险管理专家来完成风险识别工作,但由于外国专家工资较高,达不到降低风险费用的目的,加上中国与外国的情况不同,容易造成风险源误列或漏列,给后面的分析与评估造成影响。
风险的分析与评价。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二个步骤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其任务主要有二:第一,分析和评价风险发生的机率;第二,评价和估算风险一旦发生了对项目造成的损害。分析和评价的手段有许多数学方法和模型,中国人是很擅长数学运算的,所以向先进国家学习这些数学方法并不难,但是,也有难处,那就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得不好,基本无历史数据可供借鉴,有时为了查找历史数据要花费巨大精力和时间。另外还有外国风险管理专家遇到的问题,即数学模型的仿真度越高,则此模型的可解度越差。第三,中国风险评价人员另一个头痛的问题是:风险识别阶段的误差已经带入了此阶段,即使评价做得再好,也可能会因主要风险源的漏列而前功尽弃。
风险处理。一般风险处理的手段有三:风险控制、风险自留和风险的转移。大多数的中国项目经理人员或项目的主管部门(或个人)都愿意采用前两种手段。如前所述,风险的控制和风险自留都不用事先在投资估算时加以考虑。但是这两种风险处理手段都有其弊端。一是风险控制的含义是采取一切手段避免风险、消灭风险或以应急措施将已发生的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这一切,均需在一定前提下才能采取。比如,回避风险意味着采取别的高成本技术方案;应急措施意味着更大的实际风险开支等。此外,一旦风险发生将破坏项目财务的稳定。二是风险自留的前提是:风险评价的结果表明,该风险要么概率几乎接近零,要么风险造成的损失在项目储备资源限度之内。但是,中国的大多数项目如果进行风险评价,就将一切风险均由项目本身承担,或者设置极少的项目储备(如不可预见费),就认为可以包容全部风险。
产生上述问题与弊病的经济根源在于:国有企业或政府的一切投资均由政府承担风险,企业或项目负责人无须承担因风险发生而造成的损失。这就造成了中国国有企业或政府投资项目的所谓“三超”现象: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注:中国项目成本估算的顺序是:估算—概算—预算—决算)。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投资主体(政府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日趋明朗化和具体化,投资主管也日益注重投资成本估算的准确性,并且也开始考虑如何来应付并处理项目的内险了(比如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一般来说,风险转移包括两个转移方向,一是转移给合同的对手,前面已经叙述,此处不再赘言。二是转移给风险保险公司或其他风险投资公司。这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也是公平的竞争手段。目前,根据中国国家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制定的标准施工合同文本规定,业主和承包商双方可以协商保险。但实际上,真正实施保险的项目非常少。由于保险的项目数一少,中国的三大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非常昂贵,且保险合同条款明显不利于项目双方(业主或承包商)。但这并不可怕,因为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希望参加保险(包括工程一切险、人员险和第三者责任险等),预计保费率会有较大降低,所以中国的工程项目保险市场将是巨大的。
随着工程项目保险市场的开拓,必将出现中国自己的保险经纪人,他们将承担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价、拟定保险方案和保险合同以及协助理赔等任务。
三
可以预见,中国的项目风险管理近几年必将有较大的发展,这是因为:
1.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将投入人力进行研究,政府也将加大对上述研究的资助力度。
2.风险管理专门人才将出现在中国各项目经理小组以及保险机构内,这些风险管理专门人才包括:项目风险经理、工程项目保险经纪人、保险公司的风险分析专家等。目前,南开大学已培养出专事理赔的精算师。但风险管理人才尚未见有专门院校培养,天津大学技术经济系已开始有这方面的打算,拟与建设部合作,在培养监理工程师的同时,加开“项目风险管理”的培训课程。
3.中国的大型建设项目将纷纷仿效国外风险管理模式开展风险管理,而三大保险公司(人民保险、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也将竟相开展项目风险的保险业务,国外保险公司的经纪人公司也将进军中国的项目保险市场。而中国政府也可能会有限地开放部分此类保险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