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

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

赵亚伟[1]2001年在《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相当于西医学脑血管意外。其主要特点是: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如“风邪”善行数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风发病率不断上升,并且趋向年轻化。在中风病幸存者中,约75%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存质量的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提高中风的防治效果,降低中风患者的致残率,已成为国际医学界康复治疗的难题。 现代医学认为脑血管意外是指各种血管性病因引起的急性、局灶性脑功能障碍。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脑血流动力学异常、脑微循环、神经细胞内环境变化、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耐受基因表达、细胞凋亡及活跃的自由基毒性反应等变化,且各种变化之间相互影响,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因此在治疗方面难有突破性进展。 传统医学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是虚、风、火、痰、气、血致脑脉瘀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其病位在脑,其本在肝,而与肾、脾密切相关。历代医家在治疗中风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其中结合运用针刺和药物的资料并不多,对比观察性资料更少。本文选用针灸“颞叁针”为主配合补阳还五汤,从临床着手对比研究。通过观察针刺与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调节和对免疫功能的不同影响,对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偏瘫的疗效及可能的机理作初步的探讨,从而为临床提供疗效稳定且高效的新方法。同时为脑卒中中医辩证分型之气虚血瘀型的微观量度研究注入新的内容。一、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 将66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组、针刺组、中药组叁组,分别治疗21天,以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疗效。结果针药结合组、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5%,显着高于中药组86.7%p<O.05人叁组比较,针药结合组和针刺组优于中药组。但针药结合组显效率为40%,显着优于针刺组25%,中药组4.76%(P<0.05人针刺组也显着优于中药组,显示针刺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优势。且疗效与年龄和病情轻重有相关性,年龄越小、病情越轻则疗效越好。但与性别无明显相关。二、针药结合对ET、NO的影响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舒/$血管物质 NOiT的动态失衡,促进中风偏瘫的发生和发展。我们观察66例中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NO的水平.结果叁组治疗前后ET、NO的水平都有显着改变(P<0刀5)。说明针刺和中药都可以有效降低血浆ET水平,升高NO水平,调节血管舒缩,维持脑血流。针药结合组对ET、NO的调节优于单纯针刺和中药组,表明针刺与中药治疗具有协同作用。针刺组对ET的调节优于中药组可能与针刺的即刻效应有关,它能及时阻断ET生成与脑损伤的恶性循环。而中药组对NO调节优于针刺组可能与重用中药黄蔑大补元气有关。从NO压T作用途径可以椎测两者类似中医理论中“气”与“血”的关系。叁、针药结合对Ma的影响 TNF-a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免疫机制。我们观察66例中风们瘫患者治疗前后血浆ITfl7-a水平,结果为治疗前叁组TNF.a水平均未见明显升高或降低;针药结合组与针刺组治疗前后TNF-a差别不大,而中药组治疗前后TNF.a有显着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不足、个体差异、标本采集在病程的不同时期有关。因此,针药结合对n吓-a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魏春玲[2]2009年在《针刺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为本病提供疗效显着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1995年国家中医管理局颁布的缺血性脑中风诊断标准及中医分型标准,选取在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诊断为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的患者,采用随机单盲试验方法,将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叁组:针药结合组(A组)、针刺组(B组)、药物组(C组)。每周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共4周,一个疗程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血脂等进行观察,并统计治疗后各组疗效评定比较。结果:针药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药物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比较,针药结合组基本痊愈4例,显着进步18例,进步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3%:针刺对照组基本痊愈1例,显着进步9例,进步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药物组基本痊愈1例,显着进步5例,进步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2.6%。Barthel指数变化比较,经治疗后,针药结合组为75.65±14.794分,针刺对照组为65.65±15.023分,药物组56.52±15.248分,提示针药结合组Barthel指数提高明显。血脂比较,经治疗后,针药结合组胆固醇为3.21±1.89mmol/L,甘油叁酯为1.08±0.32mmol/L,高密度脂蛋白1.09±0.72mmol/L,低密度脂蛋白3.02±0.18mmol/L,针刺组胆固醇为4.38±1.51mmol/L,甘油叁酯为1.36±0.32mmol/L,高密度脂蛋白1.02±0.42mmol/L,低密度脂蛋白3.65±0.56mmol/L,中药组胆固醇为4.06±1.27mmol/L,甘油叁酯为1.14±0.37mmol/L,高密度脂蛋白1.10±0.49mmol/L,低密度脂蛋白3.13±0.21mmol/L,提示叁种治疗方法对降低血脂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针药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和中药组。结论:针药结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针刺组、药物组,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后偏瘫,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脂均有明显的改善,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胡仕礼[3]2011年在《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偏瘫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电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电针治疗中风偏瘫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每组各30例。电针组每天治疗1次,中药组每天一剂中药,两组共治疗20天。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 Barthel指数(BI)记分法、《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量表,治疗前后分别填写,临床试验结束后分别进行评分,汇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电针与中药治疗中风偏瘫对照研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病情轻重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治疗组效果更明显(P<0.01);两组治疗均能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P<0.01),治疗组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能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之一。

周敏淑[4]2017年在《补阳还五汤结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常规治疗加服补阳还五汤兼针刺疗法,对脑梗死气虚血淤型治疗效果评价,为采用补阳还五汤兼针刺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总共选取我院神经内科及中医科在2016年03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住院病人,将其随机分为叁组,每组各30例。分别为常规组、针刺组及针药组。常规组给予神经内科西医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常规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针药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兼针刺疗法。2周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的临床疗效。在叁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后,对叁组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一疗程的治疗后,发现针药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为96.3%,针刺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为92.6%,常规组患者的中体有效率为82.5%,显然,叁组患者之间的临床疗效存在显着的差异(P<0.05);治疗前,叁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叁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均显着提高。针药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及针刺组(P<0.05);针刺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叁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均明显降低:针药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及针刺组;较常规组,针刺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P<0.05)。结论: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通过叁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来看,常规性治疗和以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针刺治疗,并且以上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治疗均可显着改善脑梗患者的病情,并提高临床疗效,但临床结果显示,临床常规治疗联合针刺,再口服补阳还五汤治疗较单用临床常规性治疗和常规性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优势更为显着,不仅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而且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陶然[5]2010年在《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以单纯针刺法为对照,观察针刺结合脑得生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纳入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针刺组,每组各30例。2.针刺组头针取神庭、本神(双)、前神聪透悬厘(双)、足运感区(双);体针取患侧肩髃、曲池、手叁里、外关、合谷、髀关、伏兔、足叁里、阴陵泉、阳陵泉、丰隆、叁阴交、照海、太冲并连接电针;针药组在针刺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得生丸。两组均连续治疗30天为一个疗程。3.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作为检测方法,记录各组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90.0%,针刺组总有效率86.7%,二组相比,针药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针药组评分明显优于针刺组,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结合脑得生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症状,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2.针刺结合脑得生可以有效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3.针刺结合脑得生可以有效提高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4.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的方法疗效可靠,优于单纯针刺法,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刘聪[6]2010年在《眼针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眼针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在神经功能缺损和病残方面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评价。材料与方法:将符合气虚血瘀型中风纳入标准的56例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时间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眼针(眼针取穴:取上焦区、下焦区,心区、脾区。)配合口服补阳还五汤,对照组为口服补阳还五汤,每组各28例。3周为一疗程,观察一个疗程。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标准》,治疗前后评定1次,以治疗前后积分判定疗效。根据神经功能缺失量表,计算治疗前后的积分改善程度:(疗前评分-疗后评分)÷疗前评分×100℅,再根据积分改善情况结合病残程度评定综合疗效。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定时的病残程度)》病残程度分级。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经治疗后,均有明显的恢复(P<0.01),且针刺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的病残程度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的下降(P <0.05),针刺组患者病残程度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总有效率针刺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 <0.05),针刺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眼针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在神经功能缺损恢复,降低病残程度和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口服补阳还五汤组。

张莹[7]2014年在《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对比观察温针灸、电针、温针灸加电针叁种针灸方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影响,比较叁种疗法对本病的疗效差异,以寻求治疗中风后遗症更有效的方法。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温针灸组、温针灸加电针组,每组30例,取穴参照第五版教材《针灸学》中的法则。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效评价指标以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I)、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比较为依据。临床治疗结束后汇总资料,研究数据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时,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时,采用非参数检验或卡方检验。研究结果:①经治疗,温针灸组、电针组、温针灸加电针组总有效率依次为90.00%、83.33%、96.66%。经Ridit析,温针灸和温针灸加电针组治疗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和温针灸加电针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温针灸加电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温针灸组和单纯电针组。②从改良Rankin量表来看,叁组治疗前后均有差异,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其中,电针组下降0.05±1.19,温针灸组下降1.56±0.89,温针灸加电针组下降1.97±0.72。经统计分析,叁组治疗后改善程度依次是温针灸加电针组、温针灸组、电针组。③从BI评分观察,叁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评分依次比治疗前升高。其中,电针组升高3.83±3.63,温针灸组升高15.83±11.07,温针灸加电针组升高20.83±10.51。统计结果得出温针灸加电针组的疗效最好,温针灸组次之,电针组第叁。④从SSS评分得出,叁组治疗前后评分有差异,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升高。其中,电针组升高1.10±1.90,温针灸组升高4.53±1.96,温针灸加电针组升高9.63±1.27。统计结果比较后提示:叁组SSS评分治疗程度温针灸加电针组最佳,温针灸组次之,电针组最差。⑤从SSS量表中的意识评分得知,叁组治疗前后都有差异,差值依次为温针灸组0.35±1.02,温针灸加电针组0.74±1.03,电针组0.76±1.12。经统计分析,叁组在改善患者意识方面的效果电针组和温针灸加电针组较好,但两组差别不明显,温针灸组次之;语言功能评分:叁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差异,差值分别为温针灸加电针组0.80±0.55,温针灸组0.83±1.58,电针组0.86±1.01,叁组差异不明显;肌力恢复评分:叁组治疗前后均有差异,温针灸组1.73±2.91,电针组2.05±3.02,温针灸加电针组3.73±2.82。经统计分析叁组疗效最佳的是温针灸加电针组,电针组次之,温针灸组最次。研究结论:①温针灸、电针、温针灸加电针叁种治疗方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均有效,都可以改善患者后遗症期的生活质量。②对气虚血瘀证的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叁组治疗方案总有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温针灸加电针组、温针灸组、电针组,其中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温针灸或电针治疗。③从改善患者意识方面而言,温针灸加电针组与单纯电针组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叁种治疗方法都可以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但是差异性不明显;温针灸加电针组对后遗症期的肌力恢复效果优于单纯温针灸组和单纯电针组。

参考文献:

[1]. 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D]. 赵亚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1

[2]. 针刺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魏春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3]. 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偏瘫临床研究[D]. 胡仕礼.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4]. 补阳还五汤结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 周敏淑. 延边大学. 2017

[5]. 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陶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6]. 眼针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临床观察[D]. 刘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0

[7]. 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