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体系中价值论的统一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体系论文,科学论文,统一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教育部统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其哲学原理部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部分中都分别讲到价值的概念。对如何理解同本教材中二处提及的价值涵义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界中的部分专家和学者存在着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哲学部分讲的价值与政治经济学讲的价值是两个意向不同的范畴,它们分别是政治上使用的术语和经济上使用的概念,二者有着不同的涵义;也有人认为,既然是在一本书上讲的相同的概念,那就应该具有共同属性的涵义等等。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和理解同本教材中不同地方讲的价值概念呢?这里想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一、哲学原理中的“价值”涵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说到价值时指出:“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1]很显然,这里讲的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它是在“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时论述这个问题的。认为:“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1]从这里可以看出,这里的价值是来自人类生活实践的一种理论抽象,指有特定属性的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时一种具有判断标准尺度使用的概念。
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判别这种质态大小、好坏及其量的等级的标准并不在于客体,而是在于具体的主体。因此,当我们谈论任何价值的时候,都不仅要指明是“什么事物的价值”,尤其要指明“对于谁以及哪方面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判断某一个具体的价值。而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价值观念即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活动和万事万物进行价值评价和判断时所采取的哲学观点和社会观点,它反映了人们对某种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认识和态度,包括价值标准、价值评价、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价值实现等。其内容是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人的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道德价值等。[2]在这里,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评价标准,即主体判断客体价值大小的标准,以及决策的出发点。从单个人的角度来说,价值观念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深层的信念,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构成个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制约着人生活动的各方面;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说,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观念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
哲学上的价值观作为社会文化的核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定向作用,具有如下特点:(1)标准的多样性。不同阶级、不同群体由于所处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不同,即使是对同一个事务会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标准;(2)内容的社会性。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人们,由于所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的不同,决定了有着各种不同的价值观;(3)作用的相对稳定性。某种价值观形成后,只要它赖以形成的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该价值观就不会轻易改变。价值观是由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的,当今世界上西方的价值观是强调以个人为中心,把社会和别人看作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鼓吹“为别人是手段,为自己是目的”,只讲人的自我价值,否定人的社会价值;而马克思主义则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通过在全世界实现以人的自由解放为目标的新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并通过社会价值来表征和实现个人价值。正如马克思在17岁中学作文考试时所说:“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达到自身的完美”。
二、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价值”涵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中说到价值时指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一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3]很显然,这里经济学上讲的价值是特指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即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本质是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即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众所周知,经济学的“价值”范畴不是来源马克思,而是来自古典经济学家的思想。威廉·配弟的贡献是把财富从流通领域深入到生产领域,他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格言;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任何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民财富源泉,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大卫·李嘉图的价值论是在资产阶级发展限度内做了最好的分析,但是由于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超历史的观点,没有区分一般劳动与资本主义劳动的区别,看不到劳动力转化为雇佣劳动的变化,因而使他的价值学说在说明资本和劳动相交换时不能说明价值增殖如何产生、不同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与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两大矛盾,从而使得劳动价值理论不能贯彻到底。古典经济学家的著述没有对劳动进行划分的缺陷所在,也正是马克思等人发挥智慧进行创新的地方。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科学的变革,其主要贡献有:(1)商品二因素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理论。马克思首先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这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价值的本质是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2)提出了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指出商品价值量是由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求按等价原则进行,但供求关系的影响,其等价原则是通过无数次不等价现象强制得到贯彻。(3)揭示了价值计量和转形变化。计量商品价值量基础是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变化;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是通过交换价值或价格形式进行,资本主义社会是通过生产价格形式表现。(4)商品货币拜物教理论。指出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交换关系是以头脚倒立形式歪曲表现,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被商品物化形式所掩盖的本质。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最大创新,就是发现并阐述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指出了只有工人的抽象劳动才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由此他从劳动的人道主义和历史观出发,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家用暴力和强制手段占有土地和资本,将工人生产物再转化为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条件,从而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对立的经济根源,为工人反对资本家找到了合法的理论依据。
三、科学认识马克思理论中两个价值论的统一性
通过以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两处不同章节讲到价值概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同本教材中两处所讲的价值的涵义和指向是不同的:哲学上的“价值”是反映人们在改造外部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认识标准问题,其涵义是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主体需要意义的关系;经济学上的“价值”是反映人们进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相互关系的问题,其涵义是反映某项经济活动是否具有效益和体现何种利益的关系。
那么,在同一本教材中的两处不同地方都使用价值这个相同概念,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共同属性呢?我认为二者在客观上是存在着统一基础和共同属性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价值都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使用的范畴。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用价值来表示:一部文艺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称它有审美价值;一项技术成果能产生经济效益称之为经济价值;一篇论文对某项研究有帮助称之为学术价值;甚至一本书、一张邮票都可能有保存或收藏价值等。从这里可以看出,价值既不是客观事物属性本身,也不是纯粹主观的东西。无论经济学上的价值是说明人类社会活动进行交往的关系,还是哲学上的价值是说明满足人类社会需要改造外部世界的判断标准,它们所使用的价值概念,都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反映。
第二,价值的本质都是客观事物满足主体需要的社会关系。哲学上讲的价值是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使主观符合客观的判断标准问题,本质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的人们同满足某种需要的客观事物功能之间的关系;而经济学中的价值是存在社会分工和私有产权的商业社会,每个人的需要是靠交换别人劳动生产物来满足所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关系的属性。价值作为客观事物属性同主体需要之间相互联系或作用的产物,都反映的是某项社会活动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功能关系。
第三,两处价值的涵义是社会关系二重属性的表述。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既存在着社会实践活动时如何评价满足主体需要和尺度的功能判断关系;也存在着社会分工使不同生产者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满足其多种需要的经济关系问题。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体系中使用的价值范畴中是包含着价值概念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两重性:价值的自然属性是哲学上反映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评价关系,即根据不同主体需要如何评价客体满足主体标准尺度的问题,与之相对应活动的范畴有价值标准、价值评价等;价值的社会属性是经济学上体现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即反映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表现,与之相对应活动的范畴有交换价值、市场价格等。
第四,马克思经济学价值学说是对哲学价值概念的具体运用。大家知道,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前是研究哲学问题的,而他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机是为了解决困扰着他的市民社会问题。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辨理论,其使用的概念是对各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的本质概括,如政治生活中某种政权组织形式是否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支持、经济领域中某项活动是否具有效益、精神生活中某种信仰是否能给人以精神引导、艺术领域中某件艺术作品是否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等,都是体现了外部客观世界与主体需要满足与否的关系。马克思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市场价格的论述中,始终坚持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上抽象劳动决定价值,价值的本质是反映生产者之间生产关系思想,这种经济活动的价值观是对哲学价值概念高度的概括性的具体运用。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两处地方讲到的价值概念,是有着不同的涵义和指向的,我们既不能形而上学地把同一概念分别进行不同涵义的解释,也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含义来代替说明哲学或经济学的不同指向,科学的态度应该是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清楚他们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真正做到以理服人,才能增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