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副业产品的经营、收购资金和货币供应[*]_货币供给论文

农副产品收购资金运行与货币供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副产品论文,货币论文,资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与货币供给关系密切,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与广义货币供给。如果将农副产品收购资金支出与货币供应量作一个相关分析,会发现其中也是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

表一:农副产品收购资金支出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单位:亿元)。①

其结果如下:农副产品收购资金支出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度都相当高,其方程为,

y(M2)=-11373.43+17.02X

R(2)=0.631

(-3.829)(10.374)D.W.=1.0614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将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实际支出与货币供给的关系用下列函数式表达出来。M2=f(a,u,z)其中,a是自变量农副产品收购实际支出以货币形式表示的数额,而在以收购农副产品作为内生因素决定M2的因素中则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实际支出而影响到M0的净投放与净回笼,进而影响到M2;其二是由于农副产品收购资金运作过程形成对M2的扩张效应。以下的分析最主要的是要证明,农副产品收购资金运行作为货币供应量的内生变量对M2的生成和变化起着相当的作用,而这种内生变量是紧紧依附在“软约束”体制上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的。

(一)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实际支出与M0的相关分析及规律

提供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多少取决于对农副产品购进的情况,一般而言,一年内农副产品购进出现两次高峰,资金需求也出现两次高峰,而且第一次收购时为冲帐后的转帐形式,第二次收购结算时则要采取现金的形式,并要将第一次的转帐也变为现金支付,这样一来,对于收购农副产品的实际结果而言它是我国现金货币投放的一种主要形式,同时也是以一个农业大国为基本特征的货币运行基因。

表二:近年来农副产品购进与M0变化的情况(单位:亿元)②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分析得知,(1)每年的6月份开始夏季农副产品收购,10月份开始秋季农副产品收购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元月份。其中收购的高峰时间是9,10,11,12月,并11月12月为最高峰,具体以哪月为最高,则要看收购资金按时到位的情况。单从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实际发生额来看,它是一条规律性极强而又平滑连续的曲线。(2)由于在不同的季度农副产品收购的品种和结帐方式不一样,实际反映M0的变化也出现一些不规律的方面。这是因为第一次收购时是以冲帐后的转帐结算方式为主,所以收购时对资金转化为现金需求而产生的M0运作与实际收购资金运作相关性很强,但存在一个区间落差。但是到了同年第二次收购之时,由于收购量大且最后清算是以现金投放为主,此时收购的实际资金运行与M0的运动则处于一定同步状况。(3)每年对现金运动形成大起大落的因素是全国各行各业的货币大投放与随之而来的货币大回笼。这其中有农副产品收购时的大量货币投放,但也有每年春节前的工资、奖金大投放因素的影响。因此如果排除每年春节前后货币大投放与大回笼对现金运行产生大的震荡的因素以外,现金投放与农副产品实际收购量还是存在相当的相关性。③这种结果初步证明了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作为我国三大信贷资金运动之一,是具有强烈的内生性的,然而,这仅仅是其收购资金实际运用的基本状况。围绕着“软约束”体制下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则出现了对货币供应扩张的压力。

(二)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循环的规律与基础货币吞吐的关系

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基本循环是以中央银行通过向专业银行或向政策性银行提供贷款的形式,在专业银行形成资产运用,再向粮食收购企业提供贷款,粮食企业通过夏秋两季收购农副产品卖出去后在第二年收回资金准备再用,至此,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完成了一个循环。在每一个资金循环完成以后,中央银行都要根据当年农副产品新增额再增加给专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的农副产品贷款,以保证收购任务完成。1994年成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国所有的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由其统管使用,企图实行封闭式运行。如果用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则可概括出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循环中,其间的关系和对其的制约因素。

Ad=f〔L(b,e,v,)〕;

其中e=f(c,q,f,)

其符号意义为,Ad为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总需求;L(b,e,v,)为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b,e,v,是影响其贷款形成专业银行的资产再转化为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三大主要因素,b为专业银行体系内部资金周转调度情况,1994年成立农业发展银行以后b的含义为农业发展银行提供资金周转时的情况;e为粮食收购企业收购农副产品的状况,其中c为企业资本状况,q为企业经营和资金周转情况,f为当地财政与粮食收购企业的关系;v为农副产品收成好坏和价格高低情况。

从以上的理论模型可看出粮食收购企业的经营中cqfv所形成的各种关系,是决定农副产品收购资金运行、货币供应量各个层次生成与膨胀的主要内生性。

首先,从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内生性的第一层次分析是其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这要取决于农副产品收购资金是否能保持一种良性循环,而这又与专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内部资金运作与循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成立农业发展银行以前,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循环是溶合在各个专业银行信贷资金运行之中进行的,即一套资金两套使用复式循环,即上年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在本年度春节后开始回笼投入到本年度的春耕生产中,到夏季这部分资金收回开始作为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一直运行到第二年的春节后开始回笼,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对其在循环过程中减少资金,农业银行通过两个渠道筹措资金:其一是占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一部分上存资金,将其转化为收购资金循环一个阶段后再归位于信用社使用。其二是从中央银行取得一部分短期贷款。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后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不再处于一套资金两套使用的资金运行状况,而是实行一套资金封闭式运行单循环的作法,即农发行的资金由中央银行供给,使用以后归还给中央银行。这样决定农副产品资金良性循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农业银行或农发行在各种关系都理顺的情况下对收购资金管理的质量。

其次,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内生性的第二个层次分析是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由银行充分供给后,收购企业在资金转换物质的过程中能否保证其正常的循环。这基本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收购企业的资本状况。我国在经济体制下农副产品属于国家统购统销性质,其收购企业过去不曾注入自有资金,现在也没有资本,从严格意义上它不具备企业运行的基本条件。第二,收购企业经营受两个方面的制约,其一是因国家粮棉储备中国家财政负担的补贴不能及时到位。其二是计划与市场两块形成定购与议价后,价格波动太大使收购企业形成经营性亏损。第三,粮食收购企业性质不明,粮食收购企业在既无资本金又无利润的情况下还需地方财政上交相当一部分款项作为承包基数,这样粮食收购企业与地方财政联合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信贷转化为财政支出的漏出效应。

再次,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内生性的第三个层次是其需求与农业经济的好坏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高低有密切的联系。农业收成好且价格高则需要的收购资金多,反之则所需的收购资金少。这中间还有一个财政问题,即收购得越多,国家财政应补贴的就越多,国家财政无力补贴时只能占用信贷资金,收购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占压的信贷资金也就越来越大。此外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调后出现收购资金增加多于实物增加的情况。

以上三个方面都表明:农副产品收购资金除了每年实际支付之外,为了保证完成其循环,还需要不断地增加基础货币投入到收购资金中,这样基础货币的吞吐则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了,第一,每年基础货币对收购资金的投放、收回与保证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循环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在目前我国转轨时期,农副产品收购资金运行已成为了信贷转化为财政性货币投放的一个渠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关键是预算软约束条件下收购资金体制已经成为财政吸纳信贷资金的一个黑洞。

(三)预算软约束下的农副产品收购资金运行

我国中央银行对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基本上是实行保证供应的,换句话说,农副产品收购资金是我国中央银行的硬缺口,硬缺口是表象,而在其内生性条件下的预算软约束则是其本质。现根据理论模型的各因子依次分析形成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缺口与软约束机制的深层次原因。

公式(2)中的Sb是农副产品收购资金需求减去实际支付的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供给数的缺口,它也是预算软约束对银行信贷资金需求的表示形式。为什么说是资金供给过程中的缺口,是因为没有这个缺口和实际支付的收购资金As溶合在一起形成Ad,就不可能完成农副产品收购全过程,所以每年安排农副产品收购时都必须把这块资金考虑进去,本来只需要将上年的收购资金全部回笼后再追加一部分增加额即可,但实际上年的收购资金只能收回很少的一部分(一般只能收回15-20%左右;情况好的也不超过40%)其余部分都需要银行新增加贷款来弥补。

这个缺口基本由三大部分组成:其一,收购企业的预算软约束造成的收购资金流失。我国的农副产品收购企业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预算软约束体制。它的所有资金来源都是来自银行贷款;在没有自有资金的条件下农副产品收购过程中少部分经营性和大部分政策性亏损,以及必要的支出都只可能由贷款转化为财政性资金支出使用,这样就形成了信贷供给条件下的企业本身预算软约束体制,企业在收购农副产品过程中其收购贷款不断地转化为财政性支出消失了。其二,收购企业与地方财政的预算体制下的收购贷款转化为利润上交。我国分级财政体制规定由县级财政管理收购企业,本来收购企业代国家收购的储备粮而形成的财政补贴应该由中央或地方财政解决,但在目前我国预算软约束体制下,中央缺乏财力;在地方财政也没有实力解决这些补贴情况下,只可能暂采取挂帐形式,由银行贷款垫付。然而更有甚者是,一方面中央财政应补未补对收购企业形成亏损;另一方面是地方财政收不抵支的软约束反倒需要收购企业用贷款上交一部分财政收入承包基数,这样在两级财政软预算约束条件下收购企业的贷款约束机制更加软化了,收购资金贷款转化为财政支出使其缺口必然越来越大。其三,银行、企业挤占和挪用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由于农副产品收购资金是国家必保的,同时,目前我国资金管理制度中收购资金使用是资金与规模同时下达运转,银行和企业对其使用过程中必然要侵蚀这块资金。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农业发展银行设立后由于没有下设分支机构,收购资金由农行代理,而农行正处于向商业银行过渡阶段,对其贷款必然形成管理不足侵蚀有余的状况。同时收购企业也正处于政策性与商业性经营并举的转轨阶段,多侵蚀一部分贷款使其转化为企业自有资金的冲动也必然导致其挤占挪用收购资金。

这个缺口三大组成部分,本质特征都是与“软约束”体制相关,在中央银行缺乏其独立性、专业银行无法转化为商业银行不能行使正常的信贷约束时,软约束体制下的农副产品收购资金运行必然成其为内生性极强的货币信贷对货币供应发生影响,也使得我国的货币控制难度加大。

*本文在调研过程中,得到中国人民银行驻马店分行的大力协助,特致谢意!

注释:

①根据金融时报1995.1.27、中国人民银行年报(1993)、中国金融统计(1952-1991)、中国金融展望(1994、1995)有关数据整理而成。

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4)、中国统计摘要(1994)、中国金融统计(1952-1991)有关数据整理而成。

③根据上述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表明,由于存在着春节前后现金大投放与大回笼,其整体相关性受到影响,但去掉这些因素后其相关性还是相当可以认可的。主要数据为R[2]=0.199926

S.E of ergression=196.77 D.W.=2.50 F-statistic=11.49

标签:;  ;  ;  ;  ;  ;  

农业和副业产品的经营、收购资金和货币供应[*]_货币供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