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09)05-0017-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的命题和战略任务,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密切关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五大视角
1.引中性解读。主要是指不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具体内容的分析,而是从价值、价值观等相关概念入手进行辨析。
价值与价值观。对于价值与价值观的概念分析,学界已经达成了比较广泛的共识。价值,一般的理解都是客体属性之于主体的有用性。而价值观简单地说“是对价值关系的反映,是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的价值意识”[1]。或者进一步说,“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2]
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体系。吴潜涛认为,价值体系“受着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制约,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整体”。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3]。戴木才等又把价值体系进行具体划分,认为“既有其核心价值,又有其基本价值、具体价值”,并进一步探讨了价值体系之内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和具体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4]张利华认为“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内涵丰富的价值观系统,它具有内核、层次和边沿。它的内核就是核心价值观,它的层次由里到外分为伦理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它的边沿就是人们的日常物质生活。”[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比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更基础、更稳定、更核心,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性。还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概括起来说,主要包括公平正义、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共富共享等等……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是迄今为止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的集合体,是各种社会主义原则的泛化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中具有统领作用的价值要素,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6]
2.整体性考量。即试图从哲学、社会学等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分析,或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的理念和基本精神进行挖掘。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式分析。陈新汉认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是对意识形态进行反思的必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体现社会转型中价值观念变化的基本特点”。[7]胡军良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哲学理性的视角看,它至少凸显了这样几个理性向度:一是以对话沟通、倡导共识与尊重差异为旨趣的交往理性向度,二是以理想信念、社会精神气质重塑为要旨的人文价值理性向度,三是以捍卫道德底线与确立行为准则为意旨的道德实践理性向度。”[8]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学向度分析。社会学家郑杭生从社会学分析文化的视角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他从社会学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理论得出,我国当今社会的主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这一视角分析和谐文化的建设:既要建设和谐的主文化,也要建设和谐的亚文化,同时还要限制与主文化背道而驰的反文化。”[9]
3.结构性剖析。主要是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部结构及其特征进行剖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层次)分析。一般都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属性)分析。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了和谐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如王正明认为“它具有政治性、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和适用性等特征”[10]。田海舰则提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主导性”“广泛的包容性”“强烈的时代性”“独特的民族性”。[11]还有的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六个方面的特征:“针对性、指导性、广泛性、包容性、艰巨性、长期性。”[12]
4.关联性延伸。主要侧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和意义的角度来分析。有的学者就专文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如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指导功能、引领功能、整合功能、创新功能”。[13]也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某个领域或学科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5.建构性尝试。主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途径提供可行性分析。周家荣等认为“社会实践是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途径”[14]。有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和示范机制”[15]。也有人从专业的领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建构性解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研究现状
1.有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研究现状。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研究,近年来学术界一般都把它作为一个既定的概念进行分析,并没有对其进行过多的着墨,而大部分研究者的兴趣都在于说明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这一命题上。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上一命题进行了论证,但是一般都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做明确的界定和区分。郑杭生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同时还指出要坚持和落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需要把握的三个关键之点:“首要的关键是要分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与具体论断,”“另一个关键是要分清马克思主义对待资本主义社会与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态度,”“第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关于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判断和基本理论。”[16]
2.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研究现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内涵,刘建军曾撰文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理想”、“是一个具体的阶段性理想”、“是全体人民都可以认同和追求的共同的理想”。[16]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特征,刘建军认为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广泛性和包容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大都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发展的结晶,即说明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理论的必然性。
3.有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研究现状。关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一般都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
关于时代精神的主要内容,吴潜涛认为“时代精神的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吴潜涛认为“民族精神离开了时代精神,不能及时地从实践中吸纳鲜活的力量,就会失去其时代的价值,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也就无从谈起;时代精神离开了民族精神,就寻找不到民族的承载体,就会失去民族特征,时代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同样也无从谈起”[3]。
4.有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研究现状。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学者们在对“八荣八耻”逐条解读的同时,普遍认为,“八荣八耻”是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内涵的准确概括。它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并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诚信、欺骗欺诈等消极不健康的社会道德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了鲜明的是非、善恶界限。“八荣八耻”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这种综合概括,弘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社会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倡导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党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概括达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新高度。
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征,学术界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表述。如龚群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时代伦理精神的体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超越了对道德个体的差别而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吴潜涛则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时俱进的品格,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与中华传统美德的承接,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卫建国认为,其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当今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一贯精神和基本价值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体现了“道简易行”的特点以及对道德主体性的高度重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热点问题及不足之处
归纳起来,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十个热点问题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层次以及四大基本内容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的精神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内容及相互关系。
对于上述十大热点问题的研究,虽然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并且当前学术界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理性分析和合理性论证不够充分。不少的论文和研究仅仅停留在对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任务的呼应。一方面,很少从哲学的深度对这一体系进行合理性的论证,理论渊源的挖掘不够充分,或者论证内容还比较粗浅,论证的方法有待跟进;另一方面,即使是对体系本身进行解释,创新思维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论证。
第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已成定论,学术界对此争议很少,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内容表述不一。如正义、集体主义、共富、民主、和谐等范畴到底属不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如果属于,那么和这些相似的范畴是否也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或者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还有哪些?这些问题在理论界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分析停留于形式和口号较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分析近两年来的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有建设性意见的还不多见。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多停留于口号式的理念或者形式化的实践途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建设思路十分少见。这说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的探索还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