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论文_陈素华

浅谈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论文_陈素华

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德安明德小学校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认识。计算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也会有直接影响。

【关键词】: 乐教乐学 兴趣???习惯? 鼓励? 反思

【正文】: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并要达到正确、迅速,同时要求方法合理、灵活。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之达到上述要求呢?在教学工作中,我做了多年探讨和研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大量的教学实例说明,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和强有力的数感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抄错数字,就是写错运算符号。因此,做题前,要求学生做题时养成一审:审清题目;二看:看清数字与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三算:认真计算;四查:强调学生计算完一步要及时检查验算是否正确,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率。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只叫学生细心,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细心的方法。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写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

二、重视算理教学。

算理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分数加减法”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我注重让学生在数与形的结合中直观地理解算理。在新知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主尝试,或动手折纸、画图,或抽象演算,接着组织反馈交流,让学生初步明确算理,即都是把异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实质上就是统一了计数单位,使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然后在练习中通过给图形涂色、七巧板问题、特殊分数加法图示等环节,让学生深人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为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依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规律,呈现对应的图形,以图形来表达分数,以图形来进行运算,以图形来解释算理(如下图),从而使学生在直观形象中理解算理,发展思维。

学生只有理解了计算的道理,才能"创造"出计算的方法,才能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正确地计算,所以计算教学必须从算理开始。教学时要着重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领悟计算的道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12×4时,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你打算怎么计算12×4呢?使学生明白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可以把12×4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乘法计算:先算4个10是多少,再算4个2是多少,最后把两次算的得数合并起来,写成的算式是:10×4=40,2×4=8,40+8=48。实际上这是口算的方法,口算的过程体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算理之后,应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反思,启发学生再思考:计算14×2要写出三个算式,你的感觉怎样?可以简化一下吗?怎么简化?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创造"方便、快捷的计算方法:先算4×2=8,在个位上写上8,再算10×2=20,在十位上写2、个位上写0,最后再把8和20加起来等于28,得出算理竖式。接着再启发学生思考:还能再简化吗?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加号可以省略,还可以把8个一与2个十直接合并,优化成简化竖式。

三、加强有效的练习。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要的,但是练习要注意科学性,讲究实效,练习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法则重点练。一般用于讲究课后的课堂练习,如;9+7=16? 、见9想9和1组成10,7去掉1给了9得16;又如:140-50=140-40-10=90,进行这样的一看、二想、三说的互补法训练,使学生眼、脑、口并用,大大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能

2、容易混淆的对比练。通过对比,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如:①101×988 ②102×987

3、经常出错反复练。根据学生平时计算中的错误随时登记,分析归类,有针对性地反复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多种类型综合练。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法则,可以把相似类型的基本题综合在一道混合式题中,使法则在分辨中得到巩固。

5、启发学生思考,创造性地练。设计一些题目,启发学生选择最佳算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直接按法则计算此类题,比较繁难,如果认真观察思考,一旦发现其中的奥妙,就可以化难为易,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四、联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出发,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特别是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的数学知识体验相关联,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资料。从而力求让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节时,依据教材特点,指导学生将12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各种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边动手边判断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把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写成连乘算式求出积,再用数方块的方法说说这些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推理,既发现了规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开拓了思路,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把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稳步提高计算能力。

论文作者:陈素华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3

标签:;  ;  ;  ;  ;  ;  ;  ;  

浅谈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论文_陈素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