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普遍人权观”、“人权对话”和“多国民间社会运动”思潮分析_市民社会论文

美国“普遍人权观”、“人权对话”和“多国民间社会运动”思潮分析_市民社会论文

试析美国的“普世人权观”、“人权对话”与“跨国市民社会运动”思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权论文,思潮论文,美国论文,市民论文,普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美国把人权文化扩张作为人权外交的基础,加大了人权 文化扩张的力度。美国一些人鼓吹要开展“人权对话”,开展“跨国市民社会”运动, 来灌输美国的“普世人权观”。对美国人权文化发展的这种新动向,必需给予充分的重 视。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美国的“普世人权”观

“普世”人权是英语“Universalism”翻译而成,普世人权思想作为一种理论,早已 存在。例如16世纪英国哲学家维多利亚(Vitoria)就提出了这一思想。①然而这一思想 的真正流行,是在20世纪末的美国。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政府正式利用人权作为外交政策工具,谋取私利。然 而在实践中,美国的人权外交却处处碰壁,未能达到其预期目的。为了更好地推行人权 外交,美国需要新的理论。

美国人在检讨人权外交处处碰壁的原因时认为,不同社会有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人 权观,而不同的人权观阻碍了美国人权外交的推行。为了实现美国的世界霸权,就需要 有一种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同的人权思想。这种思想就是以美国人权标准为模式的人权思 想,即“普世人权”思想。

早在1986年,美国学者文森特就开始强调“普世人权”思想的重要性,并进行了论述 。他在分析为什么《世界人权宣言》和其他人权条约签订后,世界上许多地方仍然存在 违反人权的严重现象时指出,这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同一的世界人权观。许多第三世 界国家签订了《世界人权宣言》和其他人权条约,但在实践中并没有遵守这些条约。究 其原因,是这些国家对人权的理解与西方国家对人权的理解不同。因此需要把美国和西 方的人权思想灌输给全世界,形成一种世界人民公认的人权观。这种人权观就是普世人 权观,也即美国人权观。

文森特提出,从认识论来看,世界上有文化相对主义和普世主义两种人权观。文化相 对主义者主张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因而有不同的人权观;普世人权论者主张人类 有共同的人权观。文森特反对文化相对主义,鼓吹普世主义。他说:“人权属于人类, 而不能取决于不同社会的法令与道德。即使某些个人的人权被某个国家的法律所否定, 这些人仍可根据人类共同的人权价值观,去要求人权。”文森特还认为,由于基本的人 权不是来自哲学,而是来自道德的性质,因此人权是“不可剥夺的”。②

文森特的观点,得到许多美国学者的赞同。他们从自然法的传统,从历史的角度论证 了“无论文化如何不同,所有的人都有同一性”的观点。他们断言凡有思维和行动能力 的人都懂得这一点。他们还从国际关系和人类学的角度批判“文化相对主义”。例如, 肯·布思说,文化相对主义相信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人权,这是排外的。文化相对主义是 落后的,因为文化相对主义所说的不同文化是用来保留人性中的保守成分。他还说,文 化相对主义是为人权观多元化辩护。人权多元论用传统作为基础,是违反人性的。布思 、杰弗里·沃纳克和玛丽·米德格利等人同意文森特的观点,并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 们强调人权不是“舆论”问题,也不是文化偏见问题,而是“普遍的社会现实”问题。 人权来自人的“动物性”,即人也需要“吃和受保护”。因此,人权有普遍性。③

帕内克则论证说,在人权方面,存在某些“普世常数”,如人的尊严、价值和根本利 益等就是普世常数。既然有普世常数,就必然产生与之适应的普世价值观。④杰克·多 纳论述说,美国强调普世人权理论,是因为人类尊严受到了“威胁”,且这些威胁来自 镇压性的政治和经济结构。他断言,论证人权的伦理基础是不吸引人的,而论证人权的 国际标准才是正确的。他说,1948年签订的《世界人权宣言》及其以后的一系列人权公 约,使世界大多数国家在人权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人权有了国际标准,这也从另一个角 度说明存在普世人权。而且,跨文化之间在人权问题上也有共识,“例如生命、自由、 个人安全、保证个人的合法权利、反对奴隶制度、反对任意逮捕、拘禁、流放、或不人 道、不体面的对待”等,都是跨文化人民的共识。⑤另一位美国人权学者布郎则认为在 不同文化中,存在人权的最小公分母。⑥

应当承认,上述美国学者在分析人类是否具有共同的人权观上,有其正确的一面,但 是也存在绝对和片面的一面。人类在人权的一些基本观点上,当然有共识。但是,跨文 化之间的人权观在许多方面的确存在巨大的不同,这也是事实,应当允许不同的人权观 存在。而且,不同文化的国家,在人权实践上的做法也是不同的,这是由各国的国情和 历史文化所决定的。但是美国从其霸权野心出发,企图消灭其他文化的人权观,推广美 国的人权观。为此,美国学者提倡“人权对话”。

“人权对话”与灌输美国人权观

所谓人权对话,是指美国要与持有不同人权观的国家开展“对话”,通过对话改变这 些国家的人权观点,并使之接受美国人权观。

由于多元文化的存在,世界上有不同的人权观。例如美国强调人权中的“公民权利和 政治权利”,强调个人人权。但是,前苏联和现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强调人民的经济、 文化和社会权利,主张发展集体人权。因此在历届联合国大会上,在人权问题上都发生 了斗争,美国的人权观遭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反对。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于是有人 提出开展人权“对话”,以灌输美国人权思想。例如,美国人权学者罗逖说,美国有责 任去灌输美国人权观,因为人权是由自由社会产生的,只有自由社会才可能提供人权理 论依据。20世纪的自由主义者,有责任去培育和加强“人权文化”。对罗逖来说,人权 文化并不取决于理论知识,而取决于现实。战后的现实是只有美国和西方坚持普世人权 ,而其他国家不承认普世人权。因此,必须灌输普世人权思想。

为了灌输普世人权观,美国学者帕内克认为必须开展人权“对话”和批判以种族为中 心的人权文化。他说:“通过跨文化的对话,可以使所有人都同意同一价值观”。他论 证说,跨文化的对话之所以能统一世界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是因为对话不是去发现价值 观,而是要对方同意现有的价值观。他强调:“普世价值观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必须通 过辩论来达到。”他的所谓“辩论”,就是要批判亚洲的价值观,首先是批判中国和穆 斯林国家的价值观。他声称,在人权对话中,新加坡和中国在接受普世人权观上态度是 不同的。

他认为,新加坡和中国一样,在人权对话中都是种族主义的。但是两者态度却不一样 。新加坡向西方人权观挑战,是由于生活方式不同。但是,新加坡能接受共同的价值观 ,因此容易与西方达成共识。这就证明普世人权观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中国却不同 ,中国反对普世价值观,因此美国需要与中国辩论。⑦

接着,帕内克把矛头指向伊斯兰国家。伊斯兰国家大多数接受了《世界人权宣言》和 相关的人权公约,但是他们仍然保留其伊斯兰的文化传统。举例来说,按照伊斯兰教《 可兰经》的法律,对一个贼的惩罚是砍掉他的右手。这当然是不人道的。但是从宗教信 仰出发,穆斯林社会捍卫这一传统。伊斯兰教徒认为,无论这一惩罚如何严厉,从长远 来看都是仁慈和宽厚的。如果贼人不受这种宗教惩罚,那么来世这个贼将受到更为严厉 的惩罚。伊斯兰人权学者安内姆认为,伊斯兰教的这一价值观并无不妥。他论证了伊斯 兰国家的人权价值观与《世界人权宣言》和相关国际人权条约所说的人权并不是不相容 的。他说:“没有人会屈从酷刑、不人道的和污辱性的”行为。⑧

但是,帕内克认为伊斯兰的上述人权观向美国的人权观提出了挑战,不能等闲视之, 美国绝不能对这种多元文化作出让步。他说,必须改变伊斯兰的这种观点,途径就是人 权对话。

在反对“以种族为中心”的人权观时,他再次把矛头指向中国。他说,种族中心论至 今妨碍美国与中国的对话,这是对美国外交政策构成挑战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与中国在 人权意识形态和人权实践上的分歧,是人权对话的巨大障碍。他说“人权对话”对中国 来说是一种舶来品,中国文化的基础与西方是不同的。西方主张独立、自由和平等;但 是中国强调等级、差别和相互依赖。对中国人来说,与其说人性是个人的一种属性,还 不如说个人只能成为社会中的人。这是两种不同质的文化。为了把中国的人权文化转变 成美国欢迎的文化,就必须与中国对话,改变中国的观点。

他对克林顿政府的对华人权政策提出了批评。他说,美国政府在理论上反对中国的人 权政策,但是在实践中却十分软弱。例如,克林顿在官面上说中国的人权实践是不可接 受的,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在1997年公然宣称要继续反对中国的人权实践,但是 为了美国的商业利益,克林顿在实践中依然把商业放到人权之上。他称克林顿政府执行 的是两面派对华人权政策。他以前美国副总统戈尔访华时的讲话为例。戈尔访华时与中 国签订了4.72亿美元的中国购买美国波音飞机的协议后,发表讲话说:“从我们的宝贵 的消费者和老朋友手中得到这份订单,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帕内克对此十分不满,认 为是“卑躬曲节”。⑨

事实上,克林顿政府并非单纯为了美国的商业和地缘利益在人权问题上向中国让步, 克林顿政府仍然在推行人权外交。克林顿说:“我相信,如果我们取消与中国的正常贸 易状态,必将切断与中国人民的联系,从而削弱我们对中国政府的影响”。

对于克林顿的上述表白帕内克并不满意,他依然认为克林顿政府为了商业和地缘利益 向中国作了妥协。他说,中国的人权纪录与缅甸一样不好。克林顿反复批评缅甸政府, 称之为“暴徒国家”,对缅甸采取非常强硬的立场。但是,克林顿政府为了商业利益, 却维持着与中国的关系。尽管这种关系只是“半热不冷”的关系,也不应当维持。⑩

美国学者玛丽·米德格利则主张多做少说,用行动来灌输美国的人权观。她所说的行 动,主要是开展“跨国市民社会”运动。她认为用武力来普及美国人权观是必要的,但 是由于操作原因,武装干涉可能失败。开展“跨国市民社会”运动应该成为保证美国人 权观扩张的重要战略考虑。

“跨国市民社会”运动

市民社会,其英文是civil society,在本质上是一个西方概念。市民社会指市民参加 的介于国家与家庭之间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市民社会要求市民参与社区政治活动、 参加地区和社区的各种协会和组织等,市民社会保持独立性。

所谓“跨国市民社会”运动,是指建立由美国领导或操纵的国际人权组织和开展普及 美国人权观的跨国社会运动。“跨国市民社会”运动的开展,是1975年美国和苏联签订 《赫尔辛基条约》引起的,并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发生过巨大的作用。苏联签订赫 尔辛基人权条约时只是把它当成一种策略,当成“纸上义务”。(11)但事实上这个条约 对苏联和东欧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的人权组织由此合法化 ,波兰和匈牙利的“民主反对派”活动由此变得更加活跃。

在《赫尔辛基条约》之下,中、东欧的“民主反对派”和西欧的和平运动分子一起, 共同开展了要求拆掉冷战军事基地,发展民主政治的对话活动。这就是西方学者所说的 “跨国市民社会”运动,其目的之一,就是要使西方的反共活动分子与社会主义国家内 部的反对派结合起来,开展国际范围的反共社会运动,以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跨国市民社会”运动使西方思潮在社会主义国家泛滥,使苏联戈尔巴乔夫的出现成 为可能,埋下了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种子。美国希望在21世纪开展新的“市民社会运 动”,通过宣传普世人权的活动,来达到普及美国人权观念的目的。

那么,如何开展“市民社会运动”呢?美国学者马丁·肖认为,最好的办法之一是通过 电视等宣传媒体来进行鼓动。他以伊拉克为例来加以说明。他说,伊拉克共和国卫队残 酷镇压什叶派起义时,由于没有记者拍下纪录片,因此这种“镇压”人权的长期人权危 机就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难于掀起社会运动。他强调,这样的电视纪录片必须由 发生人权危机国家的人民自己来拍摄才会有力量。外国记者也曾拍了许多反映伊拉克北 部地区库尔德人的人权受到摧残的纪录片,但这些纪录片都是外国记者代替当地库尔德 人说话,因此失去了力量。“市民社会运动”要反映违反人权的国家的人权状况,就必 须动员这些国家的人民。(12)

乔治纳·阿斯沃思则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开展“跨国市民社会”运动,应当依靠 国际人权条约和国际人权组织。他在论述妇女人权时,提出要建立保护妇女人权的国际 组织和国际人权机构,包括非政府国际人权组织和机构。他强调,非政府组织在监督各 国政府保障妇女人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提出这个建议是针对中国,希望通过国际组 织来监督中国。(13)

安德鲁·哈雷尔则进一步论述各国都无法逃避“跨国市民社会”运动。他说,虽然人 权从属于其他外交目的,但是,各国政府要避开人权问题却日益困难。因为人权组织的 活动,使许多政府对“名誉问题”,即是否关心人权问题不得不重视起来。他公然鼓吹 ,不但要建立统一的国际人权标准和国际人权组织,还要使以人权为借口干预他国内政 合法化。他认为,全球的所有问题都是各国领导人不执行普世人权标准所引起的。不同 的人权观就会在世界政治中产生不同的权力中心。他强调,不能依靠国家来与违反人权 的现象作斗争,因为国家本身就是问题。因此要靠组织“跨国市民社会”运动来与违反 人权的现象作斗争。其他美国学者如卡尔多、肖、和蒂姆·邓恩等人都同意哈雷尔的观 点。(14)为了开展“跨国市民社会”运动,他们认为应当从教育入手。

邓恩认为,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就把教育与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联系起来。各式各样 的世界公民都是通过学习哲学和伦理学,即通过受教育而成长起来的。在近代,教育日 益被定位为传授知识而不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因此如果要树立普世人权观,就必须进行 普世人权观的教育。由于教育在培育人权观中的作用,所以必须保护人的教育权。(15)

结论

21世纪,美国为了其全球扩张的需要,希望开展一个由美国领导的、其理论基础是普 世人权观的所谓“跨国市民社会”运动,来制止所谓的违反“国际人权”准则的国家的 人权实践,从而达到控制这些国家、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这一人权文化发展的新动向 ,反映了21世纪美国的全球政治战略和国家利益。

美国要反对的人权价值观,主要是亚洲价值观,其矛头针对中国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国 家。为了使上述国家改变其人权观点,美国不仅会开展所谓“跨国市民社会”运动,在 某些时候还要配合进行武装干涉。美国人多利尔就说,“各国社会通过公众对政府的不 信任”、国际社会通过“经济制裁的威胁、最后通谍、乃至军事干涉”来解决人权问题 。(16)

然而,美国的这种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首先,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不同文化 有不同的价值观。在现阶段,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合理性,要消灭不 同文化的人权观,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其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会影响不发 达国家的发展,也会影响发达国家的政策。诚然,美国会借口经济全球化来进行人权文 化扩张,但是,经济全球化也会阻碍美国人权文化的扩张。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世界各国都更加关注自己国家经济的发展,更加注意自己的国家利益。同时各国社会 都有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例如失业问题、医疗保险问题及其他各种社会问题。许多国 家希望把自己有限的资源用于国内经济和社会的需要,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对国际“ 人权”问题的注意要视情况而定。他们不愿追随美国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干涉他国的人权 问题上。美国本身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挑战,那时美国将不得不把 资源用于国内或国际的其他方面,而不可能大量用于人权扩张方面。因此,美国人权价 值观的扩张和所谓“跨国市民社会”运动不可能无限度发展下去。

注释:

①Edited by Tim Dunne and Nicholas J.Wheeler.Human Rights in Global Politic 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5.

②R.J.Vincent.Human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p.14.

③Joseph Boyle,“Natur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Ethics”,in Teery Nardin and David R.Mapel(eds.),Traditions of International Eth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p.129.

④Edited by Tim Dunne and Nicholas J.Wheeler.Human Rights in Global Politic 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11.

⑤Jack Donnelly,Universal Human Righ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Ithaca:Cornel l University Press,1989),p.23.

⑥Edited by Tim Dunne and Nicholas J.Wheeler,Human Rights in Global Politic 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8.

⑦Edited by Tim Dunne and Nicholas J.Wheeler.Human Rights in Global Politic 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10.

⑧Abdullahi Ahmed An-Na’im.“Toward a Cross-Cultural Approach to Defin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Human Rights:the Meaning of Cruel.Inhuman,or Degr ading Treatment or Punishment”,in An-Na’im(ed.),Human Rights in Cross-Cult ural Perspectives:A Quest for Consensus(Philadelphia University Press.1992),p.35.

⑨“Gore China Trip Reaps Trade Bounty”,Electronic Telegraph.26 March 1997 .

⑩Sydney Morning Herald,12 April 1997.

(11)Edited by Tim Dunne and Nicholas J.Wheeler,Human Rights in Global Polit 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18.

(12)Edited by Tim Dunne and Nicholas J.Wheeler,Human Rights in Global Polit 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20.

(13)James T.H.Tang,Human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Asia Pac ific(London,Pinter,1995),p.214.

(14)Edited by Tim Dunne and Nicholas J.Wheeler,Human Rights in Global Polit 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23.

(15)Edited by Tim Dunne and Nicholas J.Wheeler,Human Rights in Global Polit 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25.

(16)Jack Donnelly,“Human Rights:Old Scepticisms,New Standards”,Intemation al Affairs 47(1998),pp.1-25.

标签:;  ;  

美国“普遍人权观”、“人权对话”和“多国民间社会运动”思潮分析_市民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