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春梅 甘肃省天水市建设路第二小学 甘肃 天水 741000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11-127-01
如果说文章好的开头,就像凤凰的头一样美丽,那么好的结尾,应该就像嚼橄榄一样,让人回味无穷。下面主要结合课文,来谈谈文章的结尾方法。
一 自然结尾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写记叙文。它既不总结全文,也不议论抒情,把事情写完,文章也就自然而然地结束了。这种方法看似平淡,但也可以出现传神之笔,使结尾激起涟漪。
例如小学语文课文《月光曲》的结尾: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正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功夫,把刚才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故事讲到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记录下刚才为兄妹俩弹奏的《月光曲》,文章也就自然而然的结束了。作者到此搁笔,这个结尾看似比较平淡,实际上能再一次让读者领略到《月光曲》的美妙动人。难道不是吗?一曲《月光曲》,既使得兄妹两陶醉得连贝多芬离开茅屋都没有发现,又让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下《月光曲》的曲谱。
二 交代结局
这种方法常用在写人记事的文章,它要求对全文所叙述的结局,要有一个明确的交代。这样会使文章有头有尾,结构完整。当然,能够紧扣主题最好。
例如小学语文课文《詹天佑》的结尾:
这条铁路部门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坐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他就是詹天佑。许多的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我国著名工程师詹天佑,不顾他国的阻挠和要挟,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故事。文章重点讲了修筑铁路的过程,至于结果如何,是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文章的结尾,不仅给了读者明确的交代,而且再一次赞扬了詹天佑的不朽功绩和爱国主义精神。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毋庸置疑。
三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就是用简练的语言结尾,点明文章的主题。既能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能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例如小学语文课文《草原》的结尾: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个结尾语言精练,以自然风光的美衬托出人文的美,把美丽的草原景色和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融为一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草原的美,让人流连不已;草原的牧民,让人难舍难分。
四 直抒胸臆
这种结尾方法,可以直接抒发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它既可以生动地概括全文,又可以给读者语音绕梁的感觉,引起读者的共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抒情,也不可不顾文章的内容,生搬硬套地加一段抒情文字。
例如小学语文课文《再见了,亲人》的结尾: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透过字面,我们仿佛能够看见克列车正载着志愿军战士离开了曾经并肩战斗的朝鲜人民。这句话是志愿军战士心的呼唤,也同样是朝鲜人民的心声,他告诉我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情厚意。
五 含蓄表意
有的人会在文章的结尾,以委婉含蓄的叙述或描写来启发读者想象、思考,达到让读者在回味中加深对全文的理解的目的。
例如小学课文《凡卡》的结尾: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梦中的情景是那么美好,可爷爷终究是收不到凡卡的来信的。即使收到了来信,爷爷也无法养活他。文章用这个美丽的梦境结尾,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余地,让人看到凡卡甜蜜的希望后面隐藏着无尽的失望和深深的痛苦,着实让人心痛不已!
六 照应篇首
文章的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前后连贯,浑然一体,结构完整。
例如小学语文课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结尾: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文章开篇告诉人们: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接着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结尾这段文字,紧扣文章开篇“桂林山水甲天下”和“荡舟漓江”,从总体上赞美桂林山水之美,给人以首尾结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同时也会使读者情不自禁地去赞美这“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七 篇末提问
篇末提问法是指在文章的结尾提出问题,让读者得到启发、受到感染,起肯定和强调的作用。
例如小学语文课文《一夜的工作》结尾:
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对全世界说,好像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听见似的:“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我”去中南海和周总理见面的情况,再写“我”亲眼目睹周总理彻夜辛勤工作的情况,最后写“我”在回家路上的感受和激动的心情。结尾发问,充分表达了“我”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以及因为有这样的总理而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当然,课文的结尾方法应该还有不少,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积累。是的,结尾同开头一样,都是文章的重要组词部分,因此我们还要学以致用。如果能合理恰当灵活地加以运用各种结尾方法,真的会让文章增色不少,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论文作者:甄春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7
标签:结尾论文; 课文论文; 文章论文; 读者论文; 让人论文; 贝多芬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11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