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总是闲不住,课堂上常常会去关注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他们好动、好说,注意力停留在学习上的时间较短,一节课上下来,往往前20分钟效果较好,而后20分钟学生接受的知识就比较少了。因此教师要通过有趣的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克服他们的畏难心理。以求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一、重视教学情景的引入
这样的情景可能大家并不陌生:上课铃声响起,教师走向讲台,打开书本就开始讲课,下面的学生各个垂头丧气、毫无兴趣。我们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急于完成知识的讲解而不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将知识的讲授和情感的交流分离开来,这种强迫式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和冷漠的心理。在教课时如果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大大地降低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掌握知识的牢固性,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开始讲课时要注重教学情景的引入,不仅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好的开始就意味着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学情景的引入有很多方法,可以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和学科特性,结合先进的教学条件和设备进行情景设计,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可以采取不同的情景引入方法。我们大家都知道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对小动物和一些童话故事都非常感兴趣,而且现在的数学教材中也有相应的故事化情境图的设计,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情景进行引入或者自己设计故事情景。随着信息技术和电脑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无可否认的是多媒体技术解决了许多抽象和复杂知识教学的难题,提供了一种轻松有趣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想打造趣味教学课堂,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尤其是在教学课堂情景引入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些相关知识背景的介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秒的认识》的教学中,可以用课件给学生展示许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火箭升空时的倒计时视频、比赛时记录时间成绩、定时器等等。在学生了解到学习秒的用途之后开始授课,可以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吸引学生目光
纳皮尔说:“我总是尽我的精力和才能来摆脱那种繁重而单调的计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相对于故事性强的语文是枯燥而又单调的。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我们也能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多姿多彩的画面能吸引学生目光,并且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习兴趣
即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映象,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加减运算》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先总结归纳出,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与“加减运算”相关的生活案例,如买蔬菜、水果及小吃等;然后选出出现频率最高的生活案例,将之设计成数学案例,如买蔬菜可以设计成“一斤蔬菜1元钱,小明妈妈先买了三斤蔬菜,但到最后因身上带的现金不够,退回了一斤,请问小明妈妈买了几斤蔬菜和花了多少钱”,老师在案例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使用加法怎么算?使用减法怎么算的?”的问题,最后鼓励学生积极计算结果,对计算吃力的学生给予指导。这样既可以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精心雕琢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玩”中感悟数学魅力
乐学之下无负担。让小学生在无负担中思考,让他们真正地“玩”起来,进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老师的育人初衷。带着这样的信念,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上作了大胆的尝试,他们在课堂中创造“游戏式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自育自学教学模式”等,可谓百花齐放。
在游戏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选择简单易懂的游戏,以便于学生很快了解并参与到游戏中;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传到游戏规则,避免学生因误解游戏规则,导致学生游戏失败,致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瞎子猜物”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老师可以将该游戏应用于《图形》课程教学中,老师要在课前准备与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及圆形等相似的图案模型,如用纸折叠的三角板、四角板等,或者使用正方形、长方形及圆形塑料板,然后放进只有一个小孔(刚好够小学手放进)的纸盒里。让小学将手伸进去摸,但不让取出,最后问学生摸到是什么图形,如果学生能够准确无误的答出正确答案,则让学生回到座位上;学生如果在回答上有些迟疑,老师可以适当提醒和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答案;学生如果完全回答不上来个,则直接让学生将手中的图形模块拿出,并教学生认识图形,将“瞎子猜物”的游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又能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总之,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地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凡是适合的,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都应该引入教学过程,使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在玩中学、在学中记,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
论文作者:刘兰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2月总第2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情景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老师论文; 教师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2月总第29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