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促进我国农业发展_农业论文

科学技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技术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科学技术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①科学技术推动我国粮食生产并极大地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②科学技术对我国农业的促进作用;③科技攻关加速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最后提出科学技术加快推动农业发展的五条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科学技术; 推动; 我国农业发展

一、科学技术推动我国粮食生产并极大地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

现代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和具决定性的因素。随着我国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农业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强大动力。

回顾44年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过程,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跨上了三个半台阶,每个台阶粮食总产约增加2000亿斤(见表1)〔1〕

表1 我国粮食生产增长有关要素数据表

资料来源:《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5年第6期。

上列数据表明,1949年至1958年为第一个台阶,粮食总产由2264亿斤增加到4000亿斤,9年增加了1736亿斤,年均增长193 亿斤; 单产由137.26斤增至218.96斤,增长59.5%。这一阶段的粮食总产和单产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增施有机肥料和推广良种等取得的。1958年至1978年为第二个台阶,粮食总产由4000亿斤增加到6095亿斤,20年增加了2095亿斤,年均增长105亿斤;单产由218.96斤增至336.96斤,增长54.1%。在这一阶段增产的措施主要是提高单产、扩大灌溉面积和增加化肥投入。1978年至1984年为第三个台阶,粮食总产6095亿斤增至8146亿斤,6年总产增加2051亿斤,年均增长342亿斤;单产由336.96增至481.08斤,增长42.8%。这一阶段粮食总产突破了8000亿斤大关。增产的措施主要是推广了矮秆小麦和杂交水稻高产品种等。1984年至1993年,粮食总产由8164亿斤增至9129亿斤,9年总产增加983亿斤,上了近半个台阶,年均增长109亿斤,单产由481.08斤增至551.27斤,增长14.6%,年均亩增粮7.8斤。 现在南北方有不少地方亩产达到2000斤,成为吨粮田,这更是历史所未有。

马克思曾经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2〕。 ”现代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是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见表2)〔3〕。

表2 平均每一农业劳动力生产的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公斤

年份粮食棉花油料猪牛羊肉

1952947 7.5 24.219.5

197810597.5 18.129.8

1984131120.138.349.6

1993135711.153.695.9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4

二、科学技术对我国农业的促进作用

我国46年来农业发展的经验证实了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使以资源为基础的农业逐渐转变为节约资源、摆脱资源约束、最终以科技为基础的农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等也都被用于工业。作为新技术载体,新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也使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据中国农科院测算,1972至1980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7%,1978至1983年升至35%,目前已达40%。40多年来,在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新技术推广、养殖和饲料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30000多项科研成果, 其中获得国家和部门奖励的6000多项〔4〕。

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世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并将成为人类解决食物、能源、环境等重大经济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因而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70年代以来,特别是我国实施“863”计划以来,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显示出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生命力。1990年杂交稻的种植面积达1600万公顷, 占水稻总面积一半以上, 杂交稻已传布到世界120个国家和地区〔5〕。近年又育成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早、中、晚杂交稻,扩大了双季稻种植面积、促进了长江流域双季早、晚稻增产;出现了杂交稻与常规稻相互赶超的新局面。杂交水稻为我国稻谷增产作出巨大贡献。

植物细胞工程育种研究已进入大面积示范和应用。利用花药培养育成的小麦、水稻、油菜、烟草等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3000多万亩,研究水平居国际领先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将各类细胞工程手段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近年又转育成功一批抗黄矮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小麦新种质,有的已育成优良品系进入田间试种示范。水稻“中花8号”和小麦“京花1号”被国内外公认为是花培育种的重大突破。

“八五”期间,作物细胞工程育种技术、鱼类细胞工程育种、重要果木病原鉴定技术和动植物细胞大量培养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并将在促进产业化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通过审定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共12个品种,20多个品系,3年累计扩大种植270多万亩,抗病毒转基因烟草也已扩大示范种植约26万亩。初步估算,3 年来各项累计共创经济效益数亿元〔6〕。

利用物理、化学诱变源能够诱发作物遗传基因突变、促进基因重组、解决遗传改进中的某些特殊问题。我国诱发突变改良作物发展很快。据1991年不完全统计已在35种植物上育成推广突变品种近400个; 种植面积约900万公顷。突变品种数量和种植面积均居世界各国之首。 人工诱变还获得特早熟(生育期85天)矮秆(80cm)的向日葵、抗白背飞虱的水稻、对锈病和白粉病具复合抗性的小麦、抗黑斑病的甘薯、无籽少籽柑桔等推广品种。

1958年以来,核辐射应用中,辐射育成突变品种在生产中应用,种植面积稳定在900万公顷,每年为国家增产粮食30~40亿公斤,棉花1.5~1.8亿公斤,油料0.5~0.75亿公斤,获经济效益33.2亿元。推广应用的品种中,种植面积在70万公顷以上的有6个,20 万公顷以上的有25个。其中比原品种早熟45天的水稻“原丰早”,最大种植面积达110 万公顷,近期育成的水稻“渐福802”,种植面积突破140万公顷,是我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利用核素示踪技术,在以植物营养生理为基础的研究、改进、革新耕作栽培技术,获得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17亿元〔1〕。

综上所述,科技进步尤其是高技术的应用给我国农业带来了蓬勃的生机,高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方兴未艾。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农业高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说明农业高技术在我国农村进一步开发应用的潜力很大,特别是在发展“一优两高”农业中,我们应抓住有利的时机,制订切实可行的农业技术发展战略,加快高技术向农业转移。

三、科技攻关加速推动我国农业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国家农业科技攻关实施4年来(1991至1994年), 解决了一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难度较高的技术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增强了经济实力,保障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农业科技攻关为推动农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中国是世界上农作物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七五”开始,品种资源研究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现已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容量为40万份世界上最大型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长期种质资源库,可供全国科研、教学和生产部门查询,使我国品种资源无论从拥有量、贮存、评价等方面均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国家农作物品种资源复份库完成粮食作物繁种6.8万余份,抗性和品质鉴定29.5万份次,优异种质综合评价1万余份次〔7〕。

二、主要粮食作物育种研究在新品种数量、品质、抗性等方面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八五”攻关以来,共育成新品种235个。 示范推广面积76005.38万亩。水稻育成品种25个,增产10—15%,5 年内累计推广5000万亩,增产稻谷25亿公斤;小麦育成品种25个,增产8—15%, 累计推广面积5000万亩;玉米育成新杂交种20个,增产幅度8—15%, 累计覆盖面积2500万亩;大麦育成品种6个,累计推广面积500万亩;谷子育成品种13—15个,增产10—20%,覆盖面积2500万亩;高梁育成杂交种5个,推广面积达5万亩。保证了我国粮食生产登上新台阶。

三、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五年来,在全国七大农业生态区建成综防示范区250万亩,累计示范面积595.7万亩,专项技术应用面积达750万亩。五年来在各种病虫害大发生的情况下, 各示范区基本控制了为害。有效地提高了关键防治技术的综合度和控害增产作用,示范区内减少用药2—4次,增产5—20%,投入效益比为1:6—10,最高达1:15。如河南新乡10 万亩棉花病虫综防示范区经受住了近年来棉铃虫连续特大发生的严峻考验,平均皮棉单产比非示范区高20—50%,减少用药4—5次,防治成本25—30%,效益十分显著〔8〕。

一大批复合型高效化学除草剂的相继问世和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增长效果。据统计,五年来先后在8个省市防治示范45万亩, 增长粮、豆、棉1236.67万公斤,新增产值1258.2万元。同时, 辐射推广3259多万亩,增产粮、豆、棉近9亿公斤,新增产值9.1亿多元,投入产出比达1:7.3。青海省农科院研制成功的新型麦田除草剂“麦草光”, 只需播种前在每亩地土壤中使用200毫升,就能有效防除野燕麦、 马刺根等多种灾害性杂草,灭草率在95%以上〔9〕。

四、区域综合治理和中低产田改良技术研究成效显著,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可行的示范样板。五年来,在松嫩——三江平原中低产地农业综合研究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为各类型区的合理开发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供了先导模式和配套技术。目前已建成试验基地13处,攻关面积10.4万亩。试区的平均粮豆亩产比“七五”提高60%以上,人均收入平均达到1360元,较“七五”提高164%。 科技攻关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2744.9万元,成果应用产生经济效益76994.2万元。

北方旱区农业综合发展研究,五年来,各试区辐射推广了沟播抗旱技术、豌豆早深肥作业法、脱毒马铃薯增产技术等几十项成果,据不完全统计,面积达2000多万亩,取得经济效益2.9亿多元,社会效益14.9亿多元〔10〕。

四、对策和措施

(一)加速推动农业综合开发

到本世纪末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无论是增产1000亿斤的粮食,还是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都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全国人均为1.4亩耕地, 只相当于全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而且存在着继续下降的趋势。

我国耕地有限,但农业后备资源潜力很大。全国有5 亿亩宜农荒地,40亿亩可利用的草场草坡,10亿亩可开发的沙荒地,还有相当数量的可供养殖的淡水域。这些资源有计划地开发利用起来,可以增加大量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而且,现有耕地中的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经过改造,也可以大幅度增加产量。到本世纪末增加1000亿斤粮食,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农民收入,也要靠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二)增加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据初步测算,增产1000亿斤粮食需要投资2800亿元,用于改造中低产田、开荒、扩大灌溉面积、建设商品粮基地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现有财力下,要国家拿出这样一笔钱显然是有困难的,为此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辟农业科技经费来源,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的多渠道资金投入体制。

(三)优化劳动力素质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除了其他必备条件以外,单位资源产出率的提高,还取决于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没有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是不可能取得最大效果的。发展集约化农业,必须花大力气提高农民素质。要改革高、中等农业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有步骤地实现义务教育,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同时,必须把科学技术进步放在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地位,加速改革科技体制和服务体系,放活科技单位和科技人员,使科学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本世纪末科学技术因素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要由目前的40%上升到50—60%。

(四)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攻关

在今后5年多时间内,农业科学技术仍然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 提高农业生产力,保证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要抓好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今后5年多,全国粮食亩产要增加11斤,才能实现增产1000 亿斤的目标。为此,国家要集中力量组织科技攻关,力争在粮食作物新品种和杂交优势利用上取得新的突破。如果到本世纪末使主要粮食品种更换一次,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由目前的30—40%提高到50%,则可增产400—500亿公斤粮食。同时,要大力推广模式化栽培、旱作农业、地膜覆盖、节水农业、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适用的农业技术。

(五)突出生物技术,开创农业发展新领域

生物技术将在农业中广泛应用,估计本世纪农产品增加将有80%以上来自生物技术及增产措施。这方面的研究内容有利用生物技术培育作物新品种;大力开发固氮技术;提高作物光合利用率;提高作物蛋白质含量;生物农药研制等所有这些研究将为农业开创新的领域。

实践已经证明,在农业领域,通过培育新品种,新组合,推广杂交水稻、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等技术,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等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已经在解决12亿人口温饱问题的成功实践中,显示出巨大作用。今后必须把科技进步摆在农业发展的优先地位,把农业科技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使我国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标签:;  ;  ;  ;  ;  ;  

科技促进我国农业发展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