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完全取代中等职业教育_普通高中论文

论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完全取代中等职业教育_普通高中论文

试论高等专科教育不能完全替代中等专业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中等专业论文,高等专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一二十年来,有些人主张效法美国,用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大专学制代替中专学制,认为只有用这种提高学历层次的方法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其实,这种大专学制在早期的工程教育中确曾发挥过很大作用,但是否适合于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并无定论,也缺乏办出特色的事实依据,因此,用这种大专学制完全替代中专是不适宜的。

一、美国的经验表明,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重视办好中职,建立一个合理的人才结构,而不是片面发展高学历教育

在美国,培养工程型人才(工程师)和技术型人才(技术员、技术师)的学制都采用高等教育学制,构成一支“高学历的劳动大军”,但近年来对这个问题引起反思。

(一)美国需要高技能的一线劳动力

1993年美国《潮流》杂志3/4月刊发表了题为《培养高技术雇员的职业教育》一文。文章认为,应该由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近3/4的劳动力(具有高技能的第一线劳动力)来承担目前主要由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所担负的生产任务。美国的高效率产业组织所依附的是一支具有高学历的劳动大军。教育和培训主要集中在“科学管理”方面,而对第一线工人的要求不高,错误地以为“不需要工人懂得很多知识和具有太大的本事。”结果导致美国从本世纪70年代就开始下降的实际工资继续下降,生产时间延长。原因是与低工资国家展开竞争。早先美国制造业占优势是因为工人拥有市场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但是,当今世界上的低工资国家也有了同样的生产设备,美国的竞争优势就丧失了。

文章认为,美国经济和未来主要取决于第一线劳动力的技术高低,但这些劳动力工作岗位的劳动者不需要都持有学士学位。美国企业界的成功要靠制定一种计划,这种计划要能培养出近3/4的劳动力来承担目前主要由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所担负的生产任务。……也许有人认为这种想法是幻想,然而在许多欧洲国家,这种情况却越来越普遍。

文章在讨论如何建立“具有高技能的第一线劳动力的体制”后说:“形势逼人,如果我们继续走低效率的老路,那么,在未来20年内的实际工资下降速度将比刚过去的20年还要快”,“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将会一落千丈”。

(二)《美国联邦教育部1998—2000年战略规划》中将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重要目标之一

《规划》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1.每个州都应建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和技能、拓宽全体学生就业机会的从学校到就业的制度。并要求“从学校到就业制度的中学或主修职业课程的中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至2000年秋季,30%的中学将推行“从学校到就业”的制度的主要内容。使“从学校到就业”制度的青年学生将达200万人。

2.至2000年,越来越多的中等学校将为学生提供机会,达到工业认证的技能标准。通过工业认证技能测试的中学生的数量将至少增加10%。

3.以上战略规划中还包括与劳工部共同管理《从学校到就业机会法》,提供财政支持,技术援助,以及学校部门应与雇主及其它有关人士建立信息网络,建立相应规章及师资培训等制度。

(三)美国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1.面对现代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挑战,在普通高等教育,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可能是头等大事;但在职业技术教育,决不能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劳动大军”,而应全面考虑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

2.即使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仍然占着重要地位,根据形势发展适当改革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削弱。

3.为了在今后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应当重视以上文章所描述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具有高技能的第一线劳动力”。

二、在我国如何培养这种“具有高技能的第一线劳动力”

先考察这种人才的具体要求,按以上文章描述,应是一种具有安排生产、采购部件、参与产品质量控制等技术管理能力的技术工人,并在技术工人的基础上,再学习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这种人才在我国也迫切需要。1999年11月24日《青年报》载《复合型“知识工人”奇缺》实质上就是这种人才。

1.培养这种人才最合适的是德国模式,招收技术工人进技术员学校或师傅学校再学习二年,但按我国情况,这种做法目前还行不通。90年代初,上海电子工业学校曾聘请德国专家按德国模式试行“双元制”,在培养技术工人时,这个教育实验是很成功的。但到第二阶段,准备招收技术工人培养技术员时,只有2个人报名,无法办班, 主要原因是我国技术工人与技术员的待遇基本相等, 人们大都不愿意接受这种经过2年学习后待遇仍然不变的现实。今后如发展这种学制,也应由中专校举办,因为这不属于高等教育。

2.我国工科类中专学制招收初中生,不以技术工人为基础,但在学习期间按照技术工人要求的教学实习有20—30周(约为技工学校的1/3至1/2。这一时数不包括按技术员要求所进行生产实习周数)。如果在毕业后再当一个时期工人,大体能满足上述要求。

3.我国工程类专科三年制所安排的教学计划中按技术工人要求所进行的教学实习一般只有8—10周,与技工学校的60周相距甚远, 如果毕业后不安排当一般技术工人,更不能达到上述要求。

由此看来,培养具有高技能的第一线劳动力,中专学制是比较合适的。

三、必须正确评价中专校的文化基础水平,而且承认提高文化基础也是终身学习的内容之一

(一)如何评价中专校的文化基础水平,从来就有两种质量观的争论

认为中专校的文化基础太差也是主张用大专代替中专的重要理由。现在一般认为中专校学生的文化水平很低,主要依据是与普通高中学生参加同一类考试(例如高校入学考试)时,考分很低,由此得出结论,中专校学生的文化水平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主张改用大专学生代替中专生。

但是,如果用另外一种评价标准衡量,我们认为,中专校学生的文化水平并不差。

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说:“工厂视察员从教师的证词中就发现,虽然工厂儿童上课的时间要比正规的日校学生少一半,但学到的东西一样多,而且往往更多。”《马恩全集》第23卷529页)

2.美国Bytl R.Shemaker 在《论公立学校的职业教育》一文中说:“职业教育部门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共同对职业教育中的问题(包括训练学生的深度)作了两项研究工作。结果表明:学习职业课程花时间少的学生与那些学习职业课程花时间多的学生相比,在数学和科学方面前者并不比后者学得好,相反,深入学习职业课程多的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的理解能力,反而明显地比那些学习职业课少的学生强。”(见教育部中专司编《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第8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显然,评价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关键是按照普通高中要求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还是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可能还有应用能力作为衡量标准。

本文不准备对以上两种质量观进行讨论,但至少有两点可以作出结论,一是衡量中专校学生的文化课水平不应当以普通高中的要求为依据,二是现有考试方法并不能全面评价中专校学生的文化课水平。

因此,认为中专校学生的文化水平都很差的结论是不公正的,至少是夸大了他们的不足之处。

(二)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专校学生的文化课水平应是有强有弱,并非全面削弱

1.即使从时数比较,也是有多有少,并非全面减少。笔者在1990年曾调查了上海地区四年制中专30个专业的文化课设置情况。与普通高中相比,平均总时数约为普通高中的70%(工科类中专约为60%),但总时数多于普通高中者有1个专业。少者29个, 各门课程时数与普通高中相比较,情况如下:政治课时数中专较多者28个专业,较少者2个; 体育课时数中专较多者28个专业,较少者2个;语文课时数中专较多者4个专业,较少者26个;外语课时数中专较多4个专业,较少者26个; 数学课时数中专较多者1个专业,较少者29个;物理课时数中专30 个专业都较高中少;化学课时数中专较多者1个专业,较少者29个。

2.评价中专学生实际达到的文化水平不能仅凭所学时数,因为在中专校教学计划中有些文化课内容是放在后继课程中学习的;中专校对所学文化课的复习时间一般与后继课程学习相结合。因此,中专校中的有些课程,如数学、物理,虽然所学时间较普通高中少,但实际掌握内容多于普通高中。

3.由于社会需求及学生个性的差异,应当承认这种有强有弱的情况是合理的,并不妨碍各类人才的成长。

(三)按照终身教育(学习)观念,离开学校不是学习的终结

传统观念一直认为一个人前半生学习,后半生工作,把学好文化基础比作造房子打地基。如果在学校中少学一些文化课程,犹如地基单薄,房子造不高。终身教育观点认为每个人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永无止境。每个人的学习好比一棵树,树根是基础,与树枝树叶相互作用,共同成长,实现树大根深。因此,要把很多课程内容按照同一个模式来规范每个人的成长是不现实的。

中专校学生的文化课水平即使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只要他愿意学,是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弥补的,把文化课学习不强作为取消中专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四、大专不能替代中专的另外几个重要原因

(一)取消中专将会降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要求

根据国际经验,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专科学制其培养目标仍是中级技术型人才,这是因为职业技术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能被学习文化课所代替。如果要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必须在中级技术型人才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也就是说必须用本科学制才能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

由于中专的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型人才,如果建立一个与中专衔接的专科学制,就可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如用本科学制,可以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

因此,以大专代替中专,虽然文化要求提高了,但高职的培养目标反而降低了。

(二)有些专业用中专学制有利于造就高水平人才

这是由于很多专业都要求学生在低年龄阶段开始学习,例如音乐、舞蹈、体育、戏曲等艺术类专业;有些专业甚至要从小培养,例如一些涉外专业,在低年龄阶段强化外语学习效果也较好;还有些精细、灵巧的技能要求如在低年龄学习较易掌握。

因此,如果把以上这些中专全都改成大专,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三)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中,列有培养技术型人才的3B,与高职5B衔接。 高中阶段的3B与我国中专学制相对应,而ISCED 中并没有招收普通高中生的具有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大专学制

据1984年《教育研究》第11期《世界职业教育学制研究》一文统计,在116个国家与地区中,培养技术员学制放在高中阶段的有103个,占88.8%。举办这种学制的学校名称有技术高中、技术学校、技术员学校,等等,与我国的中专学制属同一类型。这种学制很多设立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本文所引美国专家文章也说:“在许多欧洲国家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

(四)国际上有些国家反对用高等专科办成职业技术教育,有些国家有招收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制,但不作为高等教育

1.日本的产业部门与教育家认为,工业短期大学(即招普通高中生的高等专科)在2—3年时间内,采用大学的教学法,实施专业教育和广泛的普通教育,不能培养出所期待的专门职业教育应培养的人才水平。据1990年日本文部省所发表的教育白皮书:“短期大学是主要对女性进行教养型高等教育的机构。”学校中女学生人数一般在90 %以上, 据1986年统计,短期大学毕业生从事技术工作者仅占3.9%。

2.欧洲不少国家也有招收高中生学习职业技术教育的,但有些国家入学前要经过补课或实习,有些国家不作为高等教育,俄罗斯更把招高中生作为中等专业教育的学制之一。

因此,要与国际教育接轨,也不能取消中专。

总之,从建立一个合理的人才结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提高培养质量及与国际教育接轨等角度综合考虑,都不能取消中专;用大专代替中专的设想,利少弊多,再加上我国1998年中专招生为133万, 大专只有33万,如果取消中专,必然造成人才供需严重失调,危害极大。

标签:;  ;  ;  ;  

论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完全取代中等职业教育_普通高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