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探讨综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探讨综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理论讨论概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概况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一项关键措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我们党一个早已明确提出的思想。自1978年以来,中央在一系列重要会议的文件中,特别是关于制定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都强调了这一思想。我国经济理论界对此也进行了广泛地讨论。现就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增长方式内涵问题

多数专家认为,经济增长的实质是指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产出或实际所得经济量的不断增长,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则是生产要素、各种资源组合和配置的方式。在经济增长方式的划分问题上,理论界存在不同意见:

1.有的专家认为,任何国家和地区、任何时期经济增长的方式,就其实质来说,不外乎粗放型和集约型这两种型态。

粗放型,也叫数量增长型或投入增长型、速度型,这类型的再生产也称为“外延式”再生产。粗放式的增长,就是靠大量投入资金,大量使用劳动力,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来支撑,其结果是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它有三个特点:①片面追求数量、产值和速度,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②经济增长靠消耗大量资源,忽视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③追求外延扩大再生产,忽视生产要素的提高和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集约型,也叫质量增长型、效益型,这类型的再生产也称“内涵式”生产。集约型增长是靠提高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利率来增加产品的生产量。它更注重生产要素的提高,通过增加技术含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提高生产质量和增加社会效益,其结果是低消耗、高质量、高效益。

因此,有的专家认为,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称作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或者称作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2.有的专家认为,不能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简单地理解为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或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它们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但决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扩大投资,上新项目,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生产,结果是高消耗、低效益,这既是外延型,也是粗放型,但它们之间还存在差别。例如,增加投资、上新项目,采用最新的先进技术,生产时原材料消耗少,产品质量高,劳动生产率高,利润也高;因而经济效益高,这种企业,虽然是外延型,但并不是粗放型,而是集约型的。不能把集约型看成不新增加投资,不上新项目,不从外延上扩大生产。同样,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不能仅仅注意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要求数量的增加。集约型不是不要速度,不要数量,而是要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前提下来提高速度,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如果只追求数量不重视质量是不对的;相反,如果只追求质量,不注意数量和速度也是不对的。不能把外延型、数量型、粗放型和内涵型、质量型、集约型这些概念机械地等同起来。

3.有的专家则认为,增长方式不仅仅是粗放型和集约型两个类型,而是多种类型。这种观点认为,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或时期,在经济社会条件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或同时运用几个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从宏观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可作以下10种分类与选择:①以经济发展层次差别为特点的“粗放型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②以经济发展增长速度为特点的“均衡型与超常型”经济增长方式;③以经济发展投入取向为特点的“外延投入型与内涵投入型”经济增长方式;④以经济发展地域取向为特点的“封闭型与开放型”经济增长方式;⑤以经济发展要素组合为特点的“自全型与社会化型”经济增长方式;⑥以经济发展主导要素为特点的“劳动主导型与科技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⑦以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为特点的“经验型与战略型”经济增长方式;⑧以经济发展产业关系为特点的“协调型与倾斜型”经济增长方式;⑨以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为特点的“消费制约型和消费动力型”经济增长方式;⑩以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特点的“低效型与高效型”经济增长方式。

4.有的观点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纯粹粗放增长和纯粹集约增长都不存在。存在的两种经济增长方式:一是以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为主,生产要素质量提高的作用力相对微弱的经济增长;二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为主,增加生产要素的作用力相对微弱的经济增长。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把前者定义为粗放增长方式,而把后者定义为集约增长方式。因此认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实质就是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生产要素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经济质量的轨道上来。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从有利条件分析:首先,经过47年的建设,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国力,应当也有条件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的数量型向集约的效益型转变。其次,我国经济基本摆脱了“短缺经济”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供求格局。第三,我国经济改革已经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了决定性步伐,并已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逐步同国际市场接轨,这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创造了必要的体制和外部环境。第四,我国科技队伍同经济发展水平较适应,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潜力还很大。第五,企业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那种盲目铺摊子,追求低水平的数量扩张已越来越没有市场。这就为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最根本的物质基础。第六,经过17年的改革,我国的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90%以上的产品价格已通过市场形成,这就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基本的体制前提。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艰巨的,也是可行的。经济增长方式问题议论了多年,几乎每年都提出要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但是这方面的进展仍很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首先,是因为粗放模式和行为方式的惯性运作。经济发展,特别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总是先有数量的扩张,以粗放投入起步的。这是从无到有的历史进步。数量、规模的外延扩大,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完全需要的。这就有可能使人们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某种崇拜,对于由粗放向集约的历史进步,缺乏自觉性。这种惯性的思维和行为,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缺乏紧迫感,在行为上表现为各地各部门盲目争投资,比速度,对提高经济效益则重视不够。

其次,相当部分企业经济是建立在落后技术基础上发展的,我国还没有形成一种促使科技迅速进步并尽快使高科技产业化的经济社会机制,我国企业普遍面临设备老化、技术工艺落后状况,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约有80%产品在性能与质量上仍停留在50至60年代水平,这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速度往往事实上是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和官员晋升的重要依据,对于质量方面则不予重视,常常是工厂上马,还未投产,效益未见,领导者已提拔升官了。

第三,企业素质低下,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国有企业各种负担沉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改投资和创新开发能力。

第四,我国劳动就业的压力很大,不能不靠上新项目铺新摊子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可以得到大大节约,那么,剩余劳力的安置就愈发成为一个难点。

第五,宏观调控机制的不健全也是一大原因。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而这种国家宏观调控是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有符合市场经济运作的机制和得力的措施。

三、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及突破口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是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传统经济体制的产物,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经济体制改革又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及关键。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两者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如果经济体制不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很难转变。而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要塑造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培育完整、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灵敏的市场机制。当前,要抓住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一方面,要从产权制度入手,着力将财产所有权分离为终极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明确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主体,明确国有企业法人财产的局部所有权和完整产权,以解决目前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所有权缺位”和“内部无人控制”问题。另一方面,从法人治理结构着手,建立所有者(股东大会)、法定代表人(董事会)、高层管理人员(总经理等)和监事会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并通过公司章程确定各自的权责,使其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真正成为投资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资产决策自主权,把改善结构和提高效益作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和一切活动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落实到实处。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应按照“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培育新的”思路积极推进。一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要逐步改革聘任制度,促进企业家市场的形成,依靠竞争机制把一批能人选择到企业领导岗位上来,切实改善企业环境,逐步创造企业公平竞争条件,帮助其减轻债务包袱,努力把资产负债率逐步降低到正常水平。进一步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公平企业的社会负担和税负。二是对大量小型企业更大胆地放开搞活。拍卖一批,租赁一批,委托给法人或自然人管理一批,兼并联合改组一批,破产一批。因厂制宜,分类指导,只要有利于搞好企业,就要大胆去试去闯。三是十分注重优化增量投资,不仅使新增企业生产能力或新上项目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有较强的体制活力,真正做到新企业新机制,以有限的增量投资,把尽可能多的存量资产带活。四是继续大力发展非国有制经济,强化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为国有企业减轻人员和社会负担的压力创造条件。

第二种观点认为,地方政府的行为以及地方政府行为的调整和规范是转变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这种观点认为,造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效不明显,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一)投资规模上求大,外延扩张的势头长盛不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前几年实行的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和国家部分投资权的下放,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权限越来越大,实际上成了我国最大的投资主体,在“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只有高投入,才有高速度”以及“敢借、敢花、敢不还思想”指导下,为加快本地经济增长的速度,实现政府提出的各项建设目标,都热衷于外延扩张,热衷于扩大经济规模。

(二)结构上求全,资源低效配置相当严重。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上的条块分割的体制,认识上的自给自定,“万事不求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观念,使得各地方政府在规划本地经济增长,决定投资方向、重点时,往往很少顾及国家的产业政策,也较少考虑本地的建设能力和建设效应,而是致力于采取政区内产业门类齐全的投资结构政策,由此形成“小而全”、“大而全”,各地产业趋同、重复建设现象,造成全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投资项目的低效率。

(三)效果上急功近利,经济运行中的短期行为较为普遍。因受现行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影响,以及受稳定本地市场、安置就业、建设居民住宅和解决好城市居民菜篮子问题等多方面资金需求压力的推动,地方政府只好把注意力集中在地方短期利益上,把追求短期内的经济增长和获取政府任期内的经济利益作为目标。

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定要调整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把各级领导的思想统一到中央两个转变决策上来。否则,我们就有可能重蹈以往大起大落的复辙,使增长方式的转变再次沦为空谈,最终导致中长期发展目标的落空。

第三种观点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要抓好科技和教育。

这种观点认为,世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促进因素和支撑力量,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这些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企业技术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科技需求不旺,大多未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技术创新机制。许多大中型企业发生亏损,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管理混乱,厂长、经理们想的只是如何向政府多要一些补助和贷款,很少想到要靠科学技术。(2)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目前,我国科研机构布局分散,不少课题重复研究,许多科研机构与企业双轨运行,不能直接参与企业技术、设备的改造。(3)科技成果转化难以到位。我国尚未建立足够的集成配套的中间产品试验基地,以及情报、信息、咨询、代理、风险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中间机构,往往使科技成果转化不但周期长,而且效能极低。(4)管理水平低,知识和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少企业科技人员归属二线,奖金和福利待遇都比一线人员差。一些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受到随意侵占,大量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是要营造一种各界支持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环境氛围,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风气和机制。同时,抓好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既要重视对已有人才水平的再提高,又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出更多的跨世纪的优秀人才。

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处理的关系

1.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发展战略目标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满足12亿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和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发展战略目标关系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经济增长决不能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而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才是实实在在的、有效益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才有实现的保证。

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经济增长须建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花大力气做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文章,大力提高结构优化、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3.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要把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建设更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执行。再也不能一边搞建设,一边搞环境污染。更不能先建设后治理。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要增强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意识。

标签:;  ;  ;  ;  ;  ;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探讨综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