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心血管内科 湖南株洲 412200
摘要:目的:对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心梗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尿激酶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血管再通率为80%(24/30),对照组的血管再通率为60%(18/30),实验组的血管再通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实验组的BI分值为(39.2±2.3)分,对照组为(37.2±1.4)分;治疗后,实验组的BI分值为(80.2±9.4)分,对照组为(67.5±6.7)分,实验组的BI分值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仿,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疗效理想,安全可靠,值得普及和应用。
关键词: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急性心梗;疗效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较急且死亡率较高[1]。急性心肌梗死可以在冠状动脉闭塞以及血流中断的基础上诱发心肌缺血性损害,且心肌组织细胞对缺氧环境的耐受性较差,因此治疗上需要对闭塞的冠状动脉尽早再通,恢复心肌组织的灌注[2]。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以及经冠脉介入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3]。本院对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进行治疗,疗效理想。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7月份到2014年7月份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34例男性患者以及26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为40岁到77岁,平均年龄为(64.3±4.2)岁。其中前壁、前间壁梗死患者有24例,广泛前壁梗死有21例,下壁梗死有15例。其中有4例患者合并急性左心衰,有3例患者合并心源性休克。所有患者均符合溶栓治疗的指征,标准如下:
(1)胸痛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心电图ST段有2个或者2个以上肢体导联抬高,幅度为0.1mv或者以上;或者相邻2个或者2个以上胸前导联抬高,幅度为0.2mv或者以上。
(2)首次发病时间在6个小时以内。
(3)患者无静脉溶栓禁忌症。
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包括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均相仿,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溶栓前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及氯吡格雷片进行治疗,剂量均为每次300毫克,之后每天口服拜阿司匹林150毫克以及氯吡格雷片75毫克。适当采用硝酸甘油、依那普利以及美托洛尔缓释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照组在基础上增加尿激酶治疗,取药物150万U溶于100毫升的生理盐水中,并于半小时内静滴完成。8小时后取5000U低分子肝素钙进行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续治疗7天。
实验组在基础上增加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取18毫克药物溶于5毫升到10毫升的生理盐水中,于2分钟到3分钟内静注完成,半小时后重复给药1次,注射过程选择单独的静脉通路,并于其与药物通道混合。如果为两次静推给药,则采用生理盐水维持管道的通畅。溶栓同时取5000U低分子肝素钙进行静注,每12小时1次,连续治疗7天。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进行观察和比较,血管再通的判断标准如下:
(1)静脉溶栓开始后的2小时内,心电图抬高明显的导联回落大于或者等于50%。
(2)静脉溶栓2小时到3小时内,胸痛症状显著改善或者消失。
(3)血清CKMB酶分值提前出现在发病后14小时内,或者CK峰值提前在16小时内。
(4)静脉溶栓2小时到3小时内出现短阵加速性自主节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者一过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
上述4项符合两项或者两项以上即可考虑为血管再通,其中(2)和(4)同时具备无法判断血管再通。
采用脑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明神经缺损越严重。
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处理,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
如下表所示:
表1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
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分值相仿,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分值均明显升高,且相比治疗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患者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牙龈渗血以及镜下血尿,发生率为3.3%(1/30);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咳血痰,1例局部轻微渗血,发生率为6.7%(2/3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起病较急[4]。张进鹏[5]在研究中提到,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危重类型,尽早恢复闭塞冠状动脉的再通,恢复心肌灌注,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早期的静脉溶栓以及介入治疗是恢复心肌再灌注的常见方法[6]。基层医院因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导致介入治疗无法普及,因此溶栓治疗成为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常规治疗[7]。
尿激酶是第一代的溶栓剂,能够将纤溶酶原非特异性激活为纤溶酶,从而裂解纤维蛋白,促使血凝块皮髓,从而消除血管内血栓,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然而其冠脉开通率相对较低[8]。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是一种新型的纤溶药物,其制备过程结合了基因工程技术,安全性较高,且抗原性较低,其能够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使其形成纤溶酶,继而使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产生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实现溶栓,是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首选溶栓药物。结合发病时间,以发病1小时为黄金时间,发病2小时为最佳时间,发病6小时为规定时间窗,发病6小时到12小时则为延迟溶栓。此次研究中,实验组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进行治疗,均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疗效理想,其血管再通率以及、Barhel指数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无严重不良反应[9-10]。这与李耀宗[11]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疗效理想,安全可靠,值得普及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瑞峰.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心梗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8(7):265-267.
[2]李淑华.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205-206.
[3]邢慧萍,钟毅.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溶栓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5):153-154.
[4]付世全,王莉莎,张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6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20):2757-2758.
[5]张进鹏.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2(2):119-120.
[6]廖勇,夏剑波,陈正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62-63.
[7]毕润宏.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与尿激酶溶栓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30):40-41.
[8]张正光.小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概况[J].生物技术通讯,2013,(6):231-232.
[9]张献敏,杨艮艮.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5):123-124.
[10]Hua Zhou,Xiao-yan He,Shao-wei Zhuang,Juan Wang,Yan Lai,Wei-gang Qi,Yi-an Yao,Xue-bo Liu.Clinical and procedural predictors of no-ref low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4,(2):45-46.
[11]李耀宗,纪坤.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0):283-284.
论文作者:刘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激酶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衍生物论文; 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组织论文; 溶栓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