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七十九中学 230000; 安徽省合肥经开实验高刘小学 230000
摘 要:多媒体和网络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催生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让课堂变得立体和多维。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把课堂还给学生,以生为本,在“对话”中建构知识体系,已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常态。作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重要载体的“对话”,体现了教学中师生平等、合作共享的民主思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深度对话,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下,正在演绎着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精彩。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文本解读 整合 深度对话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灵动而创新的课堂正在形成。“对话”作为一种学习模式,越来越被一线教师接受和推崇。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对话方式的相互作用,能充分展开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对于张扬学生个性、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深度对话”应关注师生情感,直指知识构建过程
2016年11月15日至18日,华东六省一市第十八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大会围绕“对话”展开教学研讨。十八节精品展示课和四场专家评点都在凸显“深度对话”的主题。
课堂“深度对话”,着眼于营造平等、民主、共享的探究氛围,引导学生对感性文本积极思考,进而指向知识的深层内涵,形成完善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目标。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交流和分享得到充分的开展,各类知识被充分地运用起来,无论旧知还是新知,都会成为思维过程的活水,课堂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会变得灵动而趣味盎然。
对话式教学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合作与讨论中,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模拟情境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分享。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分享的深度和广度,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构建“对话”模式,就是要通过改革课堂结构,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广阔,讨论的话题更开放。交流分享不是追求答案的标准性、唯一性和终结性,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最终指向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深度对话”应依托信息技术,聚焦学科之间整合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中小学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对话式教学可以吸引学生创造新的兴奋点,延长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科整合”就是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去,将与教材文本有关的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动画乃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创新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互叠加,更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投影仪,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背景、一个平台、一个支撑,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交互化,学习环境的科技化、时代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学习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背景下,“翻转课堂”、“智慧教室”、“大数据评价系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引入了时代活水,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能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打开学生学习的闸门,使传统的课堂向着活动课的形式转变,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分享中掌握所学知识。
三、“深度对话”应尊重教学规律,重在激活学生思维
深度“课堂对话”的前提和基础是“生本对话”。学生只有深度解读教材文本,对教材文本呈现的显性知识体系和隐形的价值情感了然于胸,并在自己的大脑中经历质疑、解惑、再质疑、再解惑的过程,才能有效地进行“生生对话”,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分享,在讨论中、辩论中、争论中去伪存真,深化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对话式”教学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组织与呈现形式也应有所不同,要尊重教学规律,切忌牵强附会,粗制滥造,将新技术、新设备变成教改的点缀和累赘。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文本,充分了解传统教学在当下的技术背景下、课改背景下缺少点什么?或者说要补充点什么?从“可行、助力、有效”的角度选择表现手法和组织形式,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对话的氛围和平台,才能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果在信息教育手段上一味地重复和叠加,那只能是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教育呼唤改革,课堂需要创新。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开展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深度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索、实践和创新。事实证明,适时适量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效果。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对话”教学的方式方法,让课堂变得灵动而鲜活,立体又多维,我们始终在路上。
论文作者:王世祥 刘大慧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深度论文; 知识论文; 思维论文; 文本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