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药剂科 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目的:分析口服中药的安全性,探讨预防不良反应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因口服中药出现的不良反应病例75例,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据此探讨预防方法。结果: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黏膜、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及脑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多由于未实施辨证治疗、药物配伍不当、用药不当、用法用量不当、制法不当、患者个体差异、患者用药观念不当等多种原因。结论:临床应采取辩证用药、严格遵循用法用量、规范配伍、加强宣导、建立监管机制等措施,确保口服中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口服中药;安全性;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4-0057-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afety of oral Chinese medicine and explore the method of preventing adverse reactions. Methods Fifty - five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au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dverse reactions mainly involved the skin and mucous membranes, digestive system, cardiovascular system, nerve and cerebrovascular system and respiratory system, and more du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alectical treatment, improper drug compatibility, improper medication, improper usage, improper system, Differences in patients with improper concept of medication and other reasons.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should take the dialectical medication, strictly follow the usage and dosage, standardize the compatibility,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the establishment of regulatory mechanisms and other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or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Oral Chinese medicine; Safety ;Adverse reactions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和制药技术的提高,中药制剂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使用,以其毒副作用小、疗效显著受到人们的青睐。但临床经验表明,中药仍存在一定比例的不良反应,为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本次研究通过分析口服中药的安全性,探讨其预防不良反应的相关措施,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分析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因口服中药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75例,其中男49例,女26例,年龄分布为17~74岁,平均年龄56.5岁。
1.2 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等,并据此探讨总结预防措施。
2.结果
2.1 不良反应
服药后不良反应出现时间为0.5~18d,平均出现时间2.7d,累及部位以皮肤及黏膜者为最多。详见表1。
2.2 年龄特点
<20岁2例(2.7%),21~39岁14例(18.7%),40~59岁25例(33.3%),>60岁34例(45.3%),>60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2.3 发生原因
入选病例中,因未实施辩证治疗者27例(36%),用药用法用量不当者16例(21.3%),患者自身观念不当14例(18.7%),患者个体差异11例(14.7%),其他原因7例(9.3%)。
3.讨论
3.1 不良反应分析
(1)辩证治疗与药物配伍。中药的使用取决于中医辨证治疗,需根据不同病机采取不同用药方法,并强调配伍禁忌,否则极可能导致寒热错投、攻补倒置等情况,引起不良反应[1]。本次研究中,记录有1例阳虚阳亢者因使用附子配伍干姜而导致造成阴阳失衡,未达成治疗目的。此外,在中西医药物联合使用时,同样应注意配伍禁忌,例如,牛黄解毒片与硫酸镁同时使用时不仅削弱牛黄解毒片药效,还增大雄黄毒性。
(2)用药不当。由于部分药物具有毒性,如生川乌、生白附子、生半夏等,或因产地不同及质量优劣等,使用不当时易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朱砂多取贵州产鲜红色者,而广西产者色黑不堪入药。此外,部分药物虽同名或名字相近,但本质不同,或虽属同类却不同名,容易造成用药错误,例如关木通和川木通,虽名字接近,却非同类,毒性也有差异。
(3)用法用量不当。中药往往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来指导用法用量,当医生指导用药时可能存在不准确的情况,导致用药误差。例如大剂量服用细辛,可能造成肾脏损害;长期服用黄药子,可能导致中毒性肝炎[2]。此外,患者自身用药不当也易导致不良反应,例如口服人参同时食用萝卜,可能造成皮肤过敏。
(4)制法不当。具有一定毒性的药物必须经过炮制后方可入药。例如蜈蚣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但直接熬制入药则具有毒性。煎煮时间也至关重要,例如乌头宜长时间煎煮减轻毒性,而山豆根若煎煮时间过长则毒性加重。
(5)个体差异。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用药时应区别对待。例如麝香用于男性时未见不良反应,女性使用则可能导致流产。不同年龄段对药物耐受力均有不同,本次研究中,>60岁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因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代谢排泄速率显著下降,且多为慢性疾病,用药时间长,均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3]。
(6)患者用药观念不当。部分患者盲目迷信偏方,自行抓药,由于中药种类来源复杂,不易准确分辨,易造成误服。例如将商陆根部误认为人参、将香加皮误认为五加皮等导致的中毒事件。此外,对胃肠道具有刺激性的药物应饭后服用,补益药物应餐前服用,泻下药及驱虫药则应空腹服用,若未按时服药,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3.2 预防措施
(1)提高专业素养。中药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用药安全,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及考核,提高其专业素养,用药时严格依据中医理论,注重病症的虚实寒热,甄别表症和里症,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类型辩证用药,遵循用法用量、配伍禁忌及药材炮制、煎煮标准,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2)加强药理学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药材进行质量检验,探索运用药材外观、形状及活性成分等方面判断中药质量,并深入了解中药配伍及中西药联合使用时的药理及毒理,避免误用引起不良反应。
(3)指导患者树立科学用药观念。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宣导科学用药,纠正患者“中草药天然无毒副作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保健养生”等错误观念,严格遵医嘱用药。
(4)建立药材监控机制。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对药源、制药及销售渠道等进行严格监管,杜绝假冒伪劣药材药品进入市场。
综上所述,可通过辩证用药、严格遵循用法用量、规范配伍、加强患者宣导、建立监管机制等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韩剑萍.口服中药汤剂所致的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药前沿,2014,4(20):8-9.
[2]黎卫红.分析口服中药的安全性及预防中药所致不良反应的方法[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6):30-31.
[3]张英芬.中药不良反应108例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2014,9(3):418-420.
论文作者:韩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4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中药论文; 患者论文; 不当论文; 毒性论文; 药物论文; 用量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