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台湾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论文,语言学论文,台湾论文,年来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相较于语言学其他领域的研究,社会语言学无疑的是较晚近的事,这一点可以从台湾各大学所指导的硕士、博士论文看出一点端倪。根据连金发、邹嘉彦等人(1996)在第一期《国际中国语言学评论》所发表的研究,语言学硕士、博士论文如果按研究方法(approach)来分,还可以分成理论及一般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七类,其中社会语言学类论文在所有700篇论文中只占44篇, 居于倒数第二名的位置。该表另外透漏了两点讯息:第一,表中论文最早完成于1976年,距今整整二十年。第二,44篇中有38篇是完成于最近十年,可见社会语言学引起学界的注意是最近十年的事。这一点明显地和台湾于1987年开始解严不无关系。
以下我们就来检视一下这二十年的研究成果。因为篇幅所限,评述是以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学家为止。
1.谢国平。是在台师大与美国南加大的英语文在台湾中等教育之调查研究合作计划下,于1976年被派往南加大修读博士学位,专攻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其博士论文(1980)题目为《语言规划与台湾中等学校英语文教育》(英文版,后来于1987年由台北文鹤出版),论文中利用了不少该合作计划所搜集的资料,其后,谢博士在社会语言学其他方面也时有研究著作发表,其中最重要的三篇是:1982年在Annual Reviewof Applied Linguistics发表的《台湾的语言政策》,1983年在台师大英语研究集刊发表的《台湾大学生的双语调查》以及1986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quage发表的国语在台湾的标准化。因为当时风气未开,谢博士的观点,以今天的尺度来衡量,容有过分保守之处,但他无疑的是带动台湾宏观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拓荒者。
2.范登堡(M.E.Van den Berg),荷兰人。说来惭愧,第一位在台湾真正从事社会语言学田野调查工作的人竟是荷兰人。他在台湾进行了一段长时期的观察工作, 并在莱顿大学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LanguagePlanning and Language Use in Taiwan(1986年台北文鹤出版)。 他是第一个把台湾住民依据所使用的语言以及历史文化背景分成四大族群(外省人,闽南人,客家人和原住民)的人,也是第一位应用语言迁就理论(language accommodation theory )来研究台湾闽南人语言使用情形的人,他的博士论文也是促成黄宣范先生投身于社会语言学研究之重要因素之一。
3.黄宣范。黄的研究成果可以他的巨著《语言·社会与族群意思:台湾语言社会学的研究》一书为代表。本书的内容约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经验科学的角度探讨台湾各族群的语言维持、语言转移与语言消失等现象与人口分布、政经力量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利用语言使用、语言迁就等现象了解族群活力的强弱,族群意识的异同及各族群语言文化交融的过程与现状。本书为第一部以中文深入探索台湾语言社会学的著作,书中提供了丰富的语言与政治生态、语言与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描述。他对特殊的语言社群以及语言转移型态之深入研究,至今犹无人能出其右。
4.詹惠珍。詹是1994年美国乔治城社会语言学博士。其学位论文《台湾的语言转移及其社会政治因素》是第一部以大规模问卷调查及面谈的资料为依据而写成的著作,主要调查项目为台湾闽南族群语言转移的情形以及产生这种转移的社会与政治因素。1994—1995年间更与曹逢甫合作对台湾的三大族群——闽南人、客家人与原住民进行更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结果正在整理中。
5.顾百里(C.C.Kubler)。顾对台湾社会语言学的贡献,主要在其1985年在台北学生书局出版的两本著作:《白话文欧化语法的研究》及《国语在台湾的演变》。前者为其硕士论文,写于1975年,是以巴金的《家》为文本对白话文在构词与句法方面欧化情形所进行的研究。后者是他1981年在康奈尔大学的博士论文,除了一般及背景性之讨论外,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对台湾闽南话在声韵及句法上给予国语的影响有相当深入的探讨,开启了后人在这方面研究的先河。
6.施玉惠。对语言接触现象有深入研究。她曾花两三年的时间深入研究台湾自1987年解严之后,国语——闽南话夹杂在平常口语以及报纸标题的使用情形,以及这种现象所显示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她较早的一本书《会话礼貌与外语教学》(英文版),不但在教学上有其用处,在礼貌语言研究理论上也作出贡献,她在以西方人观点为主的理论中,注入了东方文化对于面子(face)的一些不同的看法。
7.廖招治。与礼貌语言有相当关系的是廖招治在台师大1994年的博士论文,题目为《汉语拒绝语的策略、原则与发展》(英文版),三年后作者又出了本新书,题目为《比较祈令语言行为:美式英语、国语、台式英语》。这两种研究虽然对象为不同的语言行为,但研究方法却是相当类似的,研究者首先设计好几样牵涉到该语言行为的语境,然后问母语发音人会对该项祈令行为采取何种反应。取得资料之后,再就相关的社会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以求取其间之相关,后一项研究与前一项比较不同的一点是它的范围较大,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比较。
8.郭赛华。属于新秀的社会语言学家。她是美国乔治城大学的社会语言学博士。 师承专研性别语言与言谈分析的名家戴宝拉·坦南(D.Tannan ), 她的博士论文(Conflict and Its Management inChinese Verbal
Interactions: Casnril
Conversations
andPaliamentary Interpellation )是第一部以实际的交谈语料所做的言谈分析。郭博士回国后,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前年的国科会计划研究青年男女谈话风格的异同,相当有见地,也是在这方面唯一的实证研究。
9.曹逢甫。最后敝帚自珍,介绍一点我本人在社会语言学方面的工作。本人自1977年拿到博士学位后,就曾陆陆续续做了些微观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其中以收录在《应用语言学的探索》(1993年,台北:文鹤)的三篇:(一)语行说的近期研究与英语会话教学;(二)过去二百年汉语构词法与句法的变化;(三)汉语亲属称谓的重叠现象及其含意。较有创见,也引起较多的回响。
本人投注较多心力于宏观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除了前面提到的与詹惠珍合作之调查研究外,1995—1996年间复与连金发合作从事新竹市语言分布与语言互动之调查,并已完成初步调查报告。此项调查主要有两个发现:(一)虽然新竹市的闽南人和客家人(人口比例约为5∶1)都有母语流失的现象,但在速度上,客家人明显地快得多,这一点和曹一詹在全台湾所作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二)在语法变量方面,我们发现由于政府强势推行国语的结果,新竹市的闽南人已经绝大多数是国语—闽南话双语人,而且国语的强势也导致双语人在闽南话的使用上产生了四种语法上的趋同变化,这是在汉语研究中,我们唯一见到对正在进行中的语法变迁所作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此外,最近出版的《族群语言政策:海峡两岸的比较》(1997年台北,文鹤),则是1994年至1995年在台湾和中国大陆的研究所得。本书第一章为绪论,第二、三章则分别对台湾和中国大陆的社会语言现状,过去和现在的族群语言政策,政策形成的过程,以及推行的情形有相当详尽的描述,第四章再作一总的比较,并对两岸提出建议,本书是最新也是最完整的海峡两岸的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