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隧道竖井传输的测量方法及精度分析

地铁隧道竖井传输的测量方法及精度分析

一、地铁隧道竖井传递测量方法与精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平[1](2021)在《联系测量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铁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出行工具,同时还有效地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以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通风险。社会各界和人民对于地铁工程测量工作的重视力度随着全国各地城市开始广泛建设地铁工程而逐步提高。地铁工程与其他地面工程相比,需要将地面上测量的坐标与方位角精准地传递到井下来开展地铁工程的建设。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地面测量基准控制点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误差导入地下的程度已经成为地铁建设单位和测量工作者的工作难点。本文介绍联系测量的概念以及运用联系测量方法的意义,并将铁路工程运用具体联系测量方法与应用进行阐述。

徐秀川,段双全,张伟[2](2021)在《盾构法地铁隧道施工测量误差控制技术措施和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盾构法地铁隧道施工存在的局限性,论文首先介绍盾构法地铁隧道施工测量横向贯通误差分配的原则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比较了几种联系测量方法及适用条件,提出了地面控制测量误差、联系测量误差控制、地下控制测量误差控制和盾构隧道掘进轴线差测量控制等的技术措施和方法。

李朝成[3](2021)在《地铁施工对既有人行天桥的影响及保护方案研究》文中提出如今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建设迅猛发展,地铁建设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地铁及其附属结构穿越地上既有建(构)筑物的情况,为了不影响地上既有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就需要在地铁修建过程中对既有结构进行保护。本文以北京市某人行天桥为例,对这个受到地铁正线及横通道开挖多方向、多轮次、不同结构穿越影响的人行天桥,采用现场监测、数值模拟分析对穿越过程中桥桩影响范围内的土体变形规律进行分析,对土体变形引起的桥梁结构应力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桥梁专项保护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工程设计资料、施工方案进行研究,以既有人行天桥保护为主体,沿人行天桥布置沉降监测点,在施工各阶段监测桥体产生的沉降情况,并对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穿越工程施工过程中引起桥体的沉降规律。(2)结合工程水文地质状况、施工方案情况,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软件对竖井、横通道及区间正线进行分段开挖,以实测监测点相同位置为测点,分析因地铁穿越工程各阶段施工所引起的桥体沉降规律,将模拟计算数据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来对数值模拟准确性、可靠性进行验证,进而对工程未施工部分将会造成沉降进行预测分析,并提供借鉴指导意义。(3)总结实际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得出人行天桥在施工各时段产生的沉降情况,对人行天桥利用ABAQUS进行建模分析,分析因施工造成的沉降对桥体关键部位引起的应力集中现象,进而为桥体的专项保护提供参考。(4)结合上述地铁施工造成的应力应变规律,针对本地铁工程多次多方向穿越人行天桥情况,对既有人行天桥提出了支顶保护方案来保护既有人行天桥不因施工造成功能和结构损坏。对支顶方案保护下竖井、横通道施工时桥体的关键部位进行定期检测验证了支顶方案的有效性。结合研究预测暗挖大断面隧道和暗挖小断面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桥体沉降,定量的提出预支顶量来保护下一阶段施工过程中既有人行天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许锋,杨定强,吴新泽,孙宇超[4](2021)在《多点后方交会法在地铁竖井联系测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竖井联系测量工作的可操作性及准确性对矿山法隧道施工至关重要。以广州市轨道交通21号线某标段2号隧道为研究对象,基于施工竖井结构及现场环境的特殊性,对用于辅助测量的4根钢丝距离和角度进行观测,再利用多点后方交会及钢丝坐标传递原理实现井上和井下坐标传递。研究表明,在隧道开挖至40~60 m、100~150 m、贯通前150~200 m处3个位置开展联系测量工作,可获得井下控制点坐标和方位;利用测量基线指导隧道施工,隧道最大横向贯通误差为38.8 mm,横向贯通限差为±100.0 mm,贯通测量成果良好。结果表明:基于多点后方交会法联系测量技术在地铁竖井联系测量工作中可以快速实现高精度的坐标、方位传递,指导隧道施工,弥补传统常规联系测量方法的不足。

段忠辉[5](2019)在《高速地铁隧道空气动力学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地铁运营速度的不断提高,列车高速通过隧道引起的空气动力学问题不容忽视。为了研究高速地铁列车通过区间隧道时的气动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本文以地铁列车、区间隧道和车站两端通风竖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高速地铁列车通过隧道时的气动效应展开研究。基于Fluent计算软件,采用三维粘性、可压缩、不等熵、非定常流的控制方程和标准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并利用滑移网格技术,对不同影响因素下高速地铁隧道内的气动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此外,本文针对不同速度等级下隧道合理净空面积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了车站两端通风竖井和车站屏蔽门对气动效应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合理竖井面积与高度。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有:(1)建立了高速地铁列车过隧道的数值计算模型并进行动模型试验验证,得到的测点压力变化规律和压缩波峰值与数值计算结果相同,说明了数值模型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2)针对不同车速、隧道长度和阻塞比对隧道内气动压力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计算表明高速地铁隧道内气压最大值与列车速度的平方近似成正比,与阻塞比成幂指数关系,且幂指数在N=1.3±0.25范围内,与国内外研究人员在高速铁路隧道领域的结论具有一致性。(3)研究了不同车速及阻塞比情况下列车车内外压力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车体表面压力峰值与车速和阻塞比满足幂指数关系,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和阻塞比的增加而变大;结合现有规范及相关文献,给出了高速地铁隧道不同舒适性标准下列车密封指数与阻塞比对应关系表。(4)研究了车站两端竖井和屏蔽门对气动效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车站两端竖井同时开启降压效果最好,竖井合理截面积应为隧道截面积的32%左右,高度应该控制在20m左右。

纪万坤,靳羽西,徐国勇[6](2019)在《平面联系测量在天津地铁长盾构区间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面联系测量即定向测量是轨道交通工程测量中的关键环节,基于对地铁长盾构区间控制测量的研究,采用了导线直接传递法、双联系三角形测量、两井定向、钻孔投点定向等定向测量的方法,保证了隧道的优质贯通。实践表明,定向测量方法应根据施工条件灵活选择,导线直接传递法对明挖车站在前期容易布设,仅有一个竖井时可采用双联系三角形法,两井定向精度可靠,具备条件时可优先采用,对于长大盾构区间可通过钻孔投点定向法来提高定向测量精度。

马福义[7](2019)在《鹤岗矿区工业广场“空天地”变形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鹤岗矿区多处煤矿出现工业广场变形破坏情况,如地表沉陷、建筑物开裂、井塔倾斜、竖井井筒变形破坏等,多次造成人员受伤。为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测数据分析、数值模拟分析、机器学习等研究手段,对鹤岗矿区工业广场变形因素及监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鹤岗矿区“空天地”多源监测数据融合的变形预测预警模型,并研发了鹤岗矿区变形监测智能预警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构建了双基准网的矿区工业广场“空天地”模块化变形监测系统;运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与数理统计方法对系统框架双基准网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①建立了以IGS站、CORS站、GNSS基准站三级架构下的矿区工业广场双基准网系统,并构建了顾及地壳速度场的双基准网精密单点定位稳定性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鹤岗矿区基准网受地壳速度场影响,向东侧以22mm/a速度移动的特征,与周边IGS参考站移动速率一致。通过对双基准网内点位相对位移检验发现,CORS站间3年内水平方向相对变化量13mm,GNSS基准站间3个月内水平方向坐标变化量6mm,符合规范要求,表明“空天地”多源协同变形监测系统基准框架稳定可靠。②建立了以“空天地”多源协同监测方法为子模块的立体工业广场变形监测系统。将各监测模块与天基、空基、地基、地下四部分有机融合,构建了以SBAS-InSAR系统监测矿区工业广场周边变形,以GNSS系统监测矿区工业广场地表变形,以三维激光扫描监测建筑及竖井井筒变形,以震源定位技术监测井下越界开采的多服务器立体监测模式。(2)将实验区“空天地”多源变形监测数据进行了多算法处理及数据融合,提出了分区化多源变形监测数据Web神经网络融合算法模型。将实验区分区化并提取各分区监测结果影响因子,分别进行Web神经网络Softmax函数逻辑回归分析,将迭代结果映射为[0,1]结果矩阵,并将各区结果矩阵赋权计算,获取整体安全系数矩阵,并以此判断实验区安全等级,经实测准确率92%。(3)结合数值模拟与“空天地”多源数据分析结果,对实验区变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在周边小煤矿不确定、不正规开采等复杂影响条件下矿区工业广场的变形规律。①随着周边小煤矿的开采推进,实验区垂直方向上整体呈现下沉趋势,但沉降速率各监测点均不相同,实验区南北下沉量大,中部下沉量小。通过4个月的实测结果表明,实验区南侧下沉量28mm,北侧下沉量34mm,中部下沉量20mm,南侧小煤矿聚集区域下沉速度25mm/a,实验区东北侧受两处小煤矿影响,最大下沉量达34mm。水平方向上,中部向东侧移动,上部受小煤矿影响向北侧移动,下部受小煤矿影响向东南侧移动,南北两侧紧邻小煤矿开采边界区域累计移动量19mm,实验区其余部分移动量最大23mm,揭示了在多矿井复杂采动影响条件下矿区工业广场移动规律异常的特征。②针对矿区建筑倾斜问题,提出了“双线性插值与面积射影定理法”建筑点云倾斜度算法,并对实验区井塔倾斜变化进行了分析。新主井井塔受东侧小煤矿采空区影响向东南方向倾斜,倾斜度2.15‰,混合井井塔由于与周围建筑相连接,整体刚度较大,向西南略微倾斜,倾斜度0.69‰,通过多期数据比较,倾斜度变化量0.3‰。竖井井筒井口中心较井底中心向东偏移287mm,整体位移量在100m~250m之间,自井底标高-300.468m处向上,整体井筒向西凸出,自井底标高117.896m处向上,整体井筒向东凸出,倾斜度呈现先小后大的趋势,且随标高增加呈非线性增长趋势。(4)鹤岗矿区工业广场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研发以JavaScript语言为平台,开发Web平台Kalman滤波降噪程序对监测数据预处理,首次将神经网络变形预测模型融合于浏览器当中,首次提出了 Web神经网络的分区化工业广场智能预警模型,通过Web神经网络在线机器深度学习算法对工业广场各分区监测结果进行数据融合,以此判断工业广场安全等级。并研发囊括SBAS-InSAR监测、地表变形监测、建筑变形监测、震源监测、数据融合预警、VR虚拟现实等模块的鹤岗矿区“空天地”智能监测预警系统。

王冰琰,赵二华,董志航[8](2017)在《地铁施工测量精度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合北京地铁16号线的工程实践,从地面控制测量、竖井联系测量、地下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4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地铁暗挖区间的工程测量方法和贯通误差;并根据误差不等精度分配原则,对4个环节的贯通误差进行了合理配赋,有效保证了地铁隧道的准确贯通。

刘晓华[9](2016)在《城市地铁施工测量中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地铁或轻轨)建设任务的剧增以及新的测绘技术在该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全面总结城市地铁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测量内容及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以便及时、全面、系统地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成果,保证地铁建设的顺利贯通。本文针对城市地铁建设施工测量中的地面控制网、联系测量、盾构机姿态控制、断面测量等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与研究。采用四参数转换模型建立了城市地铁框架网,并实现了城市CORS基站与框架网的统一,某市实例表明,其转换精度到mm量级。建立了地铁后建线路与已(在)建线路GPS控制网无缝对接的数据处理方法,既保证了新建GPS控制网网的精度,又兼顾了已建各线路坐标成果的延续性。以GPS最弱点点位中误差(±12mmm)推算了控制网复测的点位坐标变动允许值为±34mm。采用边角网平差模型进行钢丝法平面联系测量数据处理,以保证平面联系测量成果的可靠性,其短边(几米)精度可以达到1/20000。贯通实例表明,平面控制起算边长S0(传递到地下的起算边长)可以控制隧道的施工长度约为S0的10倍。同时,钢丝法高程联系测量工程实例表明,其高程贯通精度可以达到相当于二等水准的精度水平。全面总结了盾构法施工的主要技术特点,以及标尺法与棱镜法两种控制其姿态的基本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通过标尺法来检测隧道掘进管片姿态的计算过程。研究了基于激光点云的断面信息提取方法以及隧道中心线法平面方程的计算方法。并采用切片法与旋转法两种方法提取了隧道断面信息,实验结果表明,与极坐标法比其精度相当。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10](2015)在《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历程和现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未来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从钻爆法、盾构工法、沉管工法、明挖法和抗减震设计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不同工法(钻爆法、盾构工法、TBM、沉管工法、明挖法)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剖析;最后从运营通风、运营照明、防灾救灾、病害、维护与加固等方面对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为隧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二、地铁隧道竖井传递测量方法与精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铁隧道竖井传递测量方法与精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联系测量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联系测量的概念
2 地铁工程运用联系测量方法的意义
3 地铁工程运用联系测量具体方法与应用
    3.1 一井定向方法
        3.1.1 具体测量方式
        3.1.2 具体应用
    3.2 两井定向方法
        3.2.1 具体测量方法
        3.2.2 具体应用
    3.3 重点关注事项
4 结束语

(2)盾构法地铁隧道施工测量误差控制技术措施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地铁盾构隧道施工测量误差分配
3 地面控制测量误差控制措施
4 联系测量误差控制措施
5 地下控制测量误差控制措施
6 盾构隧道掘进轴线偏差测量控制措施
7 结 语

(3)地铁施工对既有人行天桥的影响及保护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地铁穿越工程概述及研究现状
        1.2.1 地铁穿越工程概述
        1.2.2 国内外穿越工程发展及研究现状
        1.2.3 地铁穿越桥梁保护研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概况及风险分析
    2.1 穿越工程概况
        2.1.1 新建工程概述
        2.1.2 既有人行天桥概况
        2.1.3 既有人行天桥与新建工程位置关系
    2.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
        2.2.1 工程地质情况
        2.2.2 水文地质情况
    2.3 工程设计施工
        2.3.1 地下水处理
        2.3.2 区间主体结构概况
        2.3.3 竖井、横通道及区间正线施工概况
    2.4 工程主要风险分析及重难点
        2.4.1 工程主要风险分析
        2.4.2 工程重难点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监测方案及监测数据分析
    3.1 地铁穿越工程监测方案
        3.1.1 监测对象及频率周期
        3.1.2 监测控制值及预警管理标准
        3.1.3 监测方法
        3.1.4 现场巡视方法
        3.1.5 应急处理措施
    3.2 监测数据分析
        3.2.1 竖井、横通道施工过程各监测点位沉降变化
        3.2.2 各施工阶段造成桥体沉降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穿越工程数值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ABAQUS软件简介
    4.3 模拟所用ABAQUS本构模型介绍
    4.4 计算模型和参数
        4.4.1 计算模型概况
        4.4.2 计算参数和接触面条件
        4.4.3 模拟分析过程
    4.5 穿越工程结果分析
        4.5.1 监测点位
        4.5.2 穿越工程不同点位模拟沉降量与实测沉降量对比分析
        4.5.3 不同地下结构施工对桥体附近地面沉降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沉降引起的桥体应力应变数值模拟分析
    5.1 引言
    5.2 桥体模型
        5.2.1 桥体模型概况
        5.2.2 模型参数
        5.2.3 模拟分析过程
    5.3 桥体应力应变分析
        5.3.1 桥体测点布置
        5.3.2 地下穿越工程施工过程桥体应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行天桥保护和支顶方案
    6.1 人行天桥保护措施
    6.2 支顶原理
    6.3 支顶方案
        6.3.1 支顶点位的选取
        6.3.2 支顶方案的确定
        6.3.3 支顶的准备
        6.3.4 支顶要求与保障措施
    6.4 支顶效果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课题及取得科研成果

(4)多点后方交会法在地铁竖井联系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多点后方交会法
2 实施过程
    2.1 工程概况
    2.2 测量准备
    2.3 控制点检核
    2.4 地面导线测量
    2.5 竖井联系测量
3 成果与分析
    3.1 联系测量成果
    3.2 阶段成果比较
    3.3 贯通测量
4 测量注意事项
5 结论

(5)高速地铁隧道空气动力学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地铁隧道空气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3 竖井对隧道内空气动力学效应影响的研究现状
        1.2.4 相关研究成果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隧道空气动力学计算理论基础
    2.1 高速列车过隧道空气流动基本特征
    2.2 计算流体力学数值理论
    2.3 控制方程
        2.3.1 基本控制方程
        2.3.2 湍流控制方程
    2.4 滑移网格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3.1.1 列车计算模型
        3.1.2 地铁隧道计算模型
        3.1.3 计算区域的建立
        3.1.4 网格生成
        3.1.5 边界条件的设置
    3.2 动模型试验
        3.2.1 设备装置的构成
        3.2.2 模型试验参数
    3.3 试验结果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高速地铁隧道气动荷载影响因素研究
    4.1 地铁列车过隧道工况描述和流场分析
        4.1.1 计算工况建立和测点布置
        4.1.2 地铁列车过隧道压力波传播过程分析
        4.1.3 地铁列车过隧道时的流场分析
    4.2 隧道长度对气动荷载影响规律
    4.3 列车速度对气动荷载影响规律
    4.4 地铁隧道阻塞比对气动荷载影响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高速地铁隧道合理净空面积研究
    5.1 隧道空气动力学舒适性标准
    5.2 瞬变压力向车内的传播规律
    5.3 不同速度下地铁隧道合理净空面积数值分析
        5.3.1 问题的提出和工况描述
        5.3.2 车外压力分布规律
        5.3.3 车内压力变化率评定
    5.4 列车密封指数与净空面积对应关系
    5.5 本章小结
6 地铁车站通风竖井和屏蔽门对气动效应的影响研究
    6.1 竖井减压原理与计算模型建立
        6.1.1 竖井减压原理
        6.1.2 模型与工况的建立
        6.1.3 列车过含有竖井隧道时的流场分布
    6.2 竖井开启方式对隧道内气动效应的影响
        6.2.1 隧道内测点压力变化情况
        6.2.2 车头内外压力变化情况
        6.2.3 小结
    6.3 竖井面积对隧道内气动效应的影响及优化
        6.3.1 隧道内测点压力变化情况
        6.3.2 车头内外压力变化情况
        6.3.3 小结
    6.4 竖井高度对隧道内气动效应的影响及优化
        6.4.1 隧道内测点压力变化情况
        6.4.2 车头内外压力变化情况
        6.4.3 小结
    6.5 屏蔽门与站台边缘不同距离时的气动效应分析
        6.5.1 隧道内测点压力变化情况
        6.5.2 车头内外压力变化情况
        6.5.3 小结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平面联系测量在天津地铁长盾构区间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概况
3 工程实践
    3.1 地面控制测量
    3.2 导线直接传递法
    3.3 双联系三角形定向测量
    3.4 两井定向法
    3.5 钻孔投点定向法
4 结论

(7)鹤岗矿区工业广场“空天地”变形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变形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矿区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2.3 Web神经网络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空天地”多源协同变形监测系统构建及框架稳定性研究
    2.1 实验区工程概况
    2.2 “空天地”多源协同变形监测系统框架
        2.2.1 系统主要监测内容与技术手段
        2.2.2 系统精度要求
        2.2.3 系统组成架构
    2.3 系统框架稳定性研究
        2.3.1 基于精密单点定位和统计分析的CORS网稳定性分析
        2.3.2 地壳速度场对基准网稳定性影响分析
        2.3.3 CORS站间相对稳定性分析
        2.3.4 GNSS基准站网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鹤岗矿区工业广场“空天地”系统数据获取及融合方法研究
    3.1 系统起算数据可靠性研究
        3.1.1 矿区原有控制点概况
        3.1.2 尺度分析法原理
        3.1.3 控制点小环组合尺度分析
        3.1.4 控制点整网组合尺度分析
        3.1.5 CORS站与控制点组合平差分析
    3.2 系统数据获取及处理方法研究
        3.2.1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沉降监测方法研究
        3.2.2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建筑变形监测方法研究
        3.2.3 基于GNSS技术的工业广场地表变形监测方法研究
        3.2.4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竖井井筒变形监测方法研究
        3.2.5 基于震源定位技术的井下越界开采监测方法研究
    3.3 系统监测精度分析研究
        3.3.1 三维激光扫描位移监测精度分析
        3.3.2 “双线性插值与面积射影定理法”倾斜度算法精度分析
        3.3.3 地表GNSS监测系统精度分析
        3.3.4 竖井井筒三维激光扫描变形监测精度分析
    3.4 “空天地”多源监测数据融合预警方法研究
        3.4.1 分区化多源监测数据神经网融合预警模型
        3.4.2 分区化多源数据融合模型影响因子及权值
        3.4.3 分区化多源数据融合模型机器学习及预警
        3.4.4 多源数据神经网并行计算融合系统研发
    3.5 本章小结
4 鹤岗矿区工业广场地表及建(构)筑物变形规律研究
    4.1 矿区工业广场及建筑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4.1.1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三维有限元建模
        4.1.2 地表及建筑动态变形数值模拟
        4.1.3 地表及建筑物变形机理分析
    4.2 矿区工业广场地表变形规律研究
        4.2.1 矿区工业广场地表变形分量统计分析
        4.2.2 矿区工业广场地表变形回归分析
        4.2.3 矿区工业广场变形规律研究
    4.3 矿区工业广场建(构)筑物变形规律研究
        4.3.1 矿区工业广场建筑变形规律分析
        4.3.2 矿区工业广场竖井井筒变形规律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鹤岗矿区工业广场“空天地”变形监测预警系统研发
    5.1 监测数据Web-Kalman滤波方法研究
        5.1.1 JavaScript简介
        5.1.2 Web-Kalman滤波的监测数据降噪方法研究
    5.2 基于多源监测数据的Web神经网融合与预警方法研究
        5.2.1 监测数据神经网络处理原理
        5.2.2 Web神经网络构建方法研究
        5.2.3 监测点变形Web神经网络预测研究
        5.2.4 Web神经网络多源数据融合预警研究
    5.3 鹤岗矿区工业广场多源监测预警系统研发
        5.3.1 三维浏览器绘图协议WebGL
        5.3.2 多源监测预警系统架构
        5.3.3 多源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功能展示
        5.3.4 预警系统移动平台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地铁施工测量精度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测量任务概况
    1.1 测量控制网的建立
    1.2 多作业面放样精度控制
2 测量方法与误差分配
    2.1 地面控制测量
    2.2 竖井联系测量
        2.2.1 一井定向
        2.2.2 两井定向
    2.3 地下控制测量
    2.4 高程控制测量
3 结语

(9)城市地铁施工测量中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地铁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
        1.2.1 地面控制测量
        1.2.2 联系测量
        1.2.3 地下控制测量
        1.2.4 地下施工测量
        1.2.5 地铁竣工测量
    1.3 地铁施工测量的特点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1.5.1 绪论
        1.5.2 城市地铁控制网的关键技术
        1.5.3 联系测量
        1.5.4 盾构机和隧道管片的姿态控制方法
        1.5.5 地铁竣工测量
        1.5.6 总结和展望
第2章 城市地铁控制网的关键技术
    2.1 城市地铁控制网长度变形的计算方法
        2.1.1 高程归化长度变形计算方法
        2.1.2 高斯投影改正长度变形计算方法
        2.1.3 地面观测值归算到高斯平面上的长度变形计算
    2.2 地铁框架网建立的基本方法
    2.3 不同线路之间控制网的无缝对接
    2.4 地铁控制网复测精度分析
        2.4.1 GPS控制网复测的基本原则及成果比较
        2.4.2 控制网复测的精度分析
    2.5 实例分析
        2.5.1 地铁框架网实例分析
        2.5.2 某市地铁7号线控制网
        2.5.3 某市地铁3号线复测网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联系测量
    3.1 平面联系测量
        3.1.1 一井定向
        3.1.2 两井定向
    3.2 高程联系测量
    3.3 平面联系测量实例
        3.3.1 某车站两井定向实例
        3.3.2 某区间平面联系测量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盾构机和隧道管片的姿态控制方法
    4.1 盾构机基本原理及特点
        4.1.1 盾构机的基本原理
        4.1.2 盾构施工技术的主要特点
    4.2 盾构机姿态控制
        4.2.1 棱镜法测量盾构机姿态
        4.2.2 标尺法测量盾构机姿态
        4.2.3 施工测量坐标系与盾构机坐标系的转换
        4.2.4 两种盾构机姿态控制测量方法的比较
    4.3 管片姿态控制
    4.4 工程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铁竣工测量
    5.1 地铁断面测量的技术要求
        5.1.1 断面测量的精度及密度要求
        5.1.2 断面测量的位置要求
    5.2 三维激光扫描的基本原理
        5.2.1 脉冲式三维激光扫描仪工作原理
        5.2.2 相位式三维激光扫描仪工作原理
        5.2.3 两种扫描仪之间的对比
    5.3 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隧道断面提取方法
        5.3.1 隧道断面点云数据提取流程
        5.3.2 隧道中心线文件组织与管理
        5.3.3 隧道中心线法平面方程计算
        5.3.4 曲面拟合算法研究
        5.3.5 隧道断面点云数据提取方法
    5.4 扫描仪和全站仪测量成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参与的主要工程项目
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
1 隧道工程建设成就与展望(山东大学李术才老师提供初稿)
    1.1建设历程
    1.2 建设现状
    1.3 技术发展与创新
        1.3.1 勘测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1.3.2 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1.3.3 隧道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进步
        1.3.4 隧道工程结构新材料与运营管理的进步
    1.4 展望
        (1)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2)隧道精细化勘测与地质预报
        (3)岩溶隧道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4)水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5)复杂及深部地层大型掘进机施工关键技术
        (6)岩爆与大变形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2 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
    2.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提供初稿)
        2.1.1 设计理论
        2.1.1.1 古典压力理论
        2.1.1.2 弹塑性力学理论
        2.1.1.3 新奥法理论
        2.1.1.4能量支护理论
        2.1.1.5 其他理论
        2.1.2 设计模型
        2.1.2.1 荷载-结构模型
        2.1.2.2 地层-结构模型
        (1)解析法
        (2)数值法
        2.1.3 设计方法
        2.1.3.1 工程类比法
        2.1.3.2 信息反馈法
        2.1.3.3综合设计法
        2.1.4 设计参数
        2.1.5 小结
    2.2 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2.2.1 盾构隧道管片选定及设计
        2.2.1.1 管片类型、接头方式的选择
        2.2.1.2 管片结构设计
        2.2.1.3 管片防水设计
        2.2.2盾构的构造、设计与选型
        2.2.2.1盾构主体设计
        2.2.2.2 盾构刀盘刀具的设计
        2.2.2.3 盾构其他部分的构造与设计
        2.2.2.4 盾构选型
        2.2.3 开挖面稳定
        2.2.4 盾构掘进控制设计
        2.2.4.1 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2.2.4.2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2.2.5 小结
    2.3 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2.3.1 沉管管段设计
        2.3.2 防水与接头设计
        2.3.3抗震设计
        2.3.4 防灾研究
    2.4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2.4.1 明挖隧道基坑设计的主要内容
        2.4.2 设计理论———土压力理论
        2.4.3 设计模型
        2.4.4 设计方法
        2.4.4.1 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2.4.4.2 内支撑体系设计方法
        2.4.4.3 基坑稳定性设计方法
        2.4.4.4 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2.4.5 其他
    2.5 抗减震设计(西南交通大学何川、耿萍、张景、晏启祥老师提供初稿)
        2.5.1 隧道震害
        (1)隧道震害的类型
        (2)隧道震害原因
        (3)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2.5.2 抗震计算方法
        2.5.2.1 静力法
        2.5.2.2 反应位移法
        2.5.2.3 时程分析法
        2.5.3 抗减震构造措施
        2.5.3.1 抗震构造措施
        2.5.3.2 减震构造措施
        2.5.4 小结
3 隧道施工技术
    3.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杨其新老师提供初稿)
        3.1.1 钻爆法施工的发展与现状
        3.1.2隧道钻爆开挖技术
        3.1.3 隧道支护技术
        3.1.4 监控量测
        3.1.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3.1.6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技术
        3.1.7 小结
    3.2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3.2.1 盾构始发、到达技术
        (1)盾构始发技术
        (2)盾构到达技术
        (3)端头加固
        3.2.2盾构掘进技术
        (1)开挖面稳定控制
        (2)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3)刀具磨损检测
        3.2.3 管片拼装技术
        3.2.5 壁后注浆技术
        3.2.5带压进仓技术
        3.2.6 地中对接技术
        3.2.7 特殊地层条件施工技术
        3.2.8 盾构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刀具磨损问题
        (2)管片上浮问题
        (3)高水压、长距离、大直径盾构隧道问题
        3.2.9 盾构施工新技术展望
    3.3 TBM隧道修建技术(北京交通大学谭忠盛老师提供初稿)
        3.3.1 概述
        3.3.2 TBM的工程应用
        3.3.3 TBM制造技术
        3.3.3.1 TBM刀盘刀具研制
        3.3.3.2 大坡度煤矿斜井TBM研制
        3.3.3.3 大直径多功能TBM研制
        3.3.3.4 小型TBM研制技术
        3.3.3.5 TBM再制造技术
        3.3.4 TBM隧道地质勘察技术
        3.3.5 TBM施工选型技术
        3.3.6 TBM洞内组装及拆卸技术
        3.3.7 TBM掘进技术
        3.3.7.1 敞开式TBM掘进
        (1)刀盘刀具设置技术
        (2)不良地质段TBM施工技术
        3.3.7.2 护盾式TBM掘进技术[373-379]
        (1)护盾TBM卡机脱困技术
        (2)护盾TBM预防卡机技术
        3.3.8 TBM长距离出渣运输技术
        3.3.9 TBM施工测量技术
        3.3.10 TBM支护技术[385-387]
        (1)衬砌与TBM掘进同步技术
        (2)复合衬砌施工技术
        (3)管片拼装技术
        3.3.11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88-390]
        3.3.12 TBM新技术展望[337,388-391]
    3.4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3.4.1 地基处理
        3.4.2 管节制作
        3.4.3 管节沉放对接
    3.5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3.5.1 施工原则
        3.5.2 围护结构施工技术
        3.5.2.1 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3.5.2.2 锚索支护施工技术
        3.5.2.3 灌注桩施工技术
        3.5.2.4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3.5.2.5 钢板桩施工技术
        3.5.2.6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3.5.2.7 双排桩施工技术
        3.5.2.8 微型钢管桩施工技术
        3.5.2.9 SMW施工技术
        3.5.2.10 旋喷桩施工技术
        3.5.3 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3.5.3.1 内支撑施工技术
        3.5.3.2 锚索(杆)施工技术
4 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
    4.1 运营环境
        4.1.1 运营通风(长安大学王亚琼、王永东老师,兰州交通大学孙三祥老师提供初稿)
        4.1.1.1 隧道通风污染物浓度标准研究
        4.1.1.2 横向通风研究
        4.1.1.3 纵向通风研究
        4.1.1.4 互补式纵向通风研究
        4.1.1.5 特殊隧道工程通风研究
        (1)高海拔公路隧道
        (2)沙漠隧道
        (3)曲线隧道
        (4)城市隧道
        4.1.1.6 通风控制模式研究
        4.1.1.7隧道通风数值模拟
        4.1.1.8 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4.1.1.9 隧道通风现场测试分析
        4.1.1.10 通风理论及软件设计研究
        4.1.2 隧道运营照明(西南交通大学郭春老师、长安大学王亚琼老师提供初稿)
        4.1.2.1 隧道照明光源研究
        4.1.2.2 隧道照明适用性研究
        4.1.2.3 隧道照明节能与安全研究
        4.1.2.4 隧道照明控制模式研究
        4.1.2.5 照明仿真计算及测试
        4.1.3 隧道运营环境研究展望
    4.2 防灾救灾(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长安大学王永东老师,中南大学易亮老师提供初稿)
        4.2.1 隧道火灾
        4.2.1.1 隧道火灾发展规律研究
        4.2.1.2 隧道火灾救援与人员逃生
        4.2.1.3 隧道衬砌结构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4.2.1.4 隧道路面材料阻燃技术
        4.2.2 隧道防爆
        4.2.2.1 隧道内爆炸
        4.2.2.2 隧道外爆炸
        4.2.3 隧道防水
        4.2.3.1隧道水灾害机理研究
        4.2.3.2 隧道水灾防治研究
        (1)水灾害预报探测技术
        (2)突水灾害的治理技术
        4.2.4 隧道防冻
        4.2.4.1 冻胀机理分析和冻胀力研究
        4.2.4.2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
        4.2.4.3 隧道冻害防治研究
    4.3 病害(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3.1 隧道病害的种类
        4.3.2 隧道病害的分级
    4.4 维护与加固(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4.1 衬砌加固
        4.4.2 套拱加固
        4.4.3 注浆加固
        4.4.4 换拱加固
        4.4.5 裂缝治理
        4.4.6 渗漏水治理
5 结语

四、地铁隧道竖井传递测量方法与精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联系测量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刘小平. 居舍, 2021(28)
  • [2]盾构法地铁隧道施工测量误差控制技术措施和方法[J]. 徐秀川,段双全,张伟. 城市勘测, 2021(03)
  • [3]地铁施工对既有人行天桥的影响及保护方案研究[D]. 李朝成.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多点后方交会法在地铁竖井联系测量中的应用[J]. 许锋,杨定强,吴新泽,孙宇超. 铁道勘察, 2021(02)
  • [5]高速地铁隧道空气动力学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 段忠辉.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平面联系测量在天津地铁长盾构区间中的应用[J]. 纪万坤,靳羽西,徐国勇. 城市勘测, 2019(02)
  • [7]鹤岗矿区工业广场“空天地”变形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D]. 马福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8]地铁施工测量精度控制研究[J]. 王冰琰,赵二华,董志航. 地理空间信息, 2017(03)
  • [9]城市地铁施工测量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 刘晓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2)
  • [10]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5)

标签:;  ;  ;  ;  

地铁隧道竖井传输的测量方法及精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