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审美观念的变革及其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观念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审美观念变革是新时期以来最为突出的文化现象。其主要特征有,审美价值的更新,由伦理本位到多元取向;审美意识的转换;由艺术独尊到多元渗透;审美趣味的革命;由精神观照到生存实践。审美观念的这种变化,有利于大众文化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
审美观念的变革与发展,是新时期最为突出的文化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当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动,大众文化传播的繁荣以及大众文化形态的兴起,为新时期审美观念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契机,由此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审美观念变革的活跃景象。从理论上深入分析和总结这一现象,有利于把握当代审美的基本走向,自觉地建设和培育一种新的大众审美文化形态。
一、审美价值的更新:由伦理本位到多元取向
新时期大众审美观念的变化,首先发生于作为本体和审美基石的价值体系的动摇。随着我国经济生活的市场化趋向,美学历史上以伦理观念为核心的审美价值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中国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审美价值体系也正在失去往日的魅力。
众所周知,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传统审美观念,其最大特点是强调审美的功利目的,即提倡以“政教”为中心的美学观,重视审美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和伦理教化作用,在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上,都不同程度地以政治教化作为审美判断的依据。这种功利主义的美学观,在传统文化史中占主导地位,成为一种被推崇的正统审美观念。所以说,以伦理道德为本体的审美观,已成为汉民族的审美传统,它直接培育和塑造了华夏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创造、人格完善曾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在国人的潜意识和深层观念中,形成了一种牢固的道德认同感,以道德完善为美,以理性服从为美,美的涵义即道德完美的涵义。直至改革开放之前,在大众心目中,美还是一种抽象的道德符号与理性观念。
随着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巨大转型,道德本位这一审美价值尺度已被多元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所代替。人们心目中的审美观念则更多地与生命现象和生存本体直接联系,道德和理性本位被自然纯朴、刚健、优雅、真诚、真情、人格的完善与发展和大众化的、有个性的、形式美观的、内容充实的、感性的、有生气与活力的观念及其追求所代替。在对美的观念、理想、信仰及价值层面的理解认同中,道德中心的状态已开始改变,出现了多元化的审美价值取向。
取向之一,重视新型审美关系的培育。新时期审美观念变化最显著的成果之一,就是对人类生活过程和生存状态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审美与生活的同一,追求审美即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状态,已成为当代大众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当代人已经能够自觉地按照“美的尺度”,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新型审美关系,包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诸方面关系属性的优化、调整、改变和完善,它标志着人类关系范畴从质与量两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体现出新时期审美观念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意义。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由于审美观念的扩大与普及,美化自然、追求文化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平衡,已成为新时期人们的共识。人们不仅提出了“世界只有一个地球”、“爱护我们赖于生存的土地”等主张,也创造了“美学地理学”、“美学生物学”等分支学科。从审美的价值尺度出发,研究山水、气候等自然美及自然景观的审美布局问题,研究动植物及生态美的自然保护问题,自觉地维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从审美的角度看待和利用自然,创造新的自然美,已被纳入到我国当代文化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去考虑,是审美观念更新的标志;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新时期审美观念变化的显著标志是对人的生存环境的美化与完善,即通过不断建立各自具有独立完满性的审美文化体系和审美文化的空间景观,来形成完整的审美文化网络。新时期我国社会生活领域,不仅产生了象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与艺术美等不同审美文化形态,也创造出象文学美学、戏剧美学、电影美学、电视美学、工艺美学、旅游美学、生活美学等不同审美文化类型,同时也建立了完整而多样的社会审美文化体系,包括对不同的审美文化空间、审美文化场所、审美教育活动系统的完善与扩大。以上诸种审美文化活动空间及环境系统的建设与美化,把人们从贫乏的文化环境中解放出来,也促进了社会文化心态系统的丰富与完善;在人与人关系间,追求完美的人格,倡导正义,讲究情操,希望和谐融洽,维护真诚、仁义与善良,仍然是新时期最基本的审美崇尚。人们更看重依存、合作与交流,希望恢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友爱的关系,获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情感交流。从“希望工程”的实施,到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从“理解万岁”,到爱心、真诚与合作,美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融洽的生存环境,已成为新时期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取向之二,审美消费成为价值更新的核心。当前,传统审美实践中那种充满激情、神圣崇拜及理性至上的心态已被感性的追求所取代。一方面是生活领域中审美消费现象和审美消费行为增长,它强烈地刺激了大众感性的审美文化欲求,也启动了审美文化发展的多种动力源,一种集群众性、新闻性、知识性、实用性及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感性消费文化形态,数年间就蔚为大观。审美消费趋向在生活领域的增长,把广大群众从长期呆板说教式的生活中解放出来,为人们创造和提供了一种更加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文艺领域中审美消费现象的增长,也导致文艺发展的大众化和生活化趋势。通俗歌曲、摇滚音乐、广告艺术、人体摄影、时装表演、武侠传奇、言情小说、港台电视剧,已成为当代大众最喜爱和最感兴趣的艺术类型。艺术从过去那种特定的神圣之圈中走出来,更加贴近大众生活。大众也直接同作家、作品进行交流对话,参与艺术生产,充当文艺作品最权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其审美消费中趣味欲求与价值认同意向,无可争议地决定着作品的命运与价值。审美消费行为的增长,不仅产生新的审美需要,培养出新的审美主体,而且也决定着大众审美娱乐和审美享受的倾向,使大众社会心理得到新的拓展与自我解放。审美享受需要是人类生命的一种本质属性,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生命潜能和欲望,以充实和发展生命。审美享受带来新的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创造出全新的社会理想人格,这种变革是相当深刻的,它是文化心理结构的内在革命。从某种程度说,审美消费恢复了人的生存的本来面目,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在审美观念变革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取向之三,新型人格理想与审美个性的生成和转换。新时期审美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对信仰和理想层面造成极大的震动,引起深层精神结构的变更,一种新的人格理想也在逐渐形成。众所周知,在传统审美理想中,人们所崇尚的人格范型与以道德为本位的伦理文化相适应,其价值趋向更侧重于以“求善、尚德、修身”为人生目标,这一群体共律意识经过一代代“圣人、贤者”的修复与完善,不但培养了民族的义务感,成为社会整体人际关系的核心内容,而且也造就了华夏民族的人格结构。传统人格范型重群体本位、道德至上,重内在价值和人格修养,与西方文化中尊个性、重理智,强调自由、独立的价值特征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内涵更侧重对整体性、义务性和规范性等特征的培养,以而导致古代人格缺乏鲜明的、丰富多彩的个体特点,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带来许多障碍。
新时期审美观念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变革和解放,创造出许多新的价值思想,如重视物质功利,重视个性、鼓励竞争、坚持开放、追求创新等。这些新型文化思想从根本上超越了单一型政治伦理模式,是对旧的文化遗传本能和文化顺应惰性的反叛。在文化心理的建设方面,新的审美观念追求感性的完善和理性的富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对生活意义的占有和体验,强调让人的需要、欲望、能力、交往、享乐等多种要素得到充分满足和发挥,追求精神美化与物质生活的共同进步,充分展现了人的发展的丰富性、多样性与完整性的统一。审美观念的巨大变化,不仅促使人们努力探求和解决与生存有关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实现,也努力探求和解决他们的生命存在、生活体验和心灵境界等涉及到人的安身立命和带有终极价值关怀的许多深层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当代人的审美个性的转换与成熟。人们的自由意志、创造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审美参与意识日渐强烈,人们对自身发展的渴望,对价值实现的迫切需求,对完美人格形态的自觉追求,已成为新的审美崇尚,它预示出一种新的社会人格理想形态的形成,在现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转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审美意识的转换:由艺术独尊到多元渗透
新时期审美意识的跨文化渗透和在生活空间的广泛拓展,也是审美观念变革的一大特征,它充分体现了审美文化系统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当代审美行为的自觉建立。
众所周知,从中外美学史的发展状态看,长久以来美学和审美观念被看作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其理论构成常常被哲学家和美学家作为自足的体系来研究,而往往忽略美的观念和价值在人类文化结构和文明型态中的意义的拓展。比如,从哲学高度对美的本质进行形而上学的思考,是美学自诞生以来发展的一大趋向,尽管这种思考往往支配和决定着整个美学领域各种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但由于过分偏爱理论思辨的功能,以及思辨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直接影响了美学和人类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审美观念日益失去自己的内在活力,脱离人类的心理历程和感性生活形态,并导致其理论构架越来越狭窄,越来越封闭和空泛。在这种哲学构架内,美并非一种活生生的形态,而是一种理念和符号;从艺术领域考察人类的审美现象,寻求审美观念的本质和规律,也是人类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传统。以艺术为本体的美学倾向,在对审美本质及发展趋向的思考上,不乏有许多深刻独到之外,但不能不看到,这种美学倾向远离现实审美和人类实践中的美学问题。审美意识以艺术独尊,会日益疏远和脱离人类赖以生存的实践活动和广泛的文化活动,把审美观念导入到艺术的想象之中,日益失去深刻的文化智慧与生命活力,与人类的真实存在和发展产生隔膜,成为玄而又玄的形态。
然而,新时期人类生活的巨大转型,彻底改变了以艺术为中心的审美观念状态,当代审美意识也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它由一维走向多维,由平面走向立体,由艺术本位走向多元渗透,由规范、限定走向沟通、拓展和融合。审美观念由此成为一种最富有范导功能和构型力量、扩散性、辐射性和渗透力极强的活跃因子,广泛体现于不同实践领域和文化领域。在物质文化系统方面,相应产生出劳动美学、技术美学、科学美学、企业美学、工业美学、商品美学、经济美学等物质审美文化形态;在人类生活和文化系统方面,相应产生出环境美学、城市美学、医学美学、心理美学、教育美学、人类美学、生命美学等社会审美文化形态。审美观念的这种客观转型,无疑扩大了它的内涵与外延,也进一步促使审美意识向人类现实意识的转化,转化成一种开放的系统和要素,它已从抽象的意识层次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审美技术行为、审美文化行为和审美生存行为,无疑是新时期审美意识转型所产生的三种重要范式和类型。
审美技术行为产生于物质生产实践过程,它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晶和必然的发展趋势,是审美观念和科技进步相结合的产物。从人类的一般物质文化形态看,它直接产生于人类应用工具系统展开其生命活动的结果,是在人类物质生产领域形成的。物质生产过程由于是人类利用工具形式对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利用和改造,其中凝结着人类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创造意向,凝结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美的尺度,所以,当人类的才能与智慧从中得到感性显现时,便会感到一种自由创造的愉快,这就是人的技术行为的审美性体现。按照这种理解,审美技术行为包括人类技术活动中的行为经验及其审美性的创造,在高技术、高科学发达的当代,技术审美系统的出现和完善是审美观念变革的重大飞跃。由此可见,审美技术行为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实用性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审美观念的日益发展和深入,重视审美技术行为的能动意义和推动作用,已成为现代物质生产的重要趋向。大到城市建设、环境美化,小到商品包装、产品设计、企业管理和广告、推销,无一不和审美技术行为发生广泛联系。随着科技发展和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审美技术行为会不断向各个领域逐渐延伸,并在解决科技生产过程中人与环境、人与产品的审美和谐,解决人的生存美化,协调人与工业文明及商品社会中的健康而合理的发展等方面,产生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建立以人为核心的科技审美文化网络,把美的宗旨和原则运用到科技革命的不同方面,使科技行为本身具有更为普遍的审美性质,这既是审美意识转换的新特点,也是审美技术行为所包涵的基本的价值取向。
审美文化行为的产生,也是新时期审美观念变革的一大成果,它以主体参与和精神实践的方式,寻求对美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进入现实的审美关系状态。传统审美行为产生的主要依据是艺术创造和欣赏过程,人们进入艺术的审美过程时,便暂时中断了与世界的现实联系,这种审美方式既具有深远的魅力,也具有虚幻性。传统审美行为,虽然是改变人的情感经验的最有效和最有力的方式,但它毕竟是艺术,是想象和假定的结果。新时期审美观念的变革,使这种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变,人们的审美行为已从艺术层次拓展到广泛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的领域,进一步增强了审美行为的社会真实效果。大众审美的自觉性日渐高涨,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大,甚至产生出诸如服装美学、体育美学、烹饪美学、旅游美学等集社会文化、生活、审美为一体的新的行为模式。更为突出的是,群体性的社会审美文化行为也在逐渐走向成熟,象云南的民族文化节、陕西的古文化节、黑龙江的冰雕文化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湖北的三峡旅游和龙舟节、内蒙古草原的那达慕会、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的牡丹花会等等,其社会性审美的活跃景象是显而易见的。精神产品的市场化,把大众从长期呆板说教式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审美的实用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得到迅速发展。打开电视机、走进歌舞厅,消费文化气息就会扑面而来,文化娱乐、音像传播、美术广告、信息宣传等等,凡是有文化的地方,就能看到美的形象和宣传。种种迹象表明,新时期审美观念的变革,已广泛扩散和渗透于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审美文化行为的核心是对社会审美行为的生产与培育,它能有效地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生活质量产生有益的影响,把美的内涵溶解到各种社会文化形态中,以便为人的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最佳的文化条件和文化空间。文化进步与审美理想的统一,是审美观念建设中的重大课题。
审美生存行为的日益自觉和广泛普及,也是新时期审美观念变革所带来的新趋向。人的需要层次更加丰富,审美需求占主导地位,审美不仅仅成为一种外在的装饰和点缀,而且具有了行为方面的深刻意义。事实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精神生活的最大变化是审美意识的普及。美化生活,追求生活情趣,用美的尺度和理想塑造自己,已成为当代人最普遍的追求和时尚。审美生存行为的自觉,来源于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因为审美之所以不完全等于生活,就在于它能使人的感知和理解脱离惯性轨道,让人从平凡的生活过程中体验和把握到事物的某些独特而新奇的方面和性质。当代人比较重视介入和参与新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的转变,也是内在心理的变革与转换。在现代人的价值观念中,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经验愈多、愈丰富、愈完善,也就愈具有审美的价值与意义。所以,无论是欣赏交响乐、参加大型艺术集会,还是读通俗小说、参观美术展览;无论是单位联谊、酒吧自娱、卡拉OK大家唱,还是气功养身、老年迪斯科、女子健美操以及盆景养花、室内装潢,虽然形态各异、气象万千,但每一种活动都成为一种文化,它有意义、有美感,已成为当代人最喜爱的生活方式。诸种活动和追求在大江南北的普及和流行,已充分说明人们审美生存行为的日益自觉和成熟,在当代人的价值趋向中,审美需要已上升到一个主导性的位置,成为精神生活中最核心的问题。
审美生存行为的自觉是人性变化、感性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志,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事业中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和重要的社会导向功能。为了保证整个社会文化心理的健康发展,应进一步培育和引导这种新生的社会人格模式。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社会总体的物质文明和消费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尚有许多社会丑恶现象的存在,如黄色消费、灰色消费和黑色消费的倾向还相当严重。人们的文化素质还比较低,精神上的贫乏和价值失落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转型期的价值变革过程还相当漫长,新的问题和矛盾还会不断产生。所以,加强对整个社会审美生存行为的培养,有利于人的现代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审美趣味的革命:由精神观照到生存实践
审美趣味,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综合表现。作为一种趣味,欣赏或不欣赏什么,崇尚或不崇尚什么,不一定表现为理性的判断和逻辑的分析。但是,在这种趣味的背后,必然隐藏着某种起支配作用的审美观念和理想。因而,审美趣味往往是最大众化和最感性化的审美观念,它直接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是大众审美文化的核心内容,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般来说,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趣味与伦理本位的审美价值标准有一定的联系,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的内在特质,培养了民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在传统的审美中,尽管也有以快感为美的生理愉悦的审美趣味,以自然为美的朴素天真的审美趣味,以虚静为美的恬静自得的审美趣味,但总的来说,审美趣味仍偏重于雅的方面,而且有较强的规范性,其主导倾向仍然是中正平和的审美趣味,即中和之美。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它表明了一种特有的审美理想及心态,即对和谐、稳定、群体自律的文化状态的追求,作为一种美的观念和趣味,被引入到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领域中,诸如人伦物理、阴阳五行、衣食住行、文学艺术等等,都以“中和”作为最规范的趣味,甚至医学养生、延年益寿,无一不以中正和平之气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审美趣味本是一种最富有个体选择倾向的时尚与嗜好,但在“道德本位”的规范下也变得神圣而严肃起来。就是说,在传统审美意识的制约下,人们只能以精神观照的方式,接受传统典籍、传统文学精品和革命文艺与进步思想的感染与洗礼,这便形成了中国清一色的传统趣味习惯。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社会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巨大转型,也使国人的审美观念发生了一场悄悄的“趣味”革命,其影响之深、辐射之广、变化之快、声势之猛,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是一次真正的感受性革命与人性解放运动,从日常生活到深层心理,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短短十几年,中国人的生活趣味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体现出如下特征和倾向。
1.趣味的通俗化,这是新时期审美观念变革最突出的方面。与传统历史上审美趣味脱离人的生存、内容单一、贫乏的倾向相比,它无疑是一种进步。趣味的通俗化标志着审美意识的普及与深入,它不再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和理论,而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即真实地溶解到人的现实存在、感性经验、心理变化和自我实践的具体过程中,成为当代人新的生存需要和生存崇尚。审美趣味的通俗化,也突出了美和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是审美观念生活化、实用化和大众化的深刻体现。它带来了大众审美意识的自觉和大众审美文化的繁荣,产生出一大批通俗艺术、消遣文学和流行音乐,使大众文化日益丰富多彩。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欲求,是现代工业文明和大众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它对抵抗和消解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的疏离感、孤独感和压抑感,保持其深层心理的平衡有积极的功能作用。
2.趣味的流行化,也是新时期审美观念变革的另一大特征。在当代社会生活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状态下,人们不再过分地迷恋于某一种审美对象和形式,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新的选择。从服饰、发型、家具到文学作品、流行音乐、影视剧作,人们以追踪流行效果为审美的满足,凡是新的审美追求和崇尚,都想去尝试、参与和投入,趋时趋新的审美心态特征表现得比较突出。当代人的这种生存实践和审美行为,表明他们不再局限于固有的传统,不再迷恋于虚幻而遥远的理想,而特别珍视生存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重视对生命实践中新经验的开发、新事物的接受和新形式的体验,这是当代人重视过程价值的深刻表现。他们不屑于把生存实践和文化趣味凝固在一种稳定的状态中,而是追求生活过程中新的经验与新的感觉。短暂性、新奇性和多样性成为新时期审美趣味流行性的主要特征。所以,对当代人的审美崇尚来说,追求趣味的流行,意味着不断开拓新的审美领域,不断发掘审美对象的丰富涵义,使审美主体永远保持无限的创造活动,努力向新的未知领域探索。而对大众审美文化的发展来说,它也的确形成了一场空前迅速多变的审美思潮,从近年来接连不断地掀起的“武侠小说热”、“追星热”、“选美热”等文化现象来看,其传播速度之快、普及面之广,就表明了这一点。
传统趣味的保守性、封闭性和稳定性被打破固然是一种进步,但过分地追逐和流行,过分地漂浮和移动,也带来了审美趣味变革中的新问题,这就是趣味流于形式而排斥内容,审美趣味内核中所稳定下来的价值要素越来越贫乏和单调。人们开始满足于沉弱在一种形而下的感官愉悦的平面上,“好看”、“好听”、“好玩”等直接的感性效应成了理想的趣味形态,而审美的认识功能、伦理效应、人文价值和理性深度被排斥在趣味之外。趣味的流行性也减弱了理性思考和审美判断的力量,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说明新时期大众审美观念的发展尚处在一种不成熟的状态,大众审美心态仍具有“短期文化效应”的特征。所以,对新时期大众审美趣味的培养来说,如何减少盲目性和浮躁病,如何培养一种健康而丰富的审美心态,使其审美期待视野开阔,期待内容丰富,这是当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标签:美学论文; 消费文化论文; 艺术价值论文; 当代艺术论文; 审美观论文; 理性与感性论文; 西方美学论文; 大众心理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艺术论文; 文化论文; 传统观念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