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育:比继续教育更高层次的思考--兼论北京第四中学的教育思想与实践_北京四中论文

青少年教育:站在比升学更高的层面上思考——兼谈北京四中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站在论文,更高论文,北京论文,四中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全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因为它关乎整个人类的命运,关乎这个星球的未来。人类智慧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既增加了人类的福祉,也增加了人类生存的危险。

因此我们不能不担忧:当我们在努力提高青少年文化水平的同时,是否培育了他们善良、宽容等良好的品行?人类的道德文明能否驾驭人类已经掌握了的巨大的物质力量?人类是否具有了使人类在这个星球上持续繁衍所必需的智慧与远见?这是今天的教育者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要正视这些问题,显然需要我们教育者自身具有大气的胸襟,需要我们站在比书本、比试卷、比升学、比科技等更高的层面上去思考,去践行。

1 “人”是教育的核心,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必须思考的最大问题

对于上述的种种教育忧患,四中人始终毫不回避、积极探索、身体力行。因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始终认为,“人”是教育的核心,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必须思考的最大问题。

北京四中创立之初,我们的民族内忧外患、国运衰危。首任校长王道元先生到任伊始,就倡导学生“学科学、学世界、学做人”。他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号召学生“朝着民主自治的道路前进”;他高度重视品德与人格教育,亲自讲授“修身”课程,“借以启发青年爱国心,随时批判旧社会一切黑暗不合理的污俗”;他倡导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们自发自觉的课外自修及自我进步”;他倡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高度重视体育与艺术教育,积极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组织;他积极筹划四中发展,带领全校师生修建校舍,整治操场,种植花木,建起了“半如乡村半如城”的美丽校园。

1919年,王道元先生为第八级毕业生撰写毕业生通讯录序言,告诫学生“要以自食其力为本根,以协同尚义为荣卫”,要“贡献于群众者不啬”,要懂得“学无止境,致用亦无止境,有生之年,皆学之日”。这段话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处世准则和道德理想,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对四中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王道元先生的这段训言,在四中建校一百年之际,被确定为四中的训诫,镌刻在训诫石上,成为四中发展的坐标和见证。

从那以后,崇尚科学、追求民主、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终身学习、服务社会的思想在四中不断传承,成为四中发展的主线以及不断追求的理想和优良校风的内涵。

在这样的教育观念引领下,北京四中在20世纪20年代制订了初、高中《学科暂行课程标准》。这是四中历史上第一部教学标准,它是对四中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的具体阐述。

同时,四中还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构建了先进的课程体系。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采取学分制管理。学校还成立了学生自治会,组织了各种学生社团。时任校长齐树芸先生认为,学生社团“实为研究学术最切合的结合,其功效殆不亚于校中正式上课,且每有驾而上之之势。这是自动求学的始基,是由‘学生’步入‘学者’的初步,十分重要”。这些回想起来十分遥远,但听起来又那么熟悉的话语,展示了四中人对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高瞻远瞩和在青少年教育理念上的先行与先进。20年代的校友回忆说,校园里每天清晨是一片读书声,情景至今难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孱弱的祖国向她的孩子们发出深沉呼唤的时候,以王道元先生为代表的四中人,以海纳百川、拓清云霾的气魄,为中国的青少年教育锻造了新的精神底蕴——强健的体魄、强健的求学精神、强健的民族意志。崇尚科学、追求民主、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终身学习、服务社会,这24个字见证了四中教育思想的大气,更昭示着四中未来必将成就大器!

2 教育不应当仅仅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当更多地关注青少年作为一个“人”的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一贯倡导“学以致用、终身学习、服务社会”的人生目标,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国家建设的事业当中。建国后不久,一批学生加入南下工作团;抗美援朝期间,学校先后有124名学生投笔从戎,奔赴保家卫国的战场;一批学业优秀的学生响应号召,留校任教,献身教育,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四中培养了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又具有突出特长、在某一学科方面达到较高水平的优秀学生。“文革”中,大批学生奔赴农村。尽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许多四中学生凭借着中学时代形成的坚定信念和扎实基础,自强不息,坚持学习。“文革”结束高校招生恢复后,许多四中学生考入大学,有的直接考取研究生,很快成为祖国四化建设的骨干人才。

大气的教育,不应当仅仅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当更多地关注青少年作为一个“人”的培养。抗美援朝期间,四中师生掀起了体育锻炼、保家卫国的高潮。1951年,四中举办了历史上第一届“爱祖国运动会”,并成为北京市唯一一所推行“劳卫制”的试点中学。50年代校友蓬铁权说,“母校的六年生活,铸就了我生命之树的基干。40多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是来自于亲爱母校全面发展的教育,支持我挑重担,站起来、走向前”。直至今天,发展体育,关注健康,始终是北京四中人矢志不渝的信念与行动。

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筚路蓝缕,百废待兴,急需各方面的人才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时代洪流中。响应时代的召唤,更快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人才,这样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是四中学校精神的核心之一。四中倡导学生全面发展,高度重视体育,号召学生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以天下为己任”,大气的胸襟和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成就了北京四中又一段辉煌!

3 尽管中学教育的成果难以在人的青少年时期显现出来,但是我们要提倡一种大气的教育,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用大气之教育造就大器之人才

20世纪最后20年,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四中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走过70余年办学历程的北京四中,虽然经历了战争濒仍、国家危亡、社会动荡的风风雨雨,但崇尚科学、追求民主、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终身学习、服务社会的学校精神更加坚定。改革开放后,社会和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使我们的青少年在这种巨变中,不迷茫、不流俗、不落伍、不冒进,如何使我们的优秀青少年成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和领军人物,做一个大气的时代新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严肃而紧迫的课题。

80年代中期,学校在完成大规模毕业生追踪调查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学校的培养目标,那就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中高级人才,在德、智、体诸方面为青少年打下坚实而深厚的基础。四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扎实的基础、较强的能力、高尚的情操、健康的身体,并具有创造的精神。

拿到冠军奖牌时,校长和学生们喜形于色。

民主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教育民主精神体现在对人发展过程的差异性、多样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尊重上。正是出于对教育民主精神的追求,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四中深入开展了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建立了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多样化的学科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学生评价和管理体系,率先实现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的课程设置。这些改革举措增强了四中课程体系的多样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开放性。

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四中教育体系的鲜明特征,它确保了四中在各个方面的教育都能惠及到各个层次的每一个学生。科学、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活动课,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拓宽了学生自主和谐发展的空间。1999年,四中成立了科技活动俱乐部,这标志着学校在科技教育上真正实现了使学生“能跑的跑、能飞的飞”。学生们有机会参加各种科学报告会,有机会进入国家实验室,有机会直接在一流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这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对科学技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了解了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方法,还得到了科学精神与高尚人格的熏陶。模拟联合国的活动,不断地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理解了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的国际原则。

重视品德与人格的养成是四中的优秀教育传统。尤其是在经济大潮的波涛中,四中人始终稳稳地把住了“道德”的航舵,引导学生成为“大器之才”。从建校伊始,学校就号召学生“贡献于群众”、“大效于世”。今天,学校又对学生提出了“三个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关心集体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国家比关心个人为重)”、“四个关心(关心同学、关心师长、关心学校、关心国家)”的做人准则,倡导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多年来,四中从实际出发,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即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为内容的养成教育;以集体主义精神为主线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父母情、同学情、师生情、民族情为内容的情感教育;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政治方向教育。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四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鲜明特色。

美育和体育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方面,是青少年获得身心健康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四中的学生合唱团和篮球队、游泳队多次在北京市和全国获奖,这些成绩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同时也提高了学校文化生活的品位。但是四中更重视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使美育和体育普及到全体学生。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大量的文体活动课,每年举办学生艺术综合能力大赛、音乐会和各种舞会等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学校组织了各种体育俱乐部,提出了“四个人人”和“四个具有”的体育目标,即“人人参加课间操、人人体育争优、人人学会游泳、人人选择1-2个终身体育项目”,努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质体能、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觉锻炼习惯、具有持久力和耐受力、具有坚毅的品质和团队精神”。四中确立体育目标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人人重视体育,人人参与锻炼,人人获得健康,人人焕发朝气,人人享有幸福”。

2003年,教代会通过了学校新的3年发展规划。《规划》将四中的办学理念概括为“以人育人,共同发展”。

“以人育人”,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是师生平等基础上情智互动的生命历程。“共同发展”则将学生和教师、家长和学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结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情感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当我们胸怀“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信条,并在“以人育人”的过程中获取着“共同发展”的成就时,我们真正地享受到了付出“大气”和收获“大器”的快乐。

今天,四中人满怀壮志和豪情地提出了“培养杰出的中国人”的口号,并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具有丰富的个性、健康的身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到培养“杰出国人”,从“生”到“人”的变化,体现了四中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3年或6年,更是学生的一生。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血肉、有生命、有尊严、有人格、有思想、有发展潜力、有个性差异的人。尽管中学教育的成果难以在人的青少年时期显现出来,但是我们要提倡一种大气的教育,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用大气之教育造就大器之人才,这种教育价值观深深植根于四中终身学习、终身服务社会的教育理想之中。

4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引导社会正确的教育价值方向,而不要强化社会的不正常心理,这是一个对青少年和全社会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良知

“大气的教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学概念,它是我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价值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深刻感悟。大气的教育首先来自于教育者的理想、胸怀、远见与良知。要着眼于人的一生,要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学校教育环境,要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不论这些教育成果能否在近期显示出来。大气的教育是真的教育,真的教育的质量和成果不仅仅表现在少数获奖学生和获奖项目上,而应体现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增量上。基础教育是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它不应当以追求显示度为唯一目的,也不应当用揠苗助长的方式以追求青少年在某一方面的早慧为主要目的,而应当以人的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

当前,造成青少年学习负担过重、引发激烈升学竞争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其中原因之一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错误心态,用许多家长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任何比赛从来都不会在起跑线上裁断输赢。人生的发展犹如马拉松比赛。我们的学生能做出别人做不出的难题,能取得比别人高得多的分数,这表明他们在1000米、2000米甚至5000米的位置上遥遥领先,但是举目远望,在2万米、3万米和接近终点的那些梯队中,有多少是我们培养的运动员呢?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在过去和今天,我们为这些“运动员”提供了足够的营养、过人的勇气和持久的力量了吗?

我们认为,作为教育者,当我们把眼光投射到2万米、3万米以外的地方,我们就会做成大气的教育。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引导社会正确的教育价值方向,而不要强化社会的不正常心理,这是一个对青少年和全社会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良知。

大气的教育是具有远大理想的教育。在全社会过分地聚焦考试、聚焦分数、聚焦升学的大环境中,四中人一以贯之地坚守着“以人育人”的观念,坚定不移地为青少年提供最全面、最长久的教育影响力。

四中的发展历史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而就在这100年中,人类社会在科学发展与道德构建之间形成的“剪刀差”也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反思近100年来的人类行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在给人类带来便捷与实惠的同时,并没有像我们本来期望的那样,为人类带来足够的安全与幸福。人类的聪慧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人类对自身的残暴以及对生存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极致。这实在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嘲讽。

再反思近50年来的历史,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狂热、迷信、愚昧与无知曾不止一次地断送过我们宁静而幸福的生活,使国家陷入全面的动乱之中,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发展的历史机遇。

历史使我们这些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教育者,不得不对教育的目的与价值进行深刻的思考。正因为我们曾为忽视科学技术与缺失人文精神而付出惨痛代价,因此我们比任何时候都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让我们的后代子孙——那些将来构成世界主体的青少年具有科学的理性和善良的人性,人类才会有美好的未来。正是在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之中,我们产生了对北京四中未来发展的构想。这就是:构建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课程体系,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追求成功和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理想,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夙愿,使我们产生了对人文精神的渴求。在四中校园长廊的石柱上,镌刻着著名的《礼运·大同篇》,这是中华民族关于美好道德社会的古老理想。但在过去,它仅仅是构筑在沙滩上的理想王国,甚至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衍生了我们民族苦难的悲剧。当人类还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当一部分人为了生存只能凭借武力去夺取另一部分人财富、剥夺其生存权利的时候,道德的约束显得多么软弱无力!但是,今天完全不同了。今天,人类不仅已有足够的能力利用自然,也有足够的智慧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人类必须学会相处,这就使得我们民族两千多年前关于道德社会的古老理想在今天具有了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今天的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因此,科学、人文、民主、进步以及不断拓宽与加深的国际理解,就必然成为未来教育发展鲜明的主题词。

(本版图片由北京四中提供)

标签:;  ;  ;  ;  ;  

青年教育:比继续教育更高层次的思考--兼论北京第四中学的教育思想与实践_北京四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