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四成1 米弘瑛2(1 云南省石屏县妇幼保健院 云南 红河 662200 ;2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云南 昆明 650032)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071-02
人类轮状病毒(rota virus RV) 作为婴幼儿急性肠炎的重要病原已有所认识,为了解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征,探讨新生儿轮状病毒医院感染的诊断和 预防,我们对2013 年6 月~ 7 月在我院新生儿病区出现的28 例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28 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早期新生儿18 例,晚期新生儿6 例。年龄最小1 天,最大26 天,平均4.14 天。其中男18 例,女10 例。足月儿22 例,早产儿6 例。体重<2500g 7 例,≥ 2500g19 例,>4000g 2 例。顺产8 例,剖宫产16 例,臀位产4 例。入院诊断:黄疸14 例,咽炎5 例,脓疱疹3 例,肺炎4 例,ABO 溶血2 例。
2 临床表现 本组28 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腹泻次数≤ 6 次/ 天12 例(41.7%),6—9 次/ 天 7 例(25%),≥ 9 次/ 天9 例(33.3%);性状呈黄色水样便带有酸臭味15 例,黄色稀便7 例,糊状带有少许粘液便6 例。有轻度脱水12 例(41.7%),无脱水16 例(58.3%);发热,体温≤ 38℃ 15 例(54.2%),体温在38 ~ 39℃ 9 例(33.3%),无发热4 例(12.5%)。28 例患儿中8 例在腹泻前或腹泻中同时出现呕吐,4 例稍有腹胀。
3 化验结果 留取所有患儿新鲜大便分别做轮状病毒抗体检测、大便常规检测及大便培养。轮状病毒抗体检测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胶体金法),结果均为阳性。大便常规检测:正常25 例(87.5%),仅有3 例大便检出脂肪球3 及白细胞0—3 个/ HP。
所有患儿大便培养均未检出致病菌。
4 治疗及转归对本组病例均给予干扰素1 万单位/ 次/kg,1 次/ 天,连用3天。同时口服蒙脱石粉(Smecta)1/2 包/ 次,2 次/ 天;秋泻灵0.5ml/次/kg,3 次/ 天;双歧三联活菌1/2 粒/次,2 次/ 天。有脱水症状的行静脉补液及对症支持治疗。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平均病程(7.21±4.0)d(2-14d)。
讨 论轮状病毒(RV)不仅是引起婴幼儿腹泻,也是引起新生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近年来有人认为也可经呼吸道传播和日常生活传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近年来研究表明,脐血中具有轮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或接受初乳,并不能保护新生儿不发生轮状病毒感染,这可能是造成新生儿时期感染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1]。
本组28 例轮状病毒肠炎新生儿腹泻特点以带有酸臭味黄色水样便为主,这与RV 破坏了十二指肠及上段空肠成熟绒毛上皮细胞,造成小肠对双糖、D- 木糖吸收不良,葡萄糖协调促钠转运功能受影响。从而使小肠吸收钠的能力下降,同时影响氯的吸收,水份积聚肠腔引起水样泻[2]。而大便酸臭可能系乳糖吸收障碍,积聚在肠腔发酵成乳酸所致。
本组资料临床观察发现:大便次数<9 次/ 天19 例(67.9%),发热≤ 38℃ 15 例(54.2%),无39℃以上的高热,仅有12 例轻度脱水(41.7%);提示: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大多为轻型腹泻,症状较轻,多为轻度脱水。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 新生儿肠道生理机能未成熟,乳糖酶及蛋白水解酶少,加之初乳中胰蛋白酶抑制物的存在,形成抵抗轮状病毒腹泻的天然机制;② 新生儿易感的轮状病毒是自然弱毒株且其遗传性较稳定,在婴儿室内长期传播中未发现基因组的变异[3、4]。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无特效药物。干扰素在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时有较好的止泻效果,且可缩短总病程[5]。
蒙脱石粉属肠粘膜保护剂,可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粘膜细胞的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双歧三联活菌属双歧杆菌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的紊乱,促进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增生和迁移,替代病损的绒毛上皮细胞,使腹泻得以痊愈[6]。
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并非少见,除经粪—口传播外,还可由呼吸道传播。由于住院新生儿相对集中,会大大增加该疾病在新生儿中流行的机率[7]。因此,应把大便轮状病毒检测作为腹泻新生儿的常规检查。如系轮状病毒肠炎,应及时消毒隔离,注意手的消毒,加强对感染源的控制,防止传播流行,使健康婴儿尽早脱离疫区是防止疾病继续流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1] 孙跃宏,王凤敏 ,卢文波 ,等. 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23例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2):19-20.[2] 王飞燕,陈晓静,张军霞,等. 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 274例临床分析. 新疆医学.2007,37(10):100-101.[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688-690.[4] 张弢,王淼舟. 轮状病毒肠炎时机体免疫状况研究. 青海医学院学报,2011,32(4):260-262.[5] 傅丽,李建新,刘晓燕. 新生儿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观察.中国医师杂志,2000,2(2):115.[6] 张琳. 邱学微. 李索娥.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J]:中华儿科杂志,1994,32:282-4[7] 梁英怡 ,麦卫阳,黎燕卿. 新生儿轮状病毒 医院感染 的诊断与预 防.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3):219-220.作者简介:后四成(1978 年12 月-),红河石屏,彝族,主治医师,本科,主要从事儿科临床诊治工作及儿童保健工作。
通信作者:米弘瑛(男,主任医师)
论文作者:后四成1 米弘瑛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新生儿论文; 病毒论文; 肠炎论文; 大便论文; 抗体论文; 患儿论文; 小肠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