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术后防治并发症中循证护理的实践研究论文_李焕

李焕

(湖北省荆门市中医医院 湖北荆门 448000)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于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效果。方法:将90例气管切开后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模式,对照组45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气管切开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气道阻塞、气道损伤、脱管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气管切开术患者中开展循证护理服务有利于减少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并发症;气管切开;循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1-0254-02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建立人工气道的常用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但切开术对于临床护理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即可出现气道阻塞、气道黏膜损伤或者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并发症,不仅影响原发病的治疗效果,且将增加临床治疗护理难度[1]。我科对气管切开术患者开展询证护理服务,有效降低了气管切开相关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实施切管切开术患者9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观察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20~75(43.12±5.23)岁;原发病:18例颅脑损伤,15例脑梗死,12例脑出血。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22~70(42.78±5.09)岁;原发病:20例颅脑损伤,14例脑梗死,11例脑出血。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气管切术后按照传统护理模式护理,包括常规应用0.9%氯化钠溶液间断性滴入湿化气道、常规定时吸痰(0.5~2h吸痰1次)、常规口腔护理(0.9%氯化钠溶液清洗口腔)等。观察组则按照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1.2.1成立护理小组 成立由科室护士长、7名护士组成的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负责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并发症发生风险,并负责问题的提出、护理计划的制定及执行等,由小组组长对护理工作进行协调和监督,由护士长对护理工作进行指导和质量监控。

1.2.2问题的提出 总结既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气管切开术后常见并发症(如气道阻塞、气道黏膜受损、脱管及肺部感染等)的防治及护理作为护理问题。

1.2.3寻找循证依据及制定护理计划 根据提出的护理问题,查阅网络、报刊、相关期刊数据库等方式,搜集气管切开并发症原因及其护理措施的证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与相关专业知识评价循证依据的科学性、可靠性,并评估患者的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循证护理计划。

1.2.4循证护理的实施 (1)气道湿化:0.9%的盐水湿化,吸痰后;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3次。(2)合理排痰:遵循适时吸痰原则,当出现下述指征时方予以吸痰:①患者表现为呼吸频率以及脉率加快,伴有烦躁不安等症状;②肺部闻及明显痰鸣音或者有痰液溢出;③痰量较多,且位置较浅;④存在血氧饱和度异常降低,且原因不明;⑤出现明显的呼吸道内压升高。对于不具备上述指征者,可先予以翻身叩背、雾化吸入及指导患者咳嗽咳痰等方式排痰。吸痰更加强调操作技巧,在吸痰前可予以消毒石蜡油对吸引管前部进行润滑处理,然后再缓慢置管,当吸引管到达一定深度后,可边插入变边吸痰,如有分泌物阻力可稍作停顿,并后退1~2cm左右再缓慢置管和吸引,切勿暴力操作,吸引管插入深度不得超过气管套管长度,抽尽气管导管内聚集的痰液后,再实施深部痰液负压吸引,在吸引前后均予以患者充分吸氧。(3)管道护理:明确气管切开后脱管主要与患者咳嗽剧烈、体位不当、皮下气肿发生、套管固定不当及痰液过于黏稠而使内外套管分离困难等。气管切开后予以患者取头高脚低位,床头抬高控制在30°~45°左右,避免过高或过低,避免躯体过伸或屈曲。指导和协助患者正确翻身,采取轴线翻身方式,避免因套管过度旋转而松脱。术后积极进行气道湿化、有效吸痰及早期活动,以促进痰液的稀释与排出。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如咳嗽欲望剧烈可遵医嘱应用止咳药物。套管应妥善固定,松紧度以能够容纳1指为度,切勿过紧或过松,确保导管固定牢靠。(4)感染预防:气管切开术后,定期测定口腔pH值,并据此酌情选择口腔清洗液,对于pH较高者应用2%~3%的硼酸溶液进行擦洗,对于pH中性者应用1%~3%的生理盐水或者双氧水进行擦洗,对于pH较低者采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擦洗。同时,加强病房管理,气管切开患者尽量入住单人病房,严格限制人员探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定时进行室内地面清洁及空气消毒,定时通风,维持室内温度(20~22℃)及适度(60%~70%)适宜。

1.3 并发症

统计患者的气管切开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气道阻塞、气道损伤、脱管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表现出显著性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讨论

循证护理是在循证医学及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护理模式,其以充分的研究证据为支持,充分结合临床经验与临床实际,利用现有技术条件,开展契合患者需求的优化护理方案,最大限度地预防和解决当前问题,改善护理效果与护理质量[2]。本研究以通过组建循证护理小组,寻找气管切开术后常见并发症(气道阻塞、气道损伤、脱管及肺部感染)的临床证据支持,开展针对性的循证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上述并发症发生率均得以显著降低,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传统护理的对照组显著提高,证实了循证护理能够获得较好的并发症预防效果。

气管切开后由于患者吸入气体中的水分仅依靠呼吸道自身吸收,容易出现气道干燥以及自洁功能减弱等,容易导致气道分泌物黏稠、难以排出甚至形成痰栓而影响患者的气道通气功能。加之气管切开将影响导致呼吸道内压降压,容易造成患者咳嗽咳痰无力,增加气道阻塞以及肺部感染风险[3]。湿化气道可湿化气道黏膜而保护和维持气道纤毛运动功能以及自洁功能,促进痰液的稀释与排除。应用超声雾化吸入,可缓解对气道黏膜的刺激,扩大气道湿化面,提高气道湿化效果,避免局部湿化导致湿化效果不满意或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刺激气道。妥善固定管道,有利于预防导管脱落及其所致不良后果[4]。总之,在气管切开术后应用循证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预防或减少相关并发症,改善临床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爱珍,符月珍,李元菊等.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术后防治并发症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110-111.

[2]俞密花.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204-205.

[3]原华.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57-58.

[4]曾祥英.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191-192.

论文作者:李焕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9

标签:;  ;  ;  ;  ;  ;  ;  ;  

气管切开术后防治并发症中循证护理的实践研究论文_李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