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在我国的土建工程中,预拌混凝土施工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由于生产地点与使用地点不同,所以在施工中必须掌握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切实控制施工质量,进而促进我国预拌混凝土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
1预拌混凝土强度的主要问题研究分析
1、现场与规范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混凝土的规范中,针对预拌混凝土的强度问题制定了很多严格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旧有许多的施工单位与工程企业做的不到位。其具体原因是很多的工程施工单位并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首先很多的相关部门在取样处理上就与规范标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预拌混凝土的试验过程中应当在一定数值的标准范围间进行相应的取样工作,对于取样的体积范围应有严格的控制。但很多的工程部门在这一环节中取样严重超标,并且很多的相关工作人员并没有经过上岗之前的严格培训,因此也就在这一环节没有按照严格的取样标准进行取样,所以也就无法保证这一工作的准确性,并且缺少一定的人工作代表性,同时相关的单位很多也都不具备合格的养护保养条件。在很多的施工现场也没有设置好相应的标养室,缺少合格的自然条件,因此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气候条件的不良影响,阻碍了预拌混凝土的正常发展。
2、回弹以及钻心取样评定
若相关的工程部门对预拌混凝土的质量强度产生一定的怀疑,通常情况下就需要对混凝土的部分构件进行破坏回弹或钻心样的评定。在这一工作中我国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流程制度,但对于具体方式方法的选择仍旧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主要的参照仍然是回弹强度曲线。当前我国主要以建立起的区县为实际的参照标准。其中也对相关部门以及地区进行了具体的要求,在不同情况与条件下应当使用不同的曲线进行实际的参照。但因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对这一方式的使用都比较统一。在这样的影响作用下,因实际的工艺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使用全国统一的参照曲线也使得在推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可以说在目前的混凝土施工中使用回弹及钻心取样评定法对强度的估算存在一定的实际偏差,应当对这一方式进行有效的改善,以此保证得出的数值准确无误。
2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
1、水泥水化热:水泥在水化过程中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厚,表面系数相对较小,所以水泥发生的热量聚集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这样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无法及时散发出去,以至于越积越高,使内外温差增大。单位时间混凝土释放的水泥水化热,与混凝土单位体积中水泥用量和水泥品种有关,并随混凝土的龄期而增长。由于混凝土结构表面可以自然散热,实际上内部的最高温度,多数发生在浇筑后的最初3~5天。
2、外界气温变化: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阶段,它的浇筑温度随着外界气温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气温骤降,大大增加内外层混凝土温差,这对大体积混凝土是极为不利的。温度应力是由于温差引起温度变形造成的;温差愈大,温度应力也愈大。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大体积混凝土不易散热,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一般可达60~65℃,并且有较长的延续时间。因此,应采取温度控制措施,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
3、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中约20G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必须的,而约80%的水分要蒸发。多余水分的蒸发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水蒸发引起混凝土收缩。如果混凝土收缩后,再处于水饱和状态,还可以恢复膨胀并几乎达到原有的体积。干湿交替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交替变化,这对混凝土是很不利的。影响混凝土收缩,主要是水泥品种、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品种以及施工工艺(特别是养护条件)等。
3控制预拌混凝土质量细节的有效措施
1、原材料控制
在混凝土的几种组成成份中,监理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应注重在工程资料和实物检查两方面。目前实行的监理见证取样送检制度值得肯定,但近几年只针对现场搅拌的混凝土原料进行了见证取样,而对于预拌混凝土来说,不少地区还是空白,因此笔者建议监理单位应对此领域加以监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水
凡是不能饮用的水,应在水质化验和抗腐蚀试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拌制混凝土。污水、工业废水、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和硫酸盐含量超过水重1%的水,不能用于拌制混凝土。对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用水,更应着重控制。
3、水泥
水泥有多种品种、标号应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的要求和实际使用部位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水泥品种和标号。高强混凝土应优先选择高标号水泥进行试配。实践经验证明,一般以水泥强度等级为混凝土强度等级的1.5~2.0倍为宜。
4、砂
细骨料砂,要重点检查其产地、质地、级配、细度模数、含泥量、碱活性和有害物质含量。其重点是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含量。这两项对于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较大。用于拌制混凝土的细度模数应在3.7~1.6之间。结构用砂含泥量一般不应超过3%,有害物用质(云母、有机物、硫酸盐等)含量不应超过2%。
5、石子
粗骨料石子,应重点检查其产地、质地、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有害物质含量及最大粒径。严禁混有煅烧过的石灰石块或白云石块。预拌混凝土采用石子粒径必须根据工程特点、部位、输送方式及施工技术要求确定, 否则极易出现质量问题。
6、配合比的质量控制
在根据设计要求和混凝土的工程特点,确定了各种原材料之后,应在监理工程师见证情况下,进行现场原材料取样,并填写见证取样单。关交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试验室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配工作。监理工程师在审查实验室出具的配合比单及相应的有关混凝土性能,能够满足工程的各项要求后,方可允许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和浇筑工作。
7、搅拌过程的质量控制
搅拌站一般均配有电脑计量装置,但必须定期由专门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保证各种材料计量准确。
8、外加剂
首先,应检查外加剂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证、质量保证资料和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的性能试验报告。其次,在混凝土外加剂使用前,应进行试配并进行试验检验,以复验混凝土外加剂与工程所有水泥是否相适应,以及是否满足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性能和有关设计要求指示(如抗渗标号等)。还应大力推广使用新型的复合型混凝土外加剂,以适应先进的施工工艺的多种要求。
9、运输过程控制
目前预拌混凝土一般采用专用混凝土罐车运送,根据运输路线、时间、路况、季节、天气、混凝土输送方式等因素要调整好混凝土的初凝、终凝时间及和易性,对此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及监理工程师要加强检查力度,杜绝司机或混凝土工人私自加水现象的发生。
10、浇筑过程质量控制
混凝土浇筑前,监理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应检查混凝土的浇筑方法是否合理、水电供应是否保证、各工种人员的配备情况;振捣器的类型、规格、数量是否满足混凝土的振捣要求;构件模具及数量是否合适;浇筑期间的气候、气温,夏季、雨季、冬期施工,覆盖材料是否准备好。针对不同的板、梁、柱、剪力墙、薄壁型构件应要求采用不同类型的振捣器;当混凝土浇筑超过2m应采用串筒式溜槽。应审查确认施工缝的设置位置是否合适,使施工单位安排好混凝土的浇筑顺序,保证分区、分层混凝土在初凝之前搭接。
4总结
总之,预拌混凝土是水泥、砂、石、水、外加剂、掺合料等多组成分构成的一种性能多样化的材料,其性能不仅与组成材料的性能有直接关系,而且还与施工技术、所处环境及维护条件等有关。要在设计方法、施工技术以及维护要求及施工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以促进我国混凝土结构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禹葵;浅谈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要点[J];内蒙古水利;2012(01)。
[2]陈惠茹;浅谈建筑施工混凝土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3)。
论文作者:王康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混凝土论文; 水泥论文; 体积论文; 工程论文; 强度论文; 水化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