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术研究成果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课堂教学论文,对外开放论文,研究成果论文,一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了解学术研究成果对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专业性的工作读书是你的安身立命之本……你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在同行中比较优秀的人物的话你必须读书,必须读比别人更多的书”;对我们历史教师而言,“学科基础一定要扎实,学术眼界一定要开阔,教师的史学功底是历史教师的看家本领”[1]。历史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阅读哪些专业书籍,如何依托学术研究成果优化课堂教学,无疑是历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为例说明之。 一、任务驱动研读专著,高屋建瓴分析教学 1.任务驱动下的学术著作研读 2013年,我参加了北京市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现史核心概念的提炼和教学把握”工作室的学习和研究,被分到“新中国经济现代化”小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题是笔者认领的一项研究任务——如何从现代化视角、从核心概念出发进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的教学。为此,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搜集、研读了有关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方面的近10部学术著作和20多篇论文。其中,最有启发性的现代化专著是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新论》、虞和平先生的《中国现代化历程(1804—2000)》,给了我从现代化角度看待新中国建设历程的新视角;最有指导性的改革开放专著是吴敬琏先生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编著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历史走向未来》。前者从经济学的视角阐释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由来及其问题,论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历程,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后者为国家机构的权威著述,政策性强,资料翔实,内容丰富。通过阅读学术研究成果,我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更加清晰与深刻,也为高屋建瓴地理解教学内容、宏观把握历史核心概念奠定了基础。 2.运用现代化理论分析教学内容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是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最后一课(第13课)。从现代化视角进行观照,可对本单元进行如下梳理:第11课是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在此框架下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计划经济的关系”;第12课、第13课是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束缚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主动通过渐进的改革探索新的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新体制。因第12课的主要内容是国内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第13课的主要内容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以建立外向型经济为目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对外开放,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教学的关键是理清对外开放与其他现代化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一,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教科书的提示框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了中国旧体制的基石。”吴敬琏先生认为:“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开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长征。”以主要的改革措施为标志,中国的经济改革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1958—1978年:行政性分权,改革的重点是中央政府向下属各级政府放权让利。(2)1979—1993年:增量改革,改革主要在国有部门以外的经济领域中推进,并以民营经济的成长来支持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3)1994年至今:整体推进,以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为目标进行全面改革。”[2]38应该说,对外开放是在第二个阶段(“增量改革”阶段)开始的,是“当国有企业的改革陷入困境以后”转而实施的体制外探索。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的开放率先在所有制形式、市场化取向、企业制度等诸多领域突破了旧体制,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又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对外开放与全球化的关系。对外开放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我国抓住了20世纪8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再次转移的机会,利用优势的劳动力资源与国外(包括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的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整合,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开放呈现点、线、面,沿海到内地渐进发展的趋势,原因是我国“经历了30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市场力量几乎消灭殆尽,国内市场的形成就更加困难”,所以只能“营造‘经济特区’的‘小气候’,实现部分地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2]54。 3.准确定位核心概念 通过研读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清晰了“对外开放”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了立体、多元的认识:第一,关于对外开放的内涵。典型的看法是将对外开放局限于经济层面[3]。研究发现,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包括经济政策和经济体系的由封闭和半封闭走向主动开放,也包括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开放,即教科书所说的“宽领域”开放。第二,关于对外开放的过程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这是教科书重点叙述的内容,也是笔者所见课例中研究得较成熟的部分。第三,关于对外开放的政策要素。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入世”前,中国在旧体制背景下逐渐对外开放。因这一时期的开放主要依靠国家的特殊政策,故被称为“政策性开放”[4]360-361。经济特区与沿海城市在政策要素上有何区别?搞清对外开放不同阶段的不同政策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对外开放。第四,关于对外开放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这两对关系对学生从现代化视角全面认识对外开放至关重要,教科书因篇幅限制未交代清楚,有必要将这两对关系确定为贯穿本课的主线。 二、依托学术研究成果,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1.学科融入课程,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在全面把握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之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将学科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即如何利用学术研究成果优化课堂教学,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将“对外开放”内容标准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主题之下,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即从对外开放的经过及其特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现代化建设两方面构建对外开放的全貌。人教版教科书以“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三个子目,按时序叙述了20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但没有分析对外开放的背景和对外开放的影响。而且,课前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不清楚。 基于对学术研究成果的理解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我认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是宏观把握对外开放的关键,学生要弄清这样三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对外开放有哪些影响?”故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对外开放的原因,概述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等史实,分析对外开放的特点和影响。(2)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内地、再到“入世”的对外开放过程的学习,认识对外开放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和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通过深圳特区成功原因及其对经济体制改革影响等问题的探究,初步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和根据材料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3)通过对外开放的学习,认识市场化、全球化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树立开放的意识;理解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从历史认知角度重组教材,突出教学重点 为突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我用三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对外开放有哪些影响?”)整合教学内容:围绕对外开放与现代化关系这一主题,从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对外开放与全球化的关系两个维度组织教学。由于“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有哪些影响?”教科书很少提及,我通过精选研究成果来帮助学生达成相应的认识。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这一大问题,提供了以下三则材料与问题引领: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世界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 ——摘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版第263页) 材料三 (韩国、新加坡等国)抓住西方发达国家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以10%的速度猛增,迅速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国家……被西方国家称为“70年代的奇迹”。 ——摘自吴于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11页) (1)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为什么要开放?(2)从当今世界发展的角度看,为什么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通过问题引领、材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封闭是我国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化潮流的发展、“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证明,从封闭到开放是当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3.围绕核心概念精选素材组织探究,突破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我抓住深圳特区成功原因及其对经济体制改革影响等问题精选素材,组织学生探究。 【探究1】深圳特区成功的原因及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探究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何要设经济特区,相关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如下—— 环节一及讨论问题:中国当时实行计划经济,而主导全球化趋势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这两种体制各有哪些特点?当时中国的旧体制能与世界经济接轨么? 经过讨论,学生通过比较得出这两种体制的异同(见图1),从而得出计划经济无法与全球化世界经济接轨这一结论。所以我国的对外开放不能全面展开,只能从点开始。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做出了在体制外试办经济特区的抉择。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经济特区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深圳特区论文; 深圳经济论文; 学术研究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