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第21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国高校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0257-2826(2002)11-0074-03
由中南大学承办的“全国高校第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8 月11日至16日在湖南长沙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110多人参加了 这次会议。与会代表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功能以及提高马 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效性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
哲学的思维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哲学。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 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因此,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 挑战,要比别的哲学更能透彻地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就必须不断地创新。 而这种创新,不仅是现有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反映时代精神,并 面对变化了的现实改变自己的某些观点和观察问题的视角。在本次会议上,对于马克思 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同济大学的章仁彪教授在大会上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他认为:“回到马克 思”不失为一个“重建马克思”的基础与前提,但决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尽管萨特曾 经有言:“马克思哲学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这只是指马克思揭示的时代课题还 未完成,马克思的“文本”之魅力及智慧和“超越马克思”才是创造与继承的统一,才 是马克思的本真精神之所在。基于此,他提出要“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并 为此提出了一些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有关的问题,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解释学的问题 、当代哲学的时空背景即哲学的全球化和本土化以及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问题、真理 的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问题、哲学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等。这些问题尽管有些在此 以前就已经提出,但却是当代哲学仍然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提出这些 问题并进行一些探讨无疑对激发与会者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 重要意义。
哲学的反思需要“认真的态度”,对于摆脱困境并为其寻找出路的尝试首先只有发生 在思想中。对此,西北政法学院的王干才教授作了精辟的发言:哲学就是思,特定形态 的哲学是特定时代的人思考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对他所处时代思考的结 果。我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时,通常采取三种方法:一种是教条式接受,一种是封 建化的接受,一种是创造性的接受。我们要通过重新审视传统的、特别是教科书中的马 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创造性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回到马克思。但仅仅回到马 克思的文本还不够,因为我们不再生活在马克思时代,而是生活在我们自己的时代。因 此我们要深入到马克思思想的深层思维逻辑中,去追问“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即在实践的思维逻辑中,回到真正的马克思,只有这样才能超越马克思。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湖南师范大学的胡 潇教授认为: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前沿问题,这一系列前沿 问题,引起了许多哲学问题,如辩证法的研究范式、范畴体系、表达方式、理论形态、 理论结构及辩证法解释的功能等都面临严峻的挑战。而由于辩证法法则的抽象难懂,一 些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者自然科学知识薄弱,没有广博的、深刻的社会科学知 识,加之西方哲学中对辩证法研究的成果也不够充分,致使我们的兴奋点远离辩证法, 导致辩证法的研究出现滞后的状况,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与会代表也普遍认为,在当前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辩证法只有敢于面对挑战,敢于 反省自己,才能与时俱进,把新科学、新文化转化为人们的新思路。黑格尔在《百科全 书》导言中说:“哲学缺乏别的科学所享有的一种优越性:哲学不似别的科学可以假定 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进程里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 法”。按照黑格尔的意思就是:哲学以外的别的科学对象是给定的,哲学的研究对象, 恰恰是在人的认识发展的历史中生长的。所以,它的研究方法也只能在历史发展过程的 本身来寻找。这个过程既没有一个现存的起点,也没有一个最终的终点。哲学的这一特 点正是马克思哲学包括辩证法不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东华大学的贺善侃教授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取向、缘由及转型的困惑角度 作了中心发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范畴如社会矛盾、社会控制、社会变革和社 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阐发。与会代表也对什么是当代社会的主体和客体进行了探讨。这 些都启发我们,在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用全球化的视野来考察当代中国社 会的实际问题。
与会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 问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必须密切联系社会现实,要敢于回答社会现实 问题,不能回避现实矛盾;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也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 哲学教学的实践中。而要做到这些,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理论创新的环境 。
王干才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而创新就必须有创新的环境。 为什么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难以引起青年人的共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哲学不敢面 对现实,不敢说真话。这就存在一个理论创新的环境问题。
中南大学的谭希培教授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有一个理论创新体制的问题 。因此,要大力提倡制度创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功能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功能是本次会议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应该如何 解读哲学的批判与超越问题,在与会者中进行了广泛的对话。
华中科技大学的刘家俊教授认为:在当今,我们哲学的思维方式要由批判为主的思维 方式向建设为主的思维方式转换。马克思在1846年春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讲 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除此之外,我认 为还应加上“建立世界”。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密涅瓦的猫头鹰,它是在薄幕降临的黄 昏才悄然起飞,他强调的是哲学的“反思”和批判性;马克思把哲学比喻为高卢的雄鸡 ,他强调的是哲学的建设性。
王干才教授提出了与刘家俊教授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对于哲学的批判性和建设性功 能的理解不能太狭隘。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由批判性向建设性转换的命题是否具有 普遍性,是值得讨论的。在当今中国,哲学固然需要建设性的思维方式,但更需要有批 判性的思维方式。这既是哲学本身发展和创新的需要,也是哲学面对现实、解决社会现 实问题的需要。
首都师范大学的程广云教授认为,康德哲学的批判性,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破”和 “立”,“反思”是批判性的根源,哲学不是要建立什么,它是一种从问题到问题的不 断追问。
对此章仁彪教授特别指出:我们在借用西方哲学话语时,一定要追溯文本的语意,德 语的批判性意义的本身是包含“破”与“立”的含义。
哲学的本质是批判的。关于哲学反思的批判性,马克思作了最为精辟的论述:批判的 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群众 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有说服人,就能为群众掌握;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 说服人。哲学反思作为“批判的武器”,它以自身的巨大逻辑征服力去撞击人们的理论 思维,从而使人们敝开思想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空间,形成更为合理性图景和目的 性要求,从而以实践批判的方式使世界变得更为理想。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 功能人们似乎都形成了共识。然而,一涉及哲学的批判性是什么,如何实现哲学的批判 性功能等具体问题,就各有理解、众说纷纭。这说明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 性功能的命题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今天, 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和建设性关系的命题并对之进行深入的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
三、关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效性的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学术会议,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始终是 历届会议的重要话题。在会议上,与会者纷纷就此问题发表意见。
谭希培教授在会上传达了教育部社政司有关负责同志关于高校“两课”教学的讲话要 点。这对于会议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效性问题具有启发作用。
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有一个课程定位的问题。很多与会者从培养 人们的理论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等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 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大家认为,要充分发挥这些功能,不仅要不断地改革马克思主 义哲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仅仅视为单纯的思想 政治教育,只注重世界观教育的观念和做法,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作为一门综合性 素质教育课的地位。有的与会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应该在政治课和理论课之间 找到一个平衡点。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不仅仅是世界观的教育,还包括人生 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有的与会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方法论 教育,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教学,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教学的生命线,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的本质特征在根本上决定了其方法论的创造 性特征。然而长期以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原本就具有的创 造性严重歪曲了,使哲学方法论教学成了形而上学,窒息了其方法论的意义。因此,随 着时代的发展,要不断从创新的角度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方法论。
章仁彪教授认为,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以业为志,由技入道、转识为智、化 性为德”。他特别强调:知识可以提供,智慧只能启迪。按照冯契先生所讲的“智慧说 ”最终是落脚于成就德性上。他说:哲学理论一方面化思想为方法,贯彻于自己的活动 ,自己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身体力行,化为自己的德性,具体化为有血有肉 的人格。只有这样,哲学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说服人。讲德性就是讲“人格”,强调 “人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湖南农业大学的黄正泉教授在大会发言中,对古代希腊和中国的智慧与哲学进行了比 较,他指出:尽管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位先哲在命运、性格、思想,乃至习性上都有很大 的差异,但他们在德性上却是心灵相通的,都把至“善”,即对人终极关怀和对人的命 运的思考,作为神圣的事业和伟大的使命。这对于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完善 人的德性的功能是有帮助的。
有一些院校的代表对本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经验进行了介绍。华中科技大学的老师介绍了他们的“元典导向,心灵对话工程”的教学改革,这一改革就是在课 堂上采用综合创新的教学法,引导教与学之间共同地钻研“元典”,大力推行能使双方 心灵产生冲撞、互通、理解、升华的“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自己是个会思考 的活人,这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成就德性和方法论教育的功能,引起了与会者 的注意。
一些医科大学的代表也介绍了他们的教学改革经验。他们根据学医的学生人文背景知 识比较缺乏,习惯于从微观技术方面进行思考的特点,在教学上启发学生从哲学的层面 上来理解:哲学和医学都要体现对人的人文关怀,而对病人手术后的人文关怀,却是医 术不能解决的问题,哲学教学就是要从宏观的层面来关注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
还有与会者介绍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行“五 个一工程”即:读一本哲学原著,写一篇哲学论文,了解一位哲学家,理解一段哲学名 言,参加一次哲学论坛。通过每月一个主题的“哲学沙龙”,来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追 问。这样,就能有意识地营造一种不断进行追问、进行反思的氛围,使学生一走进课堂 ,就受到感染、受到冲击、受到激励,从而触类旁通,触发其在各个领域进行批判的生 命力。这种教学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以自己坚实的理 论功底,讲出理论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浓厚的思辨色彩,使学生进入 忘我的理论享受境界。
会议还对部编教材改革、考试方法的改革等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还有 三个学校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演示,引起了与会者的很大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