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子人民医院肿瘤科 新疆 克拉玛依 833699)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3-0321-02
肿瘤属于祖国医学中“癥”、“瘕”、“积聚”等病证范畴,祖国医学认为“癥、瘕、积聚”乃脾胃受损、外感六淫、七情郁结及正气虚弱所致,并认为正气不足不仅与肿瘤的形成有相关性,还与肿瘤的病机演变及预后有密切关系,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针灸能扶正固本,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表明,针灸无论对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还是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借助针灸的温补特性,对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方面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本文以“针灸+化疗”为主题,检索1992年9月~2012年10月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得有关针灸抗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文献共64篇,现从处方选穴特点、临床试验等方面阐述针灸对化疗患者免疫功能方面的影响。
1.处方选穴特点及原则:
根据64篇针灸抗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现代临床研究文献的选穴频次统计,前12位的穴位见表。
1.1 调理脾胃 扶正培元
恶性肿瘤的发病关键在于正气不足,癌毒内生,病邪长期稽留体内,迁延不愈,正虚更甚,频繁使用化疗药物,药毒蓄积损伤脾胃,致使气机升降失调,水谷运化失常,使气血的生化乏源,无法生精充髓,而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临床出现免疫抑制等表现。因此,临床选穴以注重调理脾胃,资养生化之源,充养气血,益气扶正为主,故选穴多采用三阴交、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经的合穴以及胃府下的合穴,此为调理脾胃、补气扶正的要穴,检索64篇临床报道中,发现足三里穴的频次最高,而三阴交之功效为健脾运中,并且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同时具备养肝益肾之功效,因此是临床的常用穴。关元穴与神阙穴均位于腹部。神阙穴是生命之根蒂,为真气所系,而关元穴是足三阴及任脉的会穴,是为三焦元气之所出,关联命门真火。关元穴与神阙穴可起到强壮扶正及固本培元的作用。
1.2 重用大椎,温阳益气
大椎穴从属于督脉,为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又称“阳脉之海”,总统一身之阳脉,起到振奋督脉的阳气,并且调理诸经脉,以促进气血的化生,从而起到升阳益气及补骨生髓的功效,多项研究均表明大椎穴有抑制肿瘤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1.3 注重整体,调整脏腑
肿瘤的致病因素复杂,但内外因素终致脏腑功能失调。化疗属于中医“药毒”范畴,癌肿患者脏腑已损,正气已亏,若再经化疗则“药毒”随血直入脏腑,更伤脏腑,进一步导致脏腑经络结构上的破坏及其功能失调,膈俞具有血之会之功效,位于心俞、肝俞之间,心主血而肝藏血,膈俞位于其中,与血关系密切,是为生血、养血之要穴,能调节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2.动物研究
马晓苋等直接灸小鼠大椎穴,并将rIL-2等培养小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添加到所制备的艾灸血清,通过这种方法来治疗荷瘤小鼠,对照组则在正常小鼠的血清中添加rIL-2等培养的小鼠TIL,并用此来治疗荷瘤小鼠,另外设立肿瘤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发现用艾灸血清培养的TIL所治疗的小鼠(即治疗组),肿瘤结节比对照组出现的时间晚,并且肿瘤的重量也比对照组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术来分类T细胞亚群,治疗组和治疗对照组均能显著升高小鼠CD3+、CD4+、CD4+/CD8+比值(P<0.05),治疗组的CD4+/CD8+比值的升高优于对照组(P<0.05)。马晓苋艾灸小鼠大椎穴以获得的艾灸血清,并用此培养小鼠的EL-4淋巴瘤细胞,结果发现小鼠的EL-4细胞的增殖可被艾灸血清抑制,表现为生长速度的明显减慢,并可降低该细胞在软琼脂中的集落形成率,增加了EL-4细胞内的cAMP含量,增加cAMP/cGMP比值,提示艾灸血清可起到抑制小鼠 EL-4淋巴瘤细胞增殖以及诱导分化的作用。陈云飞等采用针灸小鼠大椎穴而制备的艾灸血清,发现其能显著提高指数生长期TIL中的CTL杀伤活性,艾灸血清所培养的TIL,存在着对同种异体肿瘤特异性的杀伤T细胞克隆作用,并能促进TIL细胞生成TNF-α、IFN-γ,并能显著的提高TIL 培养上清中的TNF-α含量,能增强TIL产生的IFN-γ水平。上述实验说明针灸以后的血清能促进TIL特异性的杀伤活性,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针灸能提高宿主的全身免疫状态。
裴建等艾灸H22荷瘤小鼠大椎穴,发现艾灸组的小鼠脑皮质中的IL-1β、IL-2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能显著上升,而IL-6mRNA 及其蛋白则会出现显著的下降(P<0.05),表明艾灸能上调荷瘤小鼠脑皮质中的IL-1β、IL-2mRNA及其蛋白表达,并能下调IL-6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以上表明艾灸能调节荷瘤小鼠的机体免疫状态,其原因可能与其调节脑皮质IL-2、IL-1β、IL-6mRNA及其和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3.临床研究
3.1 细胞免疫效应指标
T细胞及亚群:实体恶性肿瘤免疫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T 淋巴细胞在抗肿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过程需要肿瘤抗原刺激及共刺激信号的相互协同作用。CD4/CD8是判断机体免疫状况的相关指标,数值上升提示正向的免疫调节作用占优势,如果数值下降则表明负向免疫调节作用占优势。以上在化疗初期患者中可出现短暂的免疫抑制,随后逐渐恢复正常。动物实验表明,艾灸大椎穴或关元可促进荷瘤小鼠的脾T淋巴细胞转化及分泌IL-2。在肿瘤的免疫及防御过程中,T淋巴细胞的功能很繁杂,可简单地将其分为CD4+及CD8+两大亚群,CD4+起到辅助和促进免疫系统的作用,CD8+则起到抑制的作用。CD4+/CD8+比值能反映出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现有资料表明癌症患者的CD4+亚群比例下降,而CD8+亚群相对增高,以致CD4+/CD8+比值下降,在针刺合谷、内关、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后能有效提高CD+4/CD+8比值。
NK细胞:NK细胞是一种无需抗原激活就能发挥抗肿瘤活性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并且具有广谱抗肿瘤生物活性,是人体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同时还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文献报道NK细胞的活性在肿瘤发展期呈现下降趋势,肿瘤治疗完全缓解时可达到正常,肿瘤复发时又会出现降低,因此NK细胞的变化具有预后作用。吴滨等报道针刺神阙、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可明显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NK细胞活性。孙华等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组NK细胞的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在针刺的补法或泻法治疗后,NK细胞的活性可有明显的提高。
Mφ细胞:Mφ在抗肿瘤免疫中起到重要作用,可通过ADCC、Mφ所介导的肿瘤细胞溶解作用,并能配合抗体、补体,通过淋巴因子作用所释放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特异性Mφ武装因子(SMAF)等多种途径起到杀伤肿瘤细胞作用,针灸能激活带瘤体的Mφ吞噬功能,可有效对抗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抑制吞噬功能的作用。
3.2 体液免疫效应指标
李敏等报道脾俞、足三里、肾俞穴位注射黄芪液,能提高化疗后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其中足三里组效果更好,并且足三里组中按时取穴的疗效优于随时取穴。
3.3 细胞因子效应指标
某些细胞因子,如IL-2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剂,能有效的增强Mφ、NK细胞的活性及调节T、B细胞效应的作用,研究表明针刺和艾灸能有效的增加IL-2的含量。
4.评述
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缺乏根本的代谢差异,因此抗癌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也会损伤正常细胞,从而抑制免疫系统,通过补益正气,能有效的提高免疫能力,对于肿瘤患者,尤其化疗后的患者更重要,针灸疗法可在益气养血及滋阴助阳的原则下,选取足三里、膈俞、三阴交、血海等穴,并对经穴进行补泻刺激及及经络传导,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温经通脉的功效。《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中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针灸能健脾和胃、调和气血、扶正祛邪,故而常用于治疗胃腑病变,肿瘤患者经过化疗后,会损伤胃肠道功能,抑制机体免疫力及骨髓造血机能等,这些副作用均以影响脾胃消化功能为前提,而机体的气血生成、抗病能力的强弱均与中焦运化水谷功能有关,通过组合选取大椎、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可起到培补中焦,保护机体的功效,以上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均表明针刺能有效的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但是免疫系统是复杂的调节网络,其复杂多样性及交叉网络的形式,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明确的主要的免疫增强途径,造成针刺增强免疫功能的依据不充足,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从整体出发,以临床确诊疗效着手,结合离体、细胞功能实验以及分子生物学实验等多层次着手,有机结合并循着免疫调节脉络,明确免疫作用机理,进而采用多种方法,如受体结合分析方法、放射免疫法等,系统全面的评价针灸调整免疫功能的复杂机制,才能深化今后的针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特异性机制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马晓苋,赵粹英,吴焕淦,等.静脉回输艾灸血清培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对荷瘤小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1):47-48.
[2]马晓苋,赵粹英,李祖剑,等.艾灸血清体外对小鼠 EL-4 淋巴瘤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49-1950.
[3]陈云飞,赵粹英,陈汉平,等.艾灸血清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特异性杀伤活性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1,10(17):445-446.
[4]裴建,魏海,刘志丹,等.“艾灸大椎”对荷瘤小鼠脑皮质白介素(IL)-1β、IL-2、IL-6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0,35(4):338-340.
论文作者:王凡,哈甫拉,石青,王英,朱玉虎,赵国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5
标签:艾灸论文; 小鼠论文; 免疫论文; 细胞论文; 肿瘤论文; 针灸论文; 血清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