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鸭病的防治(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五、鸭副伤寒
鸭副伤寒是由多种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主要危害雏鸭,成鸭症状较轻、死亡率也较低。
1、临床症状:种蛋或出壳雏鸭在孵化器内感染时,病鸭常呈败血经过,几日龄内往往不显任何症状猝然倒地而亡。1~3周龄的病鸭多呈亚急性型经过。表现不食、口渴,眼睑浮肿,流泪,眼周羽毛湿润,流粘性鼻液。有时眼睛无法睁开,双脚站立不稳,喜欢躲在角落里。鸭群打堆、颤栗、粪便呈粥样,严重时呈水样,常因肛门周围粘着的粪便干涸而造成排便困难。
成年鸭表现下痢,便中带血,病鸭形体消瘦,跛行或瘫痪,愈后常为慢性带菌者,能继续向体外排菌。
2、病理变化:剖检可见肝脏肿大,呈青铜色,边缘钝圆,肝脏表面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呈果冻样,肝实质有灰黄色坏死灶。心包粘连。胆囊扩张、充满胆汁。肠粘膜充血、出血、有时可见灰白色结节,盲肠内有干酪样物质,直肠肿大,并有出血斑点。产蛋鸭可见腹膜炎、卵巢出血、输卵管炎。
3、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定期消毒和对病鸭隔离的措施。病鸭治愈后不能作种用。
(2)出壳2天后的鸭苗,可用药物预防。
氯霉素按0.1%的浓度拌料喂鸭,连用3~7天,治疗量需加倍。
痢特灵按0.01%的浓度拌料,连用3~5天,治疗量加倍。
普杀平(2.5%):预防按每公斤体重0.2毫升肌肉注射,2天1次,治疗按每公斤体重0.4毫升肌肉注射,1天1次,连用2~3天。
六、鸭球虫病
鸭球虫病是一种寄生在鸭小肠内的寄生虫,属原虫类。鸭球虫的种类很多,目前我国发现的有两种,即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氏杨球虫。鸭食入球虫孢子卵囊即被感染球虫。
1、临床症状:病初期鸭表现精神不振,呆立,食欲减退,整个鸭群的采用量明显减少,有时只达原来的1/3,饮欲增强,随后嗜睡,不食,卧地不起,排出暗红色或粉红色稀便,有时为灰黄色粘液,有腥臭味,严重者死亡,耐过的病鸭生长缓慢,增重明显低于健康鸭。
2、病理变化:本病的病变主要在小肠。剖检可见肠管扩张,呈粉红色,浆膜血管增粗,如树枝状。小肠粘膜有针尖大的红色出血点,有的可见红白相间的条纹,有的粘膜上覆盖有麦麸样物质。小肠内容物轻者呈黄白色粥样或半透明状,重症者呈灰色粥样粘液或紫红色血性粘液。
3、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及时清除鸭舍内及运动场内的粪便,防止饲料、饮水被污染。对鸭舍及运动场要定期消毒,使用10%氨水消毒效果较好。
(2)对雏鸭定期投喂抗球虫药。如氯苯胍、三字球虫粉、克球粉、抗球王等,对本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用药时间一般在12日龄开始连用3天,20日龄时再连用3天。
(3)治疗球虫病必须全群投药,以防止隐性感染者发病。此外,为防止球虫产生抗药性,需不断更换防治药物的种类,即每2个疗程的药物尽量不同,以增加疗效。以下药物可供选择:
克球粉:按0.05%的浓度拌饲料,连用5天。三字球虫粉:按0.04%的浓度加入饮水中,连用3天。抗球王:每吨饲料中加入500克,连用3~5天。注意一定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并要求拌料均匀。
氯苯胍散剂:按用药说明书使用。
七、鸭绦虫病
鸭绦虫病是一种白色、扁平、明显分节的带状体内寄生虫。主要寄生于鸭肠道内,最常见的有剑带绦虫、假头绦虫、片形皱缘绦虫等。虫体长短不一,从几厘米到50厘米。
1、临床症状:轻度感染者往往症状不明显,体内虫体较多时,病鸭表现消瘦、食欲减少,消化不良,羽毛松乱,眼结膜苍白,粪便稀薄呈绿色,有时可见到绦虫节片,严重者可致死。
2、病理变化:剖检可见尸体消瘦,肠粘膜有点状出血,有时有坏死或溃疡,肠腔内可见大量虫体,甚至塞满肠道。当鸭排出带有绦虫体或节片的粪便时即可确诊为本病。
3、防治措施
(1)、不在有剑水蚤的死水内放养雏鸭。
(2)、定期投喂驱虫药物,第一次投药在30日龄左右,半个月后再投喂1次。不管使用哪种驱虫药物,必须先以30只左右的鸭作小群驱虫试验,证明安全有效后方可大群驱虫,以免发生大群鸭中毒。常用驱虫药物如下:
吡喹酮:按每公斤体重15毫克灌服。丙硫苯咪唑:按每公斤体重20毫克灌服。
槟榔:按每公斤体重0.75克煎水灌服。具体方法是将槟榔放入10倍的清水中,煎至原液的1/3,冷却后用胶管逐只灌入鸭食道内。用药后的鸭集中关在干燥的地面上,约2小时左右虫体即能排出,迅即将带绦虫的粪便清扫在一起焚烧。如出现药物中毒症状(流涎、麻痹等),应马上注射1%的硫酸阿托品0.1~0.2毫升。(完)
联系电话:0311-581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