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危机对中俄经贸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危机论文,俄罗斯论文,中俄论文,对策论文,经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5.5.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0)01-0009-04
在新千年钟声敲响之际,叶利钦总统宣布辞职,俄总理普京以一篇题为《千年之交的俄罗斯》的文章为先导,从叶利钦手中接过了治理俄罗斯的权杖,迈上了代总统的职位。而在此前不久,他曾宣布,俄经济和金融领域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1999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2%以上(据最新公布的数字为3.3%)。
近查俄罗斯公布的一些统计数字,总有自相矛盾的感觉,国外的一些分析也不尽一致。如果这里确实没有为普京上台宣传造势的因素,那么我们可以说,俄罗斯经济确实露出了复苏的迹象。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是否就可以得出结论,俄罗斯已经摆脱了经济危机的阴霾,从而走向复苏和起飞,而中俄经贸关系又将面临一个大发展的前景呢?笔者认为:俄罗斯经济尚未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俄罗斯的经济危机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制约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
一、如何看待俄经济危机和当前的好转迹象
俄罗斯的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笔者曾有专文论及,这里不再赘述。但需要强调的是,俄罗斯的经济危机并非始自1998年8月爆发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在苏联尚未解体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苏联解体之后,从1991年到1998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了49.4%,可以说是丧失了半壁江山。俄目前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在2000亿美元左右(如按1:29的汇率计算则不足2000亿美元),不足中国的1/5。而1998年8月再度爆发的金融危机则使俄经济几乎跌到崩溃的边缘。如按国内外专家的测算,即从2000年起,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4%,要恢复到1991年的水平,尚需要17-24年的时间。如按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的说法,“为了使俄罗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水平,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低于8%的情况下,我们需要15年的时间。”可是,年均8%的增长速度,对目前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神话。
束缚俄罗斯手脚,使其经济不能迅速起飞的重要因素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经济政策上的重大失误。盖达尔和丘拜斯等人实行的“休克疗法”和私有化政策,正像原总理普里马科夫所说的,“没有创造出市场经济,恰恰相反,私有化打消了提高效率的任何希望”。也就是说,潘朵拉盒盖打开之后,释放出来的是恶性通货膨胀,“新俄罗斯人”对国家财富的巧取豪夺以及把占人口70%的原“苏维埃人”变成了穷人(其中有约5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是无论是普里马科夫、斯捷帕申,还是刚刚上任的俄代总统普京,都没有能力和胆量来消除“休克”疗法和私有化政策带来的恶果。普里马科夫说,“取消私有化会冒流血的风险”。普京则说,“一个重新分割财产的变化所导致的损失,会比在私有化进程中已经犯下的错误所造成的损失大得多”。这就是说,私有化等政策造成的恶果将长期存在下去,并继续影响俄罗斯经济的发展。
制约俄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令历届俄罗斯政府头痛的财政拮据。因为财政困难,俄政府不得不长期拖欠工资、军饷和养老金,不得不大幅度削减对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不得不大量的举债。俄罗斯目前的年财政收入,约为200亿—250亿美元,而俄罗斯的外债已达1600亿美元(还有一种说法为1860亿美元),每年要偿还的外债接近200亿美元,几乎占年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
制约俄经济恢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俄罗斯目前的社会心理状态。它被卢日科夫归结为改革中的重大失误。俄罗斯目前存在的政见分歧、道德素质下降、缺乏精神支柱以及对市场经济的极不适应,更是影响俄经济起飞的最大障碍。普京代总统已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达到必要的增长速度,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这也是政治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意识形态问题。更准确地说,它是思想问题、精神问题和道德问题。而普京开出的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作用等药方是否能成为团结俄罗斯全民统一的精神力量,尚不得而知。
还有一个重要的、但往往被人所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俄罗斯整个国民素质的下降。由于经济连年下滑,俄罗斯的教育和科研水平也在下降,科技人才大量流失,国民健康水平也日益恶化。人均预期寿命已由苏联时期的64岁下降到当前的59岁。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总量呈连年递减的趋势,据俄有关部门的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俄已减少了200万—340万人。1998年又减少40.1万人。而1999年上半年新生儿的人数为61.6万人,死亡人数为107.9万人,两者相差46.3万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正在发展。这种状况对未来俄罗斯经济复苏和发展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会使俄罗斯无力完成恢复经济的预定目标。
那么,应如何看待1999年俄罗斯经济出现的复苏迹象呢?我认为这只能是一种暂时的和偶然因素造成的现象。其原因如下:
1.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1999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由每桶10美元左右,升至24美元左右,使俄罗斯的出口收入大幅增加。2.卢布贬值。经济危机发生后卢布大幅贬值,与美元的比值由6个多卢布贬为28卢布左右。卢布贬值造成了二个效果,一是刺激出口,增加了顺差;二是抑制了进口,使国内产品的生产有所恢复。3.减少了内外债务的支付。除停止支付国内公债外,俄还与巴黎俱乐部达成了推迟偿还81亿美元债务的协定,从而减轻了俄的财政压力。但是当这些暂时的、偶然的因素失去效力之后,俄罗斯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丝毫也没有减少。
二、俄罗斯经济危机对中俄经贸关系的影响
中俄两国之间经贸关系的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彼此间的互补性、双方采取的外贸政策以及地理位置等等。苏联解体之后,中俄的政治关系并没有发生逆转,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一直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中俄双方领导人不仅建立了定期会晤的制度,还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领导人还提出了要在2000年把双边贸易额扩大到200亿美元的目标。对于双方的互补性,许多专家都有过专门的论述,双方还就发展彼此的经贸关系制定一些优惠的政策,漫长的共同边界形成了许多人津津乐道的地缘优势。但双边的贸易额却一直没能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自1993年达到76亿美元的峰值后一直下滑,近些年则一直在60亿美元左右徘徊。1998年为54.8亿美元,1999年虽然有一些特殊的因素,但预计不会超过60亿美元。随着我国对外经贸的飞速发展,中俄经贸额在我们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下降。目前已不到2%,而我国与韩国建交不久,双边贸易额就突破了200亿美元的大关。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是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影响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
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地发展,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而俄罗斯除在航天技术和军事工业尚有一些进步之外,许多产品已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正如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所说的,“……燃料工业、电力工业、黑色和有色冶金工业。它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约占15%,在工业产值中占50%,而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70%。”这就是说,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是非常单一的,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钢材和木材等。这就使得中俄之间贸易的互补性大为降低。
2.受俄经济危机的影响,俄罗斯的许多银行倒闭,致使许多外贸公司也跟着破产或丧失支付能力。而卢布贬值又使俄罗斯居民的储蓄存款大幅贬值或化为乌有,造成俄处于贫困线下的人口由原先的占总人口的1/3上升到近50%,使俄罗斯的购买力水平大大下降。这自然会对我国对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响。
3.为了还债和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俄罗斯政府近年来采取了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政策。多年来俄外贸一直处于顺差状态。据外电报道,1999年俄外贸顺差达到400亿美元的水平。中俄之间,我方逆差也一直在增加。长期的贸易不平衡状态将对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4.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外贸一直在萎缩,1998年俄外贸进出口总额只相当于苏联80年代初的水平。据外电报道,1999年俄外贸进出口总额下降13%,不足1000亿美元。1999年中俄外贸额可望达到58亿—59亿美元,比1998年的54.8亿美元,略有增长。但必须看到这种增长是中方大量进口的特殊因素造成的。如果扣除这种特殊的因素,双方的正常贸易额只有50亿美元左右,实际上比1998年还有所下降。
5.俄罗斯的经济危机对中俄之间的民间贸易影响最为直接。包机出口业务是我国对俄出口的主要方式之一。1996年仅天津机场的飞行架次曾高达2600架次,运货量曾达10.05万吨。但1998年则下降为1300架次,运货量则下降为46800吨。到1999年则基本停止,不仅造成了天津的某些设施的闲置,也造成了北京秀水街和雅宝路市场的萧条。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和黑河市的民贸市场,在俄金融危机发生时,也曾受过较大的冲击,1999年虽然有所恢复,但未来前景尚难预料。
6.我国大型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在俄具备一定的市场潜力,但受俄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俄方无法提供有效的还贷担保,制约了我国利用出口信贷推动此类产品的对俄出口。
7.带料加工是扩大对外出口的有效方式,但由于俄罗斯危机的影响,俄投资环境恶化,投资风险加大,使我国许多企业望而却步,至今只有少数企业进行试探性投资,尚未形成规模,亦难以带动出口的增长。
8.俄罗斯远东市场有限,总人口只有740余万人,尚不及黑龙江省人口的1/5,而这一有限的市场除了受居民购买力下降因素制约外,中国商品还面临美、日、韩等国商品的激烈竞争。黑龙江省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在远东市场也难以有大的突破和发展。自1992年俄实行激进的改革以来,俄罗斯境内的运费不断上涨,连俄国内企业都无法承受,而黑龙江省对俄出口的商品主要以服装、鞋帽、食品、水果和蔬菜等低附加值和易腐烂的产品为主,加上俄境内的运费,则完全失去竞争能力,因此难以向俄腹地深入,更不用说打入俄人口密集的西部地区了。
8.对于某些专家寄予厚望的大型合作项目,因受俄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展也相当缓慢。
三、关于发展对俄经贸关系的建议
中俄经贸关系受俄经济危机的影响,长期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俄罗斯的经济复苏乃至起飞又需假以时日。但这不等于说,我们只能等待其经济好转。应当看到,在发展中俄经贸关系方面,我们还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笔者仅就所见所思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要深入开展对俄经贸战略的研究。当前既要大力破除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的畏难情绪,又要破除认为两国有着较好的政治关系,凭借地缘优势经贸关系就可以自然而然快速发展的盲目乐观情绪。要从认真调查俄罗斯政治、经济、金融、市场、治安等现状入手,认真检讨以往制定的发展对俄经贸关系的战略和政策。要认真分析俄杜马选举以及即将开始的俄总统大选后出现的新形势和发展趋势,并针对这种新形势和新变化制定出实事求是的、切实可行的发展对俄经贸关系的战略。要认真调查和分析以往有关政策实效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纠正。例如有关边境贸易的政策,许多企业反映,对边境贸易的推动作用和实效并不大。
2.要抓住因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俄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领导对加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重视的有利时机,努力开展工作,争取在一些大型合作项目上实现突破。
3.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和管理方式,加强服务力度,重点扶持各级各类生产企业,加大产品开发力度,研究和开发在俄罗斯市场适销对路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参与竞争。要鼓励生产企业直接进入俄罗斯市场,生产企业要舍得资金进行产品开发,舍得高薪聘用高科技研发人才和外贸业务人才,舍得投资在俄购置永久性销售场地,舍得人员实行售后服务,舍得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坚决地迈出竞争取胜,扩大我国产品在俄市场份额的步伐。
4.随着俄经济和财政状况的逐步好转,俄对基本建设的投资将会逐步增加。要加强出口劳务队伍的建设,逐步扩大对俄劳务出口的水平和规模。尽管我国在服务贸易方面起步较晚,但在某些方面仍比俄具有优势。因此,除劳务出口外,要逐步扩大对俄服务贸易的出口。
5.要加强中俄高科技方面的合作。哈尔滨是哈军工、哈工大、哈外专的所在地,与前苏联科技界和学术界渊源很深,近些年来又建设了科技经贸合作区,在科研基础、项目、人才和语言等方面有着国内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建议国家对哈尔滨市给予优惠政策和一定的扶持,在哈尔滨建设中俄科技合作的试验区。
6.俄罗斯的农业是俄经济危机中受破坏最大的部门。仅粮食产量一项就已倒退了几十年。虽然尚未对俄居民的吃饭问题造成威胁,但对俄罗斯的畜牧业和居民的食品结构都产生了严重影响。今后若干年内,俄罗斯对高质量的饲料、绿色食品和肉类都将有较大的需求。1999年下半年,黑龙江省仅大米一个品种就对俄出口20余万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入世后,为了加强对我国农业特别是产粮大省农业的保护,我国仍应采取有进有出的政策。当前应抓住俄农业恢复发展缓慢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绿色农业、饲料加工业以及用富余粮食发展畜牧业、养殖业和粮食深加工行业,争取扩大对俄的出口。
7.鉴于我国对俄贸易不平衡的状况将持续一段时间,进口大于出口的问题一时还不能解决。而我从俄进口的又大多是资源性产品。因此要适当恢复和发展以俄资源性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并以深加工产品扩大出口。如黑龙江省1999年从俄进口木材180万立方米,但锯材出口却不到2万立方米。如果将这批木材加工成锯材、木制品、建筑和装修材料出口其他国家,则可扩大出口额上10亿美元。
8.中俄之间的边民互市贸易不同于云南、广西的中缅、中越边民互市。它是随着俄罗斯的经济危机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满足了俄居民,特别是远东的低收入居民对廉价商品的需求,也推动了中国部分边境地区和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它对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负面影响和发展的局限性。由于它基本是在我国领土上进行,实质是在俄从事小商品摆摊生意的中国居民和俄罗斯小商贩的小批量进货,基本上有出无进,属于单方面行为。随着俄罗斯经济状况的好转、民族工业的逐步恢复和发展、俄居民对商品需求档次的提高以及俄罗斯整顿税收和边境秩序政策的实施,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将逐步消失。因此当前应重点对现有互市贸易区进行整顿和提高,积极探索未来发展的路子。不宜盲目地投入大量资金,大力从事有关设施的建设,更不宜不问对方人口、交通、客流、需求的实际状况,提什么设区建带的口号,以免在形势发生变化时,造成无谓的浪费和损失。
总之,俄罗斯的经济从走出低谷到复苏和起飞还有好长的一段路程要走,而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也将面临众多的困难和曲折。我们寄希望于俄罗斯目前出现的良好势头能持续发展下去,使中俄在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能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收稿日期]1999-12-19